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草婴译著全集(第22卷)(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草婴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草婴是我国第一位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译家,他还曾翻译过莱蒙托夫、卡塔耶夫、尼古拉耶娃等人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后来草婴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工作,这一壮举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本书是《草婴译著全集》第22卷,收录其《我与俄罗斯文学——翻译生涯六十年》和《草婴集外集》两部散文集。
作者简介
草婴(1923-2015),知名俄语文学翻译家。1923年出生,浙江镇海人,原名盛俊峰。20世纪50年代,主要翻译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包括《一个人的遭遇》《新垦地》等。从1960年起开始翻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集《高加索的故事》,并于1964年出版。从1977年起,开始从俄语原文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作品,历时二十年,译成《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八卷,十二册,其中包括三部长篇小说、一部自传体小说和六十多部中短篇小说。
1987年,获高尔基文学奖。
1997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
1999年,获中俄友协颁发的“友谊奖章”和奖状。
2002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2006年,获俄罗斯高尔基文学奖章,被授予俄罗斯作家协会荣誉会员。
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1年,荣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目录
我与俄罗斯文学——翻译生涯六十年
我为什么翻译(代序)
19世纪俄罗斯妇女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译本序
地狱的折磨与良心的忤悔——《复活》译本序
俄国多余人的典型——《当代英雄》译本序
痛苦的遭遇和坚强的人格——《一个人的遭遇》译本序
俄罗斯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读《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札记之一
俄罗斯诗人的苦难历程——读《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札记之二
那一首首扣人心弦的安魂曲——读《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
重新评价俄苏文学——给蓝英年的信
谈法捷耶夫的悲剧——给蓝英年的第二封信
诗人无语对苍天——记普希金像的三起二落
无声的控诉和无言的宣誓
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时代》
苏联呼声电台和《每日战讯》
肖洛霍夫含恨焚稿
登峰造极的艺术
学习鲁迅
我读些什么书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翻译——许钧·草婴对谈录
附录
文化积累和傻子精神…王西彦——从《战争与和平》新译本谈起
翻译家草婴纪事…谷苇
翻译家草婴其人…高莽
记我们的Captain草婴…汪礼彤
草婴印象记…章海陵
后记
草婴集外集
庆贺“时代”的“双喜”
过年杂感
人生最初的欢乐——介绍《初欢》
顿河草原上的花朵——介绍《顿河故事》
给有志于文学翻译的青年同志
用心险恶的“洋为帮用”
“黑线专政”论对外国文学工作造成的灾难
由衷的愿望
草婴同志答本刊记者问
从《安娜病危》看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
我看安娜
文学翻译者的福音
《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译者后记
丰子恺的翻译生涯
谈谈交叉与体例问题
爱伦堡的骨气与运气
为了文学与和平——在莫斯科第七届苏联文学作品翻译家国际会晤上的发言
长明火
苏联文艺界的新变化
春蚕至死丝未尽
蜡炬成灰泪难干——悼倪海曙同志
普希金铜像下的回忆
《文学巨人托尔斯泰》序言
语文是基础的基础
草婴在“杜定宇教授科研教学成果展”上的讲话
文学翻译的困惑
进历史易 出历史难——读《中国抗日战争图志》有感
值得一读的小说——《生活与命运》
纪念我们的同学金培林
乙亥杂谈
草婴访谈录
日本宪兵同姜椿芳“交朋友”
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任溶溶
托尔斯泰,把爱奉献给全世界的作家
中学生活杂忆
无名英雄真功臣
改革开放更需要外国文学
人民是地球的主人
庆祝《上海翻译家》创刊
纪念托尔斯泰逝世九十周年
催人泪下发人深思——荐《我家》
少年凯歌的悲歌——介绍《少年凯歌》
《上海翻译家》创刊词
铁骨铮铮罗稷南
《当代英雄》后记
卧室的悲剧
《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译者前言
人的遭遇与书的遭遇
岂止一个人的遭遇!——纪念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五十周年
爱因斯坦年杂感——写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
苦难与坚强——《一个人的遭遇》给我的启示
我本来并不想做文学
那高邈的天空
我的翻译道路
蜡炬成灰泪难干——怀念姜椿芳
勇敢者的凯歌——为吴钧陶《留影》作序
精神与良知
熔铸中西 海纳百川
在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的岁月
附录
草婴年表
附记
序言
我为什么翻译
我做了六十年翻译工作。有朋友问我怎么会一辈子搞
文学翻译?我说是历史作的安排,我无怨无悔。
我父亲是位西医,抗战前在宁波铁路医院工作。他有
爱国思想,也有人道主义精神,我从小受他的影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国,同年12月我随家从宁
波避难上海,那时我十四岁。日本军国主义的血腥罪行唤
起了我少年时期忧国忧民的心情和追求真理的朦胧意识。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和文艺作品,反复阅读刚出版
的《鲁迅全集》,开始对俄罗斯文学发生浓厚兴趣。也就
在那时,我开始跟一位俄侨教师学俄语,因为付不起更多
的学费,每星期只学一次。当时没有一本俄汉词典,没有
一本俄语语法书,学俄语确实很困难。
两年后我认识了姜椿芳同志,他是地下党的一位领导
。他知道我这个中学生在努力学习俄语,就主动帮助我解
决学习上的一些困难。他早年在哈尔滨学过俄语,俄语修
养很好,是俄语界的前辈。姜椿芳同志是我一生的楷模。
抗战前他就在哈尔滨和上海做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
上海领导反法西斯斗争,解放初期创办上海俄文专科学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后去北京实际负责马恩列斯著
作的编译工作,“文革”期间在秦城坐了六年零八个月的
单身牢房,在狱中反复思考中国发生这样一场浩劫的原因
,出狱后双目已近失明,仍决心创办《中国大百科全书》
,经过十年呕心沥血的奋斗,终于在1987年去世时基本完
成这一宏伟的文化工程。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苏联。当时地下党同苏
联塔斯社合作,利用苏日还有外交关系这一情况,在上海
创办《时代》周刊,专门报道苏德战讯,发表战地通信和
特写。《时代》周刊于1941年8月20日创刊,姜椿芳就要我
给《时代》周刊翻译稿件。当时上海只有很少几个人懂俄
语,我就白天在中学读书,晚上和星期日偷偷在家里翻译
。这样,从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这四年的战争过程,我至今记忆犹新。通过阅读和翻译,
我清楚地看到了法西斯主义的残酷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大
意义。我认识到,反法西斯战争是决定人类命运的一场搏
斗。希特勒是法西斯主义,墨索里尼是法西斯主义,日本
军国主义也是法西斯主义。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欧洲屠杀了几千万人,光犹太人
在集中营里就被活活杀害了六百万,这真是人类历史上少
有的惨剧。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中国和亚洲也屠杀了几千万
人,光南京大屠杀就杀了三十万,还在中国东北设立了细
菌工厂和化学工厂,拿活人做试验……
对法西斯的仇恨,我通过翻译工作愈益加深。我翻译
了肖洛霍夫的小说《学会仇恨》和《一个人的遭遇》。肖
洛霍夫的真挚感情和精湛艺术使我十分感动,我怀着悲愤
的泪翻译这些作品,进一步增加了对法西斯的仇恨,也加
强了对苦难人们的同情,并且明确了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大
是大非,应该培养怎样的大爱大恨。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江青就污蔑肖洛霍夫是苏修
文艺鼻祖,我因翻译他的作品被斥为肖洛霍夫在中国的代
理人和吹鼓手,罪责难逃,全家遭殃,我也两次处于生死
边缘,好不容易才熬过十年灾难。
其中一次是1975年。我在工地劳动,扛水泥包。一天
黄昏,一卡车水泥开到瑞金路工地,我也参加把水泥包从
卡车搬到建筑工地仓库。当时天已昏暗,我走到卡车边等
候搬运,不巧有一次我还没站稳,车上的人就把一包水泥
一松手压到我的背上。我当时只听得“格嗒”一声,我的
脊梁骨被压断了,人也昏倒在地。我立刻被抬到附近的瑞
金医院。经x光检查,确诊我的第十二节胸椎压缩性骨折一
个多厘米。医生当时对我家属说:轻则下肢瘫痪,重则有
生命危险。因为我当时还是牛鬼蛇神,不能让我住院治疗
。医生要我回家仰天躺在一块木板上,一动不动几个月,
让断骨自然愈合。这次我忍受了极其厉害的疼痛,懂得了
什么叫“痛彻骨髓”。无可奈何,家里就临时搭了一块木
板,把我放在板上,一切生活活动就局限在这块板上。当
时我躺在板上,咬紧牙关忍受剧痛,同时下定决心要遵照
医嘱让断骨自然愈合,绝对不能错位。我想,万一我不能
痊愈,那么下半辈子就没有什么事可做,我也将成为一个
废物了,可我还有不少事要做,我还有完成翻译托尔斯泰
小说全集的一项计划呢。经过近一年的痛苦煎熬,我的断
骨总算愈合了,我又能恢复活动,慢慢坐到桌旁,重又拿
起笔来“爬格子”了。
我在养伤期间反复思考,为什么江青要首先抓住肖洛
霍夫,把他说成是文艺界头号敌人呢?我渐渐懂得了,江
青这帮人嗅觉很灵,他们看到肖洛霍夫用高超的艺术手法
塑造人物,通过人们悲欢离合的遭遇,揭示人性的坚强和
美丽,来宣扬人道主义。这同他们竭力蹂躏人性、摧残千
百万人生命、宣扬斗争哲学、鼓吹阶级斗争、煽动人与人
之间的仇恨,正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要千方百计
制造舆论,为开展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扫清障碍。他们的
野心在“文革”前就已开始暴露,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大
批判”,反对人性论,咒骂人道主义,目的都是要加强他
们的专制统治,愚弄善良的人们。
通过“文化大革命”,我越来越清楚,要结束这样的
悲剧,首先必须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建立人与人
之间的平等关系,宣扬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就是人道主义
精神。
在阅读和翻译文艺作品中,我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就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作
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
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在苏联作家中,肖洛霍夫是继承托
尔斯泰精神和艺术技巧最成功的一位。我在20世纪50年代
重点介绍肖洛霍夫的作品主要是出于这个动机。我在“文
革”之后集中精力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花了二十年时间
把四百万字的托尔斯泰全部小说翻译过来,主要也是出于
这样的动机。但是,我之所以重视托尔斯泰的作品,是由
于他伟大的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有入说,托尔斯泰是
19世纪世界的良心,我同意这个评价,而且认为托尔斯泰
的伟大人格至今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不过,我要声明
,我不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也不赞同当年那些自
称为“托尔斯泰主义者”的人们。我觉得,那些人并不真
正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精神,其中有些人甚至别有用心

人类经历了苦难深重的19世纪,度过了多灾多难的20
世纪,进入了21世纪。在这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我
们应该回顾历史,特别要从刚过去的20世纪中总结必要的
教训。20世纪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法西斯主义
和反法西斯主义的血腥斗争以及其他几次浩劫。每一次大
战和浩劫都造成千万人死亡和千万个家庭破灭。有入说,
最有理性的人类制造最无理性的历史,这确实是事实。因
此,我觉得改变这种情况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要改变这
种情况谈何容易,必须让世界上多数人分清是非,而要能
分清是非,必须有交换意见的自由,也就是言论的自由。
真理越辩越明,言论自由是探索真理的起码条件。
我们从事翻译,主要就是要使人们了解世界各国杰出
人物的思想和感情,扩大自己的视野,活泼自己的思想,
丰富自己美好的感情。这项工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
流的重要一环。文化交流必须通过翻译。只有通过广泛的
思想交流、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才能真正改变闭关锁国
、夜郎自大、愚昧落后的局面。我想,我从事文学翻译工
作,过去、现在和将来也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
2002年8月
导语
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是草婴先生在翻译著作之余,记录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点滴,集合成散文集出版,作为“草婴译著全集”系列中的组成部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收入此书也能对俄语最著名的翻译家草婴个人进行更为立体全面的呈现。
后记
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间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我在
这段时间里系统地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包
括三部长篇和六十多篇中短篇,以及他的自传体小说《童
年·少年·青年》,字数加起来有四百万。我还修订了三
卷肖洛霍夫文集,包括长篇小说《新垦地》第一部、第二
部,中短篇小说《顿河故事》二十余篇、《学会仇恨》和
《一个人的遭遇》等。
近年来我还为报刊陆续写了些有关俄苏文学的文章。
现在选了其中一部分,加上几篇有关的序言,一起收在这
本集子里。书名《我与俄罗斯文学》,副题《翻译生涯六
十年》,也算是从事文学翻译的一个纪念。
本书所用列夫·托尔斯泰作品插图选自1916年俄文豪
华插图本。这些插图都出自俄国名画家之手,十月革命后
出版的俄文本也很少使用。这里的插图是承巴金先生提供
的这套在中国可说是海内孤本中精选出来的,我国读者可
能没有见过,因此更加可贵。我仅在此向巴金先生表示衷
心感谢。
草婴
2003年3月
精彩页
“你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念头是怎样产生的?”1878年有人问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躺在沙发上回答说:
“是的,就像现在这样,饭后我独自躺在这张沙发上,吸着烟……我不知道我是在竭力思索呢还是在与瞌睡作斗争,突然有一条非常漂亮的贵妇人的光胳膊在我面前掠过,我不由得仔细看看这个幻影。接着出现了肩膀、脖子,最后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的形象,她身穿白衣裳。她那双含怨带恨的眼睛看着我。幻影消失了,可是我已无法摆脱它,它日夜跟踪着我。为了摆脱它,我必须给它找个化身。这就是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起因。”
当然,《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动机不会这样简单,安娜这个光艳照人的形象也并非产生于一次偶然的幻觉。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是着实费了一番功夫的。《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年),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地主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书中说到“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则刚刚开始建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变动中,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尚、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无一不遭到冲击。国家处于转折关头,每个俄国人徘徊于十字路口,怎样对待这场空前的大变动,就成为每个有头脑有良心的俄国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托尔斯泰面对着这样一个新旧势力搏斗的社会,他那颗热爱生活而又仁慈善良的心不能不颤抖,不能不感到惶惑不安。他多方观察,苦苦思索,希图弄清这场变动的实质,消除人民的苦难,但他无能为力。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尤其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这部小说既不同于写在这以前的《战争与和平》,也不同于写在这以后的《复活》。在《战争与和平》里,作者主要描写19世纪初战争年代与和平生活中的俄国贵族和人民,当时他对贵族还抱有一定的幻想。在《复活》中,作者主要反映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人民的苦难和挣扎,那时他对俄国社会已经绝望,他的世界观已发生激变,他这个忏悔贵族的立场已完全转到广大农民一边。而《安娜·卡列尼娜》则创作于这两者之间,它着重描写的是这个变动中的俄国社会,同时反映出作者矛盾重重、惶惑不安的心态。
托尔斯泰自己说过,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要写的主要是家庭问题,书中写到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而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则是全书的主线。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按照贵族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卡列宁。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但官运亨通,很早就做上大宫。他虚伪冷酷,醉心仕途,是个十足的做官机器。安娜同他正好相反。她热情善良,生气蓬勃,但在同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气就被压抑了。虽然如此,安娜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对爱情依旧怀着模糊的憧憬。当时,俄国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像安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有个性的女子就自然无法不受影响,一旦遇到伏伦斯基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就堕入情网,无法自拔,最后演出一场动人心魄的大悲剧,惨死于火车轮子之下。
托尔斯泰为什么要给安娜安排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有人责怪他对女主人公处理得太残酷。对这个问题作者解答说:“这个意见使我想起普希金遇到过的一件事。他对一位朋友说:‘你想想,我那位塔吉雅娜跟我开了个多大的玩笑!她竟然嫁人了!我简直怎么也没有想到她会这样做。关于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可以说同样的话。总的说来,我那些男女主人公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我本意的事来:他们做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和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我所希望他们做的事。”托尔斯泰说这话首先是表明他的创作信条:严格遵守现实主义方法,忠实表现生活的逻辑。同时也说明他对安娜的态度。
P9-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