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小说家。十一二岁时,便开始以写作为乐事。由于她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并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她的作品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主要代表作有《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 目录 《理智与情感(经典插图本)(精)》无目录 精彩页 第二章 约翰·达什伍德太太已经自任为诺兰庄园的女主人;她的婆母和小姑子全都降级到客居的地位。尽管如此,对她们她倒也是默默地以礼相待的;她丈夫呢,待她们就跟对他自己和老婆孩子以外的其他人一样和和气气。他确曾带着几分诚意敦促她们把诺兰当自己的家看待;达什伍德太太在附近横竖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房子住,便只得接受他的邀请,在那儿暂住下去。 继续待在一个处处都能勾起她往昔的快乐回忆的地方,倒也正合她的心意。在她高兴的时候,谁的兴致也没有她的兴致高,谁对幸福的期望也没有她那么乐观,就仿佛那乐观的期待本身就是幸福。可是难过起来,她也是同样难以自拔,任由自己陷入痛苦的遐想,就像在快乐时无人能及一样,她在悲伤时也同样无法宽解。 约翰·达什伍德太太丝毫都不赞成她丈夫资助几位妹妹的打算。从他们的小宝贝儿的财产当中凭空挖掉三千镑,这岂不是要让他成为一个穷光蛋吗居然忍心从他们的孩子,而且是他们的独子手里抢走这么一大笔钱,他如何向自己交代三位达什伍德小姐不过是他的异母妹妹,她认为这根本就算不上真正的至亲骨肉,她们有什么权利,竟敢指望他如此慷慨地施舍这么大一笔钱财众所周知,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子女之间是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真正的情感的;那他又为什么要不惜使自己破产,而且还要连累他们可怜的小哈里也一道破产,而把他所有的钱财全都白送给他的几个异母妹妹呢 “这是父亲临终前对我的嘱托啊,”她丈夫回答,“他要我帮助他的寡妻和弱女。” “他当时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我敢说;他那时候十有八九已经神志不清了。他要是脑子正常的话,就不会想出这种事来,竟然会恳求你把亲生儿子的财产拿出一半来送人。” “他并没有指定任何具体的数目,亲爱的范妮;他只是要求我,笼而统之地,帮助她们,好让她们的境况比他能力所及的程度更舒适些罢了。也许他还是把这件事完全交托给我自己来办的好。他总不至于会认为我会置她们于不顾吧。可是他既然要求我许下诺言,我也就不得不照他的意思做了: 至少当时我是这么想的。于是我就给出了承诺,诺言既然已经许下,那就一定得兑现吧。不管她们何时离开诺兰搬入新居,我肯定是得有所表示才行啊。” “好呀,那就有点表示就是啦;可那点表示可不需要三千镑吧。你想想看,”她补充道,“钱一旦跟你分了手,它可就永远都回不来了。你那几位妹妹总归要出嫁的,那钱可就真是有去无回啦。可是说起来了,那钱要是能回到咱们那可怜的小男孩儿手里的话——” “喔,那是当然啦,”她丈夫道,变得异常严肃,“那可就大不一样啦。有朝一日,哈里或许真会遗憾跟这么一大笔钱失之交臂的。他要是家里生齿日繁,比方说,有了这笔钱可就方便多啦。” “那是肯定的。” “如此说来,如果数目减半的话,也许对各个方面都更好些吧。——每人五百镑,这对她们的财产而言可是有巨额的增加的!” “哦!大得都没法想象啦!就算是亲兄妹,这世上哪个做哥哥的能为自己的妹妹做到一半这么多!更何况——还只不过是异母兄妹!——你可真是太慷慨大方啦!” “我做事从来就不喜欢小里小气,”他回答道,“在这种事上,宁肯太多些,绝不能太少。至少,不会有任何人认为我亏待了她们: 就连她们自己,也不大可能有更高的期望了。” “她们期望得到多少,可只有天知道了,”做太太的道,“不过,咱们可犯不着去想她们到底期望多少: 问题只在于,你负担得起多少。” “那是当然——我觉得每人五百镑我还是负担得起的。事实上,我就是一个子儿都不给,她们的母亲一死,她们每人也都能拿到三千多镑——对任何一位年轻的女性而言,这都是一笔非常舒心的财富啦。” “谁说不是呢: 是呀,这倒是提醒了我,她们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额外的补贴了。将来她们足足有一万镑可以分呢。她们要是嫁人的话,日子一定能过得很不错,要是不嫁人,就靠那一万镑的利息过活,她们在一起也能过得舒舒服服的。” “这话说的倒是,总的说来,我觉着,与其去帮她们,倒不如在她们母亲活着的时候帮帮她——我是说比如给她一笔年金之类的。——这对她有利,我那几个妹妹也能沾上点光。一年给个一百镑,她们就全都能过得舒服得不得了。” 可是他妻子却犹豫了一下,并没有马上首肯这个想法。 “这是肯定的,”她说,“这比一下子就拿出一千五百镑来要好。可要是达什伍德太太再活上个十五年的话,咱们可就上了大当啦。”P9-11 导语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 《理智与情感》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该作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 序言 代译序 吴劳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她诞生地汉普郡的斯蒂文顿繁 荣而稳定的乡间长大,十二三岁就开始写作。她早期的习 作都是中短篇,光是十五六岁时写的,后人就编成了两部 集子。一七九七年,简二十二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 第一面印象》,接着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这两本 都是书信体小说,十多年后,分别改写成用第三人称叙述 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后者于一 八一一年出版,等到前者于两年后问世时,后者于同年再 版。所以,尽管《傲慢与偏见》的原始本子写作在前,她 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却是本书。 和《傲慢与偏见》一样,《理智与情感》也是以英国 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的。事实上,奥斯 丁所有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她的早期习作,都没有跳出 这个范围。她最关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 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不错,这是个相当狭小 的天地,但是,因为这正是奥斯丁终身逗留其间的天地, 她对之了解得最为透彻,因而有条件创作出公认的第一批 英国现代小说。 奥斯丁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 。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 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 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 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因此,奥斯丁笔下一再出现下 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 份、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 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 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 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引自勒鲁瓦史密斯的《简奥斯 丁和女性的戏剧》(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83年)第46页 。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 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丁 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 审慎从事,不能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她认为情感往往是 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 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男 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 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 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奥斯丁的这些看法,最鲜明地表现在这第一部长篇小 说中。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在“简奥斯丁 文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 的程度上取决于金钱问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理智 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 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 开。”转引自安妮特鲁宾斯坦的《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 —从莎士比亚到萧伯纳》(城堡出版社,1953年)第342页 。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丁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 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拥有极强的理 解能力,而且遇事头脑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堪当母 亲称职的顾问……她生性富于爱心,感情强烈;不过她知 道怎么驾驭它们: 这门学问她母亲尚有待学习,而她的一 个妹妹则断然拒绝受教”。妹妹玛丽安的“能力在很多方 面都跟埃莉诺不相上下。……她的悲伤,她的欢乐,都全 无节制。……她一切都好,只是不够稳重谨慎”。这就是 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 冲动所摆布。 奥斯丁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 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她这 个主题。 由于两姐妹的父亲逝世后遗产归他前妻所生的儿子约 翰,她们和她们的母亲不但经济上拮据,还得摆脱寄人篱 下的生活。她们终于在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内安了家。这 一来,埃莉诺和她爱上的青年爱德华(她嫂嫂范妮的弟弟 )分了手,而玛丽安在乡间邂逅并迷恋上的威洛比也突然 有事去了伦敦。两姐妹就这样都和她们所爱的人分开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头恋爱都发生了波折。当埃莉 诺听到露西斯蒂尔私下告诉她和爱德华私订终身已有四年 之久时,她硬压住了感情,保证为她保守秘密。埃莉诺把 失恋的痛苦藏在心底,在玛丽安终于遭到了威洛比的拒绝 ,精神大受刺激,后来甚至在病倒的过程中,竭力安慰妹 妹,帮助她振作起来。露西遭到爱德华的母亲,富孀费拉 尔斯太太的反对,她硬要她儿子和莫顿爵士的独生女结亲 。爱德华不愿,他母亲竟剥夺他的继承权,把财产传给次 子罗伯特,这时,埃莉诺心胸还是那样开阔,受人之托, 通知爱德华可以得到一个牧师的职位,有条件和露西成婚 。哪知露西转而去追求那交好运的罗伯特,和他结了婚。 这样,埃莉诺和爱德华才能终成眷属。 奥斯丁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 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 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 想女性”。等她们得悉威 内容推荐 本书是奥斯丁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和《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在情感上毫无节制,因此在遭遇恋爱挫折时,两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姐姐忍辱负重,始终与人为善;妹妹心高气傲,几近崩溃……与主人公命运情牵相关的闲得发慌的乡绅太太,势利无情的兄嫂一家,市侩虚伪的远房姐妹,以及少女心中那几位或道德败坏或正直优柔的恋人在这场风波中悉数登场,成就了一则以细腻笔触和生动对白见长,讲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婚恋的经典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