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论
1.1 背景
1.2 测量与预报
1.3 建模技术的进展
1.4 仿真技术的进步
1.5 当今的挑战
1.6 海洋声反演
1.7 标准化定义
第2章 声学海洋学
2.1 背景
2.2 物理和化学特性
2.3 声速
2.4 边界
2.5 动力学特性
2.6 生物学
第3章 传播Ⅰ:观测和物理模型
3.1 背景
3.2 测量方法种类
3.3 基本概念
3.4 海面边界
3.5 海底边界
3.6 海水中的衰减和吸收
3.7 海面声道
3.8 深海声道
3.9 汇聚区
3.10 可靠声路径
3.11 浅海声道
3.12 北极区半声道
3.13 相干性
第4章 传播Ⅱ:数学模型(第一部分)
4.1 背景
4.2 传播建模的理论基础
4.3 射线理论模型
4.4 简正波模型
4.5 多路径展开模型
4.6 快速场模型
4.7 抛物方程模型
4.8 RAYMODE模型——一个具体例子
4.9 数值模型总汇
第5章 传播Ⅱ:数学模型(第二部分)
5.1 背景
5.2 海面声道
5.3 浅海声道模型
5.4 北极区模型
5.5 数据支持需求
第6章 特殊应用与反演技术
6.1 背景
6.2 随机建模
6.3 宽带建模
6.4 匹配场处理
6.5 衍变方法
6.6 非线性声学与混沌
6.7 三维建模
6.8 海洋锋面、涡旋和内波
6.9 海洋学一声学耦合建模
6.10 声层析
6.11 相轭与时反镜
6.12 演绎地声学反演
6.13 复杂环境中的预报不确定性
6.14 快速环境评估
6.15 水声网络与水下航行器
6.16 海洋哺乳动物保护
6.17 利用传感器的参数估计
6.18 地震声学反演
第7章 噪声Ⅰ:观测与物理模型
7.1 背景
7.2 噪声源和噪声谱
7.3 噪声与深度的关系
7.4 噪声指向性
7.5 碎浪噪声
7.6 北极区环境噪声
7.7 声学日光
7.8 地声反演
7.9 声学雨量计
第8章 噪声Ⅱ:数学模型
8.1 背景
8.2 噪声建模的理论基础
8.3 环境噪声模型
8.4 RANDI模型——一个具体例子
8.5 噪声凹陷
8.6 波束噪声统计模型
8.7 数据支持需求
8.8 数值模型总汇
第9章 混响Ⅰ:观测和物理模型
9.1 背景
9.2 体积混响
9.3 界面混响
9.4 反演技术
第10章 混响Ⅱ:数学模型
10.1 背景
10.2 混响建模的理论基础
10.3 单元散射模型
10.4 REVMOD模型——一个具体例子
10.5 双基地混响
10.6 点散射模型
10.7 数值模型总结
第11章 声呐性能模型
11.1 背景
11.2 声呐方程
11.3 NISSM模型——一个具体例子
11.4 模型操作系统
11.5 高级信号处理要点
11.6 数据源和可用性
11.7 数字化模型概要
第12章 模型评估
12.1 背景
12.2 以往的模型评估工作
12.3 解析的标准解
12.4 定量化精度测评
12.5 POSSM的经验——一个具体例子
12.6 评估指南
12.7 文档标准
第13章 仿真
13.1 背景
13.2 分层等级
13.3 仿真的基础支撑
13.4 高层体系架构
13.5 测试平台
13.6 应用
附录A 缩略语与首字母缩写词
附录B 专业术语
附录C 网站
附录D 习题集
D.1 引论
D.2 声学海洋学
D.3 传播Ⅰ
D.4 传播Ⅱ(第一部分)
D.5 传播Ⅱ(第二部分)
D.6 特殊应用与反演技术
D.7 噪声Ⅰ
D.8 噪声Ⅱ
D.9 混响Ⅰ
D.10 混响Ⅱ
D.11 声呐性能模型
D.12 模型评估
D.13 仿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