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语罕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军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梳理了高语罕参与中共早期建党建军建团的历史以及立德立功立言的事迹。高语罕是中共早期建党建团建军的参与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工作。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也是起草八一南昌起义中央委员宣言的高语罕诞辰130周年、去世70周年。南昌起义前夕,高语罕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兼第二方面军共产党党团书记,对发动南昌起义起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高语罕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政治信念,抱定为真理而牺牲的坚定意志和勇敢精神,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史料。高语罕著作内容广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思想史等各个方面,许多论点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王军,山东莒南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法学硕士。现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直属机关党委宣传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获第一届“中央国家机关五四青年奖章”,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著有《高语罕年谱》(黄山书社2012年版)、《诗心:从(诗经)到(红楼梦)》(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等。参与编写《名家谈历史》《名家谈哲学》《名家谈国学》等。发表《毛泽东诗词辩证法思想初探》《插红旗拔白旗运动研究》等理论文章和诗词数百篇,起草上报中央重要文稿及国务院领导、部领导讲话稿等材料百余篇。
目录
而今一水是天涯(序)
引子
1.“七十二道山河归正阳”
2.在义塾和私熟里读书
3.第一次听见“革命”两个字
4.从“坐红椅子”到考试上榜
5.在陆军测绘学堂偷学:我有良知是圣经
6.亲睹徐锡麟刺杀恩铭
7.亲历马炮营起义
8.与韩衍组建青年军任秘书长
9.冒死为韩衍收尸:“含笑入地,言不及私!”
10.在日本求学的日子
11.为《新青年》(《青年杂志》)撰稿
12.撒播新文化运动的种子
13.响应五四运动:芜湖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4.“最先响应发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
15.《白话书信》:一部再版39次的书
16.“走俄国的道路”:工人要受到相当的教育
17.平民女校:“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唯物史观主义来写作”
18.留德三年:“在马克思故乡学习一下马克思主义”
19.初识王丽立:十五年来无好梦
20.在中国第一个民族革命大学—上海大学任教
21.参加国民党二大并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
22.“黄埔四凶”: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兼人伍生部党代表
23.亲历中山舰事件
24.《一封公开的信——致蒋介石先生》
25.《白话书信二集》:1927年大革命高潮中的产物
26.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特别宣传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北伐血战的擎鼓
27.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武汉反蒋的“大炮”
28.随叶挺独立师讨伐叛变的夏斗寅
29.任第二方面军秘书长兼共产党党团书记
30.“小划子会议”:南昌起义的关键一环
31.起草八一南昌起义中央委员宣言
32.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
33.香港小住:百战归来再读书
34.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35.《青年书信》:青年思想上一定会起很大的变化
36.鲁阳挥戈:愿借梅花护宝刀
37.《辨证法经典》: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编译集子之一
38.《理论与实践——从辨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书信体)》
39.被中共春野支部开除出党.
40.最早翻译黑格尔哲学著作:“真正宝藏是辩证法”
41.青年写作要“站在最大多数的工农大众的立场”
42.与狱中的陈独秀通信
43.读者顾问:“一心一意地站在平民大众的立场上”
44.“民心向背是决定民族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
45.“九七老人的一日一谈”
46.躲在亭子间著书20部
47.“只有一点政治的人格与良心还没有出卖”
48.烽火归来:“为单纯的抗战热情所驱使”
49.依然白发老书生:“我的政治信仰并没有改变”
50.“一心一意欲对抗战致其绵力”
51.“极力坚定当局抗战决心与信念”
52.移家江津:一点残红万里心
53.与欧阳竟无谈唯识
54.参与陈独秀葬仪感言:“论定尚须十世后”
55.三年最枯燥最平淡的生活:翻译圣经
56.白头老少年:平生师友飘零尽
57.红楼梦宝藏六讲
58.为《新民报》撰稿
59.《九死一生记》:“革命大潮中滚来滚去的一点一滴”
60.“和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战似难避免”
61.病逝南京:毕生知己陈独秀,身后萧条一样寒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而今一水是天涯(序)
——高语罕传
如是我闻,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高语罕是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一直握笔在手为着光
明的未来奋斗。他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宣传家、思想家,曾被诬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老妖精”
。其代表著作《白话书信》,与陈独秀《独秀文存》、胡
适《尝试集》为上海亚东图书馆最畅销三部书,屡遭查禁
却再版39次,发行20余万部,影响无数青年志土,有力地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坚持“站在民众的立
场用唯物史观来写作”,先后撰写、编译了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辨证法经典》《理论与实践——从辨证法唯物论的
立场出发(书信体)》等著作36部,文章近千篇,开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先河。是为立言。
高语罕是许多重大事件见证者,亲历中共建党建团建
军的历史。早岁任青年军秘书长,经历辛亥革命。经李大
钊介绍,加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中国最早的50多个
党员之一。与陈独秀发起创办《新青年》,受陈独秀委托
最早发起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起草国民党二大宣言,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任黄
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兼人伍生部少将党代表,亲历“中山
舰事件”。作为第二方面军秘书长兼共产党党团书记,与
第二方面军将领叶挺、贺龙、叶剑英、廖乾吾召开“小划
子会议”,策划南昌起义,起草南昌起义中央委员宣言和
致中共中央的报告。是为立功。
高语罕对大众的关切和贫贱不能移的人格,堪足为青
年模范。辛亥革命时期,冒死为韩衍收尸,成为“革命大
潮中滚来滚去的一点一滴”,“道德苟有一丝一毫之可议
,魑魅魍魉于我皆有发言权。”毕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提出“不要拿可怜的学生们做升官发财的工具”,“一
心一意地站在平民大众的立场上”,“帮助青年找到一点
作文的轨范”。抗战14年,“一心一意欲对抗战致其绵力
”,“极力坚定当局抗战决心与信念”。出党之后,“只
有一点政治的人格与良心还没有出卖”。在陈独秀去世后
,参与葬仪并不断撰述评价,“独秀并没有死”。是为立
德。
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本书可说是一件
百被衣,针线材料大都从高语罕旧著拾授而来。凡高语罕
未亲历亲睹亲闻者,绝不敢穿凿附会反失其真。其中穿针
引线,筑路搭桥,偶有不能接样处,方借助其他史料,至
于手艺工拙,在所弗计。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文化运动
100周年,也是高语罕诞辰130周年,去世70周年。高语罕
之名可谓鲜为人知,其书其事湮没亦可谓久矣。高语罕在
世61年,本书亦作61节,取“一弦一柱思华年”之意。本
书惟愿作一小筏,能助读者渡至彼岸,一览高语罕的无穷
宝藏。后来有起高语罕旧著于地下,使宝藏重见天日者,
亦是功德一件。
作者
2010年8月1日初稿
2017年5月4日修订
导语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也是高语罕诞辰130周年,去世70周年。高语罕之名可谓鲜为人知,其书其事湮没亦可谓久矣。高语罕在世61年,本书亦作61节,取“一弦一柱思华年”之意。本书惟愿作一小筏,能助读者渡至彼岸,一览高语罕的无穷宝藏。后来有起高语罕旧著于地下,使宝藏重见天日者,亦是功德一件。
后记
梦里白驹偷过隙,回首飞鸿踏雪泥。岁月不居,时节
如流,落叶聚散,静数秋天。
2000年秋天,入中共中央党校攻读中共党史专业硕土
研究生,在专业之外痴迷红学,亦曾做过青年红学家的梦
。那时偶读高语罕的《红楼梦宝藏》,石破天惊,云垂海
立。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何况其不仅是红学家,又是新文
化运动健将、中共早期建党建团建军的先行者。
2008年秋天,有幸参加全党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中央指导检查组和中央巡回检查组,接触了中央办公厅、
中央档案馆等单位;有幸在风雨中走过高语罕的出生地正
阳关、晚年居住地江津、病逝后所葬地南京花神庙;有幸
登门拜访了高语罕旧友、黄埔军校第一期女生103岁的彭漪
兰老人。半年后,彭老悄然离世,平生一面,追念不已。
2009年秋天,参加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训练,担任中
央国家机关方阵中队长。其时,已从孔夫子旧书网、中国
古籍网和国家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处搜集到高语罕民国
旧著28部(尚有《白话书信二集》《死后》两部多方寻觅
而不可得),文章200余篇。江津、寿县、霍山、金寨的朋
友们亦热心提供资料,经过的一切皆如乱絮飞花看不分明
,遭遇的所有都像页页风景进了相册。
训练时期,红楼隔雨,重读古书几度沉迷;网络世界
,珠箱飘灯,万水干山也曾跋涉。每次夜间或凌晨训练后
可以休息一天,遂借用这“换”来的时间梳理资料,赶写
传记。《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吴
天罔极。父、母、妻、子皆极力支持,妻子王海燕和儿子
王皓铎(小天)更是本书的最早读者。每成一节,家人必
在饭间评论一番,小天还热心找出前三章的错字。
至国庆游行结束,书稿已具雏形。曾分送何中华、胡
为雄等师友征求意见,苏士遗老师题写了书名。中共党史
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潘鹏博士的精心指教与辛勤劳动
难以忘怀。
2011年1月,《高语罕传》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有
两周时间位居当当网传记类首页。读者评论鼓励有加:“
高语罕作为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具有不随时流、坚持已见
的勇气。作者为这样有骨气、有原则、有才气的人立传,
对于今人有教益、有警示、有思考。”“很少有让人一口
气就能阅读完的个人传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给人以革
命历史的另一个观察视角,新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和
解决问题。历史人物风云变幻总是离不开包括个人独特魅
力等关键因素,能向前人学习、向历史学习都是当代人的
一种收获。”“偶然间去书店闲逛,随手看了一下,没想
到马上就被书的内容吸引。我承认,我这人对历史不太了
解,但是这本书却从一个细节的地方着手,加上优美的诗
句将一般的事实写得如此……作者的文采不错啊!值得阅
读,郑重推荐!”
中央党校胡为雄老师撰文称高语罕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第一人”。2011年底,他约我出一套“高语罕文
集”,因故未能如愿。2012年12月,《高语罕年谱》由黄
山书社出版。这两本小书出版以后,社会上对高语罕的关
注越来越多,市面重印高语罕旧著的也不少,就我所见就
有六七种之多,有的冠以“民国大师教作文”“先生教你
写文章”,有的把《红楼梦宝藏六讲》和王国维《红楼梦
评论》、蔡元培《石头记索隐》合并出版。高语罕故乡有
意修建纪念馆,正阳关王磊镇长约我选了址。正阳中学的
陈校长也非常热心,我把收藏的高语罕民国旧著一套捐给
学校。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文化运动
100周年,也是起草八一南昌起义《中央委员宣言》的高语
罕诞辰130周年、去世70周年。年初,我重读了高语罕30多
种旧著,连续写了两万多字的“高语罕著作综述”以及高
语罕军事思想、南昌起义、立德立功立言等几篇小文。我
又想联系出版社重印高语罕的一两种著作,这里面我最看
重的是高语罕生前有意出版但未及去做的《九死一生记》

其时,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张兆刚兄介绍人民出
版社再版《高语罕传》,汪逸老师正是我的《诗心:从《
诗经》到《红楼梦》》一书的责任编辑。我对她很信任,
再加上《九死一生记》缺失的28期音信难求,就答应尽快
修订书稿给她。在深夜修订《高语罕传》的半个多月里,
心中时时萦绕回响着的是王安石的《孟子》:“沉魄浮魂
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迁阔,故有斯人慰
寂寥。”
生活中往往阴差阳错,人生路总是柳暗花明。2017年5
月18日深夜,我在人社部值班室修订完《高语罕传》书稿
,同日收到了缺失的28期《九死一生记》。2018年2月11日
,收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审读意见。专家意见非
常中肯,对修改、完善书稿帮助很大。遂参照《中国共产
党历史》第一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对书稿进
行了认真修改,以求随顺真实、随顺大众。
2018年秋天,校注的《九死一生记》由中共党史出版
社出版。寻找缺失的28期的曲折过程,已写在后记里,并
引了一首写明代宝抵知县、《了凡四训》作者的诗:“浏
览经文感岁,留传特地待知音
精彩页
引子
1947年4月23日晨零时半,一个男子在南京中央医院病逝。他的学生将他葬在雨花台花神庙,与他的同乡、《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墓相对。他的昔日上海大学同事于右任在墓碑上题写:高语罕之墓。
辛亥革命前夕,高语罕亲睹徐锡麟刺杀恩铭,亲历马炮营起义,与韩衍组建青年军任秘书长。与陈独秀、胡适交往频繁,《新青年》(《青年杂志》)创刊之初,即发表《青年之敌》《青年与国家之前途》《青岛茹痛记》等多篇文章。参加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1月出版《白话书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开山之作,比《大众哲学》早15年。
中共建党初期,他与李大钊、陈独秀交往密切。张申府回忆,1920年,“北京第一个发展了张国素,以后又发展了高语罕”。毛泽东回忆,“在德国也组织了共产党,只是时间稍后一些;党员有高语罕、朱德(现任红军总司令)和张申府(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张国泰回忆,“他(指陈独秀——引者注)自己则担任在南京、安庆、芜湖等地物色一些青年发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他的老友著名学者高语罕那时正在安徽教书,是最先响应的人”。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与汪精卫共同起草国民党二大宣言,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受周恩来邀请担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兼入伍生部少将党代表,同时兼任毛泽东任所长的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训练主任。他亲历中山舰事件,喊出了“不仅要打倒北方的段祺瑞,也要打倒南方的段祺瑞”,而同邓演达、悍代英、张治中一起被蒋介石视为“黄埔四凶”。任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时,连续发表了14篇社论抨击蒋介石,被誉为武汉反蒋的“大炮”。
南昌起义前夕,他作为第二方面军秘书长,同时兼任共产党党团书记,坚决反对张国焘推迟起义时间。同第二方面军将领叶挺、贺龙、叶剑英、廖乾吾在甘棠湖一条小船上进行了密谋,史称“小划子会议”。南昌起义后任革命委员会秘书,起草了八一南昌起义中央委员宣言。后来奉周恩来之命赴香港,争取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起义失败后,写了《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一个人对于八一事件之经历及意见,对中央最近策略的意见》。
九·一八事变后,他即发起组织中国著作者抗日协会,主编《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卢沟桥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战,“一心一意欲对抗战致其绵力”。常在沪渝蓉等地的报纸杂志上发表时论,表达对时局的意见,极力坚定当局抗战决心与信念。抗战胜利后,在社论中说:“吾人敢正告国人曰:团结谈判希望不大,内战似难避免。即勉强妥协,其为时也亦必至暂。斯言虽苦,却将成为历史真理!”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0: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