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在平用(散文集)(精)/壮族作家作品系列/我们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佩华 |
出版社 | 广西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其中一本,收录了作者往年在各报刊发表过的随笔散文及新创作的作品。主要以反映作者个人情感经历、现实生活轶闻以及人际交往经验、社会观察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心得为主。根据作品涉及的内容题材,本书稿共分为《生在平用》《行踪履痕》《食色江湖》《文场暖事》四个篇章。其中,《生在平用》讲述作者生命历程和亲缘关系,真实而感伤;《行踪履痕》讲述作者游历所获,信息量大;《食色江湖》说的是舌尖上的拉杂事,富有情趣和哲理;《文场暖事》则以作者涉足文坛后和文友交往的一些逸事杂感为主,真情而有温度。 目录 第一辑 生在平用 生在平用 驮娘河 父亲也是一条河 八十老母 寄树 独木舟 少年目光 沈叔 感念黄哥 这条回家的路 第二辑 行踪履痕 从那里来到这里 铜铸之河 西行五百里 草原上的风 冬天到长春去看车 大地的眼睛 那凤那山 流淌的笑声 动力改变生活 排队在美国 大路朝天 乡下人的南宁 这里的石头会唱歌 稻米飘香 古道通天 红河谷 邕宁的距离 圣堂山历险记 边城和海 第三辑 食色江湖 吃在凌云 被亵渎的米粉 城市食生族 吃在美国 我终于痛风了 第四辑 文场暖事 我的高地情结 师长与挚友 书即是路 慈眉善目的凌云人 彼岸华文作家的中国情 后记 序言 壮族是世居珠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现今人口1700多万 ,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历史悠久,曾经创造 了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在 祖国南方世代生息繁衍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其他成员一 样,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学佳作。 提到壮族文学,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其民间文学。壮族 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山歌、壮剧、师公戏等,皆广为 人知。而壮族山歌尤为著名,三月三歌节、壮乡歌圩被誉 为壮族山歌的荟萃和渊薮。不过,相对于民间文学,壮族 的作家文学,人们对它的了解和关注还很不够。 作家文学的产生是与文字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壮族 在先秦时就已经有自己的文字。2006年前后,在广西平果 县发现的感桑石刻文,以及在壮族地区先后出土的石器、 陶器、青铜器上的刻文、铭文等,。就是壮族的早期文字 。这些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壮族古文字,经秦王朝统一文字 或秦火之后,汉代以降已再难延续。现今发现的感桑石刻 文等,由于缺乏文献佐证,已较难破译。但是,感桑石刻 文中有不少片段在100字左右,已比我们常见的甲骨卜辞字 数多,其较大的石片刻有200多个字符,据称还有一片达到 2200字,这都赶上甚至超过了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字数(西周 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毛公鼎铭文》近500字)。这么 多的字数和这样的篇幅,无疑已是篇章成文。尽管它尚未 被破译,且可能是用于祭祀或属于实用文书,但其连缀成 篇,中无间断,亦不难想见其架构气魄和辞章文采。所以 ,感桑石刻这些作者和内容待考的文字,堪称现今发现的 最早的壮族文人作品。 壮族创造的第二种文字是方块壮字,亦称古壮字,也 叫土俗字,萌芽于汉代,产生于唐代,是由壮族一些受汉 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 创造的。古壮字直到现在仍在壮族民间使用。1989年出版 的《古壮字字典》收录了大约4900个字和大约l万个异体字 。使用古壮字进行创作,滥觞于唐代俚僚人酋长、澄州(今 广西上林县)大首领、廖州刺史韦敬办。由他撰写碑文的《 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唐 碑,其骈赋体碑文富于文学色彩,其中《六合坚固大宅颂 》则使用了古壮字创作。自唐代以后,古壮字多为民间麽 公、民间戏人和山歌歌师所用,他们用古壮字书写的原始 宗教经文、壮剧剧本和山歌唱本既有对口头传唱作品的记 录,也有自己的书面创作。 在20世纪50年代拼音壮文出现以前,壮族作家、诗人 主要是学习和使用汉文进行创作。目前,存世的这类壮族 文人作品多为清代时所作,作者大多是中举、中进士者, 其汉文水平足可与汉族文人比肩。这些文人在世时基本上 都编有文集或诗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广西少数民族 古籍工作办公室组织力量进行整理,广西人民出版社、广 西民族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了多位作家的 诗文集,如黎申产《菜根草堂吟稿》、蒙泉镜《亦嚣轩诗 稿》、韦绣孟《茹芝山房吟草》、崔毓荃《薰生诗草》、 郑献甫《郑献甫文集》、韦丰华《韦丰华集》、曾鸿燊《 瓶山诗集》等,而其他壮族著名文人的集子,如张鹏展、 冯敏昌、刘定迪等还有待于整理出版。这批诗文集可以说 是第一批整理出版的古代壮族作家作品集。 近现代以来,运用汉文创作的壮族作家队伍越来越壮 大,其题材内容越来越丰富,创作的体裁也越来越多样, 涉及了众多的文学样式。新中国成立前,以曾平澜、陆地 、华山等为代表的壮族作家就已蜚声文坛。新中国成立后 ,壮族作家更是群星璀璨。韦其麟、周民震、黄勇刹、蓝 鸿恩、莎红、黄青、王云高、苏方学、韦一凡、凌渡、黄 钲、潘荣才、孙步康、农冠品、苏长仙、陈雨帆、农耘等 ,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壮族作家。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曾先后 以单部作品或结集的形式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2013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的精心策划、组织下,55卷 60册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由作家出版 社出版。这部卷帙浩繁的选集收有冯艺主编的《壮族卷》 上、下册,收录了数十位壮族作家的作品,上册为中短篇 小说集,下册为诗歌、散文集。上册文末附录长篇小说存 目,下册卷后附录长诗、长篇报告文学存目。这是迄今为 止编辑出版的唯一的多位作家、多种文体荟萃的壮族作家 作品选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周年,今年又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这是展示、 回顾、总结和检阅壮族作家创作,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壮族 文学成就的良好契机。广西民族出版社出于自身的出版定 位和社会责任,组织力量、自主投入,编辑出版这套“我 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 这套丛书共11册,收录了11位壮族作家的小说、散文 和诗歌作品。入选的这1l位中青年作家,都是新时期在文 坛上活跃的壮族文学创作翘楚。丛书为每位作家单独编辑 了作品选集,小说类有凡一平《合唱团》、李约热《一团 金子》、陶丽群《被热情 导语 “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是广西民族出版社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的重大图书项目。入选本套丛书的11位中青年作家,都是新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壮族文学创作翘楚。其中,小说集有凡一平的《合唱团》、李约热的《一团金子》和陶丽群的《被热情毁掉的人》3册,散文集有冯艺的《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黄佩华的《生在平用》、石一宁的《履痕心绪》、牙韩彰的《屈指家山》和黄鹏的《家园气象》5册,诗集有荣斌的《尘土之河》、梁洪的《一个饺子的距离》和三个A的《魔术师》3册。 这套丛书各个分册的作者以各自擅长的文字与思考,为读者呈现出他们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壮族作家的整体文学水平。这些作品取材于壮乡的基层生活,语言真挚,可读性强,从不同侧面书写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八桂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实展现了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生在平用(散文集)(精)》,收入了黄佩华多年来在报刊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 后记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点豆腐块文章,先在地区 级刊物《右江日报》和《右江文艺》上发表,之后逐渐在 省级的《三月三》《广西文学》露脸,再后来登上国家级 的《民族文学》,整个过程花了七八年时间。而从开始发 豆腐块作品到出版长篇小说,则差不多花了20年。 熟悉我的朋友都晓得,这30多年间我都坚持业余搞创 作,而且主要是写小说。曾经在包括《上海文学》《当代 》《小说家》《青年文学》《花城》《作家》《作品》《 漓江》《江南》《清明》等几十家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中 短篇小说。此外,还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生 生长流》,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公务员》, 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杀牛坪》,在上海文艺出版 社出版长篇小说《河之上》《五月病》,在江苏凤凰文艺 出版社出版小说集《逃匿》。同时,还在漓江出版社出版 《广西当代作家丛书·黄佩华卷》,在广西民族出版社出 版小说集《南方女族》《远风俗》。之所以罗列这些,是 想证明我这些年主要是个写小说的,没别的意思。 当然,我也偶尔写一些散文或类似散文的东西。经过 一番翻箱倒柜,终于搜罗出一些发黄的纸片。这些豆腐块 文章,虽说有点鸡零狗碎,不成系统,但却是我这些年的 情感记录,既是生命过程的阅历,又是另一种心灵史,都 是有感而发的真言心语,可谓真情流露。这些年这些只言 片语,有一部分发表于《散文选刊》《广西文学》《中国 国家地理》等杂志,但大多刊登在《文艺报》《广西日报 》及其子报之《健报》和《南国早报》上,也有的发表在 《羊城晚报》和《南方周末》上,有些还被选刊转载。 散文属于非虚构作品,它的价值在于真实,在于活生 生地忠诚于生活,忠实于作者,在于它的时代性。因此, 能把自己这些年的这些隐私这些证据收起,或多或少一定 是有意义的。 广西民族出版社一直是我的福地。第一部小说集出版 后不久即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 “骏马奖”前身),第二部小说集即是“我们丛书”之《远 风俗》,不仅斩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还获取了第 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可以说,我在文 场上的大部分重要荣誉都和这两本集子有关。在此要大声 说一声:感谢! 这次在策划“我们丛书”第二辑的过程中,我决定把 所有发表过的散文精心筛选,汇聚成集,以《生在平用》 作为书名推出。我想,这既是我大半生的人生经验积累, 又是我奉献给自己一份烈酒般的精神财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总是 还有缺失和不足,总是觉得自己努力不够,难免会有些许 的遗憾。感谢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感谢那些一直默默支持 帮助我的贵人,感恩伟大的时代。 2019年2月15日于南宁 精彩页 生在平用 如果让我选择一个地方不能忘记,那我肯定会选择平用。 平用不仅是我的出生地,而且给我留下了人生最初的印记,留下了童年生活难以磨灭的痕迹。纵然,这些印记和痕迹有快乐和幸福,也有悲伤和痛苦,但对于我的人生而言,那段时光依然是那般美好而有趣。 平用,是桂西北山区一个普通的地名,是一个小村子。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就像一颗散落的星星,深嵌在云贵高原南缘一个小小的皱褶里。 平用,在当地壮语的称谓里,意为一块平缓的坡地。村后是一座形似巨人手掌的大山,集中的一条山脉如一根手指,自南方逶迤而来,到了平用这个地方便逐渐平缓,最终一头伸进驮娘河的怀抱中。 其实,平用并不是我们家的祖居之地。是因为平用肥沃的土地和河流吸引了我的父亲,使他毅然决然离开祖居之地。从我学讲话开始,我就逐渐注意到,我的父母亲和哥哥姐姐们,他们说话的语调和平用村的很多人有很大的不同。后来我才晓得,我们家原本并不住在平用,而是一个外来户。大人们说,在我出生前些年,也就是1953年,我们家才从一个叫岩怀的地方搬迁过来。我的几个哥姐均是在老家岩怀出生的。那时候,一些平用人把我们家称为讲岩怀话的坡上人。听得出来,这种称谓含有些许贬义。 由于我们家是后来者,父亲就把家安在全村的最高处。如果平用是一张脸庞,那么我们家就处在额头的位置上。这里不仅坡较陡,而且远离水井,远离河边,远离学校。开始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要选择这样一处半山腰来建房子,出门都要上下坡不说,一家人单门独户的也显得有些孤僻。后来,我才渐渐懂得父亲的用意,其实他是不想去与老平用的住户们争地盘,也不想低三下四地去求人给一块宅地。后来我还晓得,我们家刚好处在去老家岩怀的路口,老家来人或是我们回老家都不那么招人惹眼。从这点细节上可以看出,父亲做人很低调。 把家安在高处,或许,当初父亲的本意只是不想让别人说闲话,甚至还有点自我惩罚的意思。但是,后来还是招来了非议。才迁到平用两三年,父亲就偶然认识了县里一位姓马的副县长,并在马副县长的举荐之下,成了县法院的陪审员,时不时要骑马到县里小住几天。只可惜父亲文化水平不高,最终没能成为正式的法院干部。不过,我们家的好事还是接踵而来,先是我大哥被保送到首府南宁读书,成为桂西民族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接着,我二哥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我大姐不久也进林场当了工人。要不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那场大饥荒,好运或许不会中断。这些接二连三的好事,都发生在我们家,发生在一户外来户家里。于是村里就开始有人心里不平衡了,不时有人聚在一起嘀咕议论。后来人们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我们家建在了“风水宝地”上,占据了“龙脉”,所以得了“风水”的好处。接下来的事情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不仅我们家成了一些人嫉妒的对象,而且开始有人往我们家宅地靠拢。没几年时间,他们就把房屋建到我们家后面和前面,甚至把我们家院子都挤掉了一大半。 我们家在平用村最高的山坡上安顿下来后,父亲就开始四处找地垦荒造田。因为是后来者,那些靠近水源便于开垦的地方早已被别人占据,父亲只好到一些远离村子的地方,一分一块地挖,一厘一片地造。然而,因为我们家人口多,新开垦的田地太少,口粮不足成了家里面临的最大问题。每年春天,父母亲便不得不四处走动,去亲戚朋友那里赊借粮食,以度过青黄不接的季节。父母亲千辛万苦讨借回来的粮食品种混杂,有稻米,有苞谷,有高粱,有红稗,有小米,甚至还有红薯、南瓜、黄豆、饭豆之类。父亲认为,只要能够填饱肚子,什么都可以借,什么都可以要回来。然而,在饥荒之年,这些五谷杂粮拿回来后,并不能够饱餐一顿,而是往往要和一些野菜、山薯、果子拌杂食用。 那些年月,父母亲寻找粮食的足迹几乎遍布周边的村寨,远的到达邻省的云南、贵州。要出门找粮食,总不能两手空空去见人吧?为了备些见面礼,父亲可谓是挖空心思。他晓得,住在高山上的苗族、瑶族老同老庚难得吃鱼,于是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背网下河捕鱼。而母亲则把父亲捕到的鱼烤成鱼干,以备急需。 在借赊粮食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分别遇到了一些好心人,这些善人不仅有汉族、壮族,也有苗族、瑶族,甚至还有傣族、彝族同胞,有的认作老庚或老同,有的成了至交。多年后,尽管我们家境渐渐转好,父母亲依然没有忘记当年这些有恩之人,依旧常来常往。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