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郭子仪传/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韩振远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中国民间社会,郭子仪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安史叛乱起,大唐危在旦夕,他临危受命,率军收复靖边军、马邑,东下井陉,进军河北。又攻克长安,收复洛阳,有再造大唐之功。以后的数十年,历经坎坷,几度沉浮,始终是大唐王朝的擎天巨柱,每遇重大变故,必是郭子仪出来挽救危局。为将60余载,历事四帝,“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二十余年”。又深喑为人、为臣之道,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一生福、禄、寿、考俱全,是中国民间的福星。本书材料翔实,运用史料角度独特,并收集了部分同题材著述中所没有的史料,以通俗晓畅的文字,记载了郭子仪的一生。
作者简介
韩振远,山西临猗人,多年来在《人民文学》《山两文学》《天涯》《美文》《读者》等报刊发表大量小说散文。作品曾获中国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赵树理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小说散文多次入选全围年度选本,著有《家在黄河边》《回眸远古》《古之旅》《晋商之源》《秦晋之好》等多部散文集。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山两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山两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目录
第一章 世家子弟
汾阳渊源
官宦之家
盛世陶冶
郭李佳话
第二章 戍守边塞
武举及第
初入仕途
边陲历练
朔方岁月
第三章 天降大任
危机四伏
安禄山其人
安杨之争
渔阳鼙鼓
衔悲赴命
第四章 危难关头
静边军之战
大将风范
常山争夺战
嘉山大捷
第五章 新朝砥柱
马嵬坡兵变
河曲平叛
新朝危机
安禄山之死
进军河东
第六章 克复两京
兵败清渠
师出凤翔
决战香积寺
收复洛阳
班师京城
第七章 师出河北
战局反复
遭遇帝王术
卫州智胜
合围邺城
九节度使兵败
第八章 仕途遇挫
史思明称帝
遭遇谗言
易帅风波
洛阳重失
第九章 进封汾阳王
再遭谗毁
战局突变
史思明殒命
河东兵变
河东平乱
第十章 任职山陵使
宫闱惊变
上表自陈
叛乱平息
第十一章 真社稷臣也
吐蕃人来了
威震吐蕃军
宦官误国
上疏迎驾
第十二章 再当大任
怀恩反叛
出镇河东
奉天退敌
三辞尚书令
郭家声誉
第十三章 腹地长城
京畿告急
单骑退回纥
安边良策
河中轶事
铲除周智光
第十四章 胸怀大局
执子请罪
忍辱负重
邠州御敌
再献良策
第十五章 冠绝人臣
加封尊号
退出朝政
居安思危
备极哀荣
福庇后辈
主要征引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郭子仪大事年表
附录二 刘晌等《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七十《郭子仪传》
附录三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六十二《郭子仪传》
附录四 颜真卿《郭氏家庙碑文》
后记
序言
在中国民间社会,郭子仪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历史人物。他是个军事家、政治家,影响力却已远远超越
军事政治,带着神圣的光环,嬗变为一个璀璨夺目的文化
符号,由遥远的唐朝闪烁到今天,从朝堂走进了民间。中
国的历史人物还从没有一位能像郭子仪那样,集福、禄、
寿于一身,尽享人臣至尊。而这三者,正是中国世俗社会
的最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郭子仪在百姓的心目中,
就是福、禄、寿的化身和象征。
郭子仪之所以能受到世人尊重,首先是因为有着当时
无可比拟的军功。安史之乱之前,郭子仪只是个默默无闻
的边镇将领,长期戍守边疆,年近花甲而功誉不著。安史
叛乱起,唐玄宗仓促擢升郭子仪为朔方军节度使,率军东
进。在叛军势如破竹、唐王朝危在旦夕之际,郭子仪率领
朔方军旗开得胜,收复静边军、马邑,遏制了叛军势头。
随即分兵李光弼,东下井陉,进军河北。嘉山一战,屡出
奇计,巧妙用兵,大破史思明,一举截断叛军后路。若非
玄宗昏庸,致使哥舒翰兵败灵宝,潼关失守,平定安史之
乱已为期不远。马嵬兵变,玄宗避乱入蜀后,肃宗在荒凉
的灵武即位,身边兵少将寡。郭子仪与李光弼奉诏率5万大
军奔赴行在,新朝顿时声威大振,朔方军无可选择地成为
平叛主力,郭、李二人同登宰辅之列。正所谓“受任于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其后,郭子仪率军攻克长安
,收复洛阳,在一次次大战中立下了无人能比的盖世功勋
。以后二十年,郭子仪虽历经坎坷,几度沉浮,却始终是
大唐王朝的擎天巨柱,每遇重大变故,必是郭子仪出来挽
救危局。与李光弼的机智、仆固怀恩的勇猛相比,郭子仪
不仅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更重要的是在平叛战争中靠无
可比拟的军功和人品确立了崇高的威望,光他的名字就有
巨大的威慑力,友服、敌服、举国服。上元元年(760)九
月,党项等部落进犯,肃宗诏令郭子仪出镇邻州。不等郭
子仪到前线,党项人听说他要来便慌忙撤兵。不战而屈人
之兵,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上上策,郭子仪什么计策也不
用,以一人之名抵数万兵马,仅靠赫赫威名就吓退了敌兵

安史之乱平息后,唐朝国力大损,西北边防薄弱,吐
蕃人乘势入侵,逼近京师。手握重兵的各路节度使惧怕遭
致佞臣陷害持节观望,无一人前来护驾。赋闲一年多的郭
子仪受诏为关内兵马副元帅,身边没有一兵一卒,亲率临
时招募的20名军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前往成阳抵御吐
蕃的20万兵马,又一次凭借智谋与声望,独自收拾残局,
吓退吐蕃人,重新收复长安。仆固怀恩被逼反叛后,河东
兵变频频,郭子仪出镇河东,硬是凭一己之力和崇高威望
,稳定了局势。永泰元年,已是69岁高龄的郭子仪再次做
出惊人之举,在吐蕃与回纥的联合夹击中,只身进入敌营
,单骑退回纥,再次不战而屈人之兵,化敌为友,令回纥
人临阵倒戈,帮助唐军击退吐蕃兵。
郭子仪为将60余载,历事四帝,“天下以其身为安危
者二十余年”,唐肃宗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唐
代宗称:“真社稷臣也!”唐德宗则尊其为“尚父”。《
旧唐书》称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自秦、汉已还
,勋力之盛,无与伦比。”他好像就是专为守护唐朝而生
,他的存在是唐朝的福气。因为有郭子仪,唐朝的天空上
永远闪耀着一颗熠熠生辉的福星。
封建专制时代的将领,建功立业不仅要有非凡的军事
才能,还需要高超的人事协调艺术和高明的为人处事之道
,否则,非但功业难成,身家性命也难保全。唐代史臣裴
洎说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
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始终,
人道之盛,此无缺焉”,虽然言过其实,却大抵是郭子仪
一生的写照。
郭子仪一生确实权倾天下,光朝廷授予的文职官爵就
有太尉、尚书令、宰辅、山陵使、汾阳郡王、中书令等,
武职官衔有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军节度使,这些官爵随
便拿出一个来,都足以光耀祖宗。也确实功盖天下,师出
河北,收复两京,平息兵变,抵御吐蕃,单骑退回纥,这
些功绩随便拿出一件来都足以名扬史册。侈穷人欲也不假
,封建皇帝讲究论功行赏,郭子仪一生战功无数,赏赐无
数,对皇帝的官爵可以一再恳辞,美女玉帛却照单全收,
府库珍货山积,堂上姬妾成群。求田问舍,倚红偎翠,这
些都足以让世人艳羡不已。但要说“朝不忌”“主不疑”
“君子不之罪”,却显然与史实不符。
自安史之乱起,郭子仪就一直手握重权,所执掌的朔
方军是唐朝最精锐的平叛主力。有安史之前鉴,肃、代二
帝从来就没有对郭子仪和众将领放心过。灵武另立新朝后
,肃宗处心积虑,想组建一支嫡系部队,放着作战经验丰
富的郭子仪和建制完整的朔方军不用,临时拼凑起一支杂
牌军,由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书生房瑁指挥,结果
闹了一出千古笑话,惨败于陈涛斜后,才不得不起用郭子
仪和朔方军。
九节度使兵围邺城,眼看安史之乱即将平息,肃宗又
以郭子仪、李光弼皆元勋功臣,地位相当,难以统属为由
,令宦官鱼朝恩节制
导语
郭子仪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无疑值得深入研究,更值得每一位读者去了解。愿读者能从本书中读出一个真实生动的郭子仪,能从郭子仪的一生中悟出点什么。
追寻先贤足迹,倾听历史回首,守望伟大传统,成就时代梦想。
后记
本书从落笔至今,已历八年之久,其间多次修改,仍
有许多问题困扰着笔者。
史书中的郭子仪是个儒雅宽厚、能征善战、忍辱负重
的国之栋梁。民间的郭子仪则是个福禄寿俱全、近乎完美
的福星。两个郭子仪有相像之处,却也有区别。要将学术
性、文学性、可读性融为一体,作者必须剔除笼罩在历史
人物身上虚无的东西,把一个真实可信同时又是活生生的
郭子仪展现给读者。
郭子仪的一生与安史之乱连在一起。在这场事关大唐
国运的平叛战争中,出现了许多影响历史的大事件,涌现
出众多的历史人物。如何把郭子仪与安史之乱背景、战争
进程和众多的历史人物关系理顺,也是作者要面对的一个
难题。
无论史书中,还是民间故事中,郭子仪都是一个盖棺
定论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和事迹,早已在读者脑子里成
为一个固定的影像。写这样的人物,很难在人物个性、思
想以及观念上求得突破。因为,所有史籍都在塑造着一个
已成定论的郭子仪,所有的民间故事都在让本已神圣的郭
子仪更加神圣。在口口相传中,郭子仪身上的光环在一圈
圈增加。而真正让人信服的郭子仪是新、旧《唐书》和《
资治通鉴》中的那位屡遭屈辱的忠臣良将。散落于各种野
史和民间故事中的郭子仪则需要作者用理性的思考去作出
判断和甄别。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读出一个生动而又不失
真实的郭子仪,将是笔者的荣幸。
在写作中,笔者参阅了多位当代学者著作,在此向作
者致谢。
感谢杨占平先生、孙茜女士对本书审阅编辑。
笔者非专事研究历史的学者,写作中难免出现谬误,
望师友和方家指正。
2017年8月作者于河东
精彩页
第一章 世家子弟
汾阳渊源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冬天,华州郑县(陕西华县)天寒地冻,寒风凛冽。腊月十二这天,县城东北十里许的一个小村中,六品官郭敬之家里,怀胎十月的郭夫人向氏就要临产。这已是郭夫人第二次生育,一切都平平常常,孩子呱呱落地,除了嘹亮的哭声证明这是个健康的婴儿外,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向氏夫人生下孩子那一刻,没有紫气冲天,也没有金光环绕。30岁的郭敬之是个忠诚本分的臣子,郭家优良的家风和严格的家教,注定了这名刚出生的婴儿长大后也必将是一位忠诚本分的人。
郭敬之为孩子取名郭子仪。
相传,郭子仪降生,无病无灾,大哭八十日,从头年腊月一直哭到第二年阳春三月。哭得向氏夫人没办法,只好从庙里请来个和尚做法驱邪。这和尚人称无极神僧,一见哭声嘹亮的婴儿郭子仪,眼睛直发亮,精神一振,说:“拯救大唐者,此儿也。”
传说从来就有荒谬处。郭子仪出生时,正值武则天统治时期,国号不是唐,而是大周,拯救大唐岂不是要造反?和尚的话若是让朝廷知道了,郭子仪说不定活不过百天就让砍了头,哪里还会有以后威震华夏的郭大将军?不过郭子仪出生后大哭肯定是真的,因为那是个寒冷的冬天,郭子仪也还只是个刚出生的婴儿。
郭子仪虽说出生在郑县,只顾哇哇大哭的他可能不知道,这辈子他注定和另一个地方脱不了干系。若给他填一张履历表,上面会写着,祖籍:汾阳;封号:汾阳郡王;食邑地:汾阳郡。此外,他率军打仗去过汾阳,百年之后被后人称为郭汾阳。汾阳是一个烙印、一个符号,不等他出生,就已深深烙在他的身上。
这一切皆因汾阳是天下郭姓的得姓之地。
古人素来尊崇祖先,看重门第,即使做了帝王,也要翻遍史籍,追根溯源,找出个可以让后辈荣耀的祖先。日后成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也不能免俗。给郭子仪追述先祖功德的人叫颜真卿,现在听来,这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老人家的墨迹可谓国宝,字字千金。但这要看对谁,后来的郭子仪是功盖朝野、地位尊贵的汾阳郡王,当朝宰辅,颜真卿是他的朋友,一起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也是他的下属,所以,郭子仪让颜真卿写几个字,恐怕只是一句话的事。父亲郭敬之逝世二十年后,郭子仪要为先严修一座家庙,先请唐代宗李豫隶书题额,再将颜真卿请来,这位名冠千秋的大书法家不敢怠慢,挽袖提笔,用他那浑厚道劲的颜体书法,撰文书写了《郭氏家庙碑》(又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此碑“银钩铁画,龙跳虎卧”(王文治语),足以与《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等碑帖共同成为颜氏名帖,流传后世。
广德二年(764)十一月二十一日,郭子仪率众子弟祭祀叩拜之后,将此碑立于郭敬之墓前。
颜真卿不光书法好,人品好,官当得好,学问也好,一落笔,就把郭氏源头追溯到遥远的西周。
按照颜真卿的说法,郭氏源于姬姓,这是个显贵的足以让人仰视的姓氏。为什么?因为周朝的创建者周文王就姓姬,乃帝王之姓。有显贵的姓氏,就有显贵的家世,既然郭氏出自姬姓,郭家就与周文王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了。这种说法被宋人欧阳修、宋祁采纳,编撰到《新唐书》中,说是周武王得天下后,分封宗室功臣,把他的一位叔父分封到西虢(今河南陕县),一位封在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可能还有另一位叔父被封在北虢。西周时期,古人多以封地取姓氏,于是,分封在西虢的叫虢叔,东虢的叫虢仲,另一位谁也不知道叫虢什么,他们的后代当然也都跟着姓了虢。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宠妾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是为东周。周平王东迁,主要依靠郑、晋两国,坐稳江山后觉得不能白用人家,将包括东虢在内的一些地方赏赐给郑国。看到周平王为保江山,已经顾不得那些八竿子都够不到的宗室,秦国也乘机扩大势力,不久灭掉西虢。
剩下一个北虢也很快被晋献公用假道伐虢之计灭掉。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晋献公取得了一石二鸟的结果,灭虢返回途中,顺便灭了虞国。对于郭氏一族,这是很没面子的事,颜真卿没写,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上。
北虢的灭亡虽不光彩,却不像东虢、西虢那样无声无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久远的记忆。假道伐虢、唇亡齿寒、“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之谓甚,其可再乎”都是从北虢灭亡中得出的教训。(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