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阳光之路(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卡塔尔)阿里·本·加尼姆·哈吉里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正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及开创“一带一路”倡议新辉煌之际,一位祖先深受古代丝绸之路影响、钟爱中华文化、致力于弘扬“丝路文化”、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阿拉伯外交家,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维、以文化为内核、以情感为底蕴,完成了一部反映古代“丝路”光辉的历史小说。《阳光之路》是卡塔尔外交官阿里·哈吉里以郑和下西洋为题材创作的历史纪实小说,讲述了郑和率领舰队到达阿拉伯半岛,接洽各国要人和贸易代表,协调阿拉伯半岛部族矛盾,完成麦加朝觐,最后搭载各国使节,途径印度、锡兰、巴厘岛、占婆等地返航回国,参加紫禁城落成大典的历史故事。文如其名,小说的名字叫《阳光之路》,作者笔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充满阳光,是一条繁荣之路、希望之路和富裕之路。在作者笔下,强大的大明王朝向丝路沿线各国伸出友谊之手,得到了信任和拥护的回应。作为主人公的航海家郑和,是一个正直、高尚而富有人格魅力的舰队统帅。他带领庞大的船队,肩负和平使命,希望与所到诸国,尤其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全方位关系。这部以史实为基本依据的历史小说,其主要内容与情节均以郑和的活动路径为主线,详细叙述了郑和与到访各国政府要人的友好交往及商贸往来,介绍了到访国家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赞颂了中国与包括阿拉伯诸国在内的古丝路沿线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
作者简介
阿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卡塔尔外交富、作家,任职于卡塔尔外交部,官至全权部长。出生于1981年,在卡塔尔接受高等教育,后赴约旦、马来西亚深造,并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代表卡塔尔常驻英国、西班牙,现任卡塔尔国驻广州总领事。著有多部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目录
第一章 船队抵达阿拉伯半岛
第二章 倡议
第三章 前往紫禁城
译后记
序言
又名沙姆苏丁的郑和
如果不是读了阿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先生的《阳
光之路》这本小说,我本不知道明代“郑和下西洋”的郑
和原姓马——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简称,其阿拉伯语
名沙姆苏丁。查中文文献,发现有另一种关于郑和原名的
说法:马三宝。郑和六世先祖名赛典赤·赡思丁,是布哈
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元初自中亚来华。郑和曾祖父名
伯颜;祖父名米的纳哈只;父名马哈只,原名米里金——
这简直像是在说一个“外国”家族。郑和的“郑”是永乐
皇帝御赐的姓。我原来对郑和的印象几乎像一个汉人——
尽管我知道他是回族人,是穆斯林。
在《阳光之路》这本书中,通过郑和,也就是沙姆苏
丁之口,阿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先生提到中国回族的
“回”字的来历。很有意思: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臣到阿拉
伯半岛邀请先知访问中国,先知派了四个贤徒来中国传播
伊斯兰教,这四位贤徒中有一位名哈吉姆·宛葛斯。唐太
宗为他在广州建了座清真寺。宛葛斯总想回国,皇帝觉得
他好像跟“回”字结成了兄弟,然后宛葛斯就得了“回”
的名号,这也就成了中国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的名字。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阳光之路》讲的是其中
一次。也就是郑和赴麦加朝圣的那一次(也许是第四次:
1413年11月到1415年8月,船队曾绕行阿拉伯半岛,最远
到达东非马林迪。或者是第五次:1417年6月到1419年8月
,船队曾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马林迪等国家)。
小说的第三部分写郑和返航,船上搭载了各国使节,到北
京参加紫禁城落成大典。紫禁城落成于明永乐十八年,也
就是1420年。关于郑和朝觐麦加的事,我还需做进一步了
解,但此刻,我觉得我其实不必这样细究,因为《阳光之
路》是部小说。
另外我不需要细究的是小说中关于郑和或者明王朝的
“丝绸之路”和平商贸倡议。郑和的“丝绸之路”显然是
海上丝绸之路。但“丝绸之路”之名既不是产生于唐朝也
不是产生于明朝。中国和中亚、印度、阿拉伯、非洲以及
欧洲的商贸文化交流一直都有,但“丝绸之路”的命名者
为19世纪末的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但《阳光之路》是部小说。
这是第一次,我读到外国人以郑和下西洋为题材写下
的小说。小说中涉及一些中国史实、人物,与我们以前接
触到的史料或有出入,例如,明成祖朱棣(又被称作永乐
皇帝)这个人的性格、回鹊人在安史之乱中帮助唐肃宗复
国、筷子的使用是否始自孔子等,我们也不必细究了。重
要的是我们通过本书作者阿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先生
,获得了一种角度,来想象、来体会这个世界的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我们一般人在
文化上重视不够。阿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先生在我们
习惯了的中西方视野中楔入一个阿拉伯视野。小说虽以沙
姆苏丁为线索,但讲的是阿拉伯世界,它的历史、它的风
物人情,是作者对于古代阿拉伯的想象。
看得出来,作者阿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先生博闻
强识,其小说中穿插着阿拉伯的历史掌故。他对《古兰经
》训诫的运用简直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这令我们想到
古典阿拉伯诗歌、游记的写法。
小说令我们眼界大开。由于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知识分
子对我们“世界意识”的塑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西
方的了解要远远多于我们对亚洲和阿拉伯世界的了解。也
就是说,地理上与我们较近的地区我们反倒会感到陌生,
而说起巴黎、伦敦、纽约,那好像就在我们的家门外。阿
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先生在书中除了提到埃及、摩洛
哥、塞浦路斯、格拉纳达、安达卢西亚、巴格达、土耳其
、霍尔木兹、蒙古等一些我们熟悉的地名,他还提到另外
一些地名和族群的名字,好像那是另外一个宇宙,比如杰
巴勒、卡迪夫、帖哈麦、哈马丹、扎赫兰、克尔曼、伊布
林、伊赫萨、阿法尔、达格米人、赛利姆人、塔贾利巴人
、凯鲁万人、艾哈马尔人、纳卜哈尼人、海达尔人、马迪
德人、瓦赫卜人、艾勒马人、阿希尔人、卡特凡人、纳吉
兰人、安巴尔人、卡法尔人、马里昂人、黑拉勒人、达瓦
希尔人。我们的“世界”必须加上这些地名和族群的名字
才更接近真正的世界。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阿拉伯世界的了解仅限于《一
千零一夜》。我手边有一本仲跻昆先生翻译的《阿拉伯古
代诗选》,但我记不住那些作者的名字,只是获得了对古
代阿拉伯诗歌的一个大致的印象。而这个印象里又混进了
我对古代波斯诗歌的印象。我知道医学家伊本·西纳(拉
丁语名“阿维森纳”)、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名字,也
读过当代几位阿拉伯世界的诗人、作家的作品,这一次读
到阿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先生的小说,我对阿拉伯文
化的感觉立体了起来。而这本小说的奇妙之处又在于它的
叙事线索是郑和。
阿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先生是学者、作家,现在
是卡塔尔国驻广州总领事。他小说中写到许多外交场合,
这是他熟悉的领域。他数次写到郑和的随行翻译,我想阿
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先生是有意为之。其中的含义不
言自明。
祝贺阿里·本·加尼姆·哈吉里先生《阳光之路》中
译本的出版。
西川
2019年6月10日
导语
作者以浓墨重彩,推出并描述了郑和、达格米、哈拉维、阿米尔等几位主要人物。在作者笔下,睿智包容的中国使者郑和、正直刚毅的部落首领达格米、博学多才的智者哈拉维、稳重内敛的酋长阿米尔都栩栩如生地跃然于小说的字里行间。
后记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正值中国实行改革
开放40周年及开创“一带一路”倡议新的辉煌,一位祖先
深受古代丝绸之路影响、钟爱中华文化、致力于弘扬丝路
文化、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阿拉伯外交家,以时
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文化为内核、以情感为底蕴,完
成了这部反映古代丝绸之路光辉的历史小说。
《阳光之路》是卡塔尔外交官阿里·本·加尼姆·哈
吉里以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为基本依据创作的历史小说,讲
述了郑和率领船队到达阿拉伯半岛,接洽各国要人和贸易
代表,协调阿拉伯半岛部族之间的矛盾,完成麦加朝觐,
最后搭载各国使节,途径印度、锡兰、巴厘岛、占婆等地
返航回国,参加紫禁城落成大典的历史故事。
文如其名,小说的名字叫《阳光之路》,作者笔下的
海上丝绸之路虽历经艰难但充满阳光,是一条繁荣之路、
希望之路和富裕之路。在作者笔下,强大的大明王朝向丝
绸之路沿线各国伸出友谊之手,得到了各国信任和拥护的
回应。作为主人公的航海家郑和(即沙姆苏丁),是一位
正直、高尚而富有人格魅力的船队统帅。他带领庞大的船
队,肩负和平使命,希望与所到诸国,尤其是和阿拉伯国
家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全方位合作关系。
作者以浓墨重彩,推出并描述了郑和、达格米、哈拉
维、阿米尔等几位主要人物。在作者笔下,睿智包容的中
国使者郑和、正直刚毅的部落首领达格米、博学多才的智
者哈拉维、稳重内敛的酋长阿米尔都栩栩如生地跃然于小
说的字里行间。
小说借鉴了《一千零一夜》的框架式故事结构、《十
日谈》的谈话式语体以及《伊本·白图泰游记》的游记式
背景,完成了郑和对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通使、通商并一
同返回中国的主线故事。他和达格米、哈拉维等各国使节
一路交谈,在众多一问一答中为读者讲述了自己的出身、
回族的来历、参加靖难之役、拯救沦为奴隶的非洲男孩、
挫败船队内应与海盗勾结暗害他的阴谋、挫败锡兰国王妄
图吞并中国船队的阴谋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郑和的讲述
与阿拉伯使节的提问或点评结合起来,表达了一众主要人
物对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人性光辉、女性地位等问题的
观点与思考,既拔高了主题又丰富了情节。
来自阿拉伯半岛地区的达格米、哈拉维等使节在郑和
的船队上,一路观察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每一处发
生的故事都有深刻的寓意,表达出作著对丝酪文化内核的
深入思考。途经印度加尔各答时,当地商人特鲁斯恪守商
业信用,不惜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也要践行口头契约,从
而推动了双边贸易的互信和深入发展,这是作者对丝路文
化中的“诚信”特征的有力表现;当行至巴厘岛时,得见
巴厘岛岛主有勇有谋,在其治理下的国度富饶强盛,作者
高度肯定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各国使节对
女性平等地位的尊重;随后,在女王的主持下,郑和在新
落成的郑和寺内与当地佛教徒一起完成了跪拜佛像的礼节
,遭到同行的阿拉伯使节对崇拜异教偶像的质疑,作为虔
诚的穆斯林的郑和胸怀坦荡地申明宗教包容的大义,成功
说服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国使节团结在求同存异、兼容并
包的丝路文化底蕴中,共同踏上了洒满理性光辉的归途;
在占婆古王国,国王派出一众小船迎接船队,既维护了领
海主权又不失迎宾礼节,郑和对此举的理解和赞赏体现出
他对所有国家平等主权的完全尊重,进一步以亲身行动将
倡导和平共赢的丝路文化深植于所有与之同行的各国使节
心中。
小说名为“阳光之路”,阳光是一种隐喻,代表着文
化之光、人性之光和智慧之光。
首先,小说洋溢着文化之光。一位外国作家,如此追
溯历史又富有情感地书写出明朝永乐年间海上丝绸之路的
历史故事,不留痕迹地将郑和代表的中华文化与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的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爱好和平、相互尊重、
互利共赢的丝路文化,与史料记载相比,更加栩栩如生,
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小说充盈着人性之光。小说对人性光辉的讨论
贯穿始终,无论是郑和对变节的下属的仁慈处置,对贩卖
为奴的非洲男孩的热心解救,对爱护自己的长者的舍命相
护,还是对丝绸之路上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矛盾的理性调和
,以及为维护南洋航路安全而奋力剿灭海盗、不怕牺牲的
英勇壮举,都展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广阔胸襟、维护正义的
英雄气魄、充满理性光辉的人格力量。郑和在文中多次以
沙姆苏丁的教名出现,沙姆苏丁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
宗教的阳光”,郑和的人格力量也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所
到之处,温暖了所遇之人。小说将郑和的人性之光注入丝
路文化之光,使这条郑和的足迹七次踏遍的海上丝绸之路
终成为“阳光之路”。
最后,小说蕴含着智慧之光。小说一直把人性中的级
极关怀作为主旨贯穿全文,无论是在大量的诗歌吟诵中还
是在全文后半段比比皆是的哲言妙语中,我们都可以发现
智慧之光浸润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正如人性之活会注人文
化之光并使其熠熠生辉那样,智慧之光使不同的文化闪耀
着同
精彩页
第一章 船队抵达阿拉伯半岛
(一)
中国船队抵达的消息在城里不胫而走。渔民们被告知有庞大船队到来,不允许正常捕鱼,于是,他们一反常态,驾着各自的小船早早收工了。此前,这里美丽温柔的海岸线还不曾接待过如此庞大的船队。
虽然国王保证停捕期间给每位渔民每天发放一百迪尔汗作为补偿,可仍有人对被迫停捕颇有微词,他们还真是破天荒头一回遇到这种事。渔民们既担心庞大船队会惊跑前来平静海岸栖息的鱼群,让它们一去不回,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中国人心存顾虑。渔民们对中国人知之甚少,只知道他们来自大地的另一头,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这巨大的差距令他们感觉如同置身于漫无边际的旷野,不知所措。
不过有些人,特别是在海滨开设店铺的人,并没有这些顾虑,反而满心欢喜。他们觉得大批中国人的到来会让店铺的货更畅销,买卖更红火,将为国家和自己带来滚滚财富。
可对于渔民们来说,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辽阔大海赐予的满网的鱼。他们把一小部分带回家,供家人食用,大部分则拿到城里的鱼店出售,换回钱养家糊口。所以对于中国人的到访,他们并不觉得高兴。
小镇的长者们一如往常,做完晨礼后聚集在清真寺门口聊天,聊完后才各自回家吃早饭,开启一天的生活,长者们的晨聊给从沉睡中醒来的小城带来了活力。今天,中国船队成了长者们聊天的核心话题。
今天的聊天与平日有些不同。往常,只有几位与清真寺伊玛目年龄相仿的长者围着这位伊玛目,他在清真寺引领众人礼拜,不仅学识渊博、能言善辩、讲话深入浅出,而且通晓宗教事务,也通晓俗事。他的观点总是高人一筹,在众人中颇具影响力。众人在与他辩论或反驳他的观点前,也总会犹豫再三,因为他们的胜算很小。
而这回,围聚在伊玛目周围的人比往常多了很多,不仅有年长者,还有很多年轻人,其中包括渔民。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伊玛目对中国船队的看法,到底会给他们带来吉祥还是灾难。
聚集的人群、令人困惑的问题、忧心忡仲的表情以及期盼的眼神,都激发着伊玛目像做主麻日演讲一样发表高亢激昂的言论。他调整站姿,清清嗓音,在赞美真主、向先知和天神祈祷后说道:
“真主的臣民们,伟大崇高的真主在经文中说过:‘谁敬畏真主,他将为谁辟一条出路,而且从他料想不到的地方供给他。’(65:2-3)所以你们要敬畏真主,只敬畏真主!谁依赖真主,真主就会满足他。你们要知道,只有真主才能给你们带来财富,你们的一切都是真主为你们注定的。敬畏真主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伊玛目,他们侧耳倾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全场鸦雀无声,就像每周的聚会,谁也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伊玛目用《古兰经》和圣训中不同的文字重复表达刚才所说的意思。最后,他说道: “这就是我要说的,祈求真主宽恕我,宽恕你们!大家回家去吧!真主怜悯你们!”
人群像往常一样,谦恭、安静地散去了,他们眼睛里流露出平和的神色,但对于伊玛目回答了许久却仍未给出答案的问题,内心还是充满了疑虑。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划破天际,在洒满晨光的海岸边,聚集起了早早前来此地的人们,他们都想为心中的疑虑寻找答案。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1: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