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陌上花/少年与自然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韩开春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陌上花/少年与自然》向我们介绍了“太阳花”“百合花”“虞美人”等花卉。
为读者做了一个文学、知识、文化的立体呈现,并通过这样的呈现综合培养读者的科学观、人文观和民俗认识,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
韩开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童年在江苏泗阳一个叫作时庄的小村子里度过,现居江苏盱眙。热爱大自然,喜欢动植物,作品多涉及乡村、童年、自然、生态。
在花草树木间流连,与虫鱼鸟兽们嬉戏,是他最开心的事;让孩子们喜欢,从他的作品中获得知识和快乐,进而引起对于大自然的兴趣,是他最简单的追求。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成都文学院特邀作家。
目录
荠菜花
油菜花
蚕豆花
芍药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二月兰
太阳花
葵花
洋姜花
姜花
南瓜花
萱草花
百合花
虞美人
地雷花
指甲花
菟丝花
牵牛花
打碗花
石蒜花
蜀葵花
鸡冠花
山芋花
美人蕉
菊花
令箭荷花
昙花
序言
“少年与自然”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策划的一个
书系,收录笔者近年来创作的有关自然、生态与童年、记
忆的若干作品。
这一书系所收录的作品,大多在国家级及省级报刊上
发表过,如《文艺报》《钟山》《散文》《天涯》《山
花》《雨花》《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部分作品被
《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经典美文》《读者》等刊
物选载,连续多年入选多家出版社编选的散文年选,还有
一些作品被选为高考、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文本。
这些作品,有的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推
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有的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
版规划项目,有的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有的被评为全国
优秀科普作品,有的入选《中国教育报》“教师推荐的十
大童书”,有的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持。获得的文
学奖项有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
奖、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荣誉奖、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儿
童文学奖、第二十四届“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江苏
省首届大众文学奖等。
然这些所谓的荣誉和好评都是表象,属于外在的东
西,说多了颇有王婆卖瓜之嫌。对于一本书来说,它的内
容能不能吸引读者,能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是
一个作家最应关注的问题。这个权利掌握在读者手中,好
不好需要读者去评判,作家说了不算,要是读者不喜欢,
作家自己就是牛皮吹上天也没有用。这让我想起一句坊问
常见的商家广告语:“第一次不来是你的责任,第二次不
来是我的责任。”用在这里似乎也很适合。
很多人对儿童文学有误解,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写给小
孩子看的,大人读会觉得肤浅,甚至是幼稚可笑。实际情
况并非如此,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老少咸宜
的,正如《儿童文学》杂志在它的封底写的那样——适合
9至99岁公民阅读。而这,正是我追求的目标。
这个书系就很适合爸爸妈妈甚至是爷爷奶奶带着孩子
一起阅读,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感受。孩
子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对大自然产生
兴趣,进而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也可以从中了解到
长辈们的童年生活;大人则能从中看到小时候的自己,从
而勾起美好回忆,产生共鸣。
说实话,我很同情现在的孩子,繁重的学业贷担和令
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游戏使得他们与大自然严重疏离。其
实,大自然才是孩子们释放天性的最佳场所。我一直认
为,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孩子是最幸福的。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请你们务必在
百忙之中抽出点儿时间,放下手头的事情,找个周末,陪
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你们会发现,蓝天下、碧草中的孩
子身影最活泼、笑容最灿烂。
如果这个书系能够把孩子们从如山的作业堆里和各种
游戏面前拉到大自然中,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韩开春
导语
缤纷趣致的万物生灵 妙不可言的童年记忆;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获奖作家韩开春书写自然之力作。
万物有灵且美,年少有趣而真。
自然之子韩开春写给孩子的博物美文,生物知识与人文典故跨界融合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后记
我有一个小目标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写作有个主题:自然和生
态,还有童年,说得更加确切点儿,就是和童年有关的动
植物。
这个主题的写作,从《虫虫》开始。关于《虫虫》的
写作初衷,我在许多场合说过许多次,这里不妨再说一
次:完全是一个偶然。
2005年的某一天,一个非常平常的日子,平常到后来
我再仔细回想的时候都想不起来具体是哪一天。我像往常
一样骑着摩托车去接放学的女儿回家。看着孤零零站在路
边等候的女儿我很抱歉,就对女儿说:“对不起了闺女,
爸爸工作太忙了,整天就像个推磨虫,忙得团团转。”大
概是这样迟到的次数有点儿多,女儿都见怪不怪了,丝毫
不介意,却对我说的推磨虫来了兴趣,回到家中还缠着我
问:“爸爸,世界上真有你说的那种会推磨的虫子吗?”
看着女儿一脸好奇的表情,我突然惊觉,以前离我们那么
近的可爱的小生命们,已经远远地离开了现在的孩子们的
视野。在那一刻,我就有了把童年生活中与我相伴相随的
那些可爱的生物们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冲动,既算是送给孩
子们的礼物,也算是对过去那段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的追
忆。
许多年以后,我还很感激那次和女儿之间不经意的聊
天。正因为那个偶然事件,我原本很迷茫的写作才有了一
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孩子
们写出一系列的有关自然、有关生态的儿童文学作品。
幸运的是,从已经完成的这个系列的作品来看,它们
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比如,本
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动物篇被
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植物篇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虫虫》和《与兽为邻》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
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虫虫》获得了全国优秀儿
童文学奖,入选了《中国教育报》“教师推荐的十大童
书”;《雀之灵》获得了全国孙犁散文奖;《水精灵》获
得了紫金山文学奖儿童文学奖;《与兽为邻》获得了中国
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持;《野果记》是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
入生活项目……更让我感到欣慰并深受鼓舞的是,它们毫
无例外地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这个系列的作品,可以定位为儿童文学,更进一步
地,还可以定位为科学散文,或者博物散文。从科普的角
度来讲,我不是科学家,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何
准确地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不是我的强项,但是我有我
的特长,比如文科背景、乡村生活经历等。因此,我可以
扬长避短,在给孩子们讲述某种动物或者植物的生物学特
点时,穿插一些与之相关的小故事或者民间传说,在特定
的背景下,用拉家常、讲故事的方法来吸引孩子们的注
意,进而引发他们的兴趣。讲授的知识不一定很专业,但
是一定要很有趣,即使是浅尝辄止也没多大关系——这也
许是科普文章的另一种写法。毕竟,对于孩子们来说,兴
趣比知识更为重要。我很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引起孩子们对
大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寻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这是我追求的一个小目标。
非常感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了本丛书,感谢
为这个系列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的策划编辑闵蓉女士和
责任编辑贾秋女士,美术编辑王桥先生,插图作者熊玲林
女士、汤成难女士、张力先生、张帆先生,封面设计师刘
艺青女士,还有我的好朋友、为本书所涉部分动植物配诗
的朱洪滔先生。感谢曹文轩、肖复兴、吴然、刘海栖、李
东华、谈凤霞等老师的热情推荐。谢谢你们!是你们的共
同努力,使得我在向着小目标前行的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韩开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和宇宙万物间的心神交汇,又分明是孔老夫
子“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谆谆教导的千年间不绝
如缕的回响,是自古代到“五四”从未间断的一种文
人雅士与自然“相看两不厌”的宇宙观:是“天人合
一”的古老根脉上生发的繁茂新枝。
——李东华(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副主
编)
韩开春倾心于对鸟兽虫鱼、花果草木的观察与描
写。以一部《虫虫》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而享誉
儿童文苑。受到小读者的喜爱和赞美。他的作品中。
充满新鲜的想象力和亲切的诗意,妙含丰富有趣的知
识。在相映成趣的美感中,向我们展现出大自然无限
的生机与魅力。
——吴然(儿童文学作家)
精彩页
荠菜花
与苏东坡齐名的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号稼轩),写有一首词《汉宫春·立春》,词中写道:“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fan)。”有人考证,这春幡是一种条形彩纸,旧俗立春时节,女子剪彩纸为春幡,饰于发上,迎接春天。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地方保留这种习俗,反正见识浅薄如我者,是没见过的。
只是我无端觉得这种用彩纸做的春幡虽然很飘逸,却不够生动,用来迎接春天,难以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不若另外一种来得亲切喜人。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提及吴地的习俗,引用了《西湖游览志余》的一些记述:“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文中又引《清嘉录》中所述:“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xing)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zan)髻(ji)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这些都让我觉得荠菜花非常可爱。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对照辛词的另一首名作《鹧鸪天·代人赋》中的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很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稼轩在上面那首词中说到的春幡,是不是指的就是荠菜花呢?
虽然这样的猜测很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甚至有可能是穿凿附会,但是我依然相信,这小小的、毫不起眼的荠菜花才是春的旗帜。你看,那柔柔的、暖暖的、透明的春之气息,不就在小小的白色花瓣上迎风招展着吗?
平心而论,这种在田间溪头随处可见的星星点点的小白花,是极其普通的。别说与那明艳的迎春花没法儿比,就是跟它个头差不多大的紫花地丁或者婆婆丁来比,也要逊色许多。就那么一点儿粉粉的白,还没有一点儿香味,几乎让人忽略它的存在。但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小花,却是野地里的报春使者,在其他绿色植物大多睡眼惺忪,还没有从冬眠的大梦中完全醒来的时候,它已经向人们报告春来到的消息。
我很佩服辛弃疾这样的词人,有着贴近土地的姿态,一句“春在溪头荠菜花”成了千古绝唱。他让没见过荠菜花的人对它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对于荠菜,我有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儿时,却不是由于它的花,而是鲜嫩的荠菜本身。荠菜开花结籽后就不能食用,只能药用了。《诗经》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明荠菜的味道是甘甜的。中医认为,荠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明目等功效,能治尿血、吐血、腹泻、水肿等病症。所以有民谚云:“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荠菜能明目,这大约是吴人把它的花叫作眼亮花的缘故吧。
我对它的兴趣,就这样等而下之,与口腹有关。什么东西一经与吃联系起来,都能调动我的胃口,让我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亲切,这大约与我小时候食物严重不足的经历有关。
儿时的记忆中,最幸福的莫过于那一刻:外婆从麦地里挑来荠菜洗净,拌上油渣一起切碎,包进饼里烙熟。我会趁热捧在手中,忙不迭一口咬下去,腾腾热气中一股诱人的清香顿时沁遍全身,嘴里满盈盈的全是口水。荠菜,在我小时候,不单单是果腹的食物,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美食。它不只能充饥,更能给人带来一种味觉上的享受。
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这样描述他故乡绍兴的荠菜:“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P9-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