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经国的晚年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松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该书从蒋经国上海“打虎”开始,直至去台湾主政之后,记录了他在政治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在经济上推出的“十大建设”等措施,奠定了台湾今日之经济基础。详述了蒋经国晚年,坚持“一个中国”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反对“台独”,反对分裂。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等举措,客观上为两岸的交流与交往创造了条件。尽管蒋经国坚持“反共立场”,坚持“三不政策”,但他关注民生,倾听民众呼声,以及深入民众的“亲民形象”,“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为他赢得了生前逝后的赞誉。
作者简介
李松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教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基地”负责人、国家精品课负责人、国台办海研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长期以来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蒋氏父子在台湾》(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共产党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及经验研究》(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台湾政局60年》《蒋介石晚年岁月》《蒋经国大传》等1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协父撤台
上海败打“老虎”
秘盗黄金
溪口进香
海上漂泊
血战进门
诀别大陆
第二章 蛰伏时期
统一情治部门
重建政工制度
步入党务决策圈
“救国团”领袖
清除异己
大陈撤退
金马之行
“荣民”大家长
充任“国防部长”
第三章 主政台湾
清除接班障碍
选拔过渡人物
出任“阁揆”(169)
推展本土化
革新行政
社会革新
向下扎根
第四章“经济奇迹”
“台湾经验”
发展经济新举措
十大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
第五章“外交”心路与受挫
五度访美
丧失“国格”
应对台日交恶
实质“外交
台美断“交”冲击
“与台湾关系法
“八一七公报”
第六章 子承父业
丧父
出任党魁
中坜事件
进军“总统”
《美丽岛》案
重登大宝
第七章“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一国两制冲击波
“三不政策”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统一模式
华航货机事件
第八章 传承危机
传子构想的疑云
清除障碍
江南命案
集体接班
第九章“政治革新”
向历史作交代
社会各界呼声
十信弊案
李亚频事件
“革新”阻力
第十章 解除戒严
从“戒严法”到“戒严令”
党外势力复苏
党外沟通
民进党抢滩
解除戒严
第十一章 开放探亲
返乡省亲运动
《自立晚报》记者大陆性
大陆探亲案
探亲潮
第十二章 魂归何处
病历堆到腰际之高
轮椅治台
吐血而亡
遗嘱风波
李登辉巧妙接班
慌乱中的蒋家人
长眠大溪
第十三章 身后国民党
李登辉全面背叛
各派抢山头
第一次丢失台湾执政权
第二次丢失台湾执政权
生死存亡
第十四章 蒋家动向
宋美龄客死异国
蒋纬国含恨归天
第三代独木难撑
序言
透视蒋经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5岁的蒋经国
就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因其父反苏反共被斯大林扣作人
质,长达10余年。1937年蒋经国又经历了洗脑与监控,才
被其父下放到赣南锻炼,有舆论称赣南是他“万米跑”的
“起点”。的确,蒋经国在国民党内的真正崛起,是从赣
南开始的。也有舆论说蒋经国的赣南“新政”是“中国战
时政治的一项奇迹”,为“地方建设创下了一个成功的范
例”。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但过于偏激。抗战时期的“奇
迹”、“范例”不在赣南,而是在延安,否则,无数青年
奔向延安就无法解释了。
“蒋经国时代”的来临还是在他主政之后,1972年出
任“阁揆”后,大刀阔斧,坚持新人新政,实施本土化政
策,起用台籍人士;推展行政革新、社会革新,向下扎根
;在对外政策上推展“实质外交”;在经济上推出“十大
建设”、“十二项建设”,为台湾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1975年其父病逝后,蒋经国出任中国国民党主席,
1978年出任台湾最高领导人,1984年连任台湾最高领导人
。在最高领导人任内,特别是晚年,蒋经国始终坚持一个
中国主张,坚决反对“台独”,反对分裂;坚持政治革新
,力主“向历史交代”,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开
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一切都为蒋
经国赢得了喝彩。
对于蒋经国的评价,尽管海峡两岸因所持立场有异,
但在对蒋经国的总体评价上,两岸民众正面说法多于负面
评价。就台湾岛内而言,2007年12月《联合报》的一项调
查显示:在“谁对台湾贡献最大”的名次是:蒋经国50%、
李登辉11%、蒋介石6%、陈水扁5%。由此可以看到,尽管蒋
经国已于1988年1月13日去世,到2007已9年多,蒋经国在
台湾的支持率仍达半数以上,实属罕见,就连一些绿营人
士也不得不承认蒋经国对台湾的历史贡献。就此而言,蒋
经国在台湾的声望不仅其父不如他,就连所有在世的台湾
领导人也没有人能超越他。
蒋经国之所以比其父的支持率高出44%,关键是蒋经国
的许多构想与做法同其父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蒋经国经
历过苏联时期,有过加入共产党的经历,在其统治台湾的
历程中,其政策总有共产党做法的影子。二是他比其父更
为民主和开明。蒋介石一生独裁,连任五届“总统”,且
是违反他自己所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的典型,其结果
还传位于子,带有浓厚的家天下色彩。但蒋经国无论是政
策确定,还是各项实践,都体现出比其父民主和开明的作
风。三是蒋经国一生坚持改革,举其大者,有行政革新、
社会革新、党务革新、政治革新,是一个典型的改革人物
,且晚年声称要“向历史交代”。四是比其父更重视民生
,不仅推展出口导向政策,还开展十大建设、十二大建设
,使台湾地区成为亚洲地区崛起的四小龙之一。五是改变
了其父武力“反攻大陆”的政策,将攻势改为守势,主张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当然蒋经国也有与其父相同的地
方:一是始终坚持反共,至死主张对中共“不妥协、不接
触、不谈判”。二是紧抱美国粗腿,企图借外力保护自身
安全,在客观上加剧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三是始终坚
持一个中国原则,主张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反对“台独
”。如果蒋经国晚年能够像后来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那样
,毅然决然捐弃国共两党的历史前嫌,携手合作,共同开
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蒋经国的声望比2007年《
联合报》的调查比例还要高。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蒋经国是怎样获此殊荣的?他为什么同台湾众多领导
人表现不一样?这正是《蒋经国的晚年岁月》一书要回答
的问题。
导语
对于蒋经国的评价,尽管海峡两岸因所持立场有异,但在对蒋经国的总体评价上,两岸民众正面说法多于负面评价。就台湾岛内而言,2007年12月《联合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谁对台湾贡献最大”的名次是:蒋经国50%、李登辉11%、蒋介石6%、陈水扁5%。由此可以看到,尽管蒋经国已于1988年1月13日去世,蒋经国在台湾的支持率仍达半数以上,实属罕见,就连一些绿营人士也不得不承认蒋经国对台湾的历史贡献。就此而言,蒋经国在台湾的声望不仅其父不如他,就连所有在世的台湾领导人也没有人能超越他。蒋经国是怎样获此殊荣的?他为什么同台湾众多领导人表现不一样?这正是《蒋经国的晚年岁月》一书要回答的问题。
精彩页
第一章 协父撤台
40年代末,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展开了一场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与前途的决战。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隆隆炮声,在事实上已经宣告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覆灭的命运。困兽犹斗的蒋介石尽管丢掉了总统头衔,但仍不甘心其失败,还在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做最后的挣扎。其子蒋经国为了父亲的反共事业也在做最后的努力,但其结果还是以国民党在大陆的全面大崩溃而告结束。深感末日来临的蒋经国在大陆的最后时刻,又经历了溪口进香与海上漂泊的“风雨飘摇之秋”,最终诀别大陆,亡命台湾孤岛。
上海败打“老虎”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蒋介石为了争取苏联及早对日作战,随同苏联当局展开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约谈判。蒋经国于1945年6月奉父命陪同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的宋子文赴苏谈判。谈判期间,蒋经国与宋子文等五晤斯大林。经双方共同努力,终于在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的前一天举行条约签字仪式。蒋经国返国后,于10月10日,又被委以外交部特派员,与熊式辉、张嘉璈一起赴东北处理接收东北事宜。因东北问题的极端复杂性,蒋介石在东北的主张与斯大林的企图发生了严重矛盾,为此,斯大林邀请蒋经国访苏。1945年12月25日,蒋经国奉父命赴苏访问,再度晤访斯大林。1946年1月14日返抵国内,他写了一份“访苏报告书”呈给蒋介石。原文迄未公布,后蒋介石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披露其情形说:“斯大林在其与经国两次谈话中,他表示对中、苏及国共两党和平共存的意愿,并且表示他赞同中美苏三国的合作,但反对中国采取门户开放政策,尤其反对第三者的势力进入东北,而力劝中国采取不偏不倚的独立政策。斯大林最后对经国表示其希望我访问莫斯科,或在中俄边境上适当地点会谈,实则此次斯大林邀经国访俄,其目的全在于此。我曾以此事征询马歇尔特使的意见,马歇尔特使的答复是‘如有助于中俄的邦交,他无不赞同’。于是我对他亦未便再道其详,否则,他或许以为我有挟俄自重的心理。我乃决定婉谢斯大林的邀请。”
东北与苏联之行,蒋经国没有任何建树,所谓交涉成了一句空话。后来,蒋经国谈起东北之行时,伤心地流泪说:“军事行动不能配合外交,使外交工作出丑。”尽管如此,蒋经国赴苏谈判的辛劳为其争得了获颁“胜利”勋章。
由于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激起了天怒人怨,加之军事上的溃败与经济上的通货膨胀,南京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正是在这一大失败的背景下,蒋经国企图力挽狂澜,希冀通过运用江西时期的霹雳手段,在中国经济政治舞台上再显身手,创造挽救国民党大失败的“奇迹”。上海败打“老虎”和协助父撤守台湾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
1948年下半年,随着反共战争形势的江河日下,蒋经国从东北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到为挽救国民党大失败所做的最后努力之中。为协父挽救颓势,蒋经国一到上海就亲自组建了“戡乱建国训练班”,并成立了若干“戡乱建国大队”。1948年7月12日,蒋经国书告上海“戡建大队”队员说:
“上海是恶势力的集中地,戡建大队要想向恶势力进攻,必须要认识敌人,研究敌人,并且更要认识自己,组织自己,所以第一步的重要工作,就是自我训练”;“第二步的重要工作,应当是发展组织。”蒋经国认为要完成这样重大的任务,单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得到广大群众的同情”。他提出:“在戡建大队的旗帜上,应当写上‘大公无私,除暴安良’八个大字。”从字面看这八个字没有任何错误,问题是国民党已经病入膏肓,采取什么样的举措也很难起死回生。蒋经国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赣南时期“蒋青天”行为的再现与翻版。然而上海毕竟不是赣南,最终得到的是不同结果。
军事上的大溃败与经济上的全面崩溃紧密相连和相互影响。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使军费开支急剧增加,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如何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呢?由于人民和社会各界均不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导致政府税收大大减少,国民党当局债信丧失殆尽,内贷无门。当时有人给蒋介石出主意,说向孔祥熙和宋子文两位中国最大的富豪借款以支持战争,但结果最终不了了之。最后除了乞求美援之外,国民政府的主要办法就是滥发纸币。滥发纸币的结果必然导致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反转过来又促使通货更加膨胀。这种恶性循环使“中国民族工商业日趋于破产,劳动群众和公教人员的生活日趋于恶化,为数众多的中等阶级分子日益于丧失了他们的积蓄而变为毫无财产的人”。
当恶性通货膨胀引起整个社会骚动并危及国民党政权时,蒋介石绞尽脑汁企图依靠美援和黄金、外汇来回笼法币,以减缓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但由于纸币增发迅速,黄金、外汇库存急剧减少,到1947年2月止,黄金库存就由600万两减少到200万两左右;中央银行的外汇资产也减少到32700万美元。此时的国民政府已无力组织货币回笼。在此严重情形下,蒋介石遂下决心实施币制改革。1948年6月8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称:“兹为挽救当前社会经济及政治军事等重大危机,实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