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平安时代的意义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未来又会如何?历史学就是研究这些问题的学问。当然,
较之宇宙、地球的历史而言,人类的历史实在算不上“漫
长”。但无论是地球的历史还是人类的历史,其“漫长”
的程度都远远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日常生活范畴,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两者具有相通的一面。而要感受和理解如此漫
长历史的潮流,就必须要具备独特的感觉和知识。
那么,读过本书后的你有何感想呢?如果对平安时代
产生了兴趣的话,首先推荐大家读一读《今昔物语集》。
这本书的文库本可以很便宜地买到,若是购买古典文学全
集本,还附带现代语翻译。不过《今昔物语集》的“古
文”语句非常简明易懂,几乎没有必要借助翻译。希望大
家不要将其视为一种学习,而要抱着一种阅读短篇小说的
心态,多读一些“物语”。《今昔物语集》实在有趣,而
且也能催发现代读者许多思考。前面提到为了理解历史
“必须要具备独特的感觉和知识”,而阅读《今昔物语
集》恰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对历史的“感觉”。
接下来,希望大家能亲身触摸一下平安时代的文化遗
产,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为此,最重要的是要去访问京
都、奈良的东大寺、醍醐寺、东寺等寺院,那里长久以来
一直传承和守护着建筑、绘画、雕刻等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几乎都是平安时代和中世时代制作的。正如
本书所述,平安时代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件,甚至有些现
在看来令人惊悚。但那些从久远的过去留传至今的文化遗
产超越了一切,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是值得夸耀
的瑰宝。而如果有机会访问东寺的话,希望大家务必前往
南侧大路西行不远处的罗城门遗迹。隐匿于一片住宅阴影
中的遗迹或许看上去非常破旧,但它代表了现代日本社会
中“历史文化”的现状。
另外,如果恰巧自己家附近有中世前期的地下文物、
遗迹,或是恰逢现场有考古发掘,请务必前往参观,听取
专家的解说。当地的“领主馆…‘中世条里水田”“墓
趾,,等遗迹或许不是那么美轮美奂,但是如果能与地域
史的文献研究相结合,就会发现,这些遗迹较之绳文时
代、弥生时代的遗迹能够带给我们更加切身的“感觉和知
识”。从宏大的寺院到地域的遗迹,这些文化遗产正是靠
此才得以留传后世,若大家都能思考这项工作的意义则实
在是令人庆幸。
我们必须珍惜“唯一的地球”以及它的自然环境。但
是与之同等重要的是,要将承载着过去人类生活信息的文
化遗产和遗迹留诸后世。若是没有传承过往记忆的精神,
不珍惜自身的历史足迹,人类又谈何爱护其他动物和地
球?
第三则希望大家坐在电脑前(或许具体情况稍有差
异),查阅一下现在不断积累的平安时代史料的数据库。
近四五年间,我与同事一起努力构建了“平安时代全文数
据库”。承蒙平安时代古文书全集《平安遗文》的编纂
者、已故的竹内理三先生的盛情厚意,目前《平安遗文》
全文以及相当一部分平安时代的贵族日记已在我的工作单
位(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的主页上公开。通过检索数据
库,人们能够瞬间查询出某一词语、文字在平安时代文献
史料中的出处。
所谓历史研究,正如我的孩子曾经说过的,是“对过
去刨根问底”。为此,首先必须要极具耐心地穿梭于堆积
如山的史料中。过去,研究者将大部分的精力耗费在搜索
史料中的事件和词汇等工作上,现在依然如此。数据库的
使用,很明显可以为文献史料的搜罗工作提供极大便利。
一百年后的研究者大概不必再用现在这样的方式去“对过
去刨根问底”,可以从事真正意义上的与历史对话的工作
吧。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二十世纪成为人们的常识,而
现在新的有关宇宙、地球的历史也正在成为常识一样,对
话过去、思考未来,也不再仅仅是部分研究者和历史爱好
者的工作,而将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常识性的思考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作为承载观察人类社会过去的学
问,也会逐渐与各种学科、学术性思考融合。
虽然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但是在实现之前还是希望
为此做出努力——为了不因动乱中断历史进程,从而导致
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大量破坏;为了我们的时代不
会终结,不会如同平安时代因平氏火烧东大寺而终结一
样。
本书所关注的平安时代,跨越了从八世纪末至十二世
纪末的大约四百年。即便对于专门研究日本史的学者来
说,要条理清晰地理解如此漫长的时代也是相当困难的。
而且我们在提及平安时代时,将其区分为前期的所谓“摄
关时代”和后期的所谓“院政时代”,已成为一种常见的
套语。这种简便的说法确实抓住了时代的特征,在本书中
也有使用。但反过来,这种说法同时具有模糊视点的危
险,使我们难以把握这个时代的整体特征。
皇室的“新制”与“德政”
有鉴于此,本书将天皇家的历史置于中心位置,对相
关论述进行了大胆的整理。其中的关键线索,是平安时代
的天皇在即位后(如即位时尚年幼,则在成年后)颁布的
被称为“新制”的标志世代更替的法律。或许“新制”一
词并不为人所熟知,不过教科书记述了如醍醐天皇、后三
条天皇、后白河天皇在即位后颁布的延喜、延久、保元
《庄园整理令》。正如《保元新制》“九州之地者,一人
之有也。王命外,何施私威”所说,所谓《庄园整理令》
是以“王土思想”,即全国土地归天皇所有为前提的。正
因为如此,新天皇即位后在“新制”中宣言:“非法获得
的庄园必须废止,仅认定其中有来历的部分。”
另外,平安时代的法律是所谓“格式法”,即对现有
律令条文进行修正、补充。这一点也被写入了教科书。但
“格式法”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是颁布于世代更替之际的
新制法,这一点必须注意。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新制法贯彻了中国儒家
的德政理念。通常提起“德政”,比较有名的是镰仓幕府
颁布的《永仁德政令》,其中包含了废除借贷关系的相关
法令。由幕府颁布“德政令”反映了幕府权力已扩展到了
平安时代天皇专制的国家政治领域。另外关于室町时代所
谓的“德政起义”,也应从日本在国家建构中长久秉持德
政理念这一角度加以理解。
更加大而言之,将标榜“文明开化”的“王政复古”
称为“明治维新”等,也同这种天皇制的思想有关,其中
包含了新天皇以“温故知新”的姿态推行“德政”这一逻
辑。在日本,这种被称为“复古主义式的革新思想”,可
以说将作为政治内容的“德政”与复古革新的形式深度结
合在一起。
平安时代的首都与国家
以上是就政治思想而言的。而现实中的平安时代,在
以往的历史沿革和奈良时代官僚体制的发展等前提下,以
聚集于首都的财富和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较前代更为稳定
的国家体制。在这种国家体制之下,日本的天皇制第一次
正式导入了“德政”的政治思想。
正如这套“岩波日本史”系列的前一卷《飞鸟·奈良
时代》中所强调的,在东亚地区,日本走上文明之路的时
间较晚,于是通过继承和吸收中国、朝鲜半岛的文化,迅
速使国家统治体制趋于完备。因此甚至有观点认为,实际
上直到平安时代日本所吸收的文明才真正得以扎根于国家
和社会之中。而且由于文明必须作为都市文明而存在,因
此大体而言,或许可以说平安时代是日本第一次真正完成
都市化的时代。当然,日本独特的原始血缘集团“氏”在
平安时代依然留存,并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八世纪
后半叶开始,现实的政治、经济活动变成以“家”为单位
展开,平安京也由被授予各种家世门第的各家都市贵族、
官僚集团及其属下配置的官衙所构成。而首都则不仅仅在
政治上,在社会构成以及经济方面也同样处于绝对的优势
地位。王权正建立在对首都的支配基础之上。
现在的历史学界将这种以首都为中心的国家称为“王
朝国家”,将其社会、经济体系称为“国衙庄园体制”。
平安时代正是这种以首都为中心的统治体制发展的时期。
这种都市性的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它使得位于东亚一隅的
日本各地域迅速开发,从而使经济得以发展。平安时代王
权的安定正有赖于此。
但是问题在于,与“德政”的政治理想相违背,在平
安时代,围绕着王权由谁掌握,展开了极为激烈的对立和
抗争。而且这种对立不仅存在于通常所认为的摄关家与武
士阶层之间,也存在于天皇的父祖兄弟等皇族成员之间。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概也可以说平安时代的皇室极具能
量。可以进行如此激烈的斗争。当然,皇室在平安时代以
后依然是首都京都的贵族集团中最显赫的家族,在室町时
代以后也一直保留着所谓“旧王”的家世门第,但王权内
部已失去了充足的能量,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只不过是沾
了过去的荣光,吃老本罢了。即便如此,平安时代跨越四
百年的繁荣仍然赋予了天皇制巨大的能量,使其依然能够
影响现代的社会、文化等各层面。
本书的构成
基于上述认知,本书采取了以天皇家族的历史为中心
来描述平安时代的方法。本书的整体面貌与教科书等所记
载的常识有很大差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
略有困难。但是正因为本书的叙述更加细致具体,或许读
者反而更容易理解。这是笔者所期待的。
最后,关于本书的构成简单地加以说明。全书分为四
章,内容基本上按照世纪划分,即第一章主要是九世纪,
第二章是十世纪
本书为“岩波日本史”第三卷,以平安时代的三十一代天皇的承继和姻亲关系为主轴,细述了皇室、贵族、武士等各方势力内部和相互之间围绕着王权的争夺而出现的对立和抗争,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平安时代历史的全新视角。
作者保立道久立足于政治史视角,同时兼及社会经济史和对外关系史,将平安时代天皇在即位后颁布“新制”与“德政”的传统作为关键线索,“以天皇家的历史为中心来描述平安时代”,描述了这段波澜壮阔、绚丽多姿的四百年历史。
本书是“岩波日本史”系列之一。自794年桓武天皇定都平安京开始,日本进入平安时代。8世纪末至12世纪末的四百年间,京都的宫廷贵族们享受着荣华与奢靡,然而大大小小的政治纷争与权利斗争从未间断。本书以天皇与王室贵族的纷争为主轴,聚焦政治斗争、平安时期的庄园体制以及与中国、朝鲜的对外贸易与交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平安时期缩影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