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出泥淖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任林举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任林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第五届鲁迅文学院高级评论家班学员、第二十八届鲁迅文学院作家深造班学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长春市作家协会理事。近年来主要从事散文、文学评论及纪实文学的创作,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老舍散文奖、2014年最佳华文散文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 目录 序 言 \\001 第一章 荒野 \\001 第二章 迁徙者的后裔 \\026 第三章 龙泉的传说 \\056 第四章 大考 \\085 第五章 尊严 \\112 第六章 润物细无声 \\143 第七章 炭窑之变 \\162 第八章 跨越布尔哈通河 \\187 第九章 光东村 \\211 第十章 第N种姿势 \\230 尾 声 结束或者开始 \\258 精彩页 第一章 荒 野 ——你们受苦的时日已尽 要即刻启程 往大河的那岸去…… 初春时节,李秋山背着一个装得满满的胶丝口袋走在村庄和种子公司间的小路上。这是一片沙丘、碱土、稀疏的碱蓬草和断续农田交错铺陈的广阔原野。原野上的残雪融化没有几天,风就改变了方向,昨天还是西北风,今天就从西南方向呼啸而至。风卷起地上的沙粒和碱土的粉尘,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李秋山的身上和脸上。他的身子迎着风,向前倾斜着。也许是风的刺激,也许是痛苦难忍,两行泪水不住地流了下来,在他覆满尘土的脸上冲出了两道弯曲的河流。 这段路从村庄到小镇约5千米,李秋山从8岁起,就开始走,现在差不多已经走了半个世纪。但在李秋山的心里,这段路却不仅仅是5千米,反复走来,也不仅仅是半个世纪;仿佛时间上有两千年,空间上有两万里。从李秋山爷爷的爷爷那辈子,就走这段路,到如今已经走了四辈子了,到他这辈子仍然还在走。顶风行进的李秋山感觉自己全身的力气都已经被风耗散,哪怕向前再走一步都走不动了。 他放下了肩上的胶丝袋子,转过身,背对着风的方向,一边大口大口喘着气,一边用粗糙的手背一下下抹脸上的泪水。环顾原野,从远至近都是他所熟悉的景象。一马平川的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篮球场,平展得感觉不出一丁点儿的弧度。每当他站在这块土地上极目远眺,都会深刻地怀疑科学的一贯论断,地球怎么可能是圆的呢?如果地球是圆的,地球另一端的云彩要下雨,雨滴岂不是要从低处向高处飞?这地方唯一的好处,就是这个平,要不是远处的树林和雾气合起伙来,黑黝黝的枝条像宣纸上的一团墨迹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完全可以让目光无限地向远处延伸,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兔子,一直奔跑到无影 无踪。 树林是10千米之外的另一个村庄的边界,村庄和村庄中间是大片草原。所谓的草原,其实也并不是人们想象或书上描写的那个样子了,而像一张遍布疮痍的动物毛皮:黄的是冬眠的草,白的是寸草不生的碱土地,红褐色的则是被水浸泡过的碱土地上滋生出的稀疏碱蓬草……无处安身的风总是在原野上窜来窜去,四处播撒白色的碱土面,如播着银屑病患者身上的银屑,撒到哪里哪里就传染上了原野上的“碱”。本来好好的田地,一有了碱性,就不再长苗,也不再长草,只是一块裸露的“白斑”。 一 李秋山的爷爷在世时,经常对他讲起过去的事情。每讲起这片草原,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得意和陶醉。现在看,那些绘声绘色的描述已经越来越像传说了。 和许许多多的东北人一样,李秋山的老家也在山东,山东的海阳县。1928年,也就是民国十七年,中国社会时局动荡,山东境内连年饥荒,很多人在饥荒中倒毙或流落他乡,十村九荒,十室九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向死而生,离开那“绝人”之境,没准儿就真的能闯出一条生路。李秋山的曾祖是家里的长子,眼看着父亲和妹妹在饥荒中死去,便决定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儿资源留给行动不便的母亲和小弟,带上怀有身孕的妻子随大批闯关东的人离开了老家。 深秋时节,冷风袭人,两个人连一件保暖的衣服都没有,越向北走气温越低,越往北走越身冷、心寒。用一个正常人的心去猜测那些行在路上吉凶、生死未卜的人,内心定然充满了迷茫和凄惶,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自己和一家人能够活下来,只能咬着牙继续走向冬天的深处。 在人们模糊的描述和想象中,那时的关东大地应该是沃野千里、沉睡千年的处女地,如奶水丰沛的乳母,恩慈、宽厚的胸怀可以接纳、养育一切苦难的生灵。“丢一把种子不愁吃,插一片柳枝即成林。”人们坚信,或许只能坚信,只要拎着自己那半条残存的命,坚持爬到那个梦想之地,美好的生活就会重新开始。于是,很多人揣着同一个梦想,做出同一个抉择,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里,走上了同一条路。 一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潮汹涌而起,饥饿的人们像受着某种神秘指令驱使的角马群一样,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不同的省份出发,陆续涌向东北。据有关资料记载,仅仅1927、1928、1929三年移民总数就超过300万,平均每年超过百万,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移民总数达到4000万之巨。至于有多少人在迁徙途中因为饥饿、劳累、疾病、寒冷、劫掠以及其他不测悄然死去,就不得而知了。能够成功抵达东北,被最终统计成数字的人,总是从巨大的基数中脱颖而出的幸运者。P1-3 导语 脱贫攻坚题材长篇报告文学《出泥淖记》主要以乡镇以下干部、群众以及驻村工作队为书写对象,通过各类曲折、复杂的扶贫故事,反映了扶贫攻坚给农村基层组织带来的冲击和检验,反映了农村经济、政治和人文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扶贫干部给农村工作带去的新理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气象。以干群关系的改善、党在群众中形象的提升、农村群众观念、思想的全面更新,求证了扶贫攻坚的伟大意义。 序言 一片旷野,满目荒凉, 满目疮痍,宛若一个巨大的 泥淖。几千年以来,总是有 很多不幸的人,被命运之手 捉弄而沦陷其中。面对这巨 大的泥淖,世世代代的人们 穷尽所有的心智、气力和意 志,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 种方式,以各种各样的姿态 ,在不断做着超越和逃离的 努力和挣扎——这泥淖的名 字就叫贫困。 在湿地,在沼泽,这是 一种典型的地理现象,俗称 “大酱缸”,它像一道布设于 大地上的魔咒,有着神秘而 不可挣脱的吸附力量,凡陷 入其间的生命,如果得不到 及时救助,大多会越陷越深 ,最后被无情吞噬。在几千 年的人类文明史中,贫困正 如一个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 、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设防的 “大酱缸”,对人类的精神和 肉体实施着吸附、困扰、摧 残乃至吞噬。一旦我们把泥 淖和贫困这两个意象联结到 一起的时候,眼前就会立即 呈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图景 —— 让想象冲破时空的局限 ,我们看到世世代代的人们 ,正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 年代聚拢到一处,形成一个 庞大的阵容,怀着对贫穷的 恐惧、厌恶与痛恨,前仆后 继,一次次、一年年向“泥 淖”的边缘发起突围。在这 个特殊的战场上,有些人依 靠自身的奋斗或外力的援助 终于成功地跨越了边界,爬 出泥淖;有些人已经接近成 功的边缘又不幸滑落下去, 沮丧之余继续积蓄力量酝酿 着下一次冲击;有一些人被 前方的艰难险阻吓退,中途 折返;而另一些人却在深陷 中屈服、消沉,失去了挣扎 的动力,默默地承受和等待 着一切可能发生的结果…… 旷野中、泥淖里,不断传来 无休无止、汹涌澎湃的嘈杂 和喧嚣,有激昂的呐喊,有 大声的呼叫,有愤怒的诅咒 ,有低沉的哀叹……这一波 冲击过去,没过多久,又有 新的人群陷入其中,也又有 新一轮的冲击开始。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从 未间断、波及整个人类,且 比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都胶 着、艰难、反复无常、难以 取胜的征战。和世界上的很 多国家一样,我们这个历史 悠久、人口众多的东方古国 ,有史以来从没有停止过摆 脱贫困的斗争,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斗争的节奏进一 步加快,力度进一步加大。 40年来,我国农村绝对贫困 人口累计减少8亿多,仅十 八大以来的6年间,就累计 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 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立下愚公移山志,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 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 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 会。这是中华民族全面走出 贫困“泥淖”的冲锋号角。之 后,全党动员,全民参与, 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展 开了不留死角的脱贫攻坚战 役,全国每年保持减贫 1200万人以上,截至2019 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 口减少到550万,取得了历 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到 2019年底,吉林省这个地 处边疆、经济水平低于全国 平均线的小省,建档立卡贫 困人口也从2015年底的70 万减少到1.063万,离消灭 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仅仅一 步之遥。 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有 277.8万人进入最贫困、最 边远的农村基层进行驻村帮 扶,截至2019年9月,有 770多名扶贫干部为扶贫事 业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些年 龄、身份、经历各不相同的 干部不仅为解决农村基层组 织的工作思路、工作能力、 工作方法等问题,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城 乡、干群、上下的有效对接 ,给基层政权带去了新的理 念、作风和形象。随着脱贫 攻坚工作的系统性推进,农 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受到 了一次有效检验,农村经济 、政治和人文等方面的问题 得以集中暴露,同时也得以 及时矫正。从而,使干群关 系得到了一次有效改善,使 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得到了一 次有效的提升,使广大农村 群众的观念和思想得到了一 次全面更新,也使扶贫干部 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洗礼和历 练。 这是一场超越历史、超 越人类社会经验的伟大征战 。 长风猎猎,如歌,如旗 ,一支拥有数千万之众的脱 贫攻坚大军,正在向贫穷的 困囿发出最后、最有力量的 冲击,令人振奋的应许在望 ,彻底走出泥淖的时刻即将 来临。值此之际,让我们提 笔以记—— 内容推荐 这是一场超越历史、超越人类社会经验的征战。 这也是一场旷日持久、从未间断、波及整个人类,且比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都胶着、艰难、反复无常、难以取胜的征战。 长风猎猎,如歌,如旗。 令人振奋的应许在望,一只拥有数千万之众的脱贫攻坚大军,正在向贫穷的困囿发出最后、最有力量的冲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