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远道书(行走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大先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刘大先,1978年生于安徽六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青年委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十三五”国家图书重大出版规划项目子课题1项,已完成人社部、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北京市各类项目等多项。出版著作《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的共和》《时光的木乃伊》《无情世界的感情》《未眠书》等,译著有《陈查理传奇:一个中国侦探在美国》,主编有《本土的张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等。曾获第四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3年度青年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作协民族文学年度评论奖。
后记
18岁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但是那之后的岁
月,我几乎一直都在异乡生活。在异乡时间已经超过了故
乡,故乡就蜕化成一个记忆性、怀念性的存在,而走过的
远方和道路却构成了实在的人生。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
重复相似的日常生活,行走于是成为生命自己变化的形态
。人生逆旅是一句老生常谈,也唯其是老生常谈,倒是道
出了真相。
原先有写日记的习惯,我相信没有叙述的经历终将消
逝,不曾编码的土地缺少灵魂。记述下每天的经历和偶尔
产生的想法,就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每日睡前要告解一番
,安慰的是自己的心灵。但随着年龄渐增,时间的速度好
像加快了,你不得不像一个初学的乒乓球手,匆匆忙忙地
应对着琐碎生活抛过来的密密匝匝的事物。这种自我的告
解有时候就会忘记,就像那些曾经疯狂迷恋过的人与物忽
然有一天已经走出了我们的生活。当你发现的时候,自己
都会感到无比惊奇。
在最初不清晰的冲动中,我想以空间勾画时间,用道
路书写记忆。记录下那些行走的记忆,其实也是在人生的
旅途中踩下一个个印记,这里面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悲观,
因为记忆终究会淡去,我们只能寄托于文字,它们比人更
长久。
这样的记录就是一首诗的产生,一种从凡庸的当下自
拔的努力。它的情形就类似于里尔克在《马尔特手记》中
写的:“诗并不是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是情感(情感人们很早
就有足够多的了)而是经验。为了一句诗,我们必须去看很
多城市、很多人、很多事物;必须了解动物,必须感觉鸟
儿如何飞翔;必须知道每朵小花在清晨绽放时的姿态。我
们必须能够回想起那些在异乡走过的路,回想起那些不期
的相遇和早已预见的离别。必须能够回想起那些懵懂的童
年时光,回想起我们不得不惹其伤心的父母,他们带给我
们一种欢乐,而我们却不理解这种欢乐。回想起童年的疾
病,病症总是离奇地发作,带来那么多深刻而沉重的变化
,必须能够回想起在安静沉闷的小屋里度过的那些日子,
回想起海边的早晨,回想起海本身,回想起旅途中万籁寂
静、繁星点点的夜晚。而就算是能够想起所有这些也还不
够,还必须回想起许许多多爱情的夜晚,每一个夜晚都与
另外一个不同,回想起女人临产时的叫喊和分娩后柔弱、
苍白的熟睡。还必须陪伴过临死的人,必须曾经坐在死去
的人身旁,在敞开的窗口边聆听一阵阵时有时无的嘈杂声
。而仅有回忆也还是不够,如果回忆太多的话,我们还必
须能够忘却,并且怀着极大的耐心,静静地等着它们再次
到来。因为记忆本身并不真正地存在。直到它变成我们身
体里的血液,变成我们的眼神和神态,无名无状地和我们
自身不可分离的时候,才会出现一种情形,就是在一个罕
见的时刻里,一行诗的第一个词从它们中间浮现,而后脱
颖而出。”
是的,经验、记忆和心绪的糅合,成就了这本书现在
的形状。这并不是我最好的文字,却记录了“原生态”的
体验。我并不喜欢纯粹的自然风光,而更倾心于人文与历
史的在场;我也并非善于抒情之人,倒总是沉浸在某个天
机触发的瞬间。那样的时刻,体验的本然状态自己呈现,
就如同一块石头在阳光下发热,溪水奔流冲刷到堤岸的水
草,秃鹫飞过长空,列车远去,一个人的背影在万家灯火
中踽踽独行。
这些文字可以说是散文随笔,更多可以看作田野札记
,最后一部分还曾经以美食专栏的形式发表于某个刊物。
当然,更多的仅仅存留在我的电脑里。如今它们从黑暗的
比特空间来到纸上,就像封存在贫瘠岩峰间的种子,偶然
飘过一片云彩,落下雨水,终于得见天日。因而,我要感
谢那些让这些文字得以面世的云彩和雨露。
愿我们都远行万里,归来时依旧少年。
2017年4月5日于京北沙河
目录
第一部分 天下繁花
同学少年多贫贱
河湟四叶
拉萨的日夜
流动的象牙塔
大涉水
班佑河畔
时间的飞地
岭南之春
从钟鼓楼到长延堡
阳朔的表面
四方街头坐两夜
尘世南逢开口笑
异乡人的都市
南京碎片
第二部分 田野走笔
湘西行
北仑河两岸
三省坡上
百色纪行
贡桑诺尔布亲王往事
何谓边缘的活力
救赎与自救
“印象”的生产与符号经济
哈密的文化融合
在喀什遭遇“香妃”
重返喀什
哈萨克的人与歌
安顺屯堡的想象与现实
第三部分 滋味中国
春夏秋冬的味道
滋味的真爱
弗洛伊德之鲀
羊大为美
大鹅豪放
木瓜羹之味
何味包容
上得了正席
海纳百川腊八粥
杂忆杂嘎
桃花雨中尝鳍花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在鄂温克旗吃牛排
冷雨烈火坨坨肉
欢乐杀猪菜
恩施乡味
晋南吃面
秋风响,蟹腿痒
江右厨房
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
大国小鲜
后记
精彩页
同学少年多贫贱
已经过去的时光,就是平行宇宙中的暗物质,它们虽在我们身边,我们却看不见。某个机缘巧合,我们会搭上通往那个异质空间的通道,道路曲折幽深、歧径丛生,只能用碎片去拼接,可最终也不会有一个完整的图画。它们构成了由无数节点连接的网络,结撰出遗忘的巨大黑洞,黑洞映照的节点慢慢形成不甚清晰却又隐约可见的来路,是一个自我塑形与时代变化交织着的痕迹,而那些被记忆打捞出来的波光粼粼的碎片就是我们存在的证词。对于一个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人而言,他所目睹的稍纵即逝,摧枯拉朽,极具戏剧性起伏的社会裂变,名与实之间的疏离和暗通款曲,让记忆更加支离迷幻。曾经稳固的信条一夜之间就会改头换面,而残损的个体在艰难的重建过程中步履维艰。无论幸与不幸,我也是这波人中的一员。我们看过太多那些符号化的记忆,也听过种种关于已经过去时代的言辞,但那些不过是抽象化约了的可以消费的景观与意象。我宁愿相信,无数如我这样的乡镇青年的成长是一种野蛮生长,他们的教育是自然养成性的,不仅仅来自于校园,更多来自成长的氛围、环境和种种因缘际会的经历——它就像浸泡在液体中未曾显形的底片,埋藏着我们时代最为鲜明的形象。
路与星辰
车子经过黄台路口的时候,我和二弟都没有注意到,结果开出去三四公里我们才发现回家的那个岔路口已经错过了。我们下车往回慢慢走,记忆中的路标黄台小学不在了。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里曾经是全村最重要的集会地点。那时候农村已经包产到户六七年了,黄台已经从一个自然村变成了一个行政村,但人们还是习惯于用大队来称呼它。
黄台小学是大队唯一的小学,只是当2011年春节我和弟弟经过的时候,它已经荡然无存——整个黄台村只剩下6个学生,都被归并到郭店镇的学校去了,更多的孩子随着他们的父母到了上海或昆山、无锡的郊区,在那里寄读。黄台小学的遗址如今是村部的所在地,又是个四方汇集的路口,所以聚集了几户人家和3个杂货铺。此时我刚刚从美国回来,二弟则从武汉到天津再到北京,都有近三年没有回乡。没有想到变化这么大,甚至我们所走的乡路都已经在“村村通公路”的政策中变成了水泥路,而我最后一次走的时候还是泥泞不堪的黄泥地。
黄泥是我关于家乡记忆最为深刻的意象。老家地处皖西六安的郊区丘陵地带,没有山,也没有石头,只有起伏不定的贫瘠土地连绵蔓延。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特色的中部乡村,春夏季节草木葳蕤的时候,村庄掩映在一人多高的茅草与杂树之中,秋冬之际则是收割后荒凉的大地和袒露出枯枝败叶的灰褐色田野。许多年以来,它似乎一成不变,就像那经过数千年耕种依然不动声色的黄泥地。
这种半封闭的环境,并没有形成外出经商的思维,倒是有着尊重文化的传统,春节前后在很多人家的对联上都可以看到“诗书传家久,勤俭继世长”的句子。这倒也未必是耕读传家的古风犹存,只因在外出务工兴起之前读书是农民子弟唯一的出路。村里曾流传着两个家族打官司的传说,因为其中一个家族不识字而落败,被对方嘲笑:三代不读书,不如一圈猪。我的舅舅和姑妈是在恢复高考后第一拨考上大学的人,这可能影响到了整个家族的风气,家里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很小我就在耳濡目染当中意识到上学离开故乡是一条自然而然的道路。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地乡村的教育实在是乏善可陈。黄台小学的师资基本都是民办教师,他们自身的水平也顶多是中学水平,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完全谈不上。学校是土砖砌墙茅草覆顶的泥房,像任何一户农民家的住宅,板凳需要从自己家里带,而课桌则是用麻秆和黄泥搭建的。黄泥揉匀抹平之后晾干,在儿童的油汗长期浸润之下,变得油光可鉴,一点也不比木质桌子差。P3-5
导语
本书以作者多年的游历为叙写对象,将风景扫描与个人感受、都市与乡野、行走与美食、人类学式观察与内在的哲理性思考结合,带动读者的介入感和参与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同时发现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文化风向与其意义,从而给读者带来娱乐、教育、审美的多重收获。
序言
序:作为复数的生活
我和大先年龄相仿,又都是在江淮之间的安徽的一个
小地方长大。那里不南不北,不东不西,徽州安庆的温婉
蕴藉与之无缘,阜阳淮北的好勇斗胜也有些陌生,这种面
目模糊的地方性,使我总不大能有什么故土之思和乡党之
情。家乡最出名的是两个人的事迹,楚霸王和刘禹锡,却
都不是本乡人,一个于此地自刎,遥谢江东父老,一个被
贬于此,写《陋室铭》以自遣。所谓穷途末路,有时候并
非是在蛮荒边塞,而是在一片无明显特征可言的此地。
所以读大先这本《远道书》里的文章,时常令我感到
亲切的,是他在四处行走中自身所拖带着的那个江淮子弟
的世界。从中,我仿佛重新见到那个一心要从平庸乡土的
泥泞中振拔上行的少年,见到他的坚忍与敏感、质朴与精
明,以及对于生活极强的适应力,当然,还有捕捉命运契
机的能力。对于陌生的读者而言,他们从这本书中能领略
常人难以企及的四隅八荒的风情,但对熟悉和喜爱大先的
读者而言,这本书里或许暗藏着他的来处。
大先有写日记的习惯,流荡在这些文字中诸多真切可
触的细节,也得益于此。而这种记录一如他对行走和美食
的喜爱,都源自他近乎强悍的生命热情。人生实难。大先
说,“像我这样生于70年代末年的乡村少年,从最底层的
暗夜泥路中走来,不免磕磕绊绊、一步三滑,真正意义上
的两眼一抹黑。所幸,偶然进发的光亮,让我们免于跌落
到冰冷的泥淖浊水之中”,而这样的光亮,更多时候其实
是他自己给予的。
这本书里有他少年时的窘迫,异乡拼搏的无奈,以及
感情生活的跌宕,但他并无意沉溺于感伤和细述平生,相
反,他是带着他的心事积极投身于他者的世界,去阅读和
写作,去见识万物,大快朵颐。他写最初在北京的生活,
“坐公交车到地铁站,从四惠坐到苹果园,横贯东西整个
北京城,再转车到偏远的门头沟去代课。那时候的精力非
常旺盛,从早晨七点半到下午一点半,结束的时候,我甚
至有闲心在附近的镇上逛一逛”;写某个春节时独自的岭
南之行,“在南方如同春暮尚寒的空气中望着远处金鼎的
层峦叠嶂,心中隐约想起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此次出门而
不回家,就是不想面对一些令人烦恼的事情。一个人的生
活非常简单,每日就是读书写作,用一周的时间基本完成
了写作。正好天已放晴,局踏一室数日,觉得天仄地隘,
便出得门来,骑着自行车循凤凰山麓往北……”;在《时
间的飞地》一文中他记录自己兴之所至的南昌之行,和朋
友在山寺闲逛,偷几颗僧人晾晒的红枣大嚼,“我们的日
常生活充满各种程式化的套路,无数次乘地铁或者开车去
上班,搭经济舱到某个陌生的城市开会,参加必要或不必
要的应酬酒宴,但是到最后留在记忆中,偶尔会翻滚出来
的可能反倒是这种无意义的瞬间……玩耍非常重要,它让
在平常机械重复的自我恢复到独一无二的状态,以避免进
一步的自我厌恶的产生”。
于是,这本书也可视为大先在日常学术著述之外非常
重要的“玩耍”。它使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优秀的学者如何
平衡“作为复数的生活”,在书斋和田野之间,在主体和
他者之间,在有意义与无意义之间。而在有效的平衡之余
,作为同侪,我可能还暗暗期待大先能有一种积极的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那些看似分裂之物不再满足于一种对抗性
的平衡,使得生命的激情不单单服务于对日常生活的安慰
,而是共同朝向一个更为饱满和奇特的整体。如此,尚未
经历的远方,已经走过的道路,和此时此地的书写,才真
正构成一种复数的生活,也是面向整全的生命。
大先嘱我为他新书作序,这实在是令人惶恐之事,唯
有拉杂几句闲话,聊与大先共勉罢。
张定浩
2017年5月30日
内容推荐
……在最初不清晰的冲动中,我想以空间勾画时间,用道路书写记忆。记录下那些行走的记忆,其实也便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踩下一个个印记,这里面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悲观,因为记忆终究会淡去,我们只能寄托于文字,它们比人更长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