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不缺黑马,从罗马尼亚边陲“德意志飞地”跑来的赫塔·米勒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在文坛一鸣惊人。她在文化夹缝中成长的经历,她对保守固化的民族执念的叛逆,她疾书昔日旧国黑暗历史的义勇,她对女性特有创痛记忆的触摸,最终化身为破碎悚然的意象与凝练奇崛的文字。她流离于各种身份之间,以漂泊不定的局外处境观看、感受、写作,成就了德语文学20世纪末至2l世纪初少有的美学奇观。本书从文化身份、性别意识与语言艺术三个角度切入,结合文本细读与理论观照,与读者一起去探寻让米勒成为米勒的文学历程。 作者简介 李双志: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青年研究员。2000—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2009—2013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教于南京大学。长年致力于现当代德语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中德文学比较研究。 目录 引论 一、从罗马尼亚农村跑出的诺奖黑马 二、米勒的创作历程及其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工具 第一章 文化身份的难题作为美学经验 一、西方学界对文化身份问题的研究 二、罗马尼亚德裔的散居特征与米勒的叛逆性反思 三、成名作《低地》中对身份难题的书写 四、《独腿旅行的人》中塑造的游牧主体 第二章 批判性的女性视角作为美学特征 一、“写女人”与“女人写”:西方学界对女性与文学关系的探索 二、作为女性作家的米勒:自我表述与研究现状 三、米勒早期作品中的女性书写 四、米勒的女性美学:他者的目光与身体的语言 第三章 米勒的文学语言: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一、定位之难:破碎世界背后的抗争主体 二、虚构感知与语言奇境 三、用短句拼贴出的超现实主义图景 四、《呼吸秋千》中的米勒式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