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诺贝尔奖获奖者作品,李玉民经典全译本,新增10000字导言!萨特、加缪的精神导师,享誉世界的文坛巨擘!一部追求快乐的宣言书!
★内外双封面,装帧精美,高端大气!进口超感滑面封面纸;内文典雅白云胶版纸,环保清香!
★版式疏朗,字体优美,设计唯美,是您书架上的颜值担当。回归阅读,回归文学本身!
★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萨特
★为了他广泛的、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3年,纪德开始在北非旅行,在阿尔及尔与奥斯卡·王尔德结识,后来又到过德国、意大利、土耳其、希腊等国家。纪德启发了加缪、萨特等一批作家,他广泛关注宗教、爱情、家庭、性、政治等各类问题,热烈歌吟解放与自由,是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极重要的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窄门》《田园交响曲》《背德者》《人间食粮》《伪币制造者》等。
纪德于1942年离开法国前往非洲,直到二战结束一直居住在那。在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2月19日,纪德逝世。次年,天主教将他的作品列入禁书。
女神为倾诉对象,描摹异国风情,抒发人生感怀,糅合传统的短诗、颂歌、旋曲等形式写成的一连串富有诗意的断想。在书中,纪德用炽热之情呼唤用脚去丈量大地,用文字表达真实的感受。他蔑视传统道德,提倡个人行为自由,尤其强调人对自然对人生的强烈感受,并以这种感受作为精神食粮。
1927年版序言
这是一本寻求逃避、寻求解脱的书,人们照例认为这是我的自述。我谨借这次再版的机会,向新读者说明几点,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写作本书的背景和动机,从而不那么看重它了。
1.《人间食粮》这本书的作者,即或不是一个病人,也至少是一个正在康复的人,一个刚刚病愈的人,一个患过病的人。他就像险些丧命的人那样,拥抱生活,抒发情感未免显得过分。
2.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文坛矫揉造作之风盛行、气氛沉闷不堪之际,因而觉得文学亟须重新接触大地,赤足扎实地踏在地面上。这本书如何严重地触犯了当时的审美观,只需看它完全遭到冷落就明白了。没有一个评论家谈到它。十年期间,仅售出五百本。
3.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刚好结婚,生活固定下来,甘愿放弃自由,但是在这本作为艺术品的书中,我又立刻疾呼讨回自由。自不待言,我写这本书时,完全是坦率的,而且在披露内心时也同样坦诚。
4.这里还补充一点:我说过不会停留在这本书上。我在书中描绘漂泊不定、无拘无束的状态,勾画出轮廓,就像小说家勾画主人公一样:那主人公同他相像,但又是他创造出来的;即使在今天看来,我勾画那种状态时并未脱离我自身,也可以说,我并未脱离那种状态。
5.别人通常按照这本为青年写的书来评价我,就好像《人间食粮》中的伦理道德,就是我一生的伦理道德,就好像我没有带头遵循我在书中对青年读者提出的忠告:“丢掉我这本书,离开我吧。”不错,我就随即离开了我写《食粮》那时的我,因此,我现在检查自己的一生,发现主导方面远远不是反复无常,反倒是始终如一。深深扎根于心灵和思想中的这种始终如一,我认为十分难得。哪些人临终能亲眼看到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部完成,请列举出来,那么我就可以同他们并列。
6.再讲一点:有些人只看到,或者只愿意看到,这本书旨在歌颂欲望和本能。我认为这未免是一种短见。我重新翻阅这本书,从中看到更多的,却是对清心寡欲的讴歌。这正是我离开一切而唯独铭记的一点,也正是我至今还信守的一点。如同我在续篇中讲述的那样,正是依赖这一点,后来我才皈依了《福音书》的教义,以便在忘我中达到最完美的自我实现,达到最高要求和不可限量的幸福。
“但愿本书教你关注你自身超过这本书,进而关注一切事物超过你自身。”这句话,你在《食粮》的引言和结尾中可能已经读到,为什么要我重复呢?
安·纪德
192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