![]()
内容推荐 《南北史演义》为《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叙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乱臣贼子盈天下”的分裂对峙局面,沿用唐李延寿旧例,把宋、齐、梁、陈归为南史,魏、齐、周、隋为北史。行文对于南北历史平行叙述,不为帝王颂德,不遗漏小人物的闪光点。内容丰富,论述客观,堪称通俗史著的经典。 全书旁征博引,文史详备,真实可靠,行文张弛有度,自批自评,妙趣横生,其人物丰富,主次分明,故事生动,点评独到,集文学性与历史性、趣味性于一体,让人读来不忍释卷,可谓通俗史著的经典之作。不但可以作为一般的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浙江萧山人,卓越的演义小说家、历史学家。1916年开始,历时10年,蔡东藩将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尽书于笔下,成书11部,21册,1000余回,合称“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该书“以正史为经,以逸闻为纬”,“语皆有本”,较之《三国演义》,更忠实于历史;较之“二十四史”,更通俗易懂;较之《国史大纲》,自评自注更加生动有趣。此书一经出版,即受到顾颉刚、二月河等众多名人的推崇,风靡全球,重印几十版,累计销量逾千万册,实为通俗史著之经典巨著。蔡东藩因此而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目录 第一回 枭雄刘裕发迹 第二回 桓氏一族灰飞烟灭 第三回 南燕灭亡 第四回 计平谯纵 第五回 后秦退出历史舞台 第六回 宋武帝刘裕篡位 第七回 北魏崛起 第八回 迎立新主 第九回 檀道济平叛 第十回 北魏平定夏 第十一回 檀道济含冤被害 第十二回 北凉灭亡 第十三回 范晔伏法 第十四回 宋魏交战 第十五回 张畅智答李孝伯 第十六回 宋魏国主遇害 第十七回 刘骏铲恶除奸 第十八回 乱伦挑起的乱事 第十九回 骨肉兄弟相残 第二十回 无道昏君刘子业 第二十一回 湘东王刘彧继位 第二十二回 四州沦陷 第二十三回 幼主登位 第二十四回 萧道成铲除暴君 第二十五回 沈攸之栎林自缢 第二十六回 萧氏建立北齐 第二十七回 王僧虔辞去荣封 第二十八回 大司马萧嶷辞世 第二十九回 北魏孝文帝迁都 第三十回 萧鸾掌权废主 第三十一回 杀诸王夺帝位 第三十二回 北魏兴师南征 第三十三回 萧氏内乱 第三十四回 北魏退兵 第三十五回 萧宝卷诛杀权臣 第三十六回 潘贵妃宠冠后宫 第三十七回 萧衍起兵废主 第三十八回 王珍国惧祸杀君 第三十九回 萧衍篡位建梁 第四十回 北魏名将邢峦 第四十一回 梁将的反攻 第四十二回 一代贤王冤死 第四十三回 胡太后临朝听政 第四十四回 清河王遇害 第四十五回 北魏边境祸乱迭起 第四十六回 胡太后重回权力巅峰 第四十七回 萧宝夤叛魏投奔匈奴 第四十八回 尔朱荣另立新主 第四十九回 尔朱荣握权横行 第五十回 讨伐尔朱氏 第五十一回 高氏一族兴起 第五十二回 梁太子病亡 第五十三回 北魏一分为二 第五十四回 两魏交战 第五十五回 争夺柔然势力 第五十六回 梁主萧衍出家 第五十七回 侯景叛乱 第五十八回 猖狂的大丞相 第五十九回 一个野心勃勃的跛子 第六十回 建康被围 第六十一回 外贼内乱并起 第六十二回 高氏窃国 第六十三回 陈霸先初露锋芒 第六十四回 合力除逆贼 第六十五回 动荡的三国局势 第六十六回 宇文族氏崛起 第六十七回 梁军大捷 第六十八回 陈霸先篡位称帝 第六十九回 北齐暴君死期已到 第七十回 动荡的北齐 第七十一回 暴君高湛 第七十二回 争相拉拢突厥 第七十三回 北周背弃盟约兴师 第七十四回 北齐外戚佞臣当道 第七十五回 计除勋将斛律光 第七十六回 陈将吴明彻北伐 第七十七回 北周第三次伐齐 第七十八回 北周吞并北齐 第七十九回 北周新主杀勋臣 第八十回 北周气数将尽 第八十一回 杨坚篡权建立隋朝 第八十二回 陈叔宝的亡国路 第八十三回 千金公主三当可贺敦 第八十四回 梁陈沦亡 第八十五回 隋朝统一南北 第八十六回 北突厥归附隋朝 第八十七回 独孤皇后醋意大发 第八十八回 太子被废 第八十九回 不肖子杨广密谋行逆 第九十回 炀帝骄奢淫逸 第九十一回 炀帝南下巡游江都 第九十二回 炀帝北巡西征 第九十三回 上天示警 第九十四回 出征高丽 第九十五回 隋朝内乱丛生 第九十六回 雁门关之围 第九十七回 再造杀孽 第九十八回 瓦岗寨崛起 第九十九回 李渊兴兵入关 第一百回 南北朝终结 序言 乱臣贼子频出的一代 孟子曾说过:“世道衰退,各种歪理邪说和暴行频发 ,谋臣篡位、儿子弑父等乱纲乱纪的事时有发生。孔子忧 心世道,潜心著了《春秋》,流传后世。《春秋》面世, 那些乱臣贼子们也都有所顾忌。孔子忧心乱臣贼子,贼寇 们也忌惮孔子。这让人们相信,史册对人的褒贬记录,其 实比刀斧严刑更加有效,如此看来,执笔著史也算是功劳 一件了。 春秋时代之后,天下就大乱了,叛臣逆贼层出不穷。 于是到了南北朝,从刘宋武力夺权开始,其他的南齐、南 梁、南陈诸朝,全都是篡位弑君夺得的权力。这些政权都 是非法建立又被非法摧毁,一会儿强盛一会儿衰亡。 北方的少数民族乘着中原大乱也乘势崛起,占据北方 江山,传世十一代君王,维持国运一百七十多年。夷狄有 君,诸夏不如,真是可悲可叹啊!到了北齐、北周时期, 同流合污和篡位夺权的情况仍在继续,已经彻底沦为乱贼 横行的时代。 隋文帝时期,外戚上位夺权,虽然勉强统一了南北朝 ,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体统。但是这些乱贼建立起来的政权 ,无道无义,命数有劫,终于招致各种横祸。臣子叛乱, 生子弑父,兄弟为贼,荒淫无度,最终落得江都兵变,满 门都不得好死。他们的昏庸乱国,夏桀、商辛也不过如此 啊!隋炀帝的两个孙子一会儿立储一会儿被废,完全像个 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因此他们都无心争权而去拜佛诵经了 ,甚至希望自己没有生在帝王之家。如果不是父亲祖辈作 乱,后辈也不会无辜卷入如此境地,遭受现今的惨状啊! 虽然隋朝得了天下,但其实更像是一个过渡的时代。按照 以前史学家修史溯正统的惯例,隋朝在史书上是没法当作 一个朝代列入正统的。 在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齐书》,姚思廉的《 梁书》《陈书》里,都有意回避和绕开隋史。沈约和萧子 显都是梁朝人,投鼠忌器有所顾虑情有可原;但是姚思廉 是唐朝臣子,依然回避奉迎前朝的史书套路,难道是认为 大唐政权的建立,也是篡位窃国的原因而不便提及么?或 者还是因为他的父亲姚察之曾在梁、齐当官,而没有客观 地记录这段史实? 之前,崔浩之兼修《魏史》,直白披露了这段史实, 结果落得客死他乡。他的作品里对魏朝的描述并不正面, 被时人称之为“秽史”,后人著史也没有查证引用其作品 。 李百药的《北齐书》,令狐德棻的《北周书》,轻率 落笔写史,仅仅是凭着对两朝的一些记录资料,稍微做些 润色删减而成,并没有客观地表达出自己对历史的褒贬评 论。 《隋书》是唐朝史臣合力编撰而成,宰相魏征主编。 魏征以直谏忠臣著称,但是为何在《张衡传》中,不提刺 杀隋文帝的事?明明此人是个乱臣贼子,为何在史书里还 刻意歪曲,那么这部史书还可信吗? 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是官府的私家著述,拿他 的作品来做正史参考,发现有的地方详细、有的地方又特 别简略。咱们暂且不去讨论其史书的详略,单说他把隋朝 列入到了《北史》里。后人就以此讥讽他此举不当。我个 人认为,《春秋》用少数民族的礼仪来记录少数民族的事 ,估计李延寿也是这个想法吧。 哎,乱臣贼子遍地都是,有的幸而掌权得了天下,拥 有四海,难道真的会名垂千古流传后世吗?我动笔开始写 《南北史演义》的时候,主要是援引李延寿的《南史》《 北史》,根据里面的史实,略加演义。因为南北两朝的年 代关系,所以将两朝并在一起来写,读者阅读的时候也方 便互相对比、查阅。不敢说本书能有多大价值,自认为可 以像历代官史、私史一样流传了。阅读正史的人向来都容 易生厌,而阅读历史小说的人又不得不翻查史实资料。我 撰写历史演义有些年头了,每一本书面世,都很受读者的 欢迎。自认为是因为落笔浅显易懂,异同其他作品,而且 没有敷衍记录,又不违背通俗演义的宗旨。 民国十三年一月 蔡东藩 导语 《南北史演义》集文学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本书特对原著部分内容做了白话改译,较其他版本更适合青少年阅读。《南北史演义》以轶闻为纬,既有《三国演义》式的血肉丰满;以正史为经,更有《资治通鉴》式的确凿严谨。读《南北史演义》我们可获得诸多启示,例如,如何抓住机遇?如何从逆境中崛起?如何步步为营地成就大业?如何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寻求自保? 书评(媒体评论)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 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 ——著名史学家 顾颉刚 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 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著名作家 二月河 如果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历史的丰富和复杂,蔡著 确实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 作品。 ——北大教授 张颐武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很多,但蔡著成功实 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 ——著名学者 杨天石 精彩页 第一回 枭雄刘裕发迹 世间运事百年一大变,三十年一小变,变乱是古往今来常有之事。即便圣明帝王擅长教育自己后代,为其谋划将来,也无法令子孙干秋万代的太平过去。所以,国家局势安定后会发生动乱,国家强盛到极致时也会逐步走向衰落,衰落到极致时又会重新走向安定和繁荣,这就如同行星的轨迹一般,循环交替,周而复始。时局动荡的原因一半在人,一半在天。人定胜天,天定胜人,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但我中国有着数干万里的疆土,好几亿的人民,从轩辕黄帝时期开始,到后来的汉、晋时期,一直由汉族统治。居住在四方偏远的民族都被我中国瞧不上眼,不是说他们是狗羊般下贱的种类,就说他们有着豺狼虎豹般的野性基因,还给他们取了四个“雅号”:南为蛮,东为夷,西为戎,北为狄。这蛮、夷、戎、狄四种人只可居住在中原边境外,不可踏人中原半步,古人称之为“华夏大防”。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的确应该严格划分,但如此傲慢自大,也并非是对的。 汉、晋之后,外族势力逐渐来到中原,混居在中原境内。当时的中原皇帝错误地采用“怀柔主义”对待外族,不但让他们在中原扎根,而且对他们的防守也逐渐松懈,这使得外族人在中原境内生存、繁衍下来。时间一长,便如同涓涓细流没有阻挡,最终汇流成河;在外族实力偏弱的时候,没有将他们一举摧毁,待到他们日益强大已为时太晚。五胡十六国的朝代交替,害得偌大的中原变成胡虏腥膻的世界。后来弱肉强食,几经吞并与辗转,又将这十六国合并成一个大国——北魏。北魏实力强盛,追溯其起源,原来是五胡中的一族,当时汉朝衰败,掌权的皇帝毫无作为,只依靠南方的几个枭雄来抵制强大的胡族,这才保住仅剩的半壁江山,挺过危难局势。我汉族的血脉才能留住一小半,不至于流散各地。可是,那些江南各代君主以暴力治国,完全不遵守纲常法纪,不顾及礼数仁义,篡位夺权的事情经常发生。他们眼中没有父子之情、君臣之礼。在这混乱的一百五十年里,皇帝换了三次姓,经历了四个朝代,共产生了二十三位皇帝。这些皇帝中英明的少,昏庸的多,这样评价绝不算过分。反倒不如北魏的皇帝,尚且有一两个能文能武的,能文的是指孝文帝宏,能武的是指太武帝焘。 北魏的皇帝治国有方、法纪严明,扬武烈、兴文教,的确有别于其他昏庸之辈,具有一番振作的景象。北魏看到江南的君臣昏淫无道、残暴不仁,也不时奚落他们,称南方人为枭夷。如今时局变幻莫测,堂堂华夏大国也沦为蛮夷,确实是咎由自取。南方人本来就自称是华夏民族的后代,自然不能忍受这种称呼,于是便将北魏称之为“索虏”。一番口舌相争后,战争也随之而来,往往因北魏强大,江南衰弱,连累长江、淮河一带烽火四起,日夜不安。幸亏造化弄人,有人从中挑拨,让北魏政局起了内讧,一个好端端的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两个国家,东魏要夺取西魏,西魏也要夺取东魏。当下北魏国内战争未定,无暇去顾及江南,才让江南一带得以保全。可惜江南皇帝昏庸无能,没能力让江南有所发展,始终困守着自己那一方小地,苟延残喘。 后来,东魏改为北齐、西魏改为北周,至此中原国土被一分为三,北周实力最强,北齐次之,江南最弱。三国就这样鼎立对峙了好几年。随后,北齐又被北周兼并。自此,北周占领了中原十分之八的疆土,而江南险守住了那剩余的十分之二的国土。北周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大丞相,名叫杨坚,篡夺了周氏江山,随后又收复了江南。其实,他倚仗着的就是北周的基业。只不过杨坚是汉族人,相传是汉朝太尉杨震的后代。因为杨坚是忠良的后代,所以深受人民的爱戴,再加上他汉人的身份,更让南北人民都安顺服从。杨坚头戴王冠,手持诏书,接受北周皇帝的禅位后,又将陈氏一举灭掉,最后统一了中原,合并南北。当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都希望政治清明,局势稳定,从此能安享太平。谁知杨坚外强中干,听信妇人之见,将好端端的太子给废掉。他的另一个儿子杨广,用卑劣的手段夺取了太子之位,不但弑君父、杀皇兄,还与君父的妃子通奸,真是坏事做尽。杨广做了皇帝后,骄纵放肆、愚蠢蔽目、极尽奢迷,并未吸取江南四代皇帝的教训,竟重新走向亡国之路。将所有天知、地知、人知的祖训一股脑儿抛到脑后。像杨广这种衣冠禽兽之人,遂招致天怒人怨,祸起萧墙。后来,杨广不但头颅被人砍去,沦落到身家两败、江山灭亡的下场;其妻妾被人污辱,后代遭人陷害,天下被搅得比宋、齐、梁、陈的末世还要混乱好几倍。唉!这怎么能算是一统天下呢?唐朝人李延寿撰写了南、北史各一编,宋、齐、梁、陈属于《南史》,魏、齐、周、隋属于北史。其中的寓意很深刻,因为杨氏的基业是从北周蝉蜕而来,可以写入北史;而且杨家父子根本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只是凭借一时侥幸,统一了南北,仅传承一代就亡国了。这也只能当他们是捡了个便宜,不应以正统相待。 且说到东晋哀帝兴宁元年时期,在江南的丹徒县,出生了一位乱世枭雄名叫刘裕,小名叫作寄奴,他的远祖是汉高帝的弟弟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