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翻译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师妹蔡春晓。当她
询问我有无兴趣翻译《风涛》一书时,我满口答应。原因
在于,《风涛》所探讨的忽必烈东征、日称“蒙古袭来”
,与我本人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关注的是江户时代
众多有关壬辰战争,即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战争的文艺作
品,所谓“朝鲜军记”。而“蒙古袭来”作为壬辰战争前
史,作为侵朝的理南被众多日方文献屡屡提及,如“异国
侵略我国(蒙古袭来)之事古来数度有之,而我国侵略异国
之事,不曾耳闻”,其目的是为侵朝行为开脱,主张是出
于主动消除外敌威胁的正当性。而忽必烈军队两次因遭遇
“神风”而覆没一事,更被视作日本“神国论”的完美论
据而津津乐道。
我是在接到翻译任务后才开始阅读这篇小说的。原以
为这会是一幅相当宏大的战争绘卷,描绘的是涉及数十万
人的惨烈的战争场面,不料作者的用意根本不在于战争本
身,而是着眼于处于蒙古高压下、处于战争风暴前夕高丽
君臣们的各种反应,只有一场场人朝、出使,各种政治暗
流的涌动、各种政治派别的角力,战争场面的叙述被一一
略过,最高潮的元日两军作战的场面几乎没有提及,只说
满载元军士兵的战船开出去,第二天却等回了海面上漂浮
着无数战船的残骸云云。
如果期待的是一部类似于《平家物语》那样的军记物
语或者战争小说,那么这篇小说无疑会让人感到失望。这
里没有惊心动魄的作战场面,只有战争背景下人们的迷茫
、努力、抗争和失意。
但这就是历史小说——或更具体地说——是西域小说
的魅力所在。在广袤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问中,特定的人们
试图努力地去对抗严酷的大自然和滔滔的历史洪流。他们
的力量也许很弱小,努力也许只是徒劳,但他们的所思所
想,所作所为,分明又体现着一种诗意的壮美、寂寥和命
运的无常感。
《风涛》创作于1963年,是井上靖一系列西域小说的
收官之作。作品名称来自于元世祖忽必烈颁发给高丽国的
诏书中的一句“勿以风涛险阻为辞”,其用意是鞭策高丽
不得推诿出使日本的责任,要担负起充当侵略日本的排头
兵的职责。“风涛”一词也是串联全文的关键词,横亘于
使臣和日本统治者之间的海域上掀起的是风涛,导致东征
元军覆灭的是风涛,元国统治者针对高丽国君臣挑起的多
次事端亦是风涛,可以说整篇作品充斥着一阵阵的惊涛骇
浪。日本文艺评论家筱田一士认为该作品“技法娴熟,内
容充实,很适合作为井上靖对其西域小说系列的‘总决算
’”。
历史小说需要兼顾史实还原与小说趣味。《风涛》以
史实为素材创作,其中许多故事来源于《高丽史》和《元
史》,而高丽和元国之间的往来书函有不少是原文照搬了
《高丽史》和《元史》中的内容,可见井上靖在创作时已
经广泛阅读了史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将《风涛》作为二
次性史料看待亦无不可。但比起还原历史事实,井上靖更
重视小说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在历史记载的框架之下,他
在其中融入了许多的想象和虚构,以激活单调乏味的历史
文献,为小说增添了艺术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对高丽王元
宗、忠烈王以及谋臣李藏用、金方庆的心理活动刻画详尽
,人物形象饱满生动,体现了作者娴熟的文学技巧。另外
,作者在作品中融人了许多个人的史观,在叙事的过程中
一一铺陈开来,通过阅读其作品,就能了解作家的思想,
就等于与作家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了解井上靖的思
想,本书必读。
鉴于历史小说这一题材的特殊性,关于井上靖和其作
品的评价褒贬不一,评论并非一边倒。有评论家认为其太
过于主观臆断缺乏真实客观性,过于注重小说的趣味性,
很难划定为历史小说,也有评论家认为他巧妙地把握了史
实与虚构的平衡。对此,作家王蒙在《井上靖与西域小说
集》(作家出版社1988)的序文中曾有过论述:“他写得深
沉,细腻,……同时他又写得相当平淡……作品中表达出
一种悲天悯人的心肠,一种超越最初的情感波澜的宁静,
一种饱经沧桑的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俯视,一种什
么都告诉了你了的直截了当,同时什么也没有告诉你的彬
彬有礼。他的风格很独特,很有味儿。”
私以为,然也。平淡,但有味儿,这也是我在翻译的
过程中感受到的。初读《风涛》,也对其平淡略感讶异,
但在边读边翻译的过程中,讶异之心渐渐被填埋、充实、
垒高,加之也有众多名家对其价值的肯定,故斗胆请允许
译者在此心安理得地说一句,这部小说很值得一读。
如果读起来感觉索然无味,并无一得,那也许就是译
者的问题了。说起来,在成稿的过程中,译者没少给重庆
出版社的编辑魏雯女士添乱,许多拗口的表达,承蒙她的
指正才得以一一展平,在这里借一席之地谨表谢意。另外
,期待关注井上靖作品的读者朋友们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覃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