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新诗史上,崛起于三十年代的戴望舒,上承中 国古典的余泽,旁采法国象征派的残芬,不但领袖当时象 征派的作者,抑且遥启现代派的诗风,确乎是一位引人注 目的诗人。 ——余光中 戴望舒在新月诗风疲敝之际,李金发诗才枯涩之余, 从法国初期象征诗人那里得来了很大的影响,写出了他的 新鲜的自由诗,在他个人是相当的成功,在中国诗坛是造 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施蛰存 望舒是一个具有丰富才能的诗人。他从纯粹属于个人 的低声的哀叹开始,几经变革,终于发出战斗的呼号。每 个诗人走向真理和走向革命的道路是不同的。望舒所走的 道路,是中国的一个正直的、有很高的文化教养的知识分 子的道路。 ——艾青 后记 诗人之死、给自己打针出了问题、隆重的追 悼会、胡乔木 亲笔写悼文、葬在万安公墓、诗歌比石头更 牢固 1950年2月28日上午8点多钟,望舒照例给 自己打针。也许是为了早 日康复,他特地加大了剂量。可是过了一会 儿,他就感觉心跳加剧,自 知不妙,赶紧喊请大夫,旋即昏倒在了床沿 上。住在隔壁的是他在《星 岛日报》时的老同事刘某,刘也因病在家休 养,一听望舒呼救,立即奔 进他房内,先把他扶上床,然后请门房去局 里报告,门房叫了辆三轮车 直奔局里。副局长刘尊祺和秘书长冯亦代赶 忙带上医务室医生乘汽车去 戴家。可是,当他们到达时,望舒已经没救 了。据说,他那样的发病一 般10分钟左右就回天乏术了。 不多时,胡乔木也闻讯赶来,忍着悲痛慰问 望舒的老母亲,并向 她保证政府会负责抚养望舒的年幼的孩子, 包括划归杨静的那个,因为 望舒至死都没有跟杨静在离婚协议书上正式 签字。1952年冬天,杜宣曾 到北京望舒家中见到杨静。23大概那时她 把望舒最小的女儿带到了北京, 交托给了望舒的老母亲,她则独自返回香港 。据说,她是1997年才患癌 症去世的。 下午,殡仪工人给望舒换上了新买的灰布棉 服,戴上了棉帽,以 证明他的干部身份。随即,他的遗体被装进 了棺材。那天夜里,无星无 月,天地间一片漆黑。在静寂的胡同里,一 个神情肃穆的人敲着梆子, 发出一声声单调而凄凉的脆响,那是为了使 他后面四个抬棺材的人步调 一致,同时也是为了让过路的行人躲避。送 殡的只有三五友好。望舒的 灵柩就这样穿过好几条小胡同,最后被安厝 在了西单的舍饭寺。 望舒享年仅仅45岁,真叫天妒其才,英年 早逝。记得望舒曾在长篇 文史随笔《读〈李娃传〉》中,考证出作者 白行简“得年只有五十一岁”。 然后他感慨说白“萎谢得那么快,那么早, 真是感到无限惋惜”。24这 话有点像是谶语——预设的自悼,想不到他 自己的寿命比白还要短!他 的夭折让当时方兴未艾的中国文坛着实心碎 了一阵子。 3月1日,《人民日报》发布了望舒逝世的 消息,云:“诗人戴望舒 逝世,陆定一等前往照料入殓。”同时,发 表了胡乔木亲自赶写的《悼 望舒》一文,说:“我为中国丧失了一个决 定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 抒情诗人而悲悼。”一方面,他以宣传、统 战领域的领导的口吻,大 谈望舒如何转变观念,热情地学习新事物, 参加新工作,据说望舒曾 表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 则为望舒到北京后没能写 出一行诗进行了辩解,说“他暂时停止了他 的文学活动,不过是这个 进步的一方面表现。他决心改变他过去的生 活和创作的方向”云云。 胡乔木相信,如果望舒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不久以后将写出新的美 丽的诗章来”。据说,望舒在艾青“手下” 学习新东西时,曾“向艾 青畅谈了他重新写诗的愿望”。25如果他 真写的话,不知会写出什么样 的作品来。据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就深 刻认识到了他以前的诗歌的 问题,即缺乏生活实感和小资产阶级趣味太 浓。26 胡乔木毕竟是善于利 用舆论的高手,在这篇短得不能再短的悼念 老友的文章里,他都不忘义 不容辞的宣传大任,高屋建瓴似的呼吁:“ 让活着的把工作做得更多更好,来填补死者留下 的空白吧!” 3月5日上午,中国文联和新闻出版总署联 合在新闻总署礼堂举行追 悼会。共有百余人参加,其中不乏著名人士 ,如郑振铎、老舍、艾青、 袁水拍、范长江、冯亦代、叶浅予、丁玲、 文怀沙、萧乾、荒芜等。政 务院副总理董必武、文教委员会主任郭沫若 、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以 及马叙伦等人送来花圈挽联。会场有乐队演 奏哀乐。追悼会由文化部部 长茅盾主持,胡乔木等人致悼词。徐迟还朗 诵了望舒的诗。 同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卞之琳的《悼望 舒》一文,卞也为望 舒的死不逢时表示了痛悼:“他在旧社会未 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现 在正要为新社会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 及了!” 8日,望舒被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万安公 墓。碑文是茅盾写的, 只有“诗人戴望舒之墓”七个字。万安公墓 是北京最清净的墓地,朱自 清、穆旦、王力等大批知识分子都在那儿静 静地享受着安宁。望舒与朱 自清毗邻而居。20多年前,笔者刚到北京 时,曾去寻访致敬。 应该说,望舒从到北京的第一天起直到他去 世、葬礼以及后事,共 产党都是给予了极高的待遇。望舒泉下有知 ,定会心存不尽的感激。临 终前,他都已经申请入党了。以至于在他的 追悼会上,政务院送的挽联 写的是:“雄心在入党知先生非复象征诗人 。”27 “文化大革命”期间,已经作古的望舒被判 定 目录 自序 与望舒进行更好的对话 第一章 花都少年——“说不尽,阳春好” 第一节 小康之家、女性倾向的名字与自卑情结的根源 第二节 小学和中学:旧文学的营垒、新文学的初遇 第三节 练笔、鸳鸯蝴蝶派的影响、自办杂志 第二章 洋场情种——“陌生人在篱边探首” 第一节 革命大学里的唯美主义者、偷偷写诗 第二节 象征主义创作的端倪、翻译浪漫派小说、同时加入共青团与国民党、被逮捕 第三节 办杂志、开书店 第四节 受冯雪峰的影响大量译介苏联文学作品及其对望舒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第五节 引玉书屋版《从苏联回来》的译者不是戴望舒而是郑超麟 第六节 加入“左联”并参加成立大会 第七节 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从前期象征主义到后期象征主义、爱情诗与革命诗 第八节 《现代》杂志的托举、喜欢上了西班牙文学、诗论 第三章 游学欧洲——“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 第一节 爱情的许诺、出国准备、海上航行的寂寞与兴致 第二节 拼命翻译以赚钱、转入里昂中法大学、与法国人的交往和合作 第三节 游历西班牙、被开除、狼狈回国、被施蛰存鼓吹为诗坛盟主 第四章 黄金时期——“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第一节 解除婚约、休整、《现代诗风》、结婚 第二节 《新诗》、南北诗人大联合、诗界领袖、反对“国防诗歌” 第三节 诗集《望舒诗稿》、译介外国诗歌 第五章 逃亡香港——“你们走了,留下我在这里等” 第一节 逃到香港、林泉居的优游生活、娇妻爱女 第二节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的负责人、与艾青合编诗刊《顶点》、受命主持创办对外宣传刊物《中国作家》 第三节 为何不撤离、被捕、日本鬼子的酷刑、硬骨头的抵抗、苦难的结晶 第四节 被营救出狱、为了活着而屈辱地工作、继续偷偷地创作抗战诗歌 第五节 大义灭亲、又想用自杀来挽救婚姻、协议离婚、再婚、乱世中短暂的家庭幸福 第六节 留港粤文艺作家的联名检举、赴上海为自己辩白、幸亏夏衍的直接干预 第七节 本想在上海安居、最后一首诗的主题是隔膜、最后一部诗集是《灾难的岁月》、再度被通缉、再度逃亡香港、再度离婚 第六章 北京贵宾——“只要严肃地工作,前途是无限的” 第一节 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离开香港、冒充押货员乘坐货船北上 第二节 邀请杨静北上团圆、被杨静婉言拒绝、与母亲和孩子在一起 第三节 参加首届文代会、供职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住院坚持工作 第四节 诗人之死、给自己打针出了问题、隆重的追悼会、胡乔木亲笔写悼文、葬在万安公墓、诗歌比石头更牢固 附录 戴望舒年谱简编 精彩页 小康之家、女性倾向的名字与自卑情结的根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是戴望舒名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四句。写作此诗时,他逃亡于日寇占据的香港,他的回忆和想象都疯狂地开启着。这几句诗所描写的是他回忆中的家乡情景。“湖”指西湖。望舒小时候的家就在西湖附近,对他来说,西湖是全世界最美的风景,而他念念不忘的,尤其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中间两句加了括号,说明他写的不是当时日寇铁蹄下的杭州,而是他回忆中的杭州。 为了暂时忘却周遭的囹圄,他紧闭双目,让自己的心飞向故乡,沉醉于对故乡的回忆之中;他仿佛看见了苏堤、白堤上的繁花,仿佛闻到了柳枝折断时散发的芬芳,仿佛感到了湖水和荇藻的凉意。他把所有的感官都打开了,它们都沉迷于回忆的快乐之中。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诗歌观念的体现,即“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这一观念跟他的许多诗学观念一样,源自法国象征主义,如他翻译过的波德莱尔的《应和》一诗说:“香味、颜色和声音都相互呼应。”波德莱尔在评论雨果的时候,曾引用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斯威登堡的话说:“天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一切形式、运动、数、颜色、芳香,在精神上如同在自然上一样,都是有意味的、相互的、交流的、应和的”。 戴望舒的祖籍是南京。他的父亲曾在河北的北戴河火车站工作,所以幼年的望舒曾随父在北戴河待过一段。望舒的母亲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像封建时代的许多普通女性一样,并没有上学读过多少书;不过,在江南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中,即使是文盲,也能讲述许多文学或历史故事,也能整段整段地唱出雅得不能再雅的戏曲,也能一串串地抛出谜语、歇后语、谚语——童年的望舒在母亲的似乎是无穷无尽的故事讲述中慢慢长大。正是杭州浓郁的文化氛围帮助造就了望舒诗歌中的古典倾向。苏联汉学家契尔卡斯基说:“戴望舒生在杭州,那是白居易和苏东坡讴歌咏唱过的地方。西湖秀丽的山水和古塔峰影常使诗人回想过去的时代……所以他不仅热爱法国象征主义,也同样热爱中国古典文学。” 望舒原名叫戴朝寀,字丞。他一生用过许多笔名,尤其是在香港期间;因为那时像他那样具有抗战倾向的文化名人,很受日本宪兵的“关照”;所以他有时发表文章不得不用笔名。 望舒用得比较多的笔名有:戴梦鸥(少年时代模仿鸳鸯蝴蝶派写作时候多用)、戴苕生(在法国留学时多用)、林泉居士(在香港时期多用)等。而以戴望舒一名行世。“望舒”原是“月御”的名字,“月御”是为月神驾驭宝辇的神仙,典出《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飞廉”就是“风伯”,即风神之名)。后来,“望舒”直接代指月亮;也因此,戴望舒还用过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笔名,如“陈御月”“戴月”“常娥”等。 戴望舒的长相是“似北实南”,或者说“外北内南”,他南人北相,内里还是江南人,但又不是奶油小生,他内心坚韧之勇,不亚于任何匹夫之勇。 好多跟他接触过的人都说,对他的第一印象是:高大魁梧。如冯亦代说,望舒比他自己高了半个头,是个“黑苍苍的彪形大汉”。这简直是施耐庵用来描写李逵的词语。怪不得路易士更加详细而生动地记叙道:“他皮肤微黑,五官端正,个子既高,身体又壮;乍看之下,觉得他很像个运动家,却不大像个诗人。” 跟他接触之后,大家都觉得他性情温和,心地仁厚,甚至有着女性的柔婉。如冯亦代描写道:“透过近视眼镜,两眼露出柔和的光芒,带些莫名的忧郁,但接着又衷心地微笑起来,没有一般诗人的矜持,而他的双手却又是那么柔软,有点像少女的手似的……”徐迟则说:“望舒的神态十分儒雅,语言音节清脆,像一条透明的小溪。” 望舒的“表里不一”也许导致了或者说暗示着他性格的双重性或者复杂性,以及诗歌风格的两重性或者多样性,即软硬兼具,似软实硬。 望舒家本属小康,又在杭州那样的“天堂”里,他的童年本来应该是天真烂漫的,但他并非无忧无虑;因为他曾害过天花,而且留下了后遗症,长了一脸麻子。他的麻点不大也不深,离远看或在相片上看,几乎没有。所以,纪弦说他“脸上虽然有不少麻点,但并不难看”。不过,这对他的心态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他内心深处为这一小小的生理缺陷有着颇深的自卑情结。他时不时要受到或熟或疏者的或明或暗的讥嘲,有人(包括一些好友)甚至拿它来作为闲聊的笑料、小说的原料。从小就有玩伴不直呼其名,而径直称他为“麻子”。小说家张天翼是望舒的中学同学。1931年12月,张在《北斗》上发表过一篇小说,题为《猪肠子的悲哀》。“猪肠子”是叙述者“我”的中学同学,两人在车站偶遇。“猪肠子”在问候“我”时,说“你还记不记得同学都叫我猪肠子?那时候还有老鼠……你以后看见麻子没有——你看过他的诗么?” 晚年纪弦毫不忌讳地供认自己曾开过望舒这方面的玩 导语 1、谨以此书纪念戴望舒逝世70周年,带领我们重新认识戴望舒,还原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诗坛领袖”。 2、北塔是诗人、作家、翻译家,和戴望舒有着相同的身份,有着诗人的感性和理性,以诗人的眼光走进戴望舒,去体会、感受、理解戴望舒的一生,勾画一个历史的和现实的戴望舒。 3、本书将戴望舒的一生分为6个部分,从他的出生谈起,直到去世,讲述戴望舒坎坷而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戴望舒诗人的一面和感情生活的一面,看到戴望舒由早期的忧愁到后期强烈爱国情怀再到最后无奈的心理转变历程。 4、初次披露大批极为珍贵的资料,填补了研究戴望舒领域的很多空白,全面、翔实、客观的还原戴望舒,看到戴望舒忧愁背后的狂热。 5、作者北塔是研究戴望舒的专家,将所有戴望舒的资料细细阅览,层层剖析研究,从细节入手,将戴望舒的一生展现出来,是研究戴望舒极具说服力的一部力作。 6、《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教育部统编教材入选篇目,《让灯守着我:戴望舒传》作为教材延伸阅读读物,可以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提升爱国情怀。 序言 与望舒进行更好的对话 ——《雨巷诗人戴望舒传》 (修订版)自序 拙著《雨巷诗人戴望舒传》2003年由浙江 人民出版社推出,已经是16年前的旧事了。 16年来,我没想到,戴望舒诗歌渐渐成了 出版界的比较热的门类。我的戴传也因此借光, 早就售罄。很多读者朋友想拥有它,只好盼它再 版。 16年来,学界又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面世 ,包括我本人也没有停止有关研究,也发表了几 篇新的文章,比如《不仅仅是一首悼诗:萧红与 戴望舒的交谊》(载于《上海鲁迅研究2011夏》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05),再如《 短暂而集中的热爱——论戴望舒与俄苏文学的关 系》(载于《社会科学研究》杂志2010年04) ,还如《戴望舒与“左联”关系始末》(载于《 现代中文学刊》杂志2010年06期)等。今年5月 ,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一个中型国际学术会议上, 我还讨论了望舒抗战时期诗歌风格的嬗变以及翻 译发表西班牙抗战谣曲的问题。最有学术价值的 ,是我的《引玉书屋版(从苏联归来)译者考》 一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12 期),论证了引玉书屋版的《从苏联归来》译者 并非戴望舒,而是郑超麟,从而纠正了或者说轰 毁了很多年来很多学者(包括我本人)的讹传和 臆想。尽管有个别学者在细枝末节上还纠缠不清 ,但我考证了这个大的史实如同板上钉钉。 初版本面世后,我自己读过几遍;每次读, 都发现有问题;说实话,从字词到章节都有改善 的余地。我一直想有再版的机会,从而能把我自 己的和别人的新成果落实进去。 北京领读文化公司通过朋友找到我,本来是 想要再版我的译著《菊与刀》;但那本书的版权 暂时不在我自己手上。于是,他们转而决定再版 我的戴传。真是跟我不谋而合,无巧不成“书” 啊。 由于是比较多的修改,也由于我实在忙,所 以修订工作几乎持续了整整一年。感谢领读文化 的雅量和宽谅,没有怎么催促我这个主张慢性子 做学问的人。 尽管我做了至少一百处大大小小的修订,但 本书还不能说完善。比如,胡适曾请望舒译《吉 诃德爷》(今通译《堂吉诃德》),每月预支稿 费达200大洋之多。施蛰存说:“这个翻译工作 是做完成的”。叶灵凤认为很可能没有完成,但 说“望舒生平有一个大愿望,就是要从西班牙原 文将塞凡提斯的《吉诃德爷》译出……十多年来 ,他仍一直在继续这件工作。”我们现在能看到 的,只有《香港文学》1990年第7期登载的《吉 诃德爷传》第四章“单表我们的骑士出了野店以 后的遭遇……”。这件译事既然是望舒的大愿望 ,而且前后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多年,或许还有一 些译文,只是我们至今未能寻访到,望舒的大愿 望成了我们的大遗憾。 初版本出世后,承蒙我的师兄、诗评家西南 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蒋登科教授的厚爱,写了书 评《饱满而又简洁的诗人评传》,对拙著的特点 做了非常精当的概括,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2005年3期。 16年前,我30多岁,还算是个青年,所以 称望舒和比他小21岁的杨静是“老夫少妻”。其 实,望舒娶杨静时才38岁,离世时也才45岁,岂 能曰老。而我现在早已过了38岁,甚至过了45岁 。按照我自己16年前的逻辑和说法,我自己是否 也老了?我有点不甘心,于是,赶紧删除了“老 夫少妻”的字眼。 16年间,我经历了很多很多世事人生,成 了一个“知天命”的中老年人,对望舒的性格、 心态、思想和诗风有了更加深入切实的感受和认 识。因此,此次修订不仅仅是文字和史实的完善 ,也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蒋教授说我 “在写作《戴望舒传》的时候”,“不只是以一 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投入了作为一个诗人 的情感,由此去理解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另一位诗 人。”确实是知人之言。我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 对话者,去揣摩、理解望舒。我自信,过了45岁 的我,较之16年前,是望舒的一个更好的对话者 。 这是我要修订本书并且要写此序的深层原因 吧。 北塔 2019.11 初稿于东城圆恩寺 定稿于海淀营慧寺 内容推荐 《让灯守着我:戴望舒传》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传记作品。戴望舒曾以一首《雨巷》风靡一时。其一生诗歌作品百首不到,却佳作迭出;其创作之严谨,为后人敬仰;其求新求变,以至反叛到否定自己的成名作,也不同于一般人。本书共分“花都少年” “洋场情种” “留学欧洲” “黄金时期” “流亡香港” “北京贵宾”六章内容,刻画了“雨巷诗人”坎壈而富于创造的45个春秋。 全书材料翔实,剪裁得当,叙述丝丝入扣,可读性甚强。同时,本书对传主成就最突出的诗歌创作,领会深入,剖析独到,分析其诗思诗艺,精见叠出;对戴望舒的法文、西班牙文翻译之详情也如数家珍,行文中充满考证而又绝不枯燥。本书初版于2003年,是有关戴望舒的第一部传记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