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何新文选”系列中,何新解密中国文化三部曲(《诸神的世界》《诸子的真相》《中国文明的密码》)之一。 何新是中国著名的通才型、智囊型学者。他的研究范围涉及经济、哲学、历史、考古、语言、神话等诸多领域,学贯中西。他的神话研究成名作《诸神的起源》初版时就引起了巨大轰动,曾得到饶宗颐、钱锺书、杨希枚、李泽厚、金克木、陈原、戴家祥、张颔等古文化大师的首肯及推崇。 本书中,他凭借深湛学术功力,颠覆性的视角,对《山海经》等典籍深入挖掘,利用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图纹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多方面材料和证据,仔细爬梳,打通了中国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及神话人物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厘清了华夏诸神的起源及流变,并由此分析与解读上古先民神秘的精神世界和文明密码。可以说本书是他对中国神话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与提升,对《诸神的起源》中的一些论点也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同时,本书以近200幅的精美历史图片,呈现了一个瑰丽而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世界,给读者以沉浸式的阅读享受。 作者简介 何新,中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何先生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教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译著50余种,60多卷册。他涉研领域宽广、雪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 目录 【上古诸神】 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 黄帝 炎帝 女娲 三皇考 五方帝与五佐神 《九歌》十神 【上古神兽】 龙 凤凰 狐狸精 麒麟 混沌 烛龙 鲲鹏 【失落的文明溯源】 神树扶桑与先民的宇宙观 八卦与外婚制图腾分族组织 “补天”神话与远古地质变迁考 古昆仑:天堂与地狱之山 长生殿与生殖神崇拜 何新著作年表 关于何新的评论与研究
序言 “何新解密中国文化三部曲”(《诸神的世界》《诸子 的真相》《中国文明的密码》)汇编了何新先生早期迄于晚 近的一系列国学研究之学术成果。内容包括神话学研究、 文史考释、古天文历法学、经学、孔学、诸子学及中国上 古史诸领域之研究。 何新先生于古学之研究,视野宽阔远大,涉猎多种学 科。所涉所考,皆钩沉稽隐、遍探故实,而征引宏博,议 论发微极为深入。其主要研究方法,则以训诂为主,包括 文字、音韵等方面的大量知识,同时涉及了甲骨文、金文 、神话学、考古学、古天文学、古历法学、古典哲学、中 国上古史等难度较高之领域。 何新先生凭借深湛学术功力,对千年以来困扰无数学 者的未解之谜,基本予以破译,使人有豁然解悟之快意。 同时,作者以训诂方法打通古语今语之异,古音与今音相 推,雅言与俗语互参,本义与新义转相阐发,再经典雅流 畅之文体翻译之,有起古人于冢下之神奇,读之如有见古 人之貌、聆古人之语的亲切感。中国文化之古老传统与脉 络,通过故纸堆的勤奋梳理和细密甄别,于兹乃彰然可寻 。 何新先生的古学研究,打破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学 研究长期因循守旧的局面,结束了传统经学门户壁立、零 散不整、难成系统的平庸状态,突破了传统的以经说经、 蹈袭旧论而基本在经籍之范围打圈子的陈旧模式,大大开 拓了国学研究的宽广道路,展示了小学训诂这门古老传统 学术深厚而强大之生命力,使人领略到伟大华夏文明非凡 的历史魅力。 综览此三卷,作者以小学为术,问大道之学,灵活运 用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神话学、语言学、考古学、 天文学、地理学、历法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等多种人 文学术成果,打通了经学与史学之道脉,既有切合古义而 独具风格的白话翻译,又有征引宏博、逻辑严密的朴学考 证和分析。作者涉猎驰骋于经、史、文、哲之间,做到既 复原经典文本之古义,又借此推考上古中国社会之历史。 在方法上,则既有对传统学术的有机吸收和继承,又从更 为宏大的角度革新了经学研究之旧法。
导语 作者何新是中国著名的通才型学者、高层智囊。他的研究范围涉及经济、哲学、历史、考古、语言、神话等诸多方面。在当今思想界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书为“何新文选”系列中,论及国学和中国文化的三部曲(《诸神的世界》《诸子的真相》《中国文明的密码》)中的一种。他对于中国神话的考证,得到饶宗颐、钱锺书、杨希枚、李泽厚、金克木、陈原、戴家祥、张颔等名家的首肯及推崇。 深湛学术功力,颠覆性的视角,对《山海经》等历史典籍深入挖掘,阐说中国诸神的起源及流变,分析与解读上古先民神秘的精神世界和文明密码。 精彩页 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 我们首先来研究太阳神在中国神话和古史传说中的诸种变相。 在古书中,有一奇特之女名“握登”,据传她是尧、舜之母氏。此名来历,旧皆不解。按,《诗经·秦风·终南》“颜如渥丹”,注谓“渥丹即太阳”。“渥丹”音转即握登。这可以看作古代华夏族以太阳为图腾的一个确切证据。 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为学者所熟知的名字叫“羲和”。羲和的演化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古神话中一个最复杂,但也最重要的故事。让我们先从“伏羲”谈起。 在中国历史上,伏羲既是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又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汉书·古今人表》称伏羲为“上上圣人”,列居古今一切人物之首,可见其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而在传说中,伏羲又具有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关于伏羲,其名号至多。但基本可划分为如下两个类型: 一、伏羲型。又写作伏牺、伏戏、赫胥、包羲、庖羲、宓羲、虑牺、羲皇等。 二、大昊型。又写作太吴、泰吴、大(太)嗥、大皓等。 伏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张舜徽《郑学丛书·演释名》曾指出,《易经》中的“帝出乎震”一句,帝指太阳。震,当训作晨。所以“帝出乎震”,就是日出于晨。张舜徽详说如下: “帝”字的本义,在西汉学者们尚能认识清楚;到了东汉,便很含糊,从许慎、郑玄一班人的书里,可以看出。至于汉以后解说《易经》的人,乃至王弼,尚能言不离宗,那恐怕都是沿用西汉经师的旧义了。所以“帝”之字源为“日”,在故训上也是讲得通的。再拿声韵来说,“娘”“日”二字,古读都归并到“泥”母,早已成为定论。“日”字古读当为舌头音,和“帝”音本近。今日南人小孩儿学语,尚时时读日为舌头音,和“帝”音相似,便是一个实证。 “帝”为“日”的别名,在古书里可以找到很多的证明。《易经》上说:“帝出乎震。”注家都道:“震,东方也。”这不很明显地指出了它的本意吗?“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王弼注云:“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那么,更非日不能有这威力。大约古人对这点都已明确,因此引申起来,便用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尊称。这显然揭示了奴隶制社会的思想意识:平日拿统治者比之如日,便有“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话;怨恨到统治阶级的严重剥削,而希望其早死,便有“时日曷丧”的诅咒。其实在当时如用本义,即写作帝字也无不可,徒以日字写来简单,便习用而不改。犹之今人每喜用“天”“日”二字连称,古人便拿“天”“帝”二字对举。《诗经》“君子偕老”篇:“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旧注都不甚明了。《毛传》说:“尊之如天,审谛如帝。”后来许慎作《说文解字》,便根据这个定义解释“帝”字说“谛也”,而没有说明其所以然。我们详细玩味《毛传》的意思,实精简而明确。天地问只有太阳是最显明审谛的东西,毛公作传时,实在已经以“日”训“帝”。到了郑玄作笺的时候,硬说:“帝,五帝也。”便附会到后起之义了。(张舜徽《释帝字受义的根源答友问》) 张先生的说法认为,帝、日二字是同源字。其说甚确。上古称“帝”者与日神崇拜有关,这一点是无疑问的。 “太昊”,导言中已经说过,是太阳神之名。所以在《帝王世纪》的这段话里,正透露了伏羲——太昊与太阳神的关系。但是,汉儒对伏羲一名的解释却颇不同。他们说: 取牺牲以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日庖牺氏。 伏,服也;戏,化也。 下伏而化之。 也就是说: 一、庖牺就是庖厨肉食。 二、伏戏就是驯化走兽。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不合伏羲名号的真义,而是出自后人望文生义的杜撰。 治上古音者知道,上古音中fu、bao二音本来相通,但后来却分化为两音。这是伏羲的名号分化为伏与包两大系统的原因所在。伏羲名号中的“伏”与“包”,之所以可写成许多形体,就是因为它们均无实义,而纯是表音之字。而以音求之,我认为伏与包都是“溥”字的同音通假字(此字可读fu,亦可读bao)。《说文》:“溥,大也”“丕,大也”。丕、溥音通。溥、博、薄、礴诸从“尊”之字,皆有“广大”之义。溥就是伟大。而所谓伏羲或包羲,其实就是“伟大的羲”。 P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