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作品集(共9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痛苦的中国人》收录了汉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和三篇游记,即《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在《痛苦的中国人》中,作为一个出现在主人公梦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国人”一再成为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三篇观察和游记则标志着汉德克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也体现了他面对欧洲剧烈的政治动荡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
《骂观众》为剧本集,由三部剧作组成,包括《自我控诉》《骂观众》和《卡斯帕》。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为小说集,由四篇小说组成,包括《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
《左撇子女人》为小说集,由三部小说组成,包括《左撇子女人》《短信长别》和《真实感受的时刻》。
《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地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生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
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
《去往第九王国》是作者追寻逝去祖先的文学之旅,抵达理想中的精神故乡的过程。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自我的历程。
《缓慢的归乡》包含汉德克两个中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前者的主人公索尔格来自中欧,是一位地质学家,在靠近北极圈的的阿拉斯加进行地质研究。在工作中,孤独笼罩了他,使他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欧洲才是他的精神故乡。后者继续了前者的主题,描写了第一人称“我”两次前往普罗旺斯的圣维克多山,追寻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创作足迹的朝圣之旅。
《形同陌路的时刻》包含汉德克三个剧本《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形同陌路的时刻》《筹划生命的永恒》。《形同陌路的时刻》中,各种人物轮番登台亮相,他们在这个中心相互碰面,相互妨碍,共同组成群体,然后又使之解体。在作者充满寓意和讽喻的笔下,这个包罗万象、千奇百怪、最终变得昏暗的世界舞台或许就是汉德克所感受的现实世界的微缩。《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描绘的是一幅被资本和财富扭曲了心灵的众生相。汉德克在这里同样表现的是人被社会与环境扭曲的生存状况。《筹划生命的永恒》被作者称为“国王剧”。故事发生在“从上一次战争至今以及未来”的时代里,地点是一片四面楚歌、持续遭受战争威胁的飞地。是一部人物关系复杂、结构多层交织和结局呈开放性的剧作。
《试论疲倦》卷收录了汉德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13年创作的5篇独具风格的叙事作品,即《试论疲倦》(1989年)、《试论点唱机》(1990年)、《试论成功的日子》(1991年)、《试论寂静之地》(2012年)和《试论蘑菇痴儿》(2013年)。这五部“小说”对传统叙事形式的解构,比之汉德克之前所有的作品都要走得更远,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它们是内心的独白,也是心灵的旅程。无论叙事形式如何变化,汉德克始终关注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试论疲倦》中的疲倦是一种重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试论点唱机》则回忆和召唤逝去的时光;《试论寂静之地》所说的“寂静之地”竟然是厕所,作者以独到的表现风格完全超过了人们习以为常及不言而喻的东西;《试论蘑菇痴儿》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对蘑菇着迷发狂的人物,从好奇、追寻、痴迷、癫狂,再到逐渐冷静、抽离、解脱,汉德克借此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目录
《试论疲倦(精)》
试论疲倦
试论点唱机
试论成功的日子——一个冬天的白日梦
试论寂静之地
试论蘑菇痴儿——一个独立的故事
《痛苦的中国人(精)》
痛苦的中国人
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
冬日旅行至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及德里纳河或曰塞尔维亚的合法性
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
《形同陌路的时刻(精)》
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
形同陌路的时刻
筹划生命的永恒
《缓慢的归乡(精)》
缓慢的归乡
圣山启示录
《去往第九王国(精)》
第一部分 盲窗
第二部分 空空如也的山间小道
第三部分 自由热带稀树草原与第九王国
《左撇子女人(精)》
短信长别
真实感受的时刻
左撇子女人
《无欲的悲歌(精)》
无欲的悲歌
大黄蜂
《骂观众(精)》
编者前言
自我控诉
骂观众
卡斯帕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精)》
编者前言
推销员
监事会的欢迎词
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序言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被奉为奥地
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也是当今德语乃至世界文坛始终关
注的焦点之一。汉德克的一生可以说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像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他以独具风格的创作在文坛上引
起了持久的争论,更确立了令人仰慕的地位。从1966年成
名开始,汉德克为德语文学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因
此获得过多项文学大奖,如“霍普特曼奖”(1967年)、
“毕希纳奖”(1973年)、“海涅奖”(2007年)、“托
马斯·曼奖”(2008年)、“卡夫卡奖”(2009年)、“
拉扎尔国王金质十字勋章”(塞尔维亚文学勋章,2009年
)等。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介到世界许多国家,为当代德语
文学赢来了举世瞩目的声望。
汉德克出生在奥地利克恩滕州格里芬一个铁路职员家
庭。他孩童时代随父母在柏林(1944—1948)的经历,青
年时期在克恩滕乡间的生活都渗透进他具有自传色彩的作
品里。1961年,汉德克人格拉茨大学读法律,开始参加“
城市公园论坛”的文学活动,成为“格拉茨文学社”的一
员。他的第一部小说《大黄蜂》(1966)的问世促使他弃
学专事文学创作。1966年,汉德克发表了使他一举成名的
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空前的轰动,从此也使
“格拉茨文学社”名声大振。《骂观众》是汉德克对传统
戏剧的公开挑战,也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前期“格
拉茨文学社”在文学创造上的共同追求。
就在《骂观众》发表之前不久,汉德克已经在“四七
社”文学年会上展露锋芒,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严
厉地批评了当代文学墨守于传统描写的软弱无能。在他纲
领性的杂文(《文学是浪漫的》,1966;《我是一个住在
象牙塔里的人》,1967)中,汉德克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
己的艺术观点:文学对他来说,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
他期待文学作品要表现还没有被意识到的现实,破除一成
不变的价值模式,认为追求现实主义的描写文学对此则无
能为力。与此同时,他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反对文学
作品直接服务于政治目的。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剧作《
自我控诉》(1966)、《预言》(1966)、《卡斯帕》
(1968),诗集《内部世界之外部世界之内部世界》
(1969)等。
进入70年代后,汉德克在“格拉茨文学社”中的创作
率先从语言游戏及语言批判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
文学。标志着这个阶段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
虑》(1970)、《无欲的悲歌》(1972)、《短信长别》
(1972)、《真实感受的时刻》(1975)、《左撇子女人
》(1976)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在表现真实的人生经
历中寻找自我,借以摆脱现实生存的困惑。《无欲的悲歌
》开辟了70年代“格拉茨文学社”从抽象的语言尝试到自
传性文学倾向的先河。这部小说是德语文坛70年代新主体
性文学的巅峰之作,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1979年,汉德克在巴黎居住了几年之后回到奥地利,
在萨尔茨堡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这个时期创作的四
部曲《缓慢的归乡》《缓慢的归乡》,1979;《圣山启示
录》,1980;《孩子的故事》,1981;《关于乡村》,
1981)虽然在叙述风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存空间
的缺失和寻找自我依然是其表现的主题;主体与世界的冲
突构成了叙述的核心,因为对汉德克来说,现实世界不过
是一个虚伪的名称,丑恶、僵化、陌生。他厌倦这个世界
,试图通过艺术的手段实现自我构想的完美世界。
……
与《推销员》相比,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
虑》没有章节之分,结构简单明了,尽管是第三人称叙述
,可主人公的视角从头到尾占主导地位。主人公布洛赫是
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
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
目的地在维也纳游荡。他偶然和电影院女售票员格达有了
一夜之情,却无缘无故地掐死了她。他乘车来到边境上一
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
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
点球。这个凶杀案最终并没有结局,好像被遗忘了。在小
说描写中,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是布洛赫越来越多地受到感
知的困扰。布洛赫没有能力把周围一个个物体,一个个人
,甚至连自己的身体感受为一个整体。他从环境的每个细
节中构想出一个个针对他本人的痛苦暗示或者一个个给他
设置的陷阱。这些构想又迫使他实施一个个让人不可思议
的、自己也无法控制的行为。布洛赫是一个困扰于生存现
实中的病态人,他的观察和感知是一个被追踪者的观察和
感知。这部小说深深地渗透着汉德克的语言批判意识。像
布洛赫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一样,语言与感知之间的危机
始终伴随着小说的叙述。《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不愧为70年代初德语中篇小说的一颗明珠。
我们选编出版汉德克的作品,意在让这些集子能够不
断地给读者带来另一番阅读的感受和愉悦,并从中有所受
益。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选编和翻译疏漏难免,敬请批
评指正。
韩瑞祥
导语
201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作品集(套装共9册)包括九本:《试论疲倦》《骂观众》 《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缓慢的归乡》《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形同陌路的时刻》《去往第九王国》《痛苦的中国人》。
这是一部极具识别性的彼得·汉德克作品:包括场景、氛围、声音和张力,那些不由自主地被小说、诗歌,奔放的想象力和富有思辨性的幻想所吸引的人们天生就是汉德克的读者。
本书由彼得·汉德克的几个寓意深刻、意味深长的冥思片段组成,勾勒出一段自我反思的旅程,从阿拉斯加到童年时代的奥地利,同时也烛照了写作这一行为本身。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极具辨识度的彼得·汉德克作品:场景
、氛围、声音和张力……那些不由自主地被小说、诗
歌,奔放的想象力和富有思辨性的幻想所吸引的人天
生就是汉德克的读者。
——《出版人周刊》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
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
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
奖得主)
本书充满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和场景,故事、内心
独白、自然描写和文化主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合物

——《纽约时报书评》
汉德克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当代作家中,惟有他
的作品,让我感到最亲近,最理解,最爱读。
——维姆·文德斯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
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
奖得主)
精彩页
1 无序前的秩序
谋杀故事的开场就像其他故事一样,无非另外一个故事的延续。被描述的人物和物体在另外那个故事中早已出现,无须再去描述,它们就默默地在那里了。像每个故事一样,谋杀故事也是另外一个并不存在的故事的延续。
何以见得呢:人物和物体的名称前面一下子就用上了一个冠词,这样一来,这名称就代表了在一个故事中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物体。一个男人走到了街道上。那个烟蒂滚落在了人行道上。
故事的开场并不是一个开场,而是延续。故事的开场在使用冠词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之前的时间。通过冠词,那些词汇就成了特殊物体的名称。如果普遍意义上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一个特殊故事的时间,这时它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开始。冠词给它所确定的那些物体和人物一个过去形式。定冠词将那些特定的物体和人物从其他的同类中逐个确定下来,从而让词汇构成一个特别的故事。
像所有其他的故事一样,谋杀故事也是以定冠词开始的。与别的故事相反,谋杀故事是与这些已经确定下来的物体和人物玩游戏。因为谋杀故事在确定物体时,让它们之间的关系保持未知与神秘。谋杀故事不交代被描述物体之间真正的关系。就是在这些物体相互之间可能出现的关系中产生了谋杀故事。它产生于句子的捉迷藏游戏中。谋杀故事从一开始就单独地描述每一个物体。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用的描述视角是一个不了解物体之间相互关联的人。当各种关联被揭开时,他总是晚到一步。描述的视角来自于一个陌生人。
故事由一个人讲起,此人总是后来加入,却从不属于这里。这个后来者在情节发生的地点第一次看到这些物体。他首先要感知所有这些物体。因为要由他来进行描述,所以他既不是未来的谋杀犯,也不是被害人。
通常,他会在运动之中被那个故事所吸引,从第一个句子开始。他从一个地点走到事件发生的地点。他来到那里,然后站住不动。
身边的一切喧嚣让他惊讶,这样就产生了故事:他被吸引住了。他看到了很多,却谁也不认识。仅从外部特征上看,他就显得与众不同。他的举止、目光、出场以及走路的样子将来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他要引人注目,以便能为自己的描述辩护。通常他是在描述自己,大概就像他在一面镜子里看着自己一样。
如果其他人都穿着干净的鞋子,那他的鞋子一定会沾满灰尘。如果其他人的发型都纹丝不乱,那么他的头发一定要乱蓬蓬的。如果其他人的目光都很坦诚,那么他的目光一定要不像好人。如果其他人都兴致高涨地蹦蹦跳跳,那他则要一瘸一拐。
他来到一个地方,这里的每一个物体或者每一个人都与他的出场形成反差。
他是个陌生人,但绝非褒义上的陌生人。他是个堕落的陌生人。
如果他开口说话,他只用现在时,也只谈眼前发生的事,就好比,他点了杯饮料或者他跟人打招呼。他的语言只是他向前运动的一部分。
很明显他想要得到什么。他的行为举止像一个推销员。也许他就是一个推销员。
当故事开始的时候,展示在这个新来者面前的一切,都是那些物体最美和最好的秩序。这种秩序是如此引人注意,它甚至可以被列举出来。它是可能出现的最为尴尬的秩序。
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得非常少,所以只能通过这一点才能让这个故事站得住脚,就是这种秩序被描述得非常尴尬,目的是必须与发生谋杀案之后的无秩序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要描述这种秩序呢,原因就是:将会有事情发生,有些东西会发生变化或者被改变。这是一种不能长时间容忍的秩序。这种秩序是由一声大喊之前屏住的呼吸构成的。
某个物体或者人物被特殊描述的秩序也就显得特别可疑。对一个后脑勺、一个脖子或者是一扇窗玻璃的秩序性的描述会让人担心这些被描述物体将来的秩序。目前描述的秩序的尴尬性与可能发生的无秩序的尴尬性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
这位后来者对目前的秩序感受得更为明显,因为它呈现出一种秩序的特殊形式。这是一种刻意雕琢的秩序,它让陌生人立即觉得是人为规定的。
P3-6(《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