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山一夜/走向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玉栋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刘玉栋善于将宏大历史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他的《我们分到了土地》《给马兰姑姑押车》《火色马》等作品讲述故乡与童年的故事,细腻的笔触中蕴含着深情,他的长篇小说《年日如草》描写一个青年进城的艰难,将个人体验与时代经验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特定年代的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 刘玉栋,1971年出生于山东庆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文学杂志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年日如草》,小说集《我们分到了土地》《火色马》等多部作品。作品两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中国小说排行榜”,并曾获第一届、第二届齐鲁文学奖和第二届泰山文艺奖等奖项。其中短篇小说《给马兰姑姑押车》、《公鸡的寓言》分别入选《最佳中国儿童文学读本》、《最佳中国少年文学读本》。中篇小说《泥孩子》一举夺得第一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银葵花奖”,受到权威专家的一致好评。 目录 回乡记 南山一夜 幸福的一天 葬马头 给马兰姑姑押车 火色马 乡村夜 公鸡的寓言 锅巴 我们分到了土地 芝麻开门 风中芦苇 暗夜行路 刘玉栋创作年表 序言 70后作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文学界,到现在 已经20年了。20年间,他们从当初文学的“新生力量”, 到现在已经成长为文坛的“中坚力量”。现在70后作家已 经占据了重要文学刊物的半壁江山,也有一些70后作家推 出了重要的长篇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与 此同时,他们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学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变化,这为他们的成长与“经典化”带来新的挑战,也带 来新的机遇。 变化之一是网络文学的崛起。20年间网络文学从无到 有,到蔚为大观,已经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但70 后作家大多没有加入网络文学创作,而仍延续着“新文学 ”或“纯文学”的传统,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的 创作在网络文学的视野中被称为“传统文学”,这固然有 着轻蔑与意图超越的因素,但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 70后作家可以说是处于“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夹缝中 的最初一批作家,他们的理想主义让他们的坚守带有悲剧 色彩。 变化之二是市场机制的出现。市场经济在90年代初出 现,对于中国是一个新事物,也对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市场机制不仅影响着文学的生产、流通、接受等外部 环境,也影响到文学的内在评价标准。什么是文学,什么 是好的文学?在单纯的市场逻辑中,只有能够畅销的文学才 是好的文学,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的异军突起便借助 了无坚不摧的市场逻辑。但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商品,而 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精神产品,这样特殊的商品如何进 入市场?可以说至今我们仍在探索之中。但70后的创作处于 市场机制带来的最初震荡时期,这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 要影响。 变化之三是文学位置的改变。在80年代,中国文学在 社会领域中处于先锋位置,那时文学一方面通过率先提出 并讨论社会与精神议题,引领社会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 也对文学自身的形式、语言、叙述方式进行探索,拓展了 文学的表现力。但进入90年代之后,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 起,文学在整体社会领域中的位置迅速边缘化,在影视、 网络等强势媒体的压力之下,文学只能固守一隅,这为70 后作家的成长造成了重重阻碍。 这种种不可预料的重大变化是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与 环境,如此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 史上所没有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与50后、 6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身上延续了他们的文学理想,将 文学视为一种精神或美学的事业;另一方面,70后作家普 遍接受了高等教育,这让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但在 社会阅历与人生经验上他们则不如50后、60后作家更加曲 折、复杂与宽广。而与80后、9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则 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大多是非独生子女,没有受到社会 与家庭过多的关注与宠爱;但是他们也不像80后、90后作 家普遍受到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影响,并不将文学视为 娱乐、消遣之物。在多个层面的意义上,70后作家可以说 是“过渡的一代”或者“独特的一代”。“过渡的一代” 是指在70后作家身上,既有50后、60后作家的理想气质, 也有80后、90后作家的务实品格,在文学的气质与观念上 有一种“过渡,,.眭质;“独特的一代”是指70后作家 的经历与经验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他们置身于巨大的 文化断裂带之上,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内心世界都经受了 巨大的冲击,而他们的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中所 绽放的花朵。 70后作家内部也是丰富复杂的,他们成名有先后,但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70后作家的成长与经典化之路并不顺 利,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文学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 旧有的文学机制已经失效,而新的文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 来,他们与中国文学一起处于困顿与摸索之中。如果与前 后时代的作家比较一下,这一点将会看得更清楚,在60后 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歌就可以全国闻 名;在80后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一部作品就可以畅销全 国,但是70后作家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大多在写作之路 上摸爬滚打了许久,才以自己的实力获得文学界的认可。 吴君通常也被归于70后作家来讨论,她的小说擅长表 现深圳新移民的经验,她对深圳打工者的生活与精神困境 有着深刻而细腻的体察,在《深圳西北角》《樟木头》《 福尔马林汤》等小说中,她描述了底层生活的艰难与尴尬 。而在另外一些小说中,她则对新的都市现象与新的都市 人群有着独特的观察。吴君的小说坚持现实主义的笔法与 精神,她以自己的小说关切着都市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并 在他们生活的对比中发现独特的戏剧性,对都市新经验、 新现象、新人物的发掘体现了吴君的敏锐,也显示了她的 现实关怀。 以上只是对这八位作家创作特色极为粗略的描述,我 们期待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对他们的创作有一个整体 的了解。这八位作家只是70后作家的代表,在他们之外, 还有一些70后作家值得关注,比如鲁敏、乔叶、徐则臣、 张楚、田耳、李宏伟,等等。如今,70后作家正是年富力 强的年纪,也是最富创造力的年龄,现在的创作成就可以 说完成了他们创作生涯的“第一阶段”,我们也期待他们 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超越前人,不断超越自我,在一个更 高的层面上“完成”自己。 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卷,都是每位作家自选的 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为了让读者对他们有更深入地 了解,我们在每一卷后都附有作家的创作年表,有兴趣的 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对他们的更多创作广泛涉猎。70后作 家在一个大的转型年代,通过自己的创作突显了时代的精 神特色,他们的创作既是一个时代的重要表征,也是一个 时代的重要收获,他们的创作正方兴未艾,他们的前途不 可限量。我们希望能以这样的形式从整体上展示他们目前 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此呈奉于读者朋友,请读者朋友不 吝批评教正。 2019年5月2日 (李云雷,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家、评论家, 现任职于《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导语 我们熟悉书里的每一个人,就如同我们熟悉身边的邻居、同事、老乡。《南山一夜》是70后作家代表刘玉栋自选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刘玉栋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13篇。刘玉栋的创作始终扎根于广阔的齐鲁大地,关注小人物的内心与诉求。 书评(媒体评论) 刘玉栋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但又以温柔敦厚 的文笔出之,这让他的作品既有来自田野与乡村的诗 意,也有对历史与时代的独特思考,而对城乡经验的 集中关注,则让他的作品切入了当代中国问题的核心 。 ——作家、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 员会副主任李云雷 精彩页 我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十分意外。父亲什么时候给我主动打过电话呢?我怎么想都想不起来。电话都是母亲打。母亲是一个干脆利落的人,一是一、二是二,且总是报喜不报忧。可是这一次,给我打电话的是父亲。我一听父亲的声音,心里咯噔一下子。父亲颤着嗓音,激动地说:家一,你回来一趟吧,我让人家给欺负了!说完,父亲啪地扣上电话。我愣了半天,又不好再打回去细问。整整一晚上,我坐卧不安,父亲那颤动着的嘴角总在眼前晃来晃去。父亲让人家给欺负了,我这个做儿子的能不着急吗?可是又有谁能欺负我父亲呢?我把街坊邻居,全村的叔叔大爷,能想到的都想了一遍,觉得他们都不会欺负我父亲。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这一辈子,从没跟别人打过架。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亲总是慈眉善目地微笑。就连那年月,我们家成分不好,人家贴我们家大字报,年轻的父亲被扣上高帽子,扭着胳膊走街串巷,推上台挨批斗时,父亲也没有怨天尤人,后来,更没有跟批斗他的人结下什么梁子。父亲说,那是形势需要,人不得不走形势。我父亲在村里当过多年民办教师,也可谓桃李满天下。父亲人缘好,辈分高、年纪大、身板儿硬朗,又能主持公道,这几年,名正言顺地成为丁姓家族的族长。父亲排行老三,人们都喊他三爷。丁家庄外姓的人很少,可想而知我父亲在村里的地位。村里有什么婚丧嫁娶、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等事,都是要我父亲出面的。村里有什么大事需要定夺,支书村长也总是先跟我父亲商量。 躺在床上,我想得头疼,也想不出谁能欺负我父亲来。但我知道,这一次,父亲真的是遇到了麻烦,持不住劲儿,才哆嗦着嘴唇给我打电话搬兵求援。 我躺在床上,滚过来滚过去。迷迷糊糊中,自己似乎又变成了一个少年,在村北那片枣树林里懵懂地走着,又爬到村东那个破土窟上,茫然地盯着一望无边的黑乎乎的庄稼,时而有野花香气隐约飘来……接着,又似乎站在村西那片生满芦苇蒲穗的大池塘里。这片池塘是我童年时的乐园,如今怎么变成了一潭死水,且发出阵阵恶臭,我低头看去,只见两腿上爬满柳叶状的蚂蟥…… 我大叫一声,从梦中醒来。旁边的妻子翻了个身,嘟哝一句:神经病啊,大半夜的。说完,又翻过身睡去了。我无法再睡,索性从床上爬起来。 来到书房,点上一支烟。想想自己从小村走进城市,读完大学到机关上班,多年的城市生活并没有改变我对农村的好感,也没有改变我的一些农村习气。特别是刚上班的那几年,别人都皮鞋锃亮,我却觉得穿布鞋舒服,好像脚下踩的还是黄土坷垃。领导放个屁,咱得考虑三天,可还是头脑简单,遇事不转弯,说话直,语气生硬,不会温柔不会含蓄。有时候也想拍个马屁,却拍不正,拍到马嘴上,人家尴尬咱也憋气。回到家吧,常常脱鞋上床忘了洗脚,被妻子骂下床,洗完再上来,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自己都没想到,混到四十好几,竟然也混成了这家行业报纸的副主编。就是当了副主编,一些毛病也改不了,比如我最怕上街,最怕街上拥挤的人群、一辆接着一辆的汽车,最怕听人的嗜杂声、汽车的喇叭声,最怕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和蓝色的汽车尾气。父亲说人要走形势,看来我即便是做了这个副主编,也跟不上形势。不得不承认,像我这样的人,做什么想什么都觉得有些吃力了。妻子说我这是城市发展恐惧综合征。我说倒没这么严重,也许是从小生在水清草肥的乡村的缘故吧。妻子使劲儿“呸”一声,撇嘴说:就你那个小破村,还水清草肥呢?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