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柘园文录(精)/煮雨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从经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胡从经,安徽徽州人,祖籍寿州凤台。学者,作家,藏书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香港大学哲学(文学)博士。历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87年晋升),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研究员,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客座教授,香港演艺学院客座教授等。中国文化研究院创院执行院长,大型文化网站《灿烂的中国文明》总监兼总编辑(该网站荣获联合国颁授的“世界最佳文化网站”大奖)。现任中国大文化研究院院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榛莽集——中国现代文学管窥录》《爝火集——中国左翼文学论丛》《芃草集——中国儿童文学史漫笔》《鲁迅与中国新文化》《柘园草》《晚清儿童文学钩沉》《胡从经书话》《创造的欢愉》《拓荒者-垦殖者·刈获者——许地山与香港新文化的萌蘖与勃兴》《香港诗话》《柘园书话》《柘园小品》《柘园琐忆》《柘园文录》《香港文化散札》等,编纂有《简素情殷——胡从经师友鱼雁录》《历史的跫音——历代诗人咏香港》《香港近现代文学书目》等。
后记
感谢模范书局老板姜
寻先生的盛意,将拙作《
柘园文录》辑入他主编的
“煮雨文丛”。同样感谢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
和责编虞劲松先生的青睐
和热忱,他们认真负责、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在在
令我感动;与广西师大还
是有因缘的,已故的林焕
平教授是素所尊敬的前辈
和朋友,我的同班同学毛
毓松也在该校任教多年,
自己在独秀峰下曾度过若
干难忘的时日。自从南迁
海隅,与内地读者真是久
违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我写了大约十本书,最后
一本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于2000年出的《创造
的欢愉》,于今也已近20
年之久。这本集子中的文
字,大多是在香港写的,
有机会与之违阔的内地读
者欢叙,感到由衷的喜悦

编集过程正值北京入
冬,朔风凛冽,子夜伏案
感到彻骨寒冷,但有幸蒙
诸好友的关注与安慰,心
中时有暖流回盈,还有远
方的亲人、挚友的嘘寒问
暖,故也温煦常在。于此
表示由衷的感激,恕不一
一。
胡从经
2018年12月1日
莹儿生日,于灯下
目录
学人印象
炙人的热力慈爱的胸怀——追怀恩师汪道涵先生
金庸先生访谈录
华章不灭恩泽长存——追怀金庸先生
创造的欢愉——饶宗颐教授一夕谈
悲怆与感恩——悼饶宗颐教授
大写的人——悼方心让教授
荒漠甘泉
之死靡他
白杨萧萧
余音袅袅
不灭的繁星
忆新波师(一)
忆新波师(二)
白金台与赤泥坪
中国出版界的寿星陨落——追思赵家璧先生
伟哉顾老
读者的悲悼
萧乾遗爱在人间
“五四”老人的瞩望
红花与绿野
永远的林徽因
书衣大师
东吴畸人
不灭的薪火——悼季羡林教授
郁郁盛会
小褚与《读书周报》
温流六十周年祭
诗人征军
无尽的温馨
藤野先生
嘤其鸣矣
王蒙一夕谈
作家身影
老柯新葩
妇孺之仆
陈子褒倡国语
记朴宰雨教授
袅然的追思
鲁迅的回响
日本“中国卅年代文学研究会”
淡墨素描
香岛文踪
鲁迅·胡适·许地山——1930年代香港新文化的萌发与勃兴
第一本香港文学选集——《时谐新集》(一九〇六)
拓荒者耕耘者收获者——许地山与香港的中国语文教育
香港新语文教育的开山祖——陈子褒
为霞尚满天——蔡元培晚年居港期间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在香港回响与勃兴的实录——读《陈君葆日记》
历史的跫音——历代诗人咏香港
《香港文学大系》缘起与拟想
《香港文学史料丛书》拟目
夜读偶记
贺《文采》创刊
汉学新猷——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
世纪箴言
书梦温馨
读《我所认识的汉学家》
《古典精华》编竣志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读《马鉴传》
《丽白楼遗集》
十年磨一剑——《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
皇然巨著
“五四”的回响
怂恿编印《胡适及其友人》
诗怪笔下的香港
默默耕耘者的劳作
读《戴望舒全集》
闲话杨家将
童年恩物
赤子之心
乡情如醉
素颜可亲
《与巴金闲谈》
色笼墨染写沧桑
学苑英华
功德无量
《林非散文》
喜读《海上学人漫记》
撒旦的礼物
心泉淙淙——读《今夜星光灿烂》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近代思想文化研究的新收获
揭开雍正的面纱
一位爱国船王的心路历程——读《董浩云日记》有感
海隅随笔
童年珠玑
几代文化人的夙愿
东京鲁迅学术会议一瞥
与秋雨一夕谈
不灭的历史铭篆
文化沙龙
叹为观止的“东洋文库”
四十华诞
私书不私
月是故乡明
手的遐思
笑傲江湖
师恩湛湛
无题
说“国语”
“两文三语”必须坚持
有朋自远方来
在山西平遥民间中医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旭日砚考
“青溪道人”砚考
延寿寺遗址感怀
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奉献心力——《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编辑札记
《灿烂的中国文明》大型文化网站简介
联合国电台采访的专题报道
答TVB电视记者问
中国文化研究院建院十五周年感言
读书·藏书·教书·编书·写书——我的读书生活,兼谈猎书与治学的关系
精彩页
炙人的热力 慈爱的胸怀——追怀恩师汪道涵先生
鲁迅说过凡有名人弃世,总有若干闲人争相攀附,谬托知己,这是足以令逝者不安、生者侧目的。鉴于此,不佞很少写类此悼念文章,将感恩之情与萦思之痛深埋心底,未尝不是很好的纪念。
然而汪老不同,就我所身受的温煦、所承接的雨露,非写出点东西来,不然难以排遣那袅袅的哀思。
汪老堪称当代举世尊崇的长者与伟人,本轮不到我瞎三话四。不佞既非他的下属,也非他的学生,连私淑弟子都谈不上,没什么瓜葛可攀的,但正因为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知识分子吧,所以才格外感受到他那炙人的热力与慈爱的胸怀。
“踏踏实实做学问”
1999年顷,我在香港中华书局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了繁、简体字版的《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该书《跋》中有一段话:“乡前辈汪道涵先生时予教诲、关切与勖勉,拳拳之意,铭感无已。”此绝非客套之语,实乃肺腑之言。
事缘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召集了一群所谓知识界的精英组成了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不佞忝为理事,同为理事的尚有我的师姊戴厚英(作家,已故),以及惠永正(后任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祥(后任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厉无畏(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而汪老与王元化教授皆为顾问,故时有亲炙与承教的机会。加之汪老祖籍徽州歙县,寄籍嘉山,说起来还是徽州小同乡,故尊称为“乡前辈”。当时他的寓所在康平路32号楼上,雅洁修整,窗明几净,弥漫着书香氛围。汪老间中命我去他那里聊天,或陪他去书店淘书。我曾陪过两位长者去上海旧书店、古籍书店的书库“觅宝”,一位是汪老,另一位是马飞海先生,中国钱币史的专家,曾任上海市出版局长,同样也是一位儒雅博学之士。
时值“评职称”(因评审、晋升职称的活动在“文革”中中断已久,故20世纪80年代各科研机构、大学会集中一段时间来开展评审职称的活动),我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列为晋升正教授的候选人,由王瑶、王元化、许杰、钱谷融、贾植芳诸师长做审评推荐人,经由三十多位知名学者组成的上海社会科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是因为刚恢复“评职称”不久,各级职称都有名额限制,常有粥少僧多之叹,而上海社会科学院有一千多名研究人员,资历高的人多的是,可能在于“论资排辈”方面的原因,相对年轻者的晋升有所阻滞,于是我的晋升也搁浅了。当时东京大学已以A级待遇邀请我去访问研究(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会资助的邀请外国学者待遇分四等:A.专家;B.教授;C.副教授;D.助手【讲师或助教】),故我对晋升与否也不大措意,但汪老与王元化老师说了话(具体说什么我也不清楚,是事后风闻的,大约是说评职称主要看学问与能力,不要光考虑资历之类),随即晋升问题解决了,于是我成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心情是颇为惶恐的,赴日前去汪老处辞行也心中惴惴,汪老说了些勉励的话,然而正色说:“不要斤斤于浮名,最要紧的踏踏实实做学问!”这两句箴言我一直横亘在心,谨记笃行,未敢或忘!自忖天分不高,要想做点学问,唯有谨记汪老“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诲导。回顾自己治学历程中,孜孜于第一手资料的占有,不囿于旧说,在《榛莽集——中国现代文学管窥录》《柘园草》《鲁学蠡测——鲁迅与中国新文化》《文辙初揆——中国近现代文学散策》《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拓荒者·垦殖者·刈获者——许地山与香港新文化的萌蘖与勃兴》《晚清儿童文学钩沉》等著作中,于学术史、近现代文学史、儿童文学史领域,如果说能不因袭陈言,在所掌控的丰富史料中发掘、引申结论,填补了或一方面的学术空白,那就是在汪老箴言指导下的结果。
“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
20世纪90年代初,移居香港之后,我又在香港大学修读了博士学位,加上原本持有内地的正教授资格,本想找一份教学或研究的工作,可是我的求职申请连续几年都四处碰壁,有一位相熟的某大学中文系主任C教授对我说:“你怎么申请都是没有用的,所有招聘名额早已内定好了。”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持有香港大学博士学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教授的资格,却申请一个大学讲师职位而不得的原因了。
沮丧之余,回沪时难免到师长处发发牢骚,汪老安慰我说:“无论顺境、逆境,能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就好。”并叮咛我无论如何不要放弃自己的专业。稍后,我想申请澳门大学的教职请他帮忙时,他老人家在百忙中亲笔写了短笺给我,兹录如次:
从经先生:
关于请王今翔转马万祺先生的申请函,连同履历及其他推荐函
件已全部寄出,据王今翔答要待了解情况后告知。特奉闻并建议如
方便可直接与王今翔连(联)系,我有消息即转告。
汪道涵
1997年12月5日晨
……
P1-3
导语
“煮雨文丛”第四辑延续了前三辑的风格,辑集谢其章、柳向春、艾俊川、胡从经等名家有文化含量的精文随笔,涉及书话、古籍、古画、古玩、文史、大学者等内容。这些著作文化气息浓厚,阅读轻松,是广受欢迎的闲雅之书。
本书收录了胡从经南迁海隅后所写的文章。
序言
鲁迅在致赖少其的书
简中曾说:“巨大的建筑
,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
,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
石呢?”少其先生是我尊敬
的前辈,他将我的陋室额
日“柘园”,诚如其所注明
的取“柘”的“一木一石之
意”,其中当然也寄寓了
前辈对后学者的勖勉与希
冀。我在1982年出版第
一本书《柘园草》,于今
已30多年了。
我是一个读书人,夸
张一点说即所谓学者,然
而愧对师长期冀的是,由
于资质鲁钝,加之生性怠
惰,学术成果是异常瘠薄
的,却也未忘做“一木一
石”的初心,努力尝试填
补若干领域的空白。但这
并非易事,只能奋力为之
。譬如说,中国小说史学
经梁启超、黄人、鲁迅、
胡适等的倡导,在20世纪
上半叶即云蒸霞蔚,遂成
显学,然而直至世纪末仍
未有关于此学科的学术史
的出现,不佞不揣谫陋,
历20年的资料积累,写成
《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
,被前辈与侪辈学人誉为
“开山之作”,虽然自觉汗
颜,却也心安理得。又如
鲁迅研究更是大热门,著
作之多汗牛充栋也不足以
形容,炒冷饭也没意思,
我切入的角度是想探究鲁
迅与中国新文化的关系,
题目得到了鲁迅的学生和
战友——多位前辈学者的
认可,茅盾先生亲自题署
:“鲁迅与中国新文化”。
我从理论概括与实证研究
两方面入手,历时多年方
才交卷。再如中国左翼文
学研究,我曾主持国家重
点资助项目——“中国三
十年代文学研究”,在这
方面我不敢夸口有多大的
成就,但绝对是用力最勤
者之一,编集有《爝火集
:中国左翼文学论丛》。
还有早年也曾致力于中国
儿童文学史的研究,第一
篇有关论文就是经阿英、
唐弢二位推荐给《文学评
论》发表的;还用一本20
万言的《晚清儿童文学钩
沉》驳诘了中国儿童文学
起源于“五四”的错误论断
,雄辩地证明了早在晚清
儿童文学已蔚为大观。
上世纪90年代,我的
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当时我在上海社会科
学院研究生院任教授,担
任外国高级进修生和本国
研究生导师,有一个安定
的、充裕的研究环境。衔
命赴港从事文化回归工作
,学术生涯基本上中断了
。感谢金庸先生“查良镛
基金”的资助,使我有条
件在港大图书馆读了两年
的书,为拟写的《香港文
学史》搜集了不少资料。
在汪道涵、周南、董建华
诸先生的关注、支持下,
倡议成立了中国文化研究
院,饶宗颐、方心让、李
业广等先生对创院出力尤
多。在香港这么多年,我
就主要干了一件事,就是
策划和创建了一个大型文
化网站《灿烂的中国文明
》。当然,这个网站之所
以能建立主要是依靠香港
特区政府,仰赖董建华暨
李业广、方心让等理事会
诸先生的无私参与,以及
李兆基、邵逸夫、胡应湘
等社会贤达的慷慨捐输。
我这个总编辑就是一个干
活的,但我是殚精竭虑想
把这事干好,仍葆有“徽
骆驼”那股犟劲。我为网
站设计了18个系列、300
个专题,几乎囊括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所有范畴,企
图为受众提供一个中国五
千年文明的全息图景。动
员与组织了海内外数百名
第一流学者投身斯役,保
证了网站知识的准确性和
学术的权威性,说句不客
气的话,她的专家团队非
国内任何一项文化工程所
可比拟。网站甫建成当年
,就在联合国首届世界信
息峰会(有60多位国家与
政府首脑与会)获颁“世界
最佳文化网站”大奖。我
在日内瓦打越洋电话给汪
老报喜,他老人家连说:
“好呀!好呀!从经,好好干
!”
我之所以絮聒这些往
事,是自己心头郁结日久
,因为赴港虽然仍从事文
化工作,但已与自己的专
业绝缘,基本上中断了自
幼痴迷的学术生涯。人非
草木,岂能忘情,如果留
在上海,至少可以再写十
本专著,多年累积的资料
足够我挥洒。但古语诲导
:忠孝难全,鱼与熊掌岂
能兼得?!谨记乡前贤胡适
先生所言:“做了过河卒
子,只能拼命向前!”放弃
学术研究,致力文化弘扬
,也算做出了一些成绩,
没有辜负恩师“为国家做
点有益之事”的叮咛。
虽然书写的少了,但
对已逝的岁月并不特别惋
惜,因为我做了该做的事
,了却了难抑的家国情怀
。袁行霈教授认为我做了
别人做不了的事,我问
“夜读偶记”亦文如其
题,全系灯下所作的一些
读书笔记。我尝言喜读九
流三教之书、荒诞不经之
典,就中文章也反映了我
的读书范围是很驳杂的。
“海隅随笔”系南迁海
隅后所作杂文与散文,以
及兴之所至的小考证之类
。后附有一组有关《灿烂
的中国文明》网站的文字
,为我付出如许心血的文
化工程留一些记录。
集中文字芜杂谫陋,
无甚可观,但或可反映一
个“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读
书人的求索轨迹,倘若有
蒙青睐,则幸甚。
胡从经
2018年3月25日
芃儿生日,于京华
内容推荐
《柘园文录》收录的大多是作者南迁海隅后所写文字,主要有四个部分。“学人印象”是作者对硕儒、师长乃至前贤的印象式叙述,也有与侪辈友朋交游的简约素描之作;“香岛文踪”皆为作者所作与香港文学史有关的札记;“夜读偶记”是作者所作读书笔记,所读之书多为“九流三教之书,荒诞不经之典”;“海隅随笔”是作者南迁海隅后所作的杂文与散文,也有兴之所至的小考证等。本书内容涉及现当代名人名作,信息量大,纪实性强;文风质朴古雅、清俊沉稳,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非凡的见识与学养;文思巧妙,常取吉光片羽,寥寥数语,源自本心,毫无矫饰。书稿中还配有多幅珍贵的照片、书影等,图文并茂,更为生动。
本书属“煮雨文丛”第四辑之一种。“煮雨文丛”第四辑延续了前三辑的风格,辑集沈津、胡从经、谢其章、柳向春、艾俊川等名家有文化含量的精文随笔,涉及书话、古籍、古画、古玩、文史、大学者等内容。这些著作文化气息浓厚,阅读轻松,是受小众欢迎的闲雅之书,存在较为稳定的读者群体,对于树立品牌、赢得口碑具有重要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