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动中国(空气动力试验研发纪实)/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翎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当今世界的战略竞争已经从地上转到空天。本书讲述了中国空气动力试验研究者——气动人,不忘初心,创新超越,抢占空天制高点的故事。他们一次次刮起强劲的“中国风”,让“神舟”飞天,让战机翱翔,让卫星遨游,让航母远航……还让我国的高速列车风驰电掣,让奥运火炬熊熊燃烧……西方国家一次次技术封锁被他们踩在脚下,科学领域一项项空白被他们填补,汶川特大地震灾难让他们浴火重生。他们把走进试验场当作上战场,把攻克科技难关当成打胜仗,一次次刷新空气动力学领域的中国速度、中国高度,把空天战略高技术的主动权牢牢攥在手中。 作者简介 高翎,原名张登高,1964年元月生于四川省洪雅县。1983年7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风洞》《国风》、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的恋歌》、电视连续剧《国家使命》等。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电视艺术金星奖、四川文学奖等。先后就职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追梦“神舟” 大风起兮 从低速起飞 突击“小高超” 攻克喷流试验 朝霞映红风洞 永恒的背影 研制中国“ADDB” 太空“清道夫” 九天揽月 第二章 跨超雄风 为大飞机筑巢 打开风洞建设的胜利之门 跨声速“巨龙”腾飞 拿下2米超声速风洞 让心在风洞里飞 第三章 破解尾旋 建设大型立式风洞 让“死亡芭蕾”走开 天高任我飞 第四章 探索前沿 心中有簇不熄之火 跨越气动与光学的鸿沟 直升机风洞试验“采花人” 开拓气动噪声研究的处女地 第五章 军民融合 中国需要风能 风吹世界“名片” 探究“飘球”之谜 保驾奥运火炬塔 为灭火、防暴添新装 大客飞吧 第六章 战胜震灾 地震袭来 中流砥柱 白衣战士 办最好的帐篷学校 决不耽误试验 第七章 比肩世界 新区热土绘蓝图 完成征地拆迁 开工了 “完成”就是最好的奖赏 你们这个组级别高啊 让中国领先世界 紫薇花开别样红 整体入驻新区 强劲“中国风” 后记 书写身边的英雄 序言 风,吹开二月花,卷起千重浪。来无影,去无踪。 风,变化万千,如急流飞瀑,似云卷云舒…… 人类渴望乘风飞翔。可是,梦中的翅膀总是在梦醒之 后消失。只有进入20世纪,当空气动力学孕育出两大崭新 科技——航空和航天,人类飞翔的梦想才真正变成现实。 星空不再遥远。世界战略高技术的竞争,也从地上悄 然转到了天空。空气动力学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技 术科学。风洞,这种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的大型地面设施 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源。 1968年早春二月,毛泽东主席一声令下,中国空气动 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人们简称“气动中心”,在“大三 线”的四川腹地组建。 此时,距1871年英国科学家韦纳姆发明第一座风洞过 去了近100年,距1907年德国成立普朗特宇航中心、1917 年美国组建兰利研究中心、1918年苏联组建中央流体动力 研究院等,也过去了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多么巨大的差距! 差距难不倒中国空气动力试验研究者——“气动人” 。他们从北京、沈阳、上海等大城市起程,踏进蜀道,白 手起家,奋起直追。 一座座“中国牌”风洞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低速、 高速、超高速配套的亚洲最大风洞群横空出世。一颗颗人 造卫星由此上天,一枚枚运载火箭由此升空,一架架飞机 由此翱翔,一艘艘载人飞船遨游寰宇……完备的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模型自由飞“三大手段”构成的空气动力试 验研究体系,使我国几乎所有航空航天飞行器在这里化蛹 成蝶,也使我国风力发电、高速列车等能源交通技术跻身 世界前列。 “一个民族的梦,一条攀登的路。长路通银河,有甜 也有苦。”从“两弹一星”到步入空间站时代,气动人一 次次唱响《风雷之歌》,创新奋进,玉汝于成。半个世纪 的差距被一步一步甩到了身后。 人们对风洞不再陌生。有人亲切地把它比作地面上的 人造天空,有人把它比作飞行器的摇篮,还有人把它称作 航空航天的“先行官”。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能人工产生 和控制气流,并可量度气流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观察物理现 象的管道状试验设备。在气动人眼里,它有生命、有感情 、有故事…… 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如今,中国空气动力学事 业正前所未有地逼近世界空气动力学舞台的中央,成为科 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成为我国由大向强迈进的一个重要标 志…… 导语 把文学写在官兵的心里,吹响强军兴军伟大征程集结号,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本书力图以空气动力试验研究的重大课题为经,以气动人的人生故事为纬,勾勒出一个英雄群体的浮雕。走进他们的故事,乘着“中国风”飞吧,让我们都把最美的背影,留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征途。 后记 书写身边的英雄 我一直期待,能为大家多讲讲中国气动人的故事。他 们都是英雄,却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英雄。 别写我,我没啥好写的。他们总是这么对我说。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你们生活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习以为常,我们旁观者,感觉很不一样,很震撼、很崇 敬。这是2000年中央电视台一位领导对我说的话。那一年 ,我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风洞》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后,成都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著名导演舒崇福在中央 电视台的支持下,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国家使命》,就是 看中了这一群人。与常人熟悉的英雄不一样的是,他们更 多处于幕后,不显山,不露水,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默默 当着“先行官”。先行多远?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数 十年。等到他们参与试验的飞机、火箭完成研制,惊艳亮 相,他们大多早已远远地隐没在鲜花和掌声之后。他们是 一群容易被遗忘的英雄,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是 这个时代的楷模。他们的身上体现着最值得尊崇的伟大人 性——永远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 直无怨无悔地牺牲自己,奉献自己。他们就生活在我的身 边,他们的故事我耳熟能详。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英雄,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希望的。如果有了英雄,却不热爱,不敬重,不追 随,则是可悲的。如果像近年出现的别有用心者,还对英 雄肆意诋毁、抹黑,则应该像过街老鼠,人人打之,灭之 。 何为英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是才能勇武 过人的人;二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 斗争,令人钦佩的人;三是具有英雄品质的人。我们可能 不一定具有英雄那样勇武过人的能力,为国家、民族进步 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可以具备英雄的信仰、英雄 的品质、英雄的道德情操,可以像英雄那样舍生取义。勿 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恶只在一念之间,积 善成德,英雄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 创作这部作品,使我又一次直面身边的英雄。当我又 一次走进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又一次感受到他们平凡 后面的伟大,感受到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担当,感 受到他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人格风范,精神又一次受 到崇高的洗礼。我充满“书写”的冲动。用“书写”一词 ,是我希望尽可能客观平实地叙述,保持他们故事的本色 。本色做人,本色为文,也是我这一生的追求。我愿意把 崇高的敬意融化在字里行间,做一个本色的讲故事者。 在两个多月的采访日子,许多科研人员敞开心扉,向 我袒露了他们的心路历程。他们并不是超人,但他们一次 次超越了自己。他们都很忙,有的约了好几次才约上,还 有的实在约不上,只好作罢。不少采访都约在周六、周日 ,或者晚上、家里。也有的在班车上、饭堂里、散步中, 还有的无暇面谈,就在电话中交流。总之是见缝插针。从 事稀薄气体研究的专家李志辉长期在北京重点实验室工作 ,每次回到气动中心,事情都特别多。他答应我的时间是 晚上11点到12点。行吗?他问。我当然行。我只是过意不 去,怕这么晚影响他休息。他说他从来都是凌晨两三点、 三四点睡觉,每天一般只睡三四个小时,长期如此。采访 张涵信院士,他怕我听不明白他的话,专门让弟子张树海 在旁边当翻译,也帮助他回忆。当他谈到家人责怪他不要 命时,说,如果不搞科学研究,我要命有什么意思?我仿 佛被电了一下,记录的手都有些颤抖。采访刘政崇,他笑 着问我,还用采访吗?我们实在太熟悉了。20多年前,我 到设计所宣传科任职,办公室就在他楼上,无数次采访过 他。这么多年一直关注他。按理说,不用采访也是可以写 的。但是,我觉得,相比于大家都能看得到的荣誉、功绩 ,我更在意所写对象的心理感受、变化,心路历程。刘政 崇75岁还没退休,干了一辈子风洞没干够,口口声声“如 果有下辈子,我还干风洞”。想着即将退休了,不能再干 风洞了,一脸的遗憾与依依不舍。这是什么境界? 说到境界,气动中心人力资源部原主任王平还充满深 情地给我提到几位老领导、老专家的故事。他在高速所人 力资源部当主任的时候,气动中心老领导薛桂田去世了, 留下遗愿,要求把骨灰撒在高速、低速风洞群的大山里。 薛桂田是气动中心组建时的创业者,是铁了心要把一生献 给空气动力事业的。撒骨灰的时候,正值春天,阳光明媚 ,到处鸟语花香,仿佛整座大山都在欢迎他回来。还有什 么比这样的奉献更彻底的呢?除了薛桂田这样的老领导, 还有低速所老专家王希伯、高速所老专家蒋兆岭等也是如 此。蒋兆岭工作的1.2米风洞,试验时噪音高达140分贝, 常年平均湿度80%,雨季两个月达到100%,洞壁一摸全是 水,风洞内缺氧,常常导致胸闷头晕。就是这样常人避之 唯恐不及的艰苦之地,蒋兆岭却安之如“家”。他在外学 习想这个“家”,出差、探亲想这个“家”,病重垂危还 想这个“家”。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个要求,就是“回 家”——把骨灰安葬在1.2米风洞的山坡上。那儿听得到风 洞里试验准 精彩页 第一章 追梦“神舟” “神舟”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追梦“神舟”,中国空气动力事业完成了一次世界瞩目的历史飞跃。 从“神舟”论证、立项、研制,到“神舟”系列飞行,再到“天宫”“嫦娥”问世之前,空气动力学技术的一系列关键难题犹如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通向梦想的征途。 低速、高速、超高速,气动力、气动热……气动人上下一条心,全局一盘棋,拧成一股劲,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展开了组建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难度最高、专业协作面最广的攻关大会战,为“神舟”踏平高山险阻,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大风起兮 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段,太空的平静被美苏率先打破。 苏联在1957年10月,率先发射人类第一颗地球卫星。4年后,把人类第一名航天员加加林送上太空。 美国不甘落后,1962年2月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7年后,把阿姆斯特朗送上了月球。 不仅美国和苏联,西欧、日本甚至印度、巴西,都把发展航天技术定为国策,毫不掩饰地要抢占未来太空的战略制高点。 中国,也在1956年,开始向航天领域悄然进军。 中国空气动力事业在钱学森的直接倡导下,也在这一年迎来大学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迎来第一个空气动力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空气动力研究室。 献身航空航天,献身空气动力学,成为一批热血青年的人生选择。 古城西安。1957年10月,19岁的广东青年许光明跨进西北工业大学的大门。他怀揣的录取通知书里附有一张绿色信卡,上面印了一首诗,题目是“献给未来的红色航空工程师”。激扬文字,像一团团火,点燃了他的青春激情。这激情伴随了许光明一生。这激情让他比别人更容易激动。而且,他的激动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量级,一般人激动,常常脖子上青筋暴几下,一阵风就过去了。许光明不,他一激动会像一座喷发的火山,石破天惊,熔岩四溢,散发出一种逼人的热度。尤其遇到与国家前途命运相关的事,与科技发展相关的事。这一点他几乎与父亲一脉相承。父亲许淞庆是中山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新中国成立前,许教授目睹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立下“科学救国”的宏愿。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我国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开拓者。在家里,在课堂上,许教授挂在嘴边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国家、科学。许光明从小心里也因此装满了国家、科学。 许光明站在西北工业大学校园的篮球场上,学校的广播恰好播送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消息。一个月后,又把一只小狗送上了太空。1958年元月,美国紧随其后,把自己的第一颗卫星送上了天。许光明大学未毕业,又听到高音喇叭传出苏联完成了载人航天的壮举。 他们在飞奔向前啊。许光明胸腔里的血燃起来了,着急了,夜不能眠。他忍不住提笔给主管国防科技的聂荣臻元帅写了一封信,斗胆提了一堆意见和建议。 一天,北京突然来人,直接找到学校。学校吓了一跳。许光明也颇感意外,他没想到聂帅会派人到学校来。来人代表聂帅肯定了许光明的报国热情和赶超志气,与他一起分析我国航空航天的形势,告诉他,毛主席已经发出了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鼓励他放眼未来,努力学习。 你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他们勉励许光明。 许光明当然有信心,有信心自然有耐心。他不仅有信心,有耐心,还有激情。大学五年,他成绩优异;留校工作,他勤勤恳恳;在母校攻读研究生,他瞄准世界最前沿的难题——飞机尾旋技术冲了上去。研究生毕业,他毅然辞别母校,踏进正在筹建的气动中心,在开门见山,开窗也见山的大山沟里,全身心开拓我国模型自由飞试验的处女地。 模型自由飞试验,航空要用,航天也要用。数十年间,他在山沟里卧薪尝胆,与张守言、旷天金等一批热血青年,愣是冲到了世界模型自由飞试验的先进水平,使模型自由飞试验与风洞试验、数值计算一起,支撑起中国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的完备体系。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毛主席这句话说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也说出了许光明的心声。许光明他们把这句话用醒目的红色大字,写到办公楼的外墙,写到风洞试验大厅的内壁上。随时看到,都有一股豪气从胸中升起。 狂人。许光明的女儿小时候不理解他的激情。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