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19年发生的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是戊戌春胶州湾事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的逻辑展开。本书详细探究了这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因果关联、起承转合。 100年来。或以为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的起点。唤醒了中国人的觉醒,促进了民主政治的推展。改变了世界的注意力。使五四运动具有了全球史意义;或以为五四运动打断了近代中国的启蒙进程,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走向,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新路,走俄国人的路,中国历史由此完全改写。大约30年前。更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特殊的政治走势,救亡成为历史的主轴,启蒙被严重边缘化,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走向富强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其实从历史关联度考察,没有之前的启蒙运动,就不可能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政治抗争,就其本质而亩。就是19世纪晚期启蒙运动的逻辑结果。 不论是政治抗争的“小五四”,还是以思想启蒙为主轴的“大五四”,它们都是中国历史大转型中的一个浪花,是中国历史继“殷周之际”、“周秦之际”两次巨变之后第三次历史大转折,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社会转轨的一个重要节点。所谓“儒家伦理不合乎现代生活”,所谓重构新的社会组织、人伦关系、生活方式,说到底都可以从第三次转型这个视角予以解释。本书拉开了历史的长镜头,并将全球史作为重要的背景关照。 作者简介 马勇,1956年生,安徽滩溪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特聘或兼职教授。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超越革命与改良》《中国文明通论》《重寻近代中国》《重新认识近代中国》《“新知识背后”:近代中国读书人》《晚清二十年》《晚清四书》(《觉醒》《维新》《国变》《革命》)《晚清笔记》以及董仲舒、严复、章太炎、梁漱溟、蒋梦麟等人物传记,另有论文百余篇。 目录 绪论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纪念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选择 秩序重建 爱国情结 学生之使命 第一章 五四运动大背景:西风东来 “历史三峡” 输在起点 遗憾的误读 盛世焦虑:里子与面子 跛足前行:国家机会主义 第二章 “大五四”文化诉求:回应西风 新文学潜流 一张传单引发的故事 白话诗风波 自古成功在尝试 “运动”起来的新文学 第三章 中国的启蒙运动:以《新青年》为中心 对共和的失望 创办《新青年》 被打断的启蒙运动 第四章 在激进与保守之间:重构五四叙事 建设的文学革命 仅仅是“尝试” 适度的文学保守主义 第五章 “小五四”的历史逻辑与脉络 民初政治架构:理想与问题 欧战让中国重回旧体制 二度复辟留下的思想难题 作为战胜国:失望情绪却在弥漫着 第六章 北京大学:新教育、新文化与新政治 新教育:京师大学堂 新文化:严复 新政治:蔡元培 第七章 “救亡压倒了启蒙” 外交失败 运动学生 政府反应 运动转向 第八章 文化演进中的政治因素 微妙的政治操作 所谓全盘反传统 新传统主义 新中有旧、旧中有新 第九章 文明再造:五四精神与遗产 新与旧:古今中西 儒学再解释 中国思想的自觉 结语 导语 1919年发生的五四爱国运动即将迎来一百周年纪念。本书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节点,期望从一个大的历史关怀中梳理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从大历史的视角来论述五四运动的本质是中国历史的逻辑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探讨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学术转型、道德重建,甚至稍前突发的走进共和,帝制复辟,中国对西方的失望与绝望,以及稍后传统主义崛起,新儒学发生等,都可以获致很不一样的感知,或许可以渐渐体会五四运动所具有的全球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