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尼雅遗址与安迪尔遗址(精)/西域游历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英)奥雷尔·斯坦因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奥雷尔·斯坦因(1862—1943),英国人,原籍匈牙利,20世纪上半叶享誉世界的考古探险家和东方学者。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考古探险。根据其考古探险经过及成果,先后撰写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等。 目录 第一章 尼雅河尽头以远的古遗址 第一节 废墟 N.I和首次发现的写板 第二节 发掘古代住宅 N.II、N.III、N.IV 第三节 古代垃圾堆 N.xv中的发现物 第四节 古代木板和皮革上的文书 第五节 古代垃圾堆 N.xv出土的汉文文书和木简 第六节 解读佉卢文和汉文古文书 第七节 踏察废墟 N.VI~ N.VII与遗址纵览 第二章 安迪尔遗址 第一节 前往安迪尔河 第二节 发掘安迪尔寺庙 第三节 安迪尔遗址的废堡和佛塔 第三章 喀拉墩遗址探险和探寻媲摩古城 第一节 喀拉墩遗址探险 第二节 探寻媲摩古城 第三节 乌尊塔提和乌鲁克吉亚拉特遗址 第四节 吐噶墩和克里雅至和田大道 第四章 阿克斯皮尔与热瓦克遗址 第一节 杭桂塔提和塔木乌格勒遗址 第二节 阿克斯皮尔和克格里克遗迹 第三节 热瓦克佛塔 第四节 热瓦克寺院的雕塑 第五节 热瓦克遗址的年代和朱拜库木遗址 第五章 离开和田 第一节 伊斯拉木·阿洪及其伪造物 第二节 在和田绿洲最后的日子 第三节 从和田到伦敦 精彩页 第一章 尼雅河尽头以远的古遗址 第一节 废墟N.I和首次发现的写板 1月28日黎明时分,气温仍远在零华氏度以下,我匆匆赶往伊布拉音一年前捡到古怯卢文木牍的废墟。据他讲述,他将更多的木牍留在了原地。对他隐瞒我对这些文献的评价已不可能。他后来很后悔当时没多拿一些,所以途中我让伊布拉音看住他,防止他到遗址后逃跑或对现场进行干扰。伊布拉音阿洪是一位出色的听差,他是克里雅按办根据我的提议派来为我服务的。现在我已接近遗址,那份期待与怀疑交织的心情,立刻就变成真切的喜悦。我看到了伊布拉音正领我们前往的废墟N.I,它就在营地东面约1英里的地方,位于一块小台地的上面,台地高出周围侵蚀地面12~15英尺。从台地西坡(见图l的前景)往上攀登时,我立刻就在残存的粗大木料之间,捡到了3块写有怯卢文的木板。这些残存的木料表明,那里曾是废弃建筑物的一部分,不过现已被完全侵蚀了。到达台地顶部时,我惊喜地发现距离最近的房间中,流沙里散落着更多的木牍。凭借残存的墙壁,还可清楚看出这些房间的轮廓。一年前,自伊布拉音将木牍扔在这里之后,木牍上又覆盖上了一层流沙,但这层流沙很薄,无法使落在最上面的木牍免受雪的侵蚀。我们到达时,背阴处的积雪厚约l英寸。这些积雪是8天前我从克里雅前往尼雅时在途中碰上的那场降雪。 看到自己的话得到证实,伊布拉音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我也甚感欣慰,立即兑现了许诺给他的丰厚报偿。他立即指出,木牍的发现地并不是这个房间(图2中标为V.a,这里只是他由于完全不知其价值而将它们扔掉的地方),而是东边隔壁室i的南角。那里有一个约4英尺宽的小敞室a,由壁炉(完全暴露在沙子上面)与将室i和va分隔的墙壁构成(图3)。就在那里,当他用手挖空沙子搜寻“宝物”时,碰到了一堆木牍。他发现这些古文书似乎是按某种规律并排放置在该室那边的矮土台上的,因妨碍挖掘,所以他迅速将它们从残墙上扔到隔壁房去了。真是万幸,在他发现之后这么短的时间我就来到这里,因为由于完全暴露于风吹日晒中,这些薄木板不可能像数世纪安全埋在沙子下面那样长久保持其字迹清晰如初。事实上,一年的日晒、雨淋和雪浸,尽管程度轻微,但还是使最上面的木牍变得发白,部分完全暴露在外的字迹已消失了。 我在伊布拉音扔有木牍的那个房间安排了一个守卫,以防遭到进一步破坏或偷窃,然后让民工们清理伊布拉音最先碰到木牍的室N.i(图4)。这项工作很容易,因为房间不大,室内积沙也不深。清理正在小心进行之中,我趁这当口对废弃建筑物的结构体系进行了调查。因为此遗址后来发现的几乎所有其他建筑物的结构均与此相同,所以在这里对其进行描述应该是合适的。 此遗址总的特征与丹丹乌里克的建筑极其相似,即以使用木料为基础,不过还是有一些小的区别。有几个房间的墙壁底部通常垫有白杨木质料的大方木,有些方木甚至长达40英尺,它们构成一种地基。方木的厚度依其所承墙壁的大小与重要性而有所不同,一般从6~10英寸不等。这些方木加工、装配得很完美,民工们对古代木匠的技艺惊叹不已。在这种墙基上立木柱,它们一方面用来支承房顶,同时也用作墙壁的框架。立柱之间还有一些较小但同样精美的中间柱,中间柱子之间规则地保持约1英尺的间隔。立柱通过柱顶上支撑的大梁连成一体,两两之间有较小的横木相连。废墟N.I墙壁的上部已毁,大梁已经不见。但在保存较好的大住宅N.III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大梁与曾支承大梁的榫钉。不过,在反映室N.i发掘后情况的图3、4中,立柱的布局则清楚可见。这种框架通常是在较小的中间柱的外侧安装一种用红柳枝编织的结实的斜纹席。席子两面涂抹一层坚硬的白灰泥,构成建筑物的墙壁。墙壁的总厚度依不同建筑物而有所不同,大致在6~8英寸。图3是发掘前从外边看到的N.I中室i的东北和东南墙。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由于暴露于沙子之上,涂在斜编席上的灰泥已经剥落,斜编席裸露出来。这种以斜纹红柳席构成的墙心,无疑比丹丹乌里所采用的横迭的芦苇层更结实。但是,后一结构体系在尼雅遗址早期建筑中也有所反映,稍后就要记述的废墟N.III、N.IV和N.V中的几个实例将证明这一点。 P1-6 导语 丝路南道的汉唐文化辉光!本书探寻鲜为人知的神秘遗迹,复原绚丽多姿的历史图景。 本书除了详细的考古文字记载外,文中配有罕见的考古实景照片、文物图片、遗址平面图,生动展现20世纪初斯坦因考古场景,让人大饱眼福。 序言 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英 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 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 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 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 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 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 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此外,斯坦因还 详细描述了深居亚洲腹地的中国新疆和河西地区的自然环 境,以及山川、大漠、戈壁、雅丹、盐壳等地貌的种种奇 妙景观。斯坦因的著作为人们打开了此前“未知世界”的 大门,当时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轰动,西方列强的学者们 对此垂涎欲滴,纷至沓来,形形色色的探险家也紧随其 后,蜂拥而至。 斯坦因的这三次探险考古活动,足迹遍布塔里木盆 地、吐鲁番盆地和天山以北东部地区,几乎盗掘了我国汉 唐时期所有重要的古遗址和遗迹,对遗址和遗迹造成了严 重破坏,所出文物也几乎被席卷一空,并运往英属印度和 英国本土。此外,斯坦因在河西敦煌以及内蒙古额济纳旗 黑城等地也进行了大肆的盗掘和劫掠,其中尤以对敦煌石 窟宝藏的劫掠最为臭名昭著。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之 前,斯坦因是我国西部地区古遗址最大的盗掘者和破坏 者,是劫掠中国古代文物的第一大盗。斯坦因的上述著作 是西方列强侵犯我国主权的铁证,同时也为那段令国人屈 辱的历史留下了真实的记录。因此,我们在阅读斯坦因上 述著作时,一定要牢记惨痛历史,勿忘国耻。 斯坦因上述三次考古报告都是综合性的学术性专著。 为了方便一般读者更多地了解斯坦因在我国塔里木盆地、 吐鲁番盆地和天山以北东部以及河西敦煌等地区的发掘工 作和搜集文物的情况,我们对上述三次考古报告原著做了 一些技术性处理:根据原著各章内容的关联性进行分册, 删除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内容,将插图进行适当调整并重 新编序等。 本册出自《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 告》:1901年上半年,斯坦因首次发掘尼雅遗址与安迪尔 遗址,获得了大量的怯卢文、汉文、婆罗米文文书,并结 合出土文物释读这些文书蕴藏的历史秘密。 斯坦因第一次中亚考古探险结束。 内容推荐 本册出自《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1901年上半年,斯坦因首次发掘尼雅遗址与安迪尔遗址,获得了大量的佉卢文、汉文、婆罗米文文书,并结合出土文物释读这些文书蕴藏的历史秘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