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增陵,1948年生,1966年毕业于南京十中(金陵中学)高中部。1968-1978年,在洪泽湖畔插队,当过生产队长。198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夜大)。1964年,以首位成绩考入南京日报社,历任记者、编辑、部门主任。 发表新闻作品十多万字,其中多篇作品获中国好新闻奖、江苏省新闻奖及南京市好新闻奖;多次被评为南京市及江苏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出版作品有《奇石雅记》《人生处处有风景一王增陵随笔集》。 平生所好,交奇友,读奇书,赏奇石。自号梦石草堂主人(网名梦石),家藏奇石三千余方,曾主编过赏石刊物《石头城》。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赏石协会副秘书长、南京盆景赏石协会副会长、南京金陵商会秘书长。 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金陵石痴录》终于可以付梓了 。 以一位记者兼石痴的眼光和文字,来为一座城市的赏 石精英立传,据我所知,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这得益于金 陵古城深厚的文脉和赏石文化的历代传承,也得益于一大 批几代金陵石痴的执着追求和卓著成果。没有这些先决条 件,《金陵石痴录》是写不出来的。因此,我对自己能在 金陵古城生活了60年,深感幸运;对能或早或晚地结识了 如此多的金陵石痴,深怀感恩! 采写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对一些老朋友,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幸结识了一大批新朋友。他们的故事 令我入迷,他们的执着令我感动,他们的境界令我敬佩, 他们的成就令人欣喜!能与他们结书缘、结石缘,是我今 生的幸运!值得欣慰的是,写了60多位石痴,做到了两个 “基本满意”:被写者基本满意,写作者也基本满意。这 说明选对了人,故事精彩;也写出了每个人的特色,恰如 其分!所以,我对每一位采访对象,都心存敬意,也心怀 感激。 刘水、张宪忠、王建平、王邵萍、征争、吕晓红、王 晓钟、周德麟等,作为金陵老资格的赏石藏石大家,为我 推荐了不少秘对象。在此深表谢意! 禹天成先生是著名的漫像大师,正如大诗人丁芒所言 ,禹天成的漫像简洁传神。此次,他为数十位入录者所作 的水墨漫像,也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在此,谨向禹天成 先生致谢!刘汉作先生为拍摄书中的石照,花费了不少心 血,一并致谢! 江苏省作家协会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南诗 画院副院长尹最良先生,既是我的同行,也是我的老友。 尹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出谋划策,贡献良多,深致谢意。 感谢薛冰先生为本书所写的精彩序言。薛冰是我的校 友、插友、文友、石友,也是我交往超过50年的老朋友。 薛冰是著名的作家、学者,对金陵文化研究尤深,对金陵 文脉了如指掌。他认为赏石文化是金陵文脉的重要组成部 分。南京作为“石头城”,应该把赏石文化继承下来,发 扬光大!可以说,如果没有薛冰的策划、支持和帮助,就 不会有《金陵石痴录》的诞生。 我的太太白之锡、女儿王碧佳,20多年来,对我近乎 疯狂的觅石、购石、藏石行为,给予的包容、理解、支持 ,让我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本书20多万字的书稿,都是 白之锡一个字一个字用键盘敲出来,录入电脑的。王碧佳 是留美博士、东华大学副教授,在生二宝坐月子期间,还 对全书的文稿和漫像、石照,进行了统一编辑,令我特别 感动。 金陵石痴众多,本书容量有限,故仅仅选录了其中的 一部分。写着写着,人数仍然突破了最初的设想。即便如 此,还是有不少精彩人物未能入录,只能留待将来,争取 有机会再写续集了。 王增陵 2018年12月21日 目录 《金陵石痴录》序——薛冰 《金陵石痴录》缘起——王增陵 芳名雨花女”——记王邵萍 金陵玩石人——记征争 标新二月花——记王建平 亲情伴石行——记柏贵宝 评家的视角——记陈洪锦 归侨雨花梦——记陈伟雄 教授的石缘——记陈育如 池澄知石美——记池澄 乐在石中求——记戴康乐 会长的魄力——记戴宗宝 卖房建石馆——记狄晓明 痴石亦痴书——记丁凤龙 贫穷的富翁——记高向耘 情系大理石——记何前山 玩家是工匠——记胡汉玉 功在不言中——记黄光玉 四代缀石记——记贾平 总编的妙悟——记姜平章 供石也出彩——记蒋金山 奶山捡石人——记金守成 石头是镜子——记乐华川 外来的财神——记李玉清 传承更创新——记李昱宁 玩石最益人——记刘捷 石坛一支笔——记刘水 恋石五十年——记陆志强 石文化推手——记骆嘉刚 要带大家玩——记吕晓红 挑剔的眼光——记倪传明 乔姐的足球——记乔秀兰 台商邱先生——记邱信明 大师亦痴石——记芮新华 专注抽象美——记石泉 甘做铺路石——记史凤琴 孙克的追求——记孙克 诗人的眼光——记孙友田 野性的汤达——记汤达 棠城一只虎——记唐志虎 趣人王家干——记王家干 石农王立兵——记王立兵 阿洲的故事——记王如洲 才子王晓钟——记王晓钟 品石观演化——记王永豪 雕件的价值——记王玉山 名医的雅趣——记夏光亚 具象蕴大美——记谢庭泽 文明的执着——记许文明 夫妻俩石迷——记杨启顺徐立梅 石上观生命——记杨文宁 越洋播雨花——记姚大奎 偏爱奇巧石——记叶浩 石上忆明珠——记忆明珠 江苏钟南山——记殷凯生 画家的三恋——记尹石 一颗平常心——记张金萍 钟情观赏玉——记张曙生 再苦心也甜——记张桐和 敢为天下先——记张宪忠 亚夫的情怀——记张亚夫 传承待后生——记张镇冰 校园开雨花——记张志川 石中禅味深——记郑沪宁 读石观大干——记周德麟 诗情伴石飞——记朱旗 组石放光彩——记朱言荣 名导的创意——记徐铮 我亦一石痴——自言自语 后记 精彩页 芳名雨花女”——记王邵萍 王邵萍得“雨花女”芳名,乃20世纪80年代事。在《南京日报》副刊上,记者撰一文记王邵萍,标题“雨花女”。此后,王邵萍即以“雨花女”成名,亦以“雨花女”自称,石界乃知“雨花女”,知其真名王邵萍者,反而不多矣! 我和王邵萍相识20年了,也是以石结缘,成为石友。那时候,只知道她家人在雨花台卖雨花石,她从小就识石、爱石,藏石颇丰。她和丈夫刘怡有日本留学背景,俩人在从事与日本相关的文化交流工作。后来,我们发起成立金陵商会,我一直在秘书处主持工作,王邵萍也参加商会,成了商会执行会长。我们由石友进而成为朋友,相知更深了。但是,对她觅石、藏石、赏石的详细情况,则是到写作《金陵石痴录》时,方听她娓娓道来。 出中华门,过长干桥,不远便是有名的雨花台。王邵萍儿时的家,就在雨花台正大门旁。祖辈在雨花台门口,摆一个小小的摊子,卖雨花石。几盆清水中,浸着各色石子,王邵萍没事,就在盆边蹲着,拨弄着,寻找着漂亮的石子,盆里的天地,是她童年快乐的天堂! 那时候,雨花台可以自由出入,雨花台也没有被水泥完全覆盖。许多地方,不经意就会出现晶莹剔透、清润如水的雨花石。王邵萍喜欢到雨花台拣石。有时候,一拣就忘记了时间,直到天黑下来,才不舍地往家走。上衣和裤子口袋里,满满地装着拣来的石子。她那时还太小,也不知道好坏,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看,就捡起来,带回家。这些拣来的石子,被大人统统倒入盆里,也能被客人三文不值二文地成把买走。 王邵萍的舅奶奶,就住在她家隔壁,也是卖雨花石的。舅奶奶家有很多精美的。石头,王邵萍没事就去舅奶奶家玩。舅奶奶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晚辈,常跟她说:“石头里面是有东西的。你要是找到那东西了,石头就会活起来。”王邵萍于是更喜欢到盆子里拨拉,希望能找到活起来的石头。她收藏的第一块有东西的石头,就是在自家盆里发现的。她找到了,紧紧地握在手里,拔腿就跑。母亲不知道她拿了什么东西,跟在后面追。追到了,扒开手看,原来是枚石子。“一粒石子,你跑什么啊?”“是只小公鸡呢!”果然是只小公鸡,还张了翅膀,振翅欲飞的样子。母亲把“小公鸡”给了她。小邵萍去上学,她一只手拿着笔,放在桌子上,一只手在裤子口袋里,不停地摩挲着。她说,那天的体育课她没上,躲在操场边上,捧着一只笔筒,里面盛满了水。那块心爱的石头,在水里晶莹发亮。石头上的小公鸡看着她,喔喔叫着,像要从里面跳出来。 王邵萍渐渐长大,却渐渐发觉与石头有了隔阂。人与石是互通的,人的境界,决定了她所能发现的石头的境界和内涵。石头里面,有人世间的欢乐与苦难,有呼喊,有挣扎,有绝望,有悲悯。石头永远在那里,甚至对你做了许多启示。然而,你不能看到。因为人生的阅历、学识的限制,石头的魅力,在王邵萍眼中,渐渐黯淡下来。从学校毕业之后,王邵萍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卖雨花石。本来,这份工作对自小喜欢石头的她来说,是求之不得的。然而,王邵萍却并没有欢欣的感觉。她甚至疑惑起来:“难道这辈子就注定要与石头在一起了?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她陷入迷茫之中。 一个阴晦的早晨,一位老人到她的柜台前看石头。王邵萍没有过多搭理,自顾自地想事情。老人从水中捡起一枚石头,反复看着,又放回水里,拿出来,再看。他买了。买完之后,他并没有离开,而是把石头拿在手上,反复抚摸着,又放入水中,定睛细细地看着,眼泪慢慢流了下来,滴在水里。王邵萍惊讶地看着老人。老人说:“我是从台湾来的,几十年了,第一次回大陆。这个雨花石,用不着你给我介绍。我们台湾的很多人都了解。当初从祖国大陆去台湾的时候,许多人是从南京走的,什么都没带,就口袋里装几枚雨花石。在台湾几十年,我们这些人,想家的时候,就把雨花石拿出来看看。(P1-2) 导语 痴,可说是收藏的境界。思念所爱,受尽熬煎,得见所爱,如痴如醉,一朝拥有,忘乎所以,与奇石同样值得珍重的,是那一腔真情。收藏固是物质的占有,但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拥有珍品秘不示人的守财奴,永远成不了精神贵族。金陵石痴的另一个共同点,便是不以占有奇石为满足,而乐意与同好交流,与大家共享。 在《金陵石痴录》里,他们与读者分享的,不仅有藏品的美不胜收,还有爱石之情怀,觅石之途径,选石之诀窍,品石之趣味。奇石丰满了他们的人生,升华了他们的境界,无论玩不玩石头的人,读他们的现身说法,相信都会有所启迪。 序言 石,是人类最早掌握的劳动工具。而至迟在新石器时 期,非使用功能的观赏石已经为先民所认识。数千年来, 人们从色、质、形、纹等不同角度选择美石、奇石,品鉴 收藏,留下诸多佳话。 改革开放以来,观赏石由文人画士的雅玩,生发为寻 常百姓的爱好。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观赏石的天成幻出 ,陶醉于观赏石的莫测奇趣,在古都南京,渐形成一个淘 石、藏石、品石、论石的群体。其中的佼佼者,组协会, 办展览,编图册,赋诗文,摄影视,开讲座,建石馆,以 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示石之奇、巧、趣、韵。 当我们翻阅画册、流连展厅,惊艳于观赏石的千变万 化、无奇不有之际,可能不会想到,每一枚美石,都须从 不可胜数的砾石中精挑细选;可能不会想到,沙里淘金的 过程中,曾发生怎样感人至深甚而不可思议的故事:可能 更不会去想,奉呈如许珍异藏品供大家欣赏的,是一些什 么样的人。 我们在尽情享受美的愉悦时,常常忽略了隐身于其后 的奉献者。然而,正是他们,寻觅,不辞艰辛;发现,独 具慧眼;购藏,不惜代价;命名,画龙点睛,把南京的赏 石文化推向高峰,使南京成为中国赏石文化的重镇。 现在,终于有一本书,将南京的爱石人群体推到了台 前,让我们可以见识他们的庐山真面。这六十几位收藏家 。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家庭境况 不同,喜爱的石种不同……他们在收藏之外,多有自己的 事业,不乏学有所长、卓有成就者。但是有一天,他们遭 逢了观赏石,人生道路由此转折,藏石、品石,成了他们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石不能言最可人。”有的人和 美石缠绵了半个世纪,耄耋之年依然兴致不减;有的人正 当青春年华,却已一见钟情,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 作者称他们为“金陵石痴”。确实,身在金陵,爱石 成痴,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 痴,可说是收藏的最高境界。思念所爱,受尽熬煎, 得见所爱,如痴如醉,一朝拥有,忘乎所以,与奇石同样 值得珍重的,是那一腔真情。收藏固是物质的占有,但更 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拥有珍品秘不示人的守财奴,永远成 不了精神贵族。金陵石痴的另一个共同点,便是不以占有 奇石为满足,而乐意与同好交流,与大家共享。在这本书 里,他们与读者分享的,不仅有藏品的美不胜收,还有爱 石之情怀,觅石之途径,选石之诀窍,品石之趣味。奇石 丰满了他们的人生,升华了他们的境界,无论玩不玩石头 的人,读他们的现身说法,相信都会有所启迪。 他们爱石成痴,从南京本地的雨花石、栖霞石,到安 徽的灵璧石、长江的三峡石、广西的水冲石、内蒙的戈壁 石、新疆的风砺石……哪里有奇石,哪里就会留下他们的 足迹。他们不满足于拥有奇石的今生,而且要了解奇石的 前世,有人致力于探求种种奇石的形成原因,有人悉心整 理古今藏石赏石文献。有的人为藏石留影造像,歌之咏之 ,不遗余力;有的人归纳观赏石的审美规律,从传统的具 象之美到现代的抽象之美,让更多的人领悟鉴赏之道;有 的人尝试将观赏石组合搭配,模移再造,衍生出形形色色 的创意产品,力求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更多喜闻 乐见的形式满足社会需求。 本书著者王增陵先生,也是一位有名的石痴,藏石数 十年,家中别有洞天,且有赏石专著问世。石痴心意自相 通。他有感于石友们的执着与痴迷,对石文化的颖悟和创 见,决意为金陵石痴立传。他又是南京报业的资深记者, 与选石一样,他的慧眼善于捕捉同好收藏生涯中的可歌可 泣之处,以精到的文字,绘声绘色,将各位石痴的形象描 绘得栩栩如生,写出了他们的觅石之苦、藏石之珍与赏石 之乐,写出了石友之间的交流传承、深情厚谊,写出了石 痴们高远的追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一篇文章都 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石痴所藏珍石的彩色照片,争奇斗 艳,也可让读者以一斑而窥全豹;另一幅是漫画肖像家禹 天成先生专门为各位石痴所作的画像,画家以夸张的手法 刻画出他们的容貌特征与性格特点,也为本书增添了趣味 。 (薛冰,原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藏书家协 会主席,著名作家,南京地方志专家) 内容推荐 《金陵石痴录》图文并茂,以随笔的形式讲述了多位金陵石痴寻石、赏石、品石的故事,通过发生在金陵石痴身上感人、有趣的故事,体现了奇石的自然之美,展现了藏石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