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蒙古八部/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孛儿只斤·苏和//孛儿只斤·苏日娜 |
出版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蒙古八部》系统介绍了中国境内蒙古部落。相信这部书与读者见面以后,能够起到在广大读者中普及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为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 孛儿只斤·苏和,蒙古族,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30世嫡孙。1950年生于内蒙古乌兰浩特市,1968年下乡插队,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系处级教学和管理干部,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各种刊物上发表,有多项科研项目获奖。1997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被学校派往俄罗斯工作,研究布里亚特蒙古人历史文化,并开始研究蒙古学。2009年著有《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2011年著有《蒙古三大部》、2013年担任《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主编工作。 目录 为成吉思汗守陵的部落——鄂尔多斯部 一、鄂尔多斯部历史 1.鄂尔多斯部名的由来 2.鄂尔多斯人的组成 3.鄂尔多斯部百年万里大迁徙 4.成吉思汗在“宝日套亥”的传说 5.宝日套亥地区的变迁 6.《蒙古源流》《黄金史》透露出来的信息 7.黄金家族再次统领鄂尔多斯 8.鄂尔多斯部的发展壮大 9.林丹汗时代的鄂尔多斯部 10.清朝时期的鄂尔多斯部 1 1.民国时期的鄂尔多斯 二、鄂尔多斯部各旗概况 1.达拉特旗 2.杭锦旗 3.杭锦后旗 4.准格尔旗 5.伊金霍洛旗 6.乌审旗 7.鄂托克旗 8.鄂托克前旗 三、成吉思汗陵及其祭祀文化 1.成吉思汗陵 2.为成吉思汗守陵的达尔扈特人 3.成吉思汗陵的祭奠活动 历史悠久的蒙古部落——巴尔虎部 一、巴尔虎部历史 1.巴尔虎的由来 2.巴尔虎部走过的历史踪迹 3.巴尔虎成为蒙古民族重要部落的历程 4.北元以后的巴尔虎部 5.沙皇俄国的侵略和巴尔虎归附清朝 6.分散在各地的巴尔虎人 7.近代和现代的巴尔虎 二、巴尔虎三旗概况 1.陈巴尔虎旗 2.新巴尔虎左旗 3.新巴尔虎右旗 三、蒙古族的萨满教文化 1.萨满教与蒙古族 2.萨满教教义 3.萨满教宗教仪式 4.充满神秘色彩的萨满教 诞生在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人——布里亚特部 一、布里亚特部历史 1.布里亚特部的由来 2.蒙古帝国成立到北元时期的布里亚特部 3.沙皇俄国对布里亚特地区的蚕食和入侵 4.呼伦贝尔锡尼河畔的布里亚特人 二、布里亚特蒙古族居住地鄂温克族自治旗概况 三、特殊的布里亚特民族风情 1.近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布里亚特人的影响 2.饮食习惯 3.服饰 4.居住方式 5.音乐和舞蹈 6.传统婚礼 喀尔喀万户左翼——内喀尔喀部 一、内喀尔喀部历史 1.具有传奇色彩的古老鄂托克 2.内喀尔喀的形成和向漠南地区迁徙 3.内喀尔喀与明朝的对峙 4.内喀尔喀与林丹汗和女真 5.清朝时期的扎鲁特和巴林二部 二、扎鲁特、巴林三旗概况 1.扎鲁特旗 2.巴林左旗 3.巴林右旗 喀尔喀万户右翼——外喀尔喀部 一、外喀尔喀部历史 1.外喀尔喀部的形成 2.外喀尔喀归附清朝 3.沙皇俄国对外喀尔喀地区的侵略和外蒙古的独立 4.分布在中国的外喀尔喀蒙古人 饱经历史变迁的蒙古部落——喀喇沁部 一、喀喇沁部历史 1.喀喇沁部的由来 2.北元初期的喀喇沁 3.黄金家族对喀喇沁部的控制 4.兀良哈人介入喀喇沁部 5.林丹汗时期的喀喇沁部 6.清朝时期的喀喇沁部 7.喀喇沁部牧场的开垦和由牧业转农业的过程 8.喀喇沁著名札萨克贡桑诺尔布 二、现代喀喇沁部延续下来的旗县概况 1.喀喇沁旗 2.宁城县 3.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成吉思汗别弟别里古台后裔部落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 一、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历史 1.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的始祖别里古台 2.别里古台家族领地的由来及在元朝时期的状况 3.北元时期的别里古台后王和也可万户 4.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附清的过程 二、现代阿巴嘎部、阿巴哈纳尔部延续下来的旗县概况 1.锡林浩特市 2.阿巴嘎旗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 1.蒙古民歌历史 2.蒙古长调民歌特点 3.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 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裔部落——翁牛特部 一、翁牛特部历史 1.翁牛特部的由来 2.蒙元时期的哈赤温家族 3.北元时期的哈赤温后王和翁牛特部的形成 4.翁牛特部归附后金国 5.清朝时期的翁牛特部 二、现代的翁牛特旗概况 参考文献 序言 蒙古族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民族。在蒙古圣主成吉 思汗的统帅下,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使蒙 古民族的历史载入人类历史史册。在中国,由于蒙古民族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大元王朝,结束了中国自唐 朝以来364年的分裂局面,也使蒙古族成了中华民族中的佼 佼者和举足轻重的一员。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时期到近 代长达7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蒙古民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 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体现在中国的国家版图、政治 体系、哲学、宗教、科技、战争、商业、文化等诸方面。 蒙古民族在历史进程中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蒙元 帝国时期是她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到了明朝,蒙古族退居 漠北史称北元,初期大汗的统治衰落,蒙古内部进入纷争 之中并形成各部落割据状态。达延汗再度统一蒙古,成为 “蒙古中兴英主”,他把蒙古各部分封给诸子,形成了成 吉思汗黄金家族一统天下的统治局面。但是随着时间的延 续、黄金家族亲缘关系的逐渐远离、游牧地域的扩展,使 蒙古各部落的关系渐行渐远,形成了事实上的部落割据状 态。但不管怎么样,蒙古北元政权对漠北的统治一直维持 到1 636年清王朝建立时为止。这期间形成了蒙古左右翼六 万户、科尔沁及阿鲁蒙古、兀良哈三卫、四卫拉特等蒙古 诸部以及滞留在中国内地隐居下来的蒙古族。蒙古族近现 代各部落和群体就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了雏形。 在这以后,蒙古民族对中国的影响不再是以整体民族 出现,而是体现在蒙古各部落之中。这是由于达延汗以后 的北元蒙古大汗对蒙古族整体的统治权随着各部落的崛起 和割据而逐渐趋于弱化,一些崛起的部落纷纷进入了各自 的历史角色,这些蒙古部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结果从不 同的程度和角度上对中国的政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 个时期的蒙古族历史更突出了部落的独立性。 我们举例来说明这种影响。在明朝,其实际疆域不含 明长城以北、以西的蒙古高原和西域(现新疆)地区,对青 藏地区也影响甚微。而蒙古族各部落正是这一地区的实际 统治者和控制者,蒙古族作为中国元朝的统治民族和曾经 担任过中国皇帝的民族,他们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实际上起 到了防止这一部分国土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危险。察哈尔部 是北元大汗的直属部落,达延汗的蒙古中兴使蒙古族对这 一地区的控制得到了加强。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缓和了明 蒙矛盾并引进了农业、手工业经济,使蒙古地区与明王朝 和睦相处了几十年。到了清朝,科尔沁及漠南蒙古诸部作 为清朝统治者的同盟军,为清朝巩固北部边疆和开疆扩土 做出了重大贡献。西部卫拉特蒙古所起的作用更不容忽视 ,准噶尔部在西域建立了疆域广大的准噶尔汗国,和硕特 部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硕特汗国,他们归并了清朝以后使 这一地区继元朝以后重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土尔扈特部 在欧洲伏尔加河流域建立土尔扈汗国,后因不堪忍受沙俄 的统治毅然东归故土,这一举动起到了巩固国家和增强民 族凝聚力的作用。 再比如,蒙古族接受藏传佛教以后,利用其威势巩固 了藏传佛教——黄教在青藏高原的统治地位。1578年,土 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赠封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索南嘉 措“达赖喇嘛”称号。1 645年,和硕特部首领固实汗加封 西藏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确吉坚赞“班禅博克多”的称号 ,从此确立了藏传佛教“达赖”、“班禅”佛教体制。事 隔一百多年以后的l 653年(清顺治十年),这一封号才得到 了清朝政府的承认。 现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很多地名都来源于蒙古族 的部落名称。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人不十分清楚这 些地名的历史沿革,这些地名本身就隐含着一部蒙古部落 的历史。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世人皆知,她除了继 承蒙古族的主体文化以外,各部落还独具特色。这是由于 蒙古族各部落的历史、居住地域广阔以及与周边不同民族 接触和影响所造成的,因此蒙古各部落的民俗文化也各具 特点。 综上所述,这些蒙古族鲜为人知尘封多年的历史文化 ,在不同的蒙古族部落里不尽相同。要真正了解蒙古族的 历史文化,必须从蒙古各部落和群体的角度来加以研究, 才能清晰地勾画出来龙去脉而展现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孛儿只斤·苏和先生经过多年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倾 心研究,把他的研究成果以《中国蒙古民族系列丛书》的 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境内蒙古部落 和群体。相信这部系列丛书与读者见面以后,能够起到在 广大读者中普及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为落实中央关 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为我们内蒙古自治 区文化大区建设做出贡献。 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导语 孛儿只斤·苏和先生经过多年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倾心研究,把他的研究成果以《中国蒙古民族系列丛书》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为其中一册,系统介绍了中国境内蒙古部落。《蒙古八部》内容包括:鄂尔多斯部的历史、鄂尔多斯部各旗概况、成吉思汗陵及其祭祀文化、巴尔虎部的历史、巴尔虎三旗概况、布里亚特蒙古族居住地鄂温克族自治旗概况等。 书评(媒体评论) 《蒙古八部》系统介绍了中国境内蒙古部落和群体。 相信这部系列丛书与读者见面以后,能够起到在广大 读者中普及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为落实中央关 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为我们内蒙古 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作出贡献。《蒙古八部》内容包 括:鄂尔多斯部的历史、鄂尔多斯部各旗概况、成吉 思汗陵及其祭祀文化、巴尔虎部的历史、巴尔虎三旗 概况、蒙古族的萨满教文化等。 精彩页 一、鄂尔多斯部历史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流入黄土高原,又转向东北方向进入蒙古高原南端,顺阿拉善山(贺兰山)一路向北顺流而下,受到了穆纳山(阴山)的阻挡,向东转弯成鹰嘴状,顺穆纳山一路向东流去,又再次向南流入黄土高原,形成了汉字的“几”字形。这一地区被蒙古人称之为“穆纳火失温”,意为“穆纳山嘴”。这一黄河流经的区域,地理名称叫作黄河河套,蒙古人称之为“宝日套亥”或“察干淖尔”。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蒙古族著名的部落——鄂尔多斯部。鄂尔多斯部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和特殊使命的部落,肩负着守护蒙古圣主——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宫)的重要任务而闻名于世。 这里地处蒙古高原最南端,因部落得名也被称作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饱经风霜,是北方历史上多个游牧民族穿梭活动的舞台,历来是中华各民族多种文化的交汇点。13世纪初,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政权时,穆纳山以南、黄河两岸的广阔草原,成为蒙古大军休整的后方营地。在元朝时期,这里属于皇室封地,忽必烈皇帝的三子芒古拉、孙子阿南达曾经守护这一地区,因而这一地区在蒙古历史记载中常常以“阿南达的察干淖尔”出现。当时曾经在沙日乌素河岸边建立过繁华的城堡,成为鄂尔多斯南部草原上的明珠。 明朝初年,蒙古退居漠北,这里一度被明军占领。但是很快又被蒙古人夺回来,再度成为蒙古族活动的舞台,鄂尔多斯部从此定居于此。由于鄂尔多斯部守护成吉思汗陵,并负责成吉思汗的祭辛巳活动,历代蒙古大汗即位时都要来到成吉思汗的八白宫前宣誓,因此鄂尔多斯部在蒙古各部落中的政治地位非常显赫,也成为仅次于察哈尔(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的重要蒙古部落,成吉思汗陵也成为普天下蒙古族瞻仰的圣地。鄂尔多斯部是因守成吉思汗陵而形成的部落,因此他的历史不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而是以职业聚集在一起组成的群体。他们很多人都是成吉思汗近臣和爱将的后裔,受历任蒙古大汗的委托守护成吉思汗陵寝。北元以后,该部成为蒙古六万户之一的右翼鄂尔多斯万户,专职守护成吉思汗陵寝。达延汗即位,鄂尔多斯部再度被黄金家族所掌控,在蒙古各部中由于负有守陵职责因而地位显赫。清朝以后,在这里建立了伊克昭盟六个札萨克旗,以后又扩充到七个旗,一直到近代为止。从古至今,鄂尔多斯部的蒙古族民俗文化传统保持得较为完整,因此也是蒙古族历史文化传承最为系统和完整的载体部落之一,尤其体现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上,可称作是一部蒙古族历史百科全书。 现代的鄂尔多斯市是以旧伊克昭盟七个札萨克旗为基础组成,形成现在的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等一区七旗。另外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也是原鄂尔多斯部之一。因此鄂尔多斯部蒙古族现在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南部以及乌海等周边盟市,总人数约为20万人。 1.鄂尔多斯部名的由来 鄂尔多斯部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北虏考》及其他一些文献中,分别被译作“阿尔秃斯”、“袄儿都司”、“我儿都司”等。清代以后被译作“鄂尔多斯”直至现代。在蒙汉文文献中“鄂尔多斯部”的名称出现的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当时该部已开始进入黄河河套地区活动。17世纪蒙文史籍《大黄册》记载: “猛隼之羽翼,驾辇之护卫,善射之能者,填膺之壮士,将如山之白室,竭诚保管者,乃为鄂尔多斯万户。”据此,鄂尔多斯部历来英勇彪悍,是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竭诚保卫和传统祭祀者。 “鄂尔多斯”一词为“斡耳朵”的复数形式。“斡耳朵”一词来源于突厥语,后被蒙古人所使用,意为宫殿、宫帐、大帐、后宫等词义。这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的“斡耳朵”。成吉思汗逝世以后,在他的“斡耳朵”内供奉着成吉思汗的英灵,后来,人们把供奉成吉思汗四位夫人英灵的 “斡耳朵”也合并管理,通称为“八白宫”。因不止一座“斡耳朵”就成为“鄂尔多斯”。这样管理守护八白宫的蒙古部众逐渐发展形成部落,就以“鄂尔多斯”命名。 八白宫是由八座白色宫帐组成的成吉思汗祭祀堂。具体包括:成吉思汗与孛儿帖哈屯白宫,是八白宫的核心,供奉成吉思汗与夫人孛儿帖灵位;忽兰哈屯白宫,供奉忽兰哈屯灵位;准格尔伊金白宫,供奉也遂哈屯与也速干哈屯灵位,还有成吉思汗用过的两把大刀;宝日温都尔白宫,供奉祭天用的圣奶桶;弓箭白宫,供奉成吉思汗用过的弓箭;吉劳白宫,供奉成吉思汗用过的金马鞍和马具;溜圆白骏白宫,供奉成吉思汗受过禅封的神马;商更斡尔阁白宫,是成吉思汗宫帐的文物珍藏室。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