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本勉励人生的生活实践之书,吴淡如用亲身经历写下“自找苦吃”“突破自我”的中年实践。 不管人生那个阶段,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就算最后什么也带不走,依然要尽情地活,努力地学…… 离开电视圈两年的吴淡如,并非过着悠闲的生活,她跑了好些个马拉松,又念完一个硕士,考了一些执照,固定锻炼身体,更为了拓展公司业务在各国跑来跑去,认真看财报…… 即使中年,她依然很享受读书与学习,看到机会也不怕重新创业,永远喜欢去没去过的国家,学习还不会的事情。她透过行动感受到,我们最应该有的野心,就是让自己活得精彩,而不是在短暂燃起梦想后,简短地被一句“很难”或“算了”打败,然后继续躺回自己并不满意的生活方式,等着哪天有人来拯救自己离开那条并不想走的路。 作者简介 吴淡如,台湾知名作家及节目主持人。连续5年获金石堂最佳畅销女作家第1名,有“台湾畅销书天后”的美誉;两度获得金钟奖最佳教育节目、最佳谈话性节目主持人提名。 台大法律系学士,中文研究所、EMBA双硕士。吴淡如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写作、主持、理财、创业各方面,都有非常好的成绩。跳弗拉明戈舞、学摄影、到全世界各地旅行,多彩多姿的生活也令人艳羡。 她说:“活得开心,人人愿意和你在一起。别把生活的脸孔绷得太紧,爱自己,人人更爱你。”笑得美丽,活得有力,玩得用力,快乐与不快乐,都自食其力。 这是吴淡如的“快乐人生新主义”! 另著有《梦想会生利息》、《最大的冒险》、《不生气的技术》、《成全自己》、《了解人性的八堂课》等书。 目录 自序 就让我当个“花豹型”选手吧 卷一 那些生命中意义重大的旅行 越早独立生活的人,越早戚为人生的旅行者 若你一个人在巴黎,灵魂会看见自己 那些年,在印度学到的放下 在南极,决定转变人生 在老是内战的也门,聆听一个天方夜谭的启示 一个人旅行,怎么会孤单呢?刚好可以自我对话 卷二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当本我遇到超我 从体育残障生到马拉松跑者 百分之四的劣等生终于跑完全马! 我是必须勇敢的假英雄,完成戈壁一百公里! 富士山,我终于来了;高山症,终于不是阴影! 卷三 我听见学习的鼓声 别让三十岁之后,精彩人生就死了 我不是个专一的人,却是个专心的人 别被劝告大队带着走!商人之道如此壮阔 相信时间的力量 就让我用一杯咖啡,换一刻灵魂自由 卷四 中年后的你是否还拥有一张快乐的脸 不该忧烦的,你拼命计较;该在意的,你竟不珍借? 好朋友使你眼界开阔,坏朋友让你仇人变多 对过去的恐惧,迟钝点好;对未来的改变,敏感点好 自己的松果要学会自己理 后记 宁愿向阳光多处走,记忆躲在时光幽暗处牯岭街 序言 就让我当个“花豹型”选手吧 从二十一岁开始出第一本书算起,这是我z长一段时间 没有出版任何书籍。离上一本书有两年了吧。 虽然没写书,我也没闲着。不是面临任何瓶颈的问题 ,而是企图摆脱我脑海里那个“非如此不可”的定律的问 题。 就像一个每天一定要练舞的芭蕾舞者,跳了许多年, 忽然,有一天,她想挂起她的舞鞋,看看那双不被舞鞋包 覆的脚,还可以有什么样的行动和姿态? 写啊写,跳啊跳,纵然是心头好,却似乎被一只看不 见的手,或飘荡于空中的音乐所左右,使她在那个主旋律 之外的空间,无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而生活。 过度的热爱往往也磨弱了灵魂,销蚀了生命的厚度。 固执的爱,从来是一种要命的独裁。 这两年来,虽然没有“ 一心一意”地写书稿,但是日 日~~,夜~日日,我无时未曾听见那打字时嘀嘀嗒嗒的声音 ,甚至每一回一提起笔来签名,都恍惚有个拍击着翅膀的 小飞虫在警告我:“是不是应该……应该写些什么?” 我从小嗜写如命,也曾经依靠写作谋生,这两年的离 开,已是我z大的叛逃。 终日思之,何日忘之。 我用“忘了写书”的方式来实验生活,像个逃犯一样 用比较充裕的时间享受分外的自由,认认真真做了许多想 做的事。当然,在写书和工作之外,我通常也善用时间, 完成我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去除“主旋律”后,柔软 度和弹性,甚至角度,大有不同。 我几乎不再出现在荧幕上。这两年,我跑了好些个马 拉松,又念完一个硕士,考了一些纯娱乐性的执照,比如 帆船、品酒师……固定练习瑜伽和肌力,为了拓展公司业 务在许多国家跑来跑去,认真看财报,投资了几个目前都 还在运行的项目,常常出现在和我的穿着不是那么协调的 穷山恶水和加工厂……在孩子有假时,带着孩子去各大洲 体会生活,也让她了解妈妈的公司和工作。 z重要的是,我要她明白:如果你会过日子,生活很有 趣。 我但愿自己能抱持着“生活很有趣”的看法,直到z后 一次呼吸。 这就是我所谓的幸福。 很简单,却也没有太容易。正如我明白能跑完全马还 毫发无损,对我这种资质不佳的人,需要多少咬紧牙关的 练习。 我刚刚在平均温度五摄氏度的状况下,跑完奈良马拉 松的全马,狼吞虎咽地吃完一大盘牛排,当身体回温之后 ,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太好了,我终于有了足够的能量, 来为我的书写序。 充满行动力的能量,是我所需要的美丽惊叹号。我推 开笔记本电脑,拿起笔,摆出稿纸,回复成z初,或许是十 岁时,或许更早,那个在乡野长大,身边分明没有任何叫 作“作家”的大人,却坚持着想要写书的女孩的心情。从 第一个字开始,仿若一个被命令不许接触钢琴的琴师,终 于能够有指尖再接触黑键白键的那一秒,暖流从指间流窜 到心脏与额头,连眼窝都是暖的。 好了,好了,对了,对了,我将自己缉捕归队。那个 队伍,始终只有我,对应着这世界各种美妙的声响与种种 实相或幻象。 ———— 我其实一点也不想做一个像作家的作家,一点也不想 在任何既定队伍后头排队、编号、受表扬。 用可爱动物来解释吧。 我从小不是一只羊。 羊是容易被圈养的。它们柔顺,偶尔会有一些小脾气 ,但是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不一样的方向,害怕脱离原有 的牧场,接受命运,但求每日有足够干粮。 也不是牛。 牛任劳任怨,只要戴上了牛轭,就能忍耐上身的鞭痕 ,跋山涉水,去自己未必想去的地方。每天拉着车,耕着 田,不知安息为何物,忍耐且认命地顽抗着岁月。 当然也不是家猫。不能满足于吃吃睡睡。野性顽强, 谁也养不了,不够可爱,不足讨好。 也不是狮子。没有以力服人的本领,对权势与统御十 分不感兴趣。 如果可以选择,让我当一个“花豹型”选手吧。 没事的时候,懒洋洋地端坐在树上观看,有事做的时 候,效率极动感。 我也可以努力,可以尽力,但就是不能没有目的地地 长期费力,不知自己为何要跟着同样的步调和作息度过此 生。 对我z不管用的说法,就是“他们说”。他们是谁? 他们与我何干? 很多个“他们说”就是对的吗? 不,不,从历史看来,z强大的“他们说”走的都是一 条z荒谬也z无趣,甚至z不理性的道路。 就让他们说归他们说,我宁愿在非洲莽原,静栖在某 一棵树上,享受一个有树叶沙沙声做伴的午后,或者,静 静观察着我想要的猎物,并风驰电掣地追捕它。 我只想用自己的步调前进、生活。他们,请随便说。 ———— 其实在我看来,要活得有趣或精彩,不难,“有趣” “精彩”是“自己觉得”,绝不能“他们说”。你把一切 活成“他们说”,“他们”恐怕在你的人生中,也找不到 任何可能感谢你的机会。 年少时,我曾经很困惑于他人的眼光、他人的说法, 积极争取他人认定的荣耀,想感受他人到底觉得怎样才是 对的。 不过是在缘木求鱼。 想活得有趣和精彩, 导语 吴淡如是知名的女性畅销书作家及主持人,曾连续五年获得金石堂最佳畅销女作家第一名,有“台湾畅销书天后”之称。 这是她暌违两年的全新力作,看淡如用生活写下“自找苦吃”“突破自我”的人生再实践! 吴淡如身体力行——你最该有的野心是让自己活得精彩!不管你多大,身体与灵魂,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 后记 宁愿向阳光多处走,记忆躲在时光幽暗处牯岭街 我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回忆的人。 回忆,都带着某种魔幻的成分,也常常会跟别人的回 忆撞击在一起。 那么,问题就来了。 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个附有修图功能的App,会把某一部 分美化,某一部分强调,某一部分略去,某一部分完全变 形。有时故意,有时不由自主。假作真时真亦假,随着岁 月,本来就很片面的真实变得虚幻难辨。 当回忆变成文字的时候,通常不会只有自己,会撞击 其他人的回忆,就会产生孰真孰假的问题。粉饰回忆,显 得我们对自己不够忠诚;而就算你描写的情节你认为千真 万确,也会引发那些在你回忆中自动对号入座者的情绪激 荡。我,是一个一辈子努力写作的作者,但是,很不幸的 ,我也是在影剧圈不知不觉露过脸二十年的人,既在幕后 ,也在幕前。我曾经因为自己写的故事和文章引发过一些 远超过想象力的麻烦,明枪暗箭来袭的状况,有时候真的 很卡漫,不知怎的,蓦然回首,一箭穿心。通常有人在大 街上打你,引来众人围观后,都不会有人关心真实事由, 常是看完热闹,嬉笑一番,一哄而散。 随便举个例子吧,写昔日校园生活,写自己怎么样被 黑,明明没指名道姓,总会有人认为“你就是在说我”, 他并不愿面对这个回忆,看见了你这篇文章可能有他,他 就发动各种夜袭;大人们总忘了当时曾经怎么对待小孩, 人类永远想要听赞美,讨厌有人在他背后私语。我不想说 谎,我的选择是不写。 “你这个年纪,可以写回忆录……”这个建议是我最 不爱听的,我通常一笑置之,回答: “如果我真的会写 回忆录的话,一定是因为我活得够久,那些可能出现在文 字里的人,都不会来抗议了,那么,1 will do it!” 所以我常笑说,如果老天爷没有意见,我决定要活得 像杜拉斯那么长命。她写她的《情人》一书时,书中人已 经都没法有意见,包括她的情人、她的兄长、她的母亲。 我实在蛮佩服或羡慕那些可以絮絮叨叨追忆逝水流年 的作者。 我,真的不太愿意写回忆,特别是,已经脱离了卖字 为生的时期。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些日子很常提及,四小 时的杨德昌原作版本修复了。我总是在一个不相关地方欣 赏着。我年少时的练笔之作。我记得,我当时练得十分认 真。 我的一位上海同学说,这部电影,影响他的人生,十 分之大。 他是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他说他喜欢那样的氛 围,也一直让人生活在电影的淡雅情调里,虽然台湾地区 的早期经验显然与他的人生八竿子打不着,但他过几年就 要再看一遍,捧着它回忆起青涩岁月的某段时光。我没有 细问缘由,总之他一直是个气质不大一样的企业家。 几年前,我也曾在日本金泽的一个小酒吧里,遇到一 个跟我搭讪的中年人。他知道我来自台湾地区,跟我说, 他很喜欢一部台湾地区电影,手机拿出来,出现的赫然是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他问我: “你看过吗?就是那 一部里头一直有《Are you lonesome tonight》……金盆 洗手就难。那难,其实不是因为他的帮派舍不得他,而是 他的性格像水坝闸门一样,那个门有时候会坏掉,洪水会 冲出来。 还是回来说作品吧。我不提起,是因为《牯岭街少年 杀人事件》和我的主要作品南辕北辙,就算是在营销策略 上,绝对不相得益彰。 但我也必须承认,我并不永远只想写鸡汤。 我也喜欢阅读宫部美幸小说里那些让人打寒战的残忍 情节。 我其实写过一两个杀人案,但没写完,如今停棺在我 的计算机里。 我的确有另外一面。在写《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 ,我意识到它。那一面,阳光并不普照。并不美好,但很 重要。 只有甜味,食物是不会太好吃的。 它是我珍重的另一种不能没有的味道。 我不喜欢从什么抗议社会杀人的角度去理解电影的或 事实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似懂非懂的青春,冲动 与热血与义气始终是相似词,荷尔蒙里面所饱含的不可控 制因子,还存留来自原始基因的呼唤,是那么危险,又那 么朴实。 有些事情,只有你年轻的时候会那么想、那么做。 是的,回忆珍贵,但多半时间我不喜欢回忆,我喜欢 往前。不小心提当年勇时,我心里都有个声音告诉自己: 你老哕?停止吧。 我最喜欢的作品,永远是我想要写出来的下一本书! 精彩页 越早独立生活的人, 越早成为人生的旅行者 我很早就开始独自旅行。 我对旅行的最简单定义是离开家,到某一地方,独自生活一些日子。 不只是走走逛逛,到风景区拍照。 一个习惯旅行的人终会发现,那些被推荐过的景点,往往是最缺乏当地日常生活色彩的地方,其实没去也不是太可惜,看到的东西,通常不会比样板明信片美丽。那些“宣传照”,不管多美,不会让心呼吸。 景点很像我们平时习惯用的老掉牙成语,虽然形容的是“大家都觉得对”的共同经验,但一讲再讲,就变成了无新意的老生常谈,我们对它麻痹到全然忘却了它本来的意义。太习惯的东西,磨灭了我们感觉中细致的可能。 旅行,我也会到观光区,但是,不只到观光区。 每次看到那些兴高采烈跟着某个代表特定观光区的碑铭合照的人,我总忍不住微笑,想着: “证明自己曾经到过某些地方,到底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除了展示和炫耀之外,他们可在意自己走了那么远,还为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走了那么远,若跟着熟悉的人,谈着其实不必走那么远就可以聊的事情,坚持固有的味觉,吃着其实和自己家乡里差不多的口味,最后得出一个跟古人差不多的结论:“还是家乡好。” 那么,其实不必旅行。 旅行的意义,对我来说是离开轨道;地球不能够离开绕行太阳的轨道,但我们能。候鸟为了求生,遵照着某种近乎神秘的雷达冬去春来,只能沿着它祖先的命定轨道飞行,不能够更改途径,但我们能。 身为人,只有一个特别可爱的权利:我们有权更改生活的方式、谋生的地点,只要我们想要。 那是我永远不想放弃的权利。 旅行对我意义重大,胜于求学本身。 我十四岁就离开台湾东部的家乡,到如今,我在外地生活远超过家乡。我习惯异地,没有什么鲑鱼概念,觉得人老了一定就要回到家乡才是完美人生。 甚至,我不怎么喜欢家乡的阴雨连绵。 小时候,我的家乡一年曾经下过两百天的雨。这种逃不了的潮湿感使我热爱阳光。 我最喜欢的只是家乡的壮阔太平洋。成长在鱼市场旁边的我从来没有爱过河鲜,对海鲜的新鲜度也非常敏感。家乡对我的影响,让我变成一个“被天然食材宠坏了的乡下孩子”,到现在我还是坚持只要开伙还是到传统市场买菜,总觉得超级市场里卖的用塑料袋或真空装、罐装的东西跟宠物食品是类似的意思。 现代父母都舍不得让孩子离家。 感谢我父母的放手。但说实在,十四岁,不太多的生活费,一个人到大都市念书,对我充满意义。 它让我学会三件事。 一是,为了活下去,你没有权利成为生活低能症者。 二是,为了活下去,你必须懂得如何跟外在的世界保持和谐关系。保持和谐,但又不要完全被外在环境左右,的确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这一点,少小离家的孩子容易学。父母的影响力在孩子离家生活的那一刹那减到最低,让孩子可以好好自我觉醒,不受干扰地思考自己到底是谁,并且维持一种对生活的警觉。 …… P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