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晚清中国,传统商业规则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一种全新的商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股票,随之进入国人的生活。人们对于财富与投资的理解,发生了巨变。 本书以1872年轮船招商局建立为始,以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落幕为终,记述了百年来证券市场在神州大地激荡起伏的历程,对中国股市的演变细节做了全景式呈现。 股票市场的出现,虽为中国投资者带来了机遇和财富,但投资的高风险也经常让人血本无归。股市的沉浮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市场的历史总是遵循着某种内在的经济规律。 穿越百年,重现九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从股史中读懂人心。以史为镜,不仅可以领悟日常的投资策略,更意味着开启今人财智的某种可能。 作者简介 孙骁骥,80后,财经作家,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持证人,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常年致力于经济史和财富管理的研究。“腾讯·大家”、“百度·百家”、“雪球财经”、“金融界”等网站专栏作家。着有《不列颠笔记》《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等书。 目录 自序 上篇 晚清股市风云 轮船招商局:“晚清第一股”是怎样炼成的 1883 年的启示:上海的房市、股市为何同时崩盘 橡胶股泡沫:清王朝的最后一场股灾 中篇 民国投机往事 金陵投机梦:浮沉于投机市场的民国政要 民国十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潮 孤岛繁荣:战乱年代的上海证券市场 下篇 现代股坛忧思录 香港1973 :股市迎来大时代 黑色星期一:黄金的八十年代戛然而止 亚洲金融风暴:一场承前启后的危机 结语:走向世界的中国股市 附录 序言 在2012年出版了一部关于英国股市泡沫史的作品后, 我便打算继续写作有关中国股票史的书稿,怎奈杂务缠 身,这个想法并未立即付诸行动。孰料,此事一经搁置便 是多年,以至我担心如再不付诸笔端,恐怕计划要永远延 期,成为创作上的遗憾。于是,在2018年夏秋之季,我强 迫自己从繁忙的工作里抽出时间,设立严格的写作时间表 并潜心整理资料、伏案写作,一鼓作气将书稿完成。 记得在香港求学之时,我曾埋首阅读中国近现代金融 史的诸多历史档案与学术文章,对相关话题的兴趣由来已 久。在学术界中,早有不少优秀的经济史学者对中国近现 代的股票市场作了深入讨论。然而,在大众阅读层面,关 于这个话题似乎还缺少一本论述较为严谨,同时在阅读上 兼具通俗性的金融史读物。这种缺失使我感到,以平民化 的语言对19—20世纪中国股票史进行梳理的工作并不是毫 无意义的。这些年来,我会不定期为《凤凰周刊》《腾 讯·大家》《金融界》《雪球财经》等新闻媒体撰写数千 字的专栏文章,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由头,从晚清时代的 轮船招商局为始,至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为终,记 述百年来中国股票史的片段。这些流传在网络和手机移动 端的文章可以被视为书稿在大众传播层面的某种“预 演”。 然而,浅尝辄止的媒体文章在内容上难免流于单薄, 无法捕捉到诸多的历史细节,也无法对于股票市场的各种 现象进行详细分析。中国近百年股市中的各类人物与事 件,以及由人物与事件编织而成的复杂关系网,需要数百 页文字的篇幅才足以完整呈现。 这种全景式的、具有纵深感的文字呈现,在当下可能 投射出何种意义呢?我想,如果说1720年发生在英国、法 国的巨型股市泡沫是人类金融史上“泡沫经济”的源头, 那么在相距百余年后的19世纪末叶,发生在中国的股市风 潮,则开启了此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式股市泡沫”之先 河。它深刻地影响了其后中国的历史,尤其是金融史的发 展。无论是晚清时期的股市泡沫、民国时代上海“孤岛” 的股市泡沫,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内地复苏的股票市 场,我们都能从中窥探到植根于人类金融泡沫源头的某种 历史基因。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我视这句 话为历史写作的一种标准。历史写作者的责任,其实是要 从那些散发着霉味的散乱故纸堆中,梳理出历史这部伟大 歌剧的“韵脚”。假如作者能够精准地找出这些“韵脚” 和“音阶”,并用笔下的文字将这种韵律富有节奏地吟唱 出来,如此,读者自然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出多年前 写就的歌剧将为今天的听众传达什么重要的信息。 本书并非试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某种对应的关 系。如今大众媒体中流行的“借古喻今式”的写作其实并 不高明,以历史上曾发生某事而断言今天必将发生类似之 事,在我看来,也属于一种思维上的懒惰。单一的人物或 者事件本身什么也说明不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的,乃是事件与事件之间隐秘的内在规律,以及这种规律 所植根的社会文化土壤。 人类从古至今的金融史似乎都在诉说相同的主题:无 论时代如何变换,人性的贪婪与短视并没有多少不同。但 仅用这几个简单的词语解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金融投机事 件,似乎太过粗疏。近百年来的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的历 史变革期,传统的政治和商业规则受到了来自西方资本主 义的猛烈冲击,中国的传统金融体系自然也不能幸免于这 种冲击。我们甚至可以说,受到现代资本主义影响最深 远、改变最剧烈的领域之一,恰恰是中国的金融行业。 当传统与现代的龃龉磨合尚处于阵痛阶段,一种全新 的商业组织形式——现代股份公司,以及一种全新的投资 方式——股票,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国人的日常生活。股份 公司和股票市场为清末以来中国的投资者带来了巨额财 富。但是,随着财富同时到来的,也包括非理性的投机心 态。 投机、欺诈横行的金融市场所暴露的并非仅仅是看不 见摸不着的所谓人性,它为我们展现出更重要的事实真相 是:盲目的乐观和非理性的投机如何影响、左右着这一出 真实的金融历史剧里边每一个角色的思考、选择以及行 为,从而让众人合力缔造出巨大的金融泡沫并且亲手将其 刺破。 近一个世纪中国股票市场发生的故事,将我们的视野 引入历史深处:所有国家的股票市场,似乎都不得不经历 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疏漏百出到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在 中国的现代金融市场形成之初,新的制度与法规尚未完全 建立,这使得缺乏必要监管的近代金融市场几乎可以为所 欲为,俨然化身为一个吞噬财富的巨兽,处于财富食物链 底端的普通投资者不幸成了它的“猎物”。 此种情景呼应了经济学大师熊彼特(Schumpeter)对 资本主义制度的担忧:缺乏监管的资本主义将不可避免地 伴随着会计欺诈、企业丑闻和监守自盗的行为,这让严重 依赖“信托责任”的资本主义金融市场完全背离了资本主 义的精髓,成为投机者和赌徒出没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成 了让勤劳经营、稳步投资的人们血本无 导语 股票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已近百年,然而此间中国正值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战乱纷争不断,股票市场的发展轨迹时断时续,使得今天的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知之甚少。 1990年,在阔别了近40年之后,股票投资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今天,股票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工具。查看相关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10月,我国股票账户的开户数已经超过1.5亿个,股市的涨跌可以说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 这不是一本股票投资的实战秘籍,它只是讲述了一段关于股市的历史,纵观百年股坛的跌宕起伏,探寻金融泡沫的源流与实质,对于有所悟者,或可谓是财智的开启! 书评(媒体评论) 我对于介绍美国资本市场历史的《伟大的博弈》 有很深的印象,所以也很期待有一本介绍中国资本市 场历史的书。这本《股惑》或许能满足这种期待。 ——方三文 雪球创始人 十九至二十世纪上海、香港双城的经济、商业关 系密切,金融资本穿梭往来。两地的股票市场百余年 来也是相互影响,推动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成长壮大。 本书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展现了这一历史进程,对普通 读者和投资者而言有其价值。 ——李培德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尤其是清朝 和民国股票市场的内容。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 会简单重复,但都是押着相似的韵脚,一次又一次的 泡沫兴起和破灭,内在结构都是相似的。 ——戴雨森 真格基金合伙人 中国股市跟电影挺像的,中国的股民炒股就像买 票看了一场电影。股市跌宕起伏,但真正看懂电影情 节的人寥寥可数。这本书,就把百年股市的电影情节 掰开揉碎,向广大股民们娓娓道来。 ——王牧笛 著名财经主持人 从经济角度看,百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变,在人类 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在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中, 股票市场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与市场制度建设两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研究 股市的历史对于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股市有什么启示性 作用?本书的内容,很具有参考价值。 ——苏琦 《财经》杂志副主编 精彩页 轮船招商局:“晚清第一股”是怎样炼成的 我因进行商业史研究,曾暂居上海查阅档案资料。必然经常拜访的地方,便是上海历史档案馆。往来多次,渐渐也对档案馆所在的外滩一带地形熟悉起来。 在隔江对望陆家嘴金融区的外滩中山东一路,自北段的和平饭店开始,一路往南前行,直到外滩轮渡口对面的上海历史档案馆为止,这段路上的沿途风景与建筑群落,我认为是整个外滩最具有历史韵味的。同时,这也是我在上海逗留的时日里行走次数最多的路段。在这段路的中间位置,即外滩9号,矗立着一座不甚起眼的三层洋房。 楼房的一楼外墙由青色大块砖石砌成,二三楼外立面则由细小的红砖所造。楼的外观仿文艺复兴式建筑,有明显的腰线。楼房各层均使用拱形木门窗,第二、三层原设计有塔什干和柯林斯式双柱外廊,充满着旧时代建筑的风韵。而转到这栋别具风味的洋楼背面,则会发现几家小型商铺和咖啡馆,颇具上海滩独有的小资隋调。 在如今外滩的整个“万国建筑群”当中,这栋显得比较低调朴素的建筑,却具有不一般的历史意义。它的前身,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的总部所在地,而这个著名的近代企业,则与中国近代股票市场的发端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股市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我们把时钟的指针拨回到19世纪下半叶,上海外滩的景色会彻底改写。今天矗立在浦东的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尚不存在。百余年前,那片地区不过是一片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土地,甚至在当时的人眼里还算不上真正的上海。 而在浦西这一侧,晚清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见到繁华的城市景象。外滩沿岸已经停靠着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商船,街道上的商旅往来更是络绎不绝,“海舶辐辏,商贩积聚”的情形不是什么新鲜事。外滩的商贸繁荣,也带来了街道景观的新变化。19世纪60年代开始,过去外滩的老旧建筑大多已被仿古的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建筑所替代,以低层的券廊式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为主。在这些早期的西式建筑之中,轮船招商局的这栋洋楼颇具代表性。 不过,我花了不少笔墨描述的这幢楼房,最开始并不属于轮船招商局,而是为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资企业旗昌洋行(Russell & Co.)所拥有。1846年,旗昌洋行将总部迁往上海外滩9号,在此经历了这家公司的鼎盛时期,并且在1862年创办了一度统治长江航运业的旗昌轮船公司。 但在短短十几年之后的1877年,旗昌洋行便将旗昌轮船公司连同外滩9号的办公大楼,一起卖给了轮船招商局,足见当时航运业竞争之剧烈。1901年,招商局重建外滩一侧的大楼,因此,我们今天得见的这栋洋楼,实际上已是历经改造变迁后的样貌,要想了解其最初的风韵,则需要凭借早已褪色的黑白相片,并且发挥一点想象力了。 外资竞逐中国航运业 既然说到旗昌轮船公司,就不得不提及时代的大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进一步开放中国长江沿线的通商口岸,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地对外商开放,并规定“长江一带,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条约的签署,令外国的商人们看到了长江沿岸航运业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在1861年2月,在华的英国商人率先组成了一个十艘舰船的考察团,从上海出发,溯江而上,沿途考察新开辟的港口城市。 然而,彼时踌躇满志的英国商人没有想到,此后迅速发展壮大的长江航运公司,并不是英资企业,而是由美商旗昌洋行创办的旗昌轮船公司。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