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了不起的盖茨比/三联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菲茨杰拉德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后记
译后记
菲茨杰拉德的语言艺术
杨博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作,它的出版次数和地点非常繁多,其中早期
的、较为重要的版本是:
1.纽约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1925年4月10日的第一
版;
2.纽约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1925年8月的第一版第
二次印刷本——此印刷本加入了作者对校样的六处增改;
3.由纽约兰登书屋出版社出版的,被收入“现代图书
馆”(Modern Library)系列文集的1934年版——此版本
加入了作者的一篇序言,包含了他对20世纪30年代无产阶
级批评这部小说“轻浮”的回应:“但是,我的上帝!这
是我的素材,这就是我不得不处理的全部素材。”
4.由菲茨杰拉德的朋友、文学批评家埃德蒙德·威尔
逊(Edmund Wilson)编辑,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出版
的1941年的第二版——此版本加入了威尔逊所做的至少一
百三十四处修改;
5.由马尔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编辑,斯科
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出版的1953年的《F.斯考特·菲茨杰拉
德的三部小说》中的版本——此版本参照了菲茨杰拉德对
自己保留的第一版样书的修改和注释,全面修订了第二版

本译本选用的底本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的
《菲茨杰拉德系列作品集》中的评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个版本的编辑是菲茨杰拉德研究专家马修·约瑟夫
·布鲁克利(Matthew Joseph Bruccoli),其原则是保
留“作者的意图和习惯性的表达”。这一版本以纽约斯科
里布纳之子出版社第一版的第一次印刷本为底本,修改了
其中的一些语言错误,去掉了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所做
的那些影响菲茨杰拉德手稿和校样修改稿风格的改动,加
入了菲茨杰拉德对校样的六处增改和对自己保有的第一版
样书的四十处修改,并做出详细说明。而且,这一版本还
提供了扎实的作品介绍、注释和附录。这些都可以为译本
提供翔实的参考。
……
Michael Nowlin, “Naturalism and High
Modernism”, in Bryant Mangumed ed., FScott
Fitzgerald in Contex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Michael Nowlin, “Trashy Imaginings”and the
“Greatness”of“The Great Gatsby”, US:Palgrave
Macmillan, 2007.
Nancy Milford, Zelda:A Biograph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
Nikolai Endres, “Petronius in West Egg:The
Satyricon and The Great Gatsby”, in The F. Scott
Fitzgerald Review 7.1(2009):65-79.
Robert Beuka, American Icon. Rochester,N.Y.:
Camden House, 2011.
Robert Emmet Long, “The Vogue of Gatsby's
Guest List”, in Fitzgerald/Hemingway Annual
1969, PP.23-25.
Roger Lathbury, Literary Masterpieces, Volume
One: The Great Gatsby, Michigan: The Gale Group,
2000.
Ronald Berman, “F.Scott Fitzgerald, Gerald
Murphy, and The Practice of Modernism”, in The
F.Scott Fitzgerald Review 6.1 (2007-2008):145
-153.
Ronald Berman, The Great Gatsby and
Fitzgerlad's World of Ideas, Tuscaloosa&London: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97.
Ronald Berman, The Great Gatsby and Modren
Time, Urbana &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4.
Ruth Prigozy, “Gatsby's Guest list and
Fitzgerald's Technique of Naming”, in
Fitzgerald/Hemingway Annual 1972, pp. 99-112.
Scott Donaldson, Critical Essays on The Great
Gatsby, Boston: G.K.Hall, 1984.
Stephen Matterson, The Great Gatsby, London:
Macmillan, 1990.
Thomas Dilworth,“‘The Great Gatsby’and The
Arrow Collar Man”, in The E Scott Fitzgerald
Review 7.1(2009):81-93.
Timothy W.Galow, On The Limitations of Image
Management: TheLong Shadow of“F.Scott Fitzgerald
”, US: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United State s War Department, Battle
Participdtion of Organizations of the American
Expeditinary Forces in France, Betgium and Italy,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20.
Vicent F.Seyffied, The Story of Corona, New
York: Edgian Press, 1986.
目录
导读 爵士时代的乐与失
进一步阅读书目
作家生平及创作年表
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附录
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情节大事年表
二 《了不起的盖茨比》创作和出版大事年表
三 关于书名
四 关于地理
五 关于小说《赦免》
六 菲茨杰拉德早期手稿中的第七章选段
七 菲茨杰拉德为小说重版所作的序言
译后记 菲茨杰拉德的语言艺术杨博
精彩页
导读
爵士时代的乐与失
程巍
1
很少有作家自信或盲信到认为自己可以仅仅凭一部薄薄的小说获得不朽的文学声名,为此他宁可将自己的其他作品统统付之一炬。而一部薄薄的小说要获得不朽的文学声名,主要不在于它所提供的广博的内容——说起广博的内容,这恰恰是它的弱势——而在于它对有限内容的高度复杂的叙述方式,即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性。因而,它真正诉诸的不是追求情节丰富性的普通读者,甚至不是不断挖掘其“意义”的批评家,而是同为“手艺人”的作家同行:同行之间只看技巧,只看你如何描绘,而不是描绘什么。作为小说艺术家,而不是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可能宁愿用自己的《战争与和平》再加上《安娜·卡列尼娜》来换米哈伊尔·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让-保罗·萨特隐晦地把自己对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的文学妒忌化作一篇才华横溢的批评文章,并由此意识到自己在小说技艺上无论如何也超不过这位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后生,而当今无数的作家宁可死上一千回,只要自己能写出一部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媲美的小说就行。同行的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了技艺上的钦佩和妒忌。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生前就把自己渴望的不朽的文学名声危险地寄托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薄薄的小说上。按他的说法,这部小说才真正体现了他的“原创性”——不幸,这部小说自出版一直到他去世,十五年间,两次印刷的两万三千多本却只陆续卖出了两万本,还有三千本堆在出版商的库房里发霉,让他沮丧万分。他在给妻子的信中悲鸣道:“难道我被遗忘了吗?”他没有被遗忘,而是被搁置了。奇怪的倒是菲茨杰拉德竟想以自己真正的原创性来获得普通读者的立即认可,殊不知普通读者常常一头雾水地面对那些超出了他们既定的文学感知模式的真正的原创作品,能够发现原创性的往往是在“技巧”这个布满了许多世代以来的同行们留下的纵横交错的足迹的荒凉原野上试图摸索出一条新路的作家同行。因而,当某个下午,他惬意地在沙发上坐下,从新买的一摞小说作品中随意拿下一本,翻开第一页,读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震惊之余,他立刻悲剧性地想到自己的一条路被堵死了,他不可能再以这个美妙的句子开始自己的一部小说,甚至书桌上昨天还令他得意洋洋的自己的一篇刚完成的小说稿如今也变得黯淡无光,让他恨不得揉成一团,丢进纸篓里去。
一个试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原创性的作家,就像跳高运动员,每一次都必须刷新自己,因此,最终等待他的必定就是一场失败,无论他当初多么成功——早年越成功,晚景就越凄凉——这就像加缪《约拿,或工作中的艺术家》中那个陌生的行家关于约拿的评论:“一个艺术家退步了就是完了。”这个世界上最为绝望的事情是不断挑战自己,以自己为敌,新的高度一旦设定就已成为旧的记录,而他又不满足于平庸,直到精疲力尽,灰心丧气,创造力与意志力双双离他而去,他像行尸走肉一样偶尔装出虚假的姿态,好让自己和别人相信自己还能创造出下一部杰作。以下一大段描绘,几乎是每一个挣扎在原创性的渴望中的艺术家的写照,那是一种真正的颓废,哀莫大于心死:
有一段时间,他停止了工作,陷入沉思。如果季节合适的话,他会对着实物画的,不幸的是,快入冬了,开春之前画风景画是困难的。他还是试了试,随即放弃了,严寒直透到他心底。他一连几天待在画布旁,经常是坐在旁边,或伫立在窗前;他不画了。他那时养成了早晨出门的习惯。他计划画一幅静物速写、一株树、一幢歪斜的房屋、随意瞥到的一个侧影。一天过去了,他什么也没有画。相反,最微不足道的诱惑,如报纸、一次邂逅、橱窗、一杯咖啡的热气,却吸引住他。每天晚上,他都感到良心不安,摆脱不了,却又自己原谅了自己。他要画,这是肯定的,经过这一段表面上的空虚之后,还要更好地画。他是在内心里工作,如此而已,福星会走出这晦暗的迷雾,焕然一新,灿烂辉煌。在等待中,他泡在咖啡馆里,他发现酒精使他兴奋,如同他在那些大力工作的日子里一模一样。那当儿,他想到他的画,心头涌起唯独在孩子面前他才会萌生的那种温柔热烈的情感。喝到第二杯白兰地时,他重新在自己身上发现了那种令人痛苦的激动,使他同时成为世界的主人和仆人。只不过他是在虚无中享受着它,闲着双手,没有把它放进一幅作品中去。然而,正是这一点最接近他为之生活的欢乐,
他现在坐着,想入非非,在烟气腾腾、声音嘈杂的地方消磨时日。
《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年4月在纽约出版,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且坊间忽有传闻,称女主人公黛西的形象塑造“明显剽窃了”女作家薇拉·凯切的小说《失踪的女人》(1923年9月出版)中的玛丽安·弗里斯特。说一个艺术家“剽窃”,等于以一种羞辱的方式否定了他的全部价值。深为流言焦虑的菲茨杰拉德于是将这部小说最初的手稿片段(大致写于1922年7月至次年7月
导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幅描绘美国20世纪20年代这个经济空前繁荣,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至上的“爵士时代”的精美画卷。这种浪漫和写实的浑然天成的结合构成了这部伟大作品的主要写作风格之一。而且,作者通过对人们的思维、态度、举止和风尚的机智敏锐的观察,大量使用象征手法,并借由时空的转换和叙述角度的转变,展示了梦想的魅力与幻灭、爱情的甜蜜与痛苦、纵情的理念与虚妄的现实、永恒与无常、东部与西部、现代与前现代、新教伦理与其他教义、单一和多元、保守和自由、“盎格鲁-撒克森裔”白人和其他种族、“上层阶级”和普通市民以及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多重矛盾。
序言
常读常新的文学经典
“经典新读”总序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认为文学经典可资反复闻读,并
且常读常新。这也是巴尔加斯·略萨等许多作家的共识,
而且事实如此。丰富性使然,文学经典犹可温故而知新。
《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首先,文学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世
道人心的最深刻、最具体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最坚韧、
最稳定的基石。盖因文学是加法,一方面不应时代变迁而
轻易浸没,另一方面又不断自我翻新。尤其是文学经典,
它们无不为我们接近和了解古今世界提供鲜活的画面与情
境,同时也率先成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乃至个人心性
的褒奖对象。换言之,它们既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情感
和审美的艺术集成,也是大到国家民族、小至家庭个人的
价值体认。因此,走进经典永远是了解此日寸此地、彼时
彼地人心民心的最佳途径。这就是说,文学创作及其研究
指向各民族变化着的活的灵魂,而其中的经典(及其经典
化或非经典化过程)恰恰是这些变中有常的心灵镜像。亲
近她,也即沾溉了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的人类心流。
其次,文学经典有如“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又毋庸置疑是民族集体无意识和读者个人无意识的重要
来源。她悠悠幽幽地潜入人们的心灵和脑海,进而左右人
们下意识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举个例子,如果一见钟
情主要基于外貌的吸引,那么不出五服,我们的先人应该
不会喜欢金发碧眼。而现如今则不同。这显然是“西学东
渐”以来我们的审美观,乃至价值判断的一次重大改观。
再次,文学经典是人类精神的本能需要和自然抒发。
从歌之蹈之,到讲故事、听故事,文学经典无不浸润着人
类精神生活之流。所谓“诗书传家”,背诵歌谣、聆听故
事是儿童的天性,而品诗鉴文是成人的义务。祖祖辈辈,
我们也便有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如是,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到“落叶归根”,文学经典成就和传承了
乡情,并借此维系民族情感、民族认同、国家意识和社会
伦理价值、审美取向。同样,文学是艺术化的生命哲学,
其核心内容不仅有自觉,而且还有他觉。没有他觉,人就
无法客观地了解自己。这也是我们拥抱外国文学,尤其是
外国文学经典的理由。正所谓“美哉,犹有憾”;精神与
物质的矛盾又强化了文学的伟大与渺小、有用与无用或“
无用之用”。但无论如何,文学可以自立逻辑,文学经典
永远是民族气质的核心元素,而我们给社会、给来者什么
样的文艺作品,也就等于给社会、给子孙输送什么样的价
值观和审美情趣。
文学既然是各民族的认知、价值、情感、审美和语言
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那么其经典就应该是民族文化及
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并且是民族立于世界之
林而不轻易被同化的鲜活基因。古今中外,文学终究是一
时一地人心的艺术呈现,建立在无数个人基础之上,并潜
移默化地表达与传递、塑造与擢升着各民族活的灵魂。这
正是文学不可或缺、无可取代的永久价值、恒久魅力之所
在。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最难取代的也许就是文学经典
。而文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度量衡。大到国家意识形态,小
到个人性情,都可能改变或者确定文学的经典性或非经典
性。由是,文学经典的新读和重估不可避免。
一、时代有所偏侧。就近而言,随着启蒙思想家和浪
漫派的理想被资本主义的现实所粉碎,19世纪的现实主义
作家将矛头指向了资本。巴尔扎克堪称其中的佼佼者。恩
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将现实主义定格在了典型环境中
的典型性格。这个典型环境已经不是启蒙时代的封建法国
,而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的“自由竞争”。这时
,资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典型论乃至传统现实主义
逐渐被西方形形色色的各种主义所淹没。在这些主义当中
,自然主义酋当其冲。我们暂且不必否定自然主义的历史
功绩,也不必就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某些亲缘关系多费
周章,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并相对确定,那便是现代艺术的
多元化趋势,及至后现代无主流、无中心、无标准(我称
之为“三无主义”)的来临。于是,绝对的相对性取代了
相对的绝对性。恰似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在我国的命运同
样堪忧。
与之关联的,是其中的意识形态和艺术精神。第一点
无须赘述,因为全球化本身就意味着国家意识的“淡化”
,尽管这个“淡化”是要加引号的。第二点,西方知识界
讨论“消费文化”或“大众文化”久矣,而当今美国式消
费主义正是基于“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一种创造
,其所蕴涵的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不言自明。好莱坞无疑
是美国文化的最佳例证,而其中的国家意识显而易见。第
三点指向两个完全不同的向度,一个是歌德在看到《玉娇
李》等东方文学作品之后所率先呼唤的“世界文学”。尽
管曾经应者寥寥,但近来却大有泛滥之势。这多少体现了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确立之后,文学何以率先伸
内容推荐
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正是源于他在纸醉金迷的美国东部保持了中西部人的本色,正是源于那种永葆希望、矢志不移的敏感和热情,源于他浪漫地活在一个自我构建理想世界之中。菲茨杰拉德塑造的这位了不起的文学形象,可能也是每个人心中似乎已然失去但不断闪回的自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