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开风语人/南开校友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祝晓风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祝晓风,南开大学中文系1987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人文》学术集刊主编。文学博士。《读书》杂志原执行主编。曾在光明日报社、中华读书报、中国外文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单位工作。出版有文集《有声与无声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新闻作品集《读书无新闻》(东方出版社,2006)、散文集《南开风语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等。编辑《知识冲突》《南开故事》等图书若干。
后记
和出版社的合同早都签订了,可是自己的任务却拖到
今日,方才告一段落。感谢出版社方面的宽宏大量,给我
宽限,让我在这几周,又加班熬夜,赶出几篇,让我心里
稍有宽解。现在稍稍松口气,对全书的编排略做说明。
全书分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姑且也可以叫随笔,
大多不是以记者身份写的。这部分又分两块儿:第一块儿
,是较长的文章,写得比较充分;第二块儿,是几篇短文
,是一九九七年底,我回南开集中采访几位老学者,登在
报纸上的文章。这一组里原来有《张清常》一文,今年我
又加了一点儿内容,重写,放在第一块儿了。唯一的一篇
写同辈人的,也放在这一组,因为他也已经成了古人。第
二部分,则是四篇记述老师的文章。第三部分,对话,篇
幅较长,有一定展开的内容。第四部分,学者访谈录,这
是当年在《南开周报》工作的学长和我一起策划的,模仿
《光明日报》的“学者答问录”。当年,这一组在“南开
的《人民日报》”上的采访,在南开园里还有一定反响;
年代较久远,不过也许还有点儿史料价值。其中,杨生茂
先生已经不在了。
特别说明的一点,第三、第四部分文章中对各位受访
学者的介绍文字,仍保留当年发表时的文本。有几篇,都
是采访叶嘉莹先生的,因为这是不同时期的文章,有不同
的内容,故都收入。采访朱风瀚先生的也是如此。
二〇一六年是南开文学院损失惨重的一年,四位老师
——薛宝琨、刘叔新、张圣康、焦尚志相继去世。这几位
中,只有焦先生没有给我上过课,其他三位先生都曾教过
我,张老师还是我的业师,当过我七年的老师。去年以来
,又有几位师友过世,一位是倪庆饩老师,九十岁;一位
姓孙,是我研究生时同宿舍的同学,才五十三岁;今年三
月五日,田本相先生去世。这样,书中记述的,就有十数
位师友已经作古。我编辑这些旧文残篇,重新读这些文字
,想起前尘旧事,不免感到茫然。
这些文章,最早的写于二十七年前,最晚的写于今日
,集于一书,不免又让人摇头唏嘘。二十七年,二十九篇
,这样看来,似乎又不能算多。而且多是短篇和即时的采
访,内容既不是很充分,文采更是谈不上。只是这几年,
自己年纪渐长,容易怀旧,写了几篇稍长一点儿的文字,
可以略多地记述一些旧事,抒发一些感慨。
最后,感谢发表我这些文字的各报刊的编辑大人朋友
们,其中也有我的前同事。感谢南开大学出版社,能在母
校南开大学出版社出一本书,是我的无上荣耀。感谢田睿
、叶淑芬两位编辑,还有我没有见过面的出版社美编,感
谢你们付出的辛苦劳动,你们的认真负责和专业细致,让
我感动。
祝晓风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三日
二〇一九年七月三十日改定
目录
怀念
有关柳无忌先生的书缘旧事
张清常:为西南联大校歌谱曲
译者倪庆饩
刘泽华:用人生叩问历史
薛宝琨:相声在学者中最大的知音
田本相:话剧研究的集大成者
张圣康:清正自守散淡一生
杨敬年:行百里者半九十
朱维之:《失乐园》《复乐园》天国人间五百年
滕维藻:高山之德雨露桃李
魏埙:中国经济学的去向牵动着他的心
张光寅:“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
天国尘世南开友泪如雨下哭国荣
人与书
张小鼎:为他人作嫁衣为文学做编辑
马庆株:追求语法研究的品位与美质
刘跃进:从作家梦到学者梦
刘武:思想的刀锋切入红尘
对话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叶嘉莹谈学术与人生
百年词学的文化反思
——叶嘉莹教授访谈
文学是捍卫人性的
——宁宗一教授访谈
探索中国特色的古代社会
——朱凤瀚谈《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学者访谈录
学贯中西艺达古今
——访叶嘉莹教授
关于美国外交政策史一席谈
——访杨生茂教授
批评史研究的新格局
——访罗宗强教授
科学社会学与无形学院
——访刘琚琚教授
美国文学漫谈
——访常耀信教授
政治学研究者的责任
——访青年学者朱光磊
古史研究的现代意义
——访朱凤瀚教授
中国宗族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访青年学者常建华
后记
精彩页
一、结缘
能与柳无忌先生结缘,完全归功于南开和倪庆饩教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自南开本科毕业,就考上研究生,接着读书。研究生期间,教英文精读课的就是倪庆饩教授。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师生除了上课,并无更多来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倪老师有了课堂之外的交往,师生情谊保持至今。聊得多了,知道倪老师和我们系的一些老师相熟,特别是教外国文学的。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初,倪老师送我一本《英国浪漫派诗选》,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出版的,编者署名是柳无忌、张镜潭。此书只印了两千册。老一辈学者,也是我们南开大学中文系的朱维之教授为此书作序。书中,柳先生译了“拜伦诗选”部分,倪老师和周永启先生合译“雪莱诗选”和“济慈诗选”部分。倪老师参与这次翻译工作,是因为他与中文系的张镜潭先生相熟,而张先生则是柳先生当年的学生。在这前后,倪老师和我聊柳先生比较多了,也就说到了那本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新论》)。
柳无忌是柳亚子先生的儿子。他生于一九。七年,今年正好是他的一百周年诞辰。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在耶鲁大学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一九三一年赴欧洲深造,一年后归国。历任南开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重庆中央大学教授。一九四六年应聘到美国讲学,此后定居美国,先后在罗林斯大学、耶鲁大学、哈脱威克大学、匹兹堡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任教。他的文学活动开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此后,毕生潜心研究中外文学,致力于诗歌和散文写作,著作等身。大量的文学创作和许多开拓性的学术研究,加上一生在许多大学任教,桃李满天下,以及特殊的家庭背景,柳无忌先生名望之高,非寻常人可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柳无忌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二十六岁的年龄任南开大学英文系教授,一年后任系主任,延聘留美硕士李唐晏、赵诏熊、司徒月兰、罗皑岚到南开任教,加上著名学者和作家梁宗岱、罗文伯、张彭春、黄佐临、段茂澜等,阵容之强,可与国内任何一所一流大学匹敌。南开大学英文系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这五年,对柳先生本人和南开,都是极其宝贵的。
一九四六年到美国长期定居之后,柳无忌先生也做了两件在我看来意义非同寻常的事情;一是在印第安纳大学创办东亚系,在北美培养了一批从事中西文化交流与研究的人才;二是写作、出版了英文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新论》)。柳无忌先生于五十年代初在耶鲁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时,就有意写作一部中国文学史,但时断时续。一九五八年,柳无忌先生向洛克菲勒基金会请求资助,此事未成,但是为了请款而拟的该书的大纲却经过胡适的审阅。胡适还就此书提出了一些意见,这些意见后来就被消化在成书之中了。
讲中国文学史,这本给外国学生写的、作为入门读的书,当然是很简略了。但是,作者把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介绍给西方,没有所谓“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分割,倒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一种整体意义。尽管在此前后,北美除了陈受颐的一种多卷本的Chinese Literature: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中国文学史》),还有海陶玮(James R.Hightower)的Topics in ChineseLiterature(《中国文学论题》)、刘若愚(James Liu)的Arts of Chinese Poetry,(《中国诗学》)等著作行世,但柳先生的这本基础性的通论仍在北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猜想,这大约和柳先生在印第安纳大学培养了一批学生有关。(P4-5)
导语
本书收录了《天国尘世南开友泪如雨下哭国荣》《刘武:思想的刀锋切入红尘》《批评史研究的新格局——访罗宗强教授》《刘武:思想的刀锋切入红尘》《刘泽华:用人生叩问历史》等作品。
人和人无论感情深浅、交情厚薄,其实说到底,就是一面之缘。人生一世,有无数的一面之缘,但并不是每一个,你都想记下来。
序言
我曾经说过,这几十年中,我接触最多的,一是教师
,二是医生。我的父母是教师,兄长曾当过多年教师。叔
父也是教师,教历史的。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小的时候天
天被教育。待到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就我一个是学
生,那情形可想而知,更是只有老老实实听训的份儿。这
种情形,同时也给我造成一个错觉,简直不知道除教书之
外,人还可以用什么谋生。后来长大,读了点儿书,懂的
多了一点儿之后,才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教书原来是
大多数人在选择别的职业失败之后,不得已的选择。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有的职业天然地对从业者有
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还要求有一定
的人文关怀,教师和医生都在此列,而且是大家最容易想
到的,接触最多的。在南开,我有幸接触到许多好老师。
他们大多并没有什么名气,即使是比较有名的,一旦出了
校园,出了学术圈,也没人知道。但他们都很正直,很敬
业,对教书这件事很认真,为了教好书,他们付出了自己
的心血和智慧,大多还忍受了清贫。《史记·伯夷列传》
有言:“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
夫!”本书中记述的老师,有不少就是这个样子。
我与南开老师们的关系有点儿特殊。我父母的同事和
同学中,有几位关系较熟,可以说看着我从小长大的。他
们有的就是南开大学中文系出身,有的则和南开大学中文
系的老师有点儿交情。毕业后,我到光明日报社工作,北
京又有好几位南开的老师,与先前的父执关系也比较熟,
这样,我又与他们熟起来。而且,我的工作,又一直不离
学术、文化和出版,多年来得他们帮助不少。这两方面的
关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与老师们的交往自然又加深一
层。如果不是做这个工作,我相信,我不会写出这么多有
关南开师友的文章。
我还在南开读本科时,就到《南开周报》做实习记者
,集中采访过一组学者,以叶嘉莹先生开篇,接着又把当
年文科各个系的系主任几乎都采访到了。这是比较集中的
一次。工作之后,还有两次比较集中的采访,一次是一九
九六年六月,我和同事红娟专程来南开,采访了六位青年
学者,包括朱光磊、张国刚等。那次,我的主要任务是做
向导,执笔者是红娟。一九九七年底,我和侯艺兵又一次
专程来南开,采访六位老先生,包括滕维藻、朱维之、魏
埙、杨敬年等。而专门、集中地写较长的文章来记述南开
人,则是从去年夏天开始,陆续又写了六篇,也是巧了。
我在南开读书七年。七年,不算太长,可也不算短。
况且,是人在青年时的七年啊。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不错,所有对大学生活的怀念,其实都是对自己过往青春
的怀念。
人和人就怕有感情。感情再浅,也会影响你对他的评
价;感情再深,即便是骨肉至亲,也有分别的那一天,而
且,感情越深,到那一刻就越会徒然增加分别的悲痛。这
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人的一生其实非常短促,一
辈子一眨眼就过去了。——从这个角度看,人和人无论感
情深浅、交情厚薄,其实说到底,就是一面之缘。人生一
世,有无数的一面之缘,但并不是每一个,你都想记下来

以我可怜的笔力和精力,当然不可能写尽南开的师友
。但所写的文字中,可借用张中行先生的话说,记述的都
是可传之人,也有可感之事和一点儿可念之情。也希望他
们的事迹和名字,能借我笨拙的文字,存留于有些人的感
知里。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三日初稿
二〇一九年五月四日改定
内容推荐
本书是“南开校友文丛”中的一种。书中的文章全部是记述南开学者的,写作时间跨度从1991年到2018年,是作者多年所写文章的结集,反映了南开人文社科方面优秀学者的风貌,宣传了南开学者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见解,特别是现在已经不大为人所知的老一辈学者的事迹,如张清常、倪庆饩、张圣康等。该书所写对象可分两大类:一是作者以记者采访的对象,二是与作者有直接的师生、同学情谊的。体裁也可分两大类:一是以第三人称记述的散文和报道,二是对话、访谈。作者根据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材料,或者直接交往的切身感受而写,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兼具文学与史学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