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寅恪家史(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求会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张求会,广东行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江西义宁陈氏家族的文献整理和研究,著有《陈寅恪的家族史》《陈寅恪丛考》,合作编纂《陈宝箴集》,整理《同照阁诗集》。 书评(媒体评论) 义宁陈家三代的身世,各有其悲剧性。陈宝箴是 清末维新运动的牺牲品,陈三立是民初遗老群体的同 路人,而陈寅恪是1949年之后的文化遗民。他们都有 心忧天下的情怀,却都恓恓惶惶,失意于当时。惟其 如此,惟其异于时流的文化姿态,他们才能摆脱近百 馀年历史黑洞的吞噬,给我们带来异样的光芒。 近二十年来,《陈寅恪的家族史》一直无可替代 ,如今,求会踵事增华,全盘改写旧著,尤其通过注 释增补了大量史料,信为超越自我之作。可以说,这 是迄今最好的义宁陈氏家族史,就实际内容来说,也 是最好的陈宝箴、陈三立评传。读者亦可藉此知人论 世,领略陈寅恪的祖父和父亲所经历的那段近代史风 云。若是只想了解陈寅恪的家世背景,则手此一册, 更是绰绰有余。 ——胡文辉 后记 《陈寅恪的家族史》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承宋德华、 杨向群两位先生玉成,2000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初版, 2007年修订再版。一转眼,距离动笔写作已经过去了二十 年,修订本面世也已超过十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义宁 陈氏数位代表人物的作品集相继被整理、出版(或再版) ,各地研究者的论文、专著也在不断推出。对照这些新文 献、新成果,拙著的某些结论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一些 说法也遭遇到挑战,因此,为了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 ,再次修订(重写)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这次重写,不只是换了书名(以“家史而兼信史”为 鹄的),更重要的是对内容进行了大幅调整。无论正文还 是注释,既有大量增删,又有许多改易,以期最大限度地 展示新的研究成果,体现新的研究水平。话虽如此,算不 算一本新书,还是读者说了算。与之相应,注释如此烦冗 ,几乎与正文规模相当,究竟是丰富了正文的内涵,还是 加大了阅读的负担,也只能由读者说了算。 《陈寅恪的家族史》问世后,有读者建议增写衡恪、 寅恪兄弟各章。当年不写他们,可以归因于材料不足;现 在,“诸恪”的著述已大体搜集齐整,家族合传中理应补 人恪字辈兄弟。考虑再三,这次重写还是维持了原来的架 构,而将恪字辈相关言行穿插于前辈生平之中。取舍如此 ,理由有二:其一,恪字辈兄弟,自然以寅恪最受瞩目, 写起来难度最大,写出来也最有看头,恰恰是对他的研究 (包括生平,逞论其他)最需要完善或突破。因此,我觉 得目前还不是为陈寅恪作传的最佳时机,撰写陈氏家族合 传的外在条件也还不够成熟。当然,我自己对陈寅恪的学 问一窍未通,研究不到位,储备不丰厚,确确实实没有为 他作传的底气。其二,陈寅恪遗作《寒柳堂记梦未定稿》 是陈氏本人所撰家史,纵为残篇,大体犹存,文中虽叙及 已身之婚姻,重心仍在彰显家世与国运之关联,于其昆仲 并无涉及。因此,《陈寅恪家史》不为恪字辈单独立传, 窃以为亦可谓有例可循。 感谢汪叔子、刘经富、茅海建、李开军等研究者,没 有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这次重写根本无从谈起。特别要 向南昌大学刘经富教授表达敬意,多年来他为陈寅恪家族 乡邦文献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义宁陈氏家族 史(尤其是开基创业史)的研究搭起了“四梁八柱”。同 样需要郑重致谢的还有山东大学李开军教授,他在“陈三 立研究”这一领域的丰硕成果有目共睹,本书(尤其是“ 铁路总理”两节)对李著《陈三立年谱长编》的倚赖也毋 庸讳言。 感谢陈卓先生对我的邀约和督促,让我有机会改正了 不少错误,增补了新鲜材料,而且在重写过程中不断获得 新的体悟。二十年前,《陈寅恪的家族史》和东方出版社 失之交臂;而今,《陈寅恪家史》终于与之缔结良缘。因 缘前定,不可不信。 感谢友人胡文辉君拨冗审阅并赐序。我和文辉因《陈 寅恪的家族史》而相识,相交二十载,“文字不苟且”大 概是他和我为数不多的相似点之一。文辉治学,付出之巨 与收获之丰,我都难以望其项背。读文辉的文章,经常让 我想起当年那句网红语——“在没有胡适之的年代里,至 少我们还有余潜山。”是的,当“苟且”早已常态化、标 准化之后,人们之所以还愿意相信“诗和远方”的存在, 不正是因为文字是有力量和韧性的吗? 拉拉杂杂,就此打住。最后,在此留下我的电子邮箱 :qiuhuizhang@163.com,以便及时得到读者诸君的批评 指正,共同完成义宁陈氏家族研究的接力赛。 2019年7月2日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客家骄子——义宁陈氏之源 “吴头楚尾”之地——棚民——始迁祖——义门之后——怀远籍——兴旺之始——凤竹堂——地方名流——竹塅陈氏 第二章 崛起于陇亩——陈伟琳 开明的家法——奠基者——第一次壮游——梯云书院——长子树年——七岁的英才——破天荒——同一年——团练创立——临终遗训——两种文化之战 第三章 时势造英雄——陈宝箴(上) 京师游历——运粮奇计——圆明园之火——浴血东南——四觉草堂——引路人——“海内奇士”——两次调停——杨家牌之战——候补知府——平苗抚苗——告别竹塅——小试牛刀——河北道——树年之死——王树汶案——故乡行——黄河难清——初承衣钵——岁在庚寅 第四章 戊戌不务虚——陈宝箴(下) 治鄂佳绩——甲午之耻、乙未之诤——新任湘抚——湖南情结——“开名士行”——务实之举——南海、南皮之间——“义宁公子”与“浏阳二杰”——谔尔福与周汉——俞明震与喻兆蕃——山雨欲来——戊戌巨变——传闻已远——西山托梦——猝死成谜——文教大业——不以诗文名——中医之学 第五章 待世非弃世——陈三立(上) 生于忧患——昆弟之恒情——“岁寒松柏”——名士心性——科场苦涩——吏部主事——两湖教习——强学分会——父子同心——“神州袖手人”——“待世非弃世”——东南自保——辛丑年的含义——“不入帝城”——铁路总理(上)——铁路总理(下)——祇洹精舍——薪尽而火传 第六章 末路之悲歌——陈三立(下) 辫子风波——“馀作前儒托命人”——同光诗魁——“南陈北王”——奖掖后进——南社诸生——诗友郑孝胥——康梁师徒——泰戈尔来 访——水厄之疾——国难会议——匡庐息影——最后的欢宴——魂断旧京——梦留西湖 附:义宁竹塅陈氏世系简表 征引文献 后记 精彩页 楔子 1997年7月27日,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我从江西南昌出发,乘车前往修水县(旧称义宁州),对义宁陈宣恪家族故里进行实地考察。 盛暑季节,车厢内热不可耐,谁知还未走出南昌城,破旧的大客车居然抛了锚。骄阳下几个小时的折腾后,“老爷车”终于又能上路了。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直到下午才驶进幕阜山区。连绵不断的盘山公路曲曲弯弯、高高低低,“老爷车”挣扎着、颠簸着,随时把满面油汗的几十个乘客从瞌睡中一次次拖拽回现实。迎面突然冒出的一辆辆同样挣扎着、颠簸着的“铁兽”,几乎令所有人都担心路边的水泥墩够不够坚固。联想起山脚下路边饭店内因为害怕打劫而经受的阵阵恐慌,不由得让人越发怀疑前方那片“圣地”的纯洁和安宁。 汽车驶入修水境内,天已经擦黑了,地形的平坦加快了车速。苍茫暮色中,修河那舒缓而从容的流水,伴随着晚风使人逐渐安详。灯火初上时,我的双脚总算稳稳地站在了义宁的土地上。此后的十多个小时,是在刘经富君的热情接待中度过的。 第二天,刘君陪我进山。行进在县城的街道上,眼见得四处皆是“义宁镇”三字,我这才头一回对义宁和陈氏家族有了真切的感触。 从修水县城往东南方驱车四十馀里,便到了义宁镇桃里片(旧称桃里乡)机关所在地兔形,此处距离陈氏故里竹塅村尚有七里山路。刘君已是第二次光顾了,在他熟练地张罗着进山的准备时,我留意到简陋的乡政府大院门口有一块黑板,黑板上用粉笔写着领取信件、包裹的通知,其中颇有几位陈姓“封”字辈村民的名字。联想到远在北京的陈封雄先生(陈衡恪之子)和武汉的陈小从女士(陈隆恪之女,谱名封玖)正是与他们行辈相同的同宗,不禁使我对这几位无法见面的陌生人产生了几分亲切感。 进山途中,刘君谈起了有清以来修水名称的沿革:清初,沿袭明代建制,仍称宁州,属南昌府管辖;嘉庆六年(1801),仁宗赐名义宁州;民国元年(1912)冬,改名义宁县;民国三年(1914),为避免与“定名较古”的广西省义宁县同名,改称修水县,县名取自境内的修河。至于修水境内的客家人,当地的称呼是“怀远人”。正当我觉得匪夷所思之时,刘君提醒我仔细听听不远处山林中的阵阵鸟鸣。据说,这种鸟只有在修水山区才能见到,本地人称为“怀远鸟”,依照民间的传说,也是与“怀远人”有关的缘故…… 天气虽然炎热,山间的温度倒不算太高。上坡下岭之间,溪水涤涤,鸟声悠悠,几乎从未断过。换了春天,真的能让人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城市的喧嚣和浮躁中。 几里的山路不经走,约在中午时分,我们便来到了义宁陈氏故里——竹塅村。途中小憩时,竟然多了一段插曲。 桃里竹援一直有上竹援和下竹锻之分,上、下交界处有小溪慢流,溪上石桥横卧,桥头百年老枫一株,肃穆而凝重。我们在老枫树下休憩时,发现桥头有村民用石块码成的台阶通往溪边,其中一块竟然是当年的桥墩石,石上清晰地镌刻着“陈琢如”(即陈宝箴之父陈伟琳)三个大字。桥边的村民见有外人进村,慢慢地靠了上来。他们也都惊奇于每天不知走过多少次石桥,怎么从未有人注意过石墩上有字。也许是年代还算不上过于久远,稍加解释,便有年轻人明白了这块丑石的意义。七嘴八舌中,有人说起这座石桥正是宝箴的“爷”(父亲)掏钱修的。 P1-3 导语 陈寅恪是怎样炼成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义宁陈氏到底意味着什么? 追溯义宁陈氏两百年奋斗历程,映射近代中国转型之路的坎坷与沧桑。剥笋抽茧,细致爬梳,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一个家族如何树立家风,并在时代大潮中稳步发展,本书展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路径。 序言 看《陈寅恪家史》这个题目,顾名思义是以陈寅恪为 本位而作的,可实际上他却未正式出场,写的是他之前的 陈家。这样的体例似暗示着,陈寅恪代表了义宁陈氏的巅 峰,此书是要通过追溯义宁陈氏的家族奋斗史,告诉我们 陈寅恪是怎样炼成的,是在怎样的家世背景中造就出来的 。不妨说,这是一部陈寅恪的前传。 那么,在中国近代史上,义宁陈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 作为陈寅恪的研究者,我得承认,陈寅恪作为史学家 ,义宁陈氏作为家族,皆为当今知识界所艳称,已形成一 种象征化、神话化的倾向。义宁陈氏一脉,似乎隐然代表 了中国近世学术文化的正统。 但首先应强调,义宁陈氏本不是标准的文化望族,其 出人头地是相当晚近的事,也是相当短促的事。陈氏源出 客家,雍正年间始由福建上杭迁至江西修水,属于被土著 士绅排斥的族群,其家族似是凭种植业和商业在经济上取 得了成功;直到陈宝箴中举,才为家族初获功名,以后更 因缘际会,成为独掌一方的大员,可说在政治上取得了成 功;再到第二代的陈三立,尤其是更下一代的陈寅恪,才 算在文化上取得了成功。 义宁陈氏之浮出历史的海面,我以为有两个特别关键 的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太平天国。若非洪秀全等人造成天下大 乱,清廷迫于形势,不得不破格提拔人才,以陈宝箴一介 举人,是绝难做到一省巡抚之位的(同是举人的左宗棠当 然更无可能封侯拜相)。陈在湖南巡抚任上虽叱咤一时, 但不过数年,即因戊戌政变而罢黜,其实谈不上有多么大 的作为——其历史地位,更多是田变法殉葬而成就的。他 最大的作为,不如说是乘时而起,为义宁陈氏搭建了文化 平台,积累了人脉资源,这才有了诗人陈三立、史家陈寅 恪的闪亮登场。 第二个节点是废除科举。近代以前,中国社会重心在 士绅阶级,士人与官僚不分,学问与政治不分。到了西风 东渐的时候,旧制度雨打风吹去,科举亦随之水流花谢。 而科举的废除,不仅意味着士人立身托命之途完全改易, 也意味着学问与政治完全分作两途。在这样的背景下,陈 门子弟本来就在教育上异常用力,则选择学问一途自是顺 理成章。而且,陈宝箴既沦为政治罪人,其后人弃政从文 就更易理解了。 以前写《现代学林点将录》时,我注意过不少学人出 身商人之家,仅以岭南一地而论,陈垣(新会药材商)、 梁方仲(十三行行商)、戴裔焰(阳江坐商)、高伯雨( 香港南北行)、饶宗颐(潮州巨贾)皆其例。但我当时忽 略了,其实出身官宦之家的也不少,如邓之诚(叔曾祖是闽 浙总督邓廷板)胡适(其父胡传官至台东知州)、劳翰( 两广总督劳崇光后人),还有翟兑之、瞿同祖叔侄(先辈 瞿鸿楼官至军机大臣),周一良、周绍良堂兄弟(曾祖周 馥是李鸿章幕僚)。可见在近代社会转型阶段,“商而优 则学”的固然不少,“仕而优则学”的亦大有人在,“商 二代”和“官二代”走上学问之途的概率都相当大。这样 来看,陈门子弟的成才也未出乎时代大潮之外。陈三立一 生,为政未成,从商亦未成,可谓馀事作诗人,只算是半 吊子的过渡人物;而他的子辈,陈师曾以画名,陈寅恪以 史学名,陈方恪以诗词名,则完全从政治世界走向了文化 世界,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不管怎样,陈宝箴立功,陈三立、陈寅恪立言,三代 相继而起,而三代皆有可传,毕竟难得。至今义宁陈氏享 大名于世,也是事出有因的。 此外,还想补充一点:陈家三代的身世,各有其悲剧 性,或许也是世人对他们多表同情、多感认同的一个潜在 因素。陈宝箴是清末维新运动的牺牲品,陈三立是民初遗 老群体的同路人,而陈寅恪是1949年之后的文化遗民,他 们都有心忧天下的情怀,而都陋栖惶惶,失意于当时—— 唯其如此,唯其异于时流的文化姿态,他们才能摆脱近百 馀年历史黑洞的吞噬,给我们带来异样的光芒。 这些,是我在校读《陈寅恪家史》稿样过程中产生的 一些想法。简单说,我更愿意从社会因素而非精神因素来 理解义宁陈氏,如此,庶几能免于浮泛的颂扬套路。 说回这部《家史》。求会兄对义宁陈氏的叙论,在修 辞上不无习惯性的“仰望”,与我的看法或有一点距离。 不过,求会是踏实论学的人,笔调虽有渲染,叙述终不离 实证。他跟汪叔子先生合编过《陈宝箴集》,又曾作过陈 三立年谱稿,他写《家史》自然是很够资格的。(顺带说 一下,后来李开军兄拉开架势编篆《陈三立年谱长编》, 求会绝不藏私,将自己的年谱稿提供给了开军作参考,这 很体现了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精神,堪称学林佳话。) 需要说明,这部《家史》其实是旧著《陈寅恪的家族 史》的升级版。近二十年来,《家族史》一直无可替代, 如今,求会踵事增华,全盘改写旧著,尤其通过注释增补 了大量史料,信为超越自我之作。老实说,对求会前些年 的文字,我是有点“腹诽”的。我觉得他过于迁就学院化 的论著格式,有不少引述和注释实属多馀,显得颇为累赘 。然而《家史》完全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家史》好就 好在属于传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示陈寅恪家族二百年奋斗历程的史学研究著作。作者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成果,通过讲述义宁陈氏数代先贤的事迹,勾画出中国近代史上这一著名家族的发展脉络。书中介绍了义宁陈氏的起源和陈伟琳在家族崛起过程中的奠基作用,重点评析了陈宝箴的仕宦生涯、维新变法的理念与实践,以及陈三立所参与的政治经济活动、交游情况和诗文创作成就,凸显出陈氏家族自觉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族特质,从而为研究陈寅恪的道德学问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性支撑。全书材料周全详备,考证严谨细致,立论通达公允,文笔流畅古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