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为“老沈阳书系”之三,是一部以沈阳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散文书。通过沈阳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那些对全国有影响对事件对回顾,深入探索隐藏在背后的沈阳的文化密码,揭示沈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历史中探索现代沈阳人精神的渊源和发展脉络。 本书分为10章,约25万字,从新乐遗址,说到辽金时代的沈阳城,再到清代盛京城,特别是晚清沈阳在立宪运动中的活动,以及民国时期和九一八事变,等等。 本书的特点在于,不是写一部完整的沈阳城市史,而是截取一些重要的历史片断,也突出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各种人物的故事。另一个特点是突出讲述历史的现场感,使读者感受到那些看似久远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等身边,对于今天的生活也还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本书以散文等写作方式,文笔清晰,夹叙夹议,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插,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和现实性。 作者简介 武斌,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曾担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数十种,主要有《现代中国人——从过去走向未来》、二卷本《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故宫学与沈阳故宫》、二卷本《丝绸之路全史》及六卷本《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其中《丝绸之路全史》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远古的回声 一石器敲打演出的文明前奏 二人类群星闪耀时 三新乐遗址:闪耀在古文化的群星之中 四木雕鸟还是“太阳鸟” 第二章 候城:第一座“沈阳城” 一城市:走进文明的标志 二秦开:候城的开创者 三寻找候城 第三章 皇太极时代的文化跨越 一从卫城到都城 二皇太极的文教政策 三满文的创制与《满文老档》 第四章 流人带来了中原的风 一清代东北流人与流人文化 二函可与冰天诗社以及盛京流人文化圈 三陈梦雷与《盛京通志》 第五章 请愿风云与辛亥年 一晚清的“仿行宪政” 二国会请愿风云 三奉天学生泣血请愿 四张榕的辛亥年 第六章 司督阁与盛京施医院 一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医学传教” 二奉天基督青年会 三司督阁的医药活动与盛京施医防 四创办奉天医科大学 五奉天国际鼠疫会议 第七章 从书院到大学 一萃升书院 二新式学堂的诞生 三东北大学初创 四梁思成在东北大学的活动 五冯庸和他的大学 六冯庸大学学生抗日义勇军 第八章 金毓黻与<奉天通志》 一金毓黻:“辽东文人之冠” 二奉天通志馆与《奉天通志》 三《辽海丛书》 四金毓黻与文溯阁《四库全书》 第九章 沈阳“九君子” 一九一八事变与李顿调查团 二李顿调查团在沈阳的活动 三“九君子”与《真相》 四“沈阳拉贝”出手相助 五寻找《真相》 第十章 文坛群英会 一新文化力量的集结 二文学创作气象活跃 三《雁荡山》与《小女婿》 四书画研究会与画坛繁荣 五东北博物馆与东北图书馆 序言 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晚清名臣郑孝胥来奉天小河 沿消遣游玩,兴之所至,写了一首七言古诗,其中说: 北俗虽豪缺风雅,麋集屠沽作都会。 沈吟移徙谁与言,自怪边尘损文字。 此诗以尖刻甚至污辱性的语言嘲讽沈阳人没有文化, 令当时的沈阳人尤其是文化人士深感难堪和不满,但又无 言以对,没有充分的理由回敬郑孝胥的文化傲慢,所以也 无奈。 讲述这个故事的是金毓黻,他当时是正在奉天省立中 学堂读书的23岁青年。金毓黻后来在《辽东文献征略》中 写道:郑孝胥等人“拘于方隅之见”,故步自封,孤陋寡 闻,其“鄙视辽人之意溢于言表”。金毓黻从此立志效法 汉末三贤,“适彼乐土,爰得我所”,潜心开发研究东北 文化。多年以后,他著《东北史》,编纂《奉天通志》和 《辽海丛书》,终成一代大师。 沈阳作家徐光荣、初国卿也重述了金毓黻的这个故 事。他们讲述的重点是郑孝胥这首诗对于青年金毓黻的激 发作用,正是郑孝胥对于沈阳文化的轻慢,让金毓黻立志 深入研究和开发东北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东北文 化的价值和意义。 金毓黻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像郑孝胥那样 对于东北文化、沈阳地方文化的低估,不仅仅是出于他们 的文化优越感和傲慢,还在于本地学者对沈阳文化认识得 不够、研究得不够、发现得不够、宣传得不够,没有把本 地文化精彩的方面充分地展示出来。所以,本地学者的一 个责任就是深入发掘沈阳历史文化的内涵,勾画出沈阳文 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大家都知道沈阳地方文化独特的历 史价值。正如清末《陪京杂述》作者缪东霖先生所说: “是知生为沈阳之人,即宜备知沈阳之事。”他还说: “生于斯,长于斯,即托业于斯。斯之长与为缘者,诚所 谓室家沈阳,而乡里沈阳。于此,而不知沈阳,其去衣服 在躬,记所谓妄者,夫又何间哉。” 在东北文化研究和阐发方面,金毓黻开了一个先河, 遗憾的是,后继者无多。所以,本地学者很难树立起对自 己本土文化上的自信,类似郑孝胥的那种看法和声音也不 绝于耳。 好在最近一些年来,沈阳的考古学者、历史学者、文 化学者、档案工作者以及作家、艺术家等,都开始注意到 这个问题,并集中力量,从各个方面发掘沈阳文化,宣传 沈阳文化。比如,对于农大后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 沈阳古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沈阳民俗文化的研究, 对于工业遗产、城市文化的研究等,对于沈阳历史人物的 研究,以及对于沈阳抗日文化的研究等,都取得了许多重 要的成果。特别是沈阳出版社出版的张毓茂先生主编的十 卷本《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彭定安先生主编的三卷本 《沈阳文化史》,以及沈阳文史馆组织编写的《沈阳历史 文化典籍丛书》,都是皇皇巨著,对于研究沈阳历史文化 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权威的读本。 然而,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著名作家祝勇在《辽宁大 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一书中说道:“梳理辽宁的 文化脉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太复杂。……这里的 历史布景定期转换,随之而来的是历史主角与情节的转变 与起伏,不同类型的氏族与人群,带着各自的面孔、性格 与命运,在这块大地上交替出现。这使辽宁这块土地始终 处于生机无限的变动中,永无止歇。它像一颗生生不息的 心脏,放置在中华帝国庞大的躯体内部,为躯体提供氧气 与能量。” 祝勇的这个论断也包括沈阳。只不过,正因为复杂, 也证明了其丰富;丰富而精彩,才吸引人们去探索和挖 掘。实际上,在我们沈阳的这片土地上,有那么优美的自 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存;还有那么多独特的风土习 俗、民间风情、文化传统;还有那么多青史留名的杰出人 物;以及那么多原本属于沈阳而没有得到充分评价的文化 发现。 过去,我们总把沈阳乃至辽东看作是中华文化的边缘 地区,在讲述中国文化史的各种著作中,也很少提到沈阳 人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功绩。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和现代学术 界的研究,都在证明着这一点,即中华文化是多元发生 的,中华文明的摇篮并非只在黄河一地,而是遍布从南到 北的广大地区。那么,农大后山文化遗址、新乐文化遗址 等的发现,说明沈阳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甚至可 能是中华文化最初曙光中的一缕阳光。自兹而降,这里的 人民历代繁衍生息,并与中原人民进行着广泛的往来、交 流和文化融合,从而成为既与中华文化大传统一致的、又 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 沈阳的这片沃土养育了沈阳人醇厚朴素的民风,也培 育出一代代杰出的沈阳人物。历史上有许多沈阳文化名人 的故事,或中原人士流寓沈阳的文化业绩。金毓黻在《辽 海丛书刊印缘起》中说:东北“历三千年,中间硕儒杰士 后先辈出”,他们的著作,“自成家言,卓尔一时”。正 是他们,使我们沈阳的文化历史呈现出丰富和多彩的面 貌,给我们留下厚重的文化遗产。 往事越千年。沧海桑田、金戈铁马、迁徙交融、诗书 礼乐,上演了关东数千年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我们不仅 需要这部巨型活剧的全部 导语 沈阳的这片沃土养育了沈阳人醇厚朴素的民风,也培育出一代代杰出的沈阳人物。历史上有许多沈阳文化名人的故事,或中原人士流寓沈阳的文化业绩。 本书所写到的,不是沈阳文化发展的大历史,不是一幅全景画,而是其中的一些片段,一些人物故事。从这些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沈阳文化的力量,也会体验到沈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千年文脉所孕育的文化灵魂。正是在这些片段、情节和音符中,我们可以体验到那部历史正剧的威武、雄壮、丰富多彩、绚丽辉煌。 精彩页 第一章 远古的回声 一 石器敲打演出的文明前奏 2014年4月29日,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举行发布会公布了“农大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的成果。发布会说,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旧石器联合考古队,先后两次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9平方米。这次发掘,发现了5个连续分布的旧石器文化层,经光释光测年法测定,其年代距今11万年~1.5万年,揭示出一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建造和使用的建筑遗迹,其年代距今7.3万年~7万年;出土了620余件古人类加工和使用的打制石器,包括手镐、盘状石核、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断块、砾石等。这是沈阳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果。 沈阳农大后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至距今11万年。这说明,在人类的起源阶段,沈阳这座城市就没有缺席。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类,也用自己敲打的石器,参与了最初人类的大合唱,在人类文明起源的交响乐曲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至少,它是其中的一个变奏、一段乐章。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因为我们对沈阳文脉的寻踪,竟然可以追溯到同人类起源一样的久远。 人类的起源,也就是“人是从何处来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都曾提出了大量内容迥异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例如,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神话,西方的《圣经》里也有“创世纪”的“上帝造人”之说。直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用进化论代替神创论,用自然选择取代“上帝的旨意”,来解释地球上存在不同物种的这一事实,使关于人的起源问题的讨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1871年,他又在《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正式提出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理论。 “从猿到人”的进化,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古猿、直37A、智人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的先祖从猿走向人的过程。 考古学家们将从猿到人的这个漫长的进化阶段,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就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文化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1万年前,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能对自然物(如木、骨、石等)稍做加工,以充作某种用途的工具,而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是由猿到人转变的关键,也是人类文化的起始。“人类的原始不是一个地球上任何区域所能限制的问题。人类的起源是一个全球性的、整个人类关怀的大问题。”考古学家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世界各地,通过这些遗址的挖掘和考古调查,描绘出了人类早期活动的地图。 在旧石器时代,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并且创造出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形式了。当中国人的先祖开始活动在东亚大陆上的时候,他们并不孤单,无论是西边的西亚和欧洲,还是遥远的非洲,都已经有了最初的从猿到人的行走足迹,有了最初的文明星火。“中国民族问题与全部人类的原始问题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早期阶段只是人类早期文化的一面,好像希腊、埃及、两河流域文化只是人类文化的几个面一样。” 中华大地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最早的世界文化拼图上,就已经有了中国人先祖的活动。原始初民繁衍生息于东亚大陆已有极为悠久的年代。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栖息在东亚大陆上的原始初民,经过蛮荒的漫漫长夜,筚路蓝缕,辛勤劳动,进行着极为艰难又极为雄壮的文化创造,以石器的研磨敲打,演出中华文化史诗的前奏,迎来初升的中华文化曙光,开辟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源头。 东亚大地上埋藏有十分丰富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物,到目前为止,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已经发现了200多处,遍及从北到南的近百个县市,代表了人类进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 中国旧石器文化年代最早的是山西芮城西侯度和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据科学检测,西侯度遗址距今已有180万年,元谋遗址距今有170万年。河北省北部的小长梁和东谷坨旧石器地点也是旧石器早期阶段最早的遗址。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还有山西芮城的匼河,陕西蓝田的公主岭和陈家窝,以及东谷坨遗址。距今100万年以后的遗址更多: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人”遗址)、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和本溪庙后山,以及湖北郧县(今郧阳区)梅铺龙骨洞、大冶石龙头、贵州黔西观音洞等,都是旧石器早期的人类遗址。在人类远古文化和人类进化研究上,北京人遗址有着重大的意义。旧石器时代最伟大的文化创造就是火的使用,北京人已能熟练地使用和保存火。北京人文化延续的时间为距今70万年~20万年左右。蓝田人文化和匾河文化应稍早于北京人文化。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旧石器早期属于“直立人”阶段,他们是最早跨人人的门槛的。 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