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新版译者前言 译者前言 出版说明 第一讲(1963年5月7日) 第二讲(1963年5月9日) 第三讲(1963年5月14日) 第四讲(1963年5月16日) 第五讲(1963年5月28日) 第六讲(1963年5月30日) 第七讲(1963年6月18日) 第八讲(1963年6月20日) 第九讲(1963年6月27日) 第十讲(1963年7月2日) 第十一讲(1963年7月4日) 第十二讲(1963年9月) 第十三讲(1963年7月11日) 第十四讲(1963年7月16日) 第十五讲(1963年7月18日) 第十六讲(1963年7月23日) 第十七讲(1963年7月25日) 导语 本书全面围绕着康德道德哲学的评说而展开,他区分了“道德”和“伦理”概念,反对用“伦理学”代替“道德学”。同时,阿多诺认为,道德哲学不仅是实践哲学,也是理论哲学的问题。因为理论和实践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生活,因而是具有同一性的。本书可以视为阿多诺思想和著作部分的源头,如他所提出的让文本本身说话,及让文本本身与社会辩证法相对照的要求可以在这里重新被认识。 内容推荐 本书据阿多诺在1963年5月至7月的讲课稿整理而成,全书围绕着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评说而展开,并结合阿多诺自身的体会,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道德哲学予以了理论反思。在本书中,阿多诺分析了道德哲学与伦理学的区别,认为伦理学概念缩小和简化了对道德或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因此他反对用伦理学概念代替道德哲学的概念,主张坚持使用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概念。同时,阿多诺不仅认为道德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还认为在更深层次上,道德哲学也是一种理论哲学,因为理论和实践在根本上都来自生活,因而具有同一性。 在行文上,不同于阿多诺其他著作的晦涩难懂,本书朴实直白、明白晓畅,甚至不乏幽默诙谐之处,读者从字里行间也可领略到阿多诺的上课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