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柳条边风尘旧录(共3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倪成仁 |
出版社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以三部的体量,描述了二十世纪初东北边美柳条边内外老百姓在风尘水火中的生活、追求和抗争,他们在试图摆脱愚昧苦难、压迫的同时,也在艰辛的跋涉中完善着自我。从他们浸透苦辣酸甜的遭遇、追求、逃避、抗争中,影影绰绰、斑斑点点地展现出柳条边内外的往时岁月、僻地风情。 作者简介 倪成仁,满族,一九三七年生于吉林省永吉县。著有长篇小说《残青乱红》。 目录 《风起边关》 第一章 杆子头和张二晃悠 第二章 “追风沙”交了俩朋友 第三章 不是冤家不聚头 第四章 骷髅案 第五章 贼卵子窝里狗咬狗 第六章 谷英接来媳妇儿 第七章 画匠铺外边闲话多 第八章 屠县令视察县情 第九章 计对计 第十章 香饽饽 第十一章 薄命的红颜俩道兄 第十二章 王二吹出入人兽关 第十三章 意外避雨瓜窝棚 第十四章 两相应 第十五章 难相应 第十六章 肉铺东伙家事多 第十七章 借种风波 第十八章 四大损 第十九章 船在水面儿漂,腿随心眼儿走 第二十章 意外的噩梦得快破 第二十一章 穷途末路拜红灯 第二十二章 三足鼎立 第二十三章 横了心的女人悔杀的汉 第二十四章 前程难卜 第二十五章 在数难逃,恶有恶报 《伊拉里氏三兄弟》 第一章 人心隔肚皮,各做各的梦 第二章 戴张假脸玩心眼 第二章 戏法灵不灵,全靠毯子蒙(上) 第四章 戏法灵不灵,全靠毯子蒙(下) 第五章 鸡飞蛋打 第六章 “追风沙”怀旧寻旧 第七章 “三尾虎”前来问计 第八章 分道扬镳的兄弟又重逢 第九章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第十章 盯着钱眼动心眼(上) 第十一章 盯着钱眼动心眼(下) 第十二章 天塌自有大个子顶 第十三章 好心的大姐忙胀了脚 第十四童 问女相夫 第十五章 家里家外一个劲 第十六章 甸子上的毛道——岔子多 第十七章 哪个庙上没屈魂冤鬼 第十八章 过大堂(上) 第十九章 过大堂(下) 第二十章 乱麻地里没正道 第二十一章 弱国百姓砧上肉 第二十二章 出殡 第二十三章 冒烟风 《“草上鹰”和“梦里凤”》 第一章 破罐子破摔心尖子疼 第二章 树上的乌鸦水中的月 第三章 大筐头陈忘我 第四章 为了活命豁出命 第五章 花子门里的花花事 第六章 总算安顿下来 第七章 自个选的井水没喝够 第八章 搭伙不改嫁 第九章 路上没了挡嘴的 第十章 云雷独挑花子门 第十一章 得个绰号“草上鹰” 第十二章 白道黑道难分清 第十三章 自愧只是个小胡子 第十四章 戳起一面亮堂的旗 第十五章 宴无好宴 第十六章 鸿门宴 第十七章 打虎套狼得闯山 第十八章 水杈子上的花儿,疯蔓上的瓜儿 第十九章 人人都有个填不满的坑 第二十章 心里的小算盘——各有打法 第二十一章 九一八事变一周年 第二十二章 生死关头路由人 第二十三章 沙坨子的枪声 尾声 序言 《风起边关》是《柳条边风尘旧录》的上部,这就不 能不先说明一下“柳条边”。“柳条边”,简称“柳边” ,也叫“柳墙”或“条子边”。它在祖国辽吉大地上,虽 然还有些遗存,恐怕地理专家还依稀能辨;而它在近四百 年来见证过的风风雨雨,几乎成了人们磨灭了的记忆。辽 宁的沈阳,清代时称“盛京”。为了拱卫这块风水宝地和 北方重镇,清廷驱拘役之辈,植建起了柳条边。它“南起 凤凰城,北(绕护永陵)至开原折而(向)山海关接边城 ,周一千九百五十余里”。这是“老边”,与自鸭绿江口 至山海关的海岸线闭合。这个南部向里凹陷的圈里称“边 内”,圈外叫“边外”。后来“又自开原威远堡而东历吉 林北界至发哈特”,植建了“长六百九十余里”的“新边 ”。它基本南北走向,边西叫“边外”,边东称“边内” 。至于掘土成台、植柳结绳,构成这柳树边墙的原因,公 开说是因为“清初屡有蒙古寇警,插柳结绳以分内外”。 其实,那时曾同清政权为敌的少数蒙古部落,已经败逃到 大漠以北,溃散凋零;清廷要防的是那些臣服还不太久的 蒙古王爷。他们的剽悍马队,是满洲八旗兵问鼎中原的主 要帮手。这些王爷自恃功高,桀骜不驯,纵容部下越界放 牧、过境掠夺。对清皇室来说,良田青苗啃光千坊万井, 老百姓脑袋砍掉几十几百,都可看在勋臣国戚的面子上不 加计较的;但任他们得寸进尺,一旦羊扇子忽悠到盛京的 福陵昭陵,马蹄子踢蹬得惊扰了祖宗酣梦,那可是大大的 不孝罪过,万万地担当不起!所以才“插柳结绳”,把清 朝龙兴之地、祖宗安眠之域,圈为禁地。到了康熙朝中期 以后,那些蒙古王爷已经畏皇威如惧雷霆,连响屁都不敢 放了,可清廷却加强柳条边的防务,向各门寨增派驻守的 八旗兵——堂而皇之宣布的理由,在保护龙兴重地、祖宗 陵寝之外,后来又加上捍卫皇家围场安全和确保参茸贡源 。其实没说出的动机,是提防野心勃勃的沙俄觊觎大清国 的后院儿。沙皇彼得一世和康熙大帝同时称雄于世。但彼 得一世更注重引进科学技术,把俄罗斯带上了发展的快车 道:国日益强,兵日益雄,其子孙也便日益垂涎中国东北 这块肥肉。乾隆自许“十全老人”,其实他比乃祖更为保 守。不过他头脑不糠,还没忘记父、祖对沙俄的警惕,继 续加强了柳条边的防务,维持了北疆的平静。可叹他的子 孙一代不如一代,弄得国势江河日下。他的重孙媳妇叶赫 那拉氏倒堪称泼雌,却把一肚子鬼心眼儿,都用在了凤爪 牢牢地按住龙头,维持她垂帘听政上了;对列强,她却像 有些童养媳似的奴颜婢膝,使柳条边内外沦落成北极白熊 和东洋狼狗争霸的角斗场。因此,柳条边内外的老百姓, 不仅要饱受贪官污吏、恶霸马匪的土法凌刮,还要遭受熊 啃狼掏般洋式宰割了。 说到蓊郁千里的柳条边,人们都会自然地想到连绵曲 折的万里长城。“长城内外”,指的是祖国浩瀚的北疆; “柳条边内外”,则概称富饶的辽吉黑及内蒙古东北部。 那么“塞外”“口外”“关外”和“边外”有何差别呢? 国人历来习惯地把长城以北以西统称为“塞外”,当然包 括了辽吉黑,但甘陕一带的人多把当地长城以西以北叫“ 口外”(长城关口以外),京冀晋的人则多把长城以东以 北的国土称为“关外”或“关东”(因为那一带在山海关 以东),显然是各有专指的。“柳条边外”这个地域概念 ,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山海关到开原这段老边和新边 以西,统称“边外”;清代末年的盛京人、民国初期的奉 天人,特指从法库门两侧的柳条边往北到科尔沁草原南缘 这中间的狭长地带为“边外”。“柳条边风尘旧录”中常 常提到的“边外”,基本上就取的这个狭窄区域。 柳条边和科尔沁草原中间,有个“康平县”。这个边 外偏僻荒凉、地域颇广的穷县,面积越来越小:先是设置 法库抚民厅,划走了三台子以南四乡镇;接着成立双辽县 ,划归了郑家屯分治所的辖地;后来新秋分治所辖理的区 域,又划给了彰武县。于是依然偏僻荒凉的“康平县”, 成了边外既穷又小的一个县。《柳条边风尘旧录》中展现 出的人情故事,比如官吏的钩斗凶贪、洋寇的劫杀淫掠、 教堂的无法无天、义和团的虎头蛇尾、马胡子的侠义剽蛮 、小百姓的艰辛挣扎、逃旗汉的苦恼徘徊、弱女子的哀泣 梦想,几乎都发生在这个由大变小过程中的偏僻县…… 至于地域背景,《柳条边风尘旧录》基本上是以“建 安县”为人物活动平台的。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似乎是现 实世界中的康平县——但在我的小说中,它并不特指康平 县,而是泛指狭义的柳条边外,或现实中的辽北地区。因 此,“建安”只是我虚拟的供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舞台。 第三,语言。 从动笔开始,我就为自己画下几个框框儿:一、通篇 的叙述坚持用流行的东北话;但可以根据场合的不同“文 ”一些或“粗”一些。二、人物对话,原则上用辽北农村 群众口语;但要尽可能符合人物的身份教养。三、书中出 现的文告书信等要和时代、环境及操刀者文化素养相匹配 。四、尽可能不使用书中所反映的时代尚未出现的词语。 这些考虑,是为了使作品保持些黑土地和大草原间的辽北 乡土味儿,再加上地方性的习俗风情,使所反映的那个时 代的下层百姓生活有些原汁原味儿。 《柳条边风尘旧录》拟由《风起边关》《伊拉里氏三 兄弟》《“草上鹰”和“梦里凤”》三部构成。它们相对 独立,但人物、情节、事件都有一定的联系,主要叙述的 是边外人在一九oo年前后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往事。“ 风尘”一词,含蕴颇杂:风起尘扬,以至天昏地暗,可以 比喻百姓生活受到惊扰,不得安宁;行路人遭风蒙尘,十 分艰辛,可以比喻人生旅途中多苦多难;铁骑狂奔如风驰 尘卷,又是战乱兵燹景象;而良家妇女沦为烟花,也被叫 作堕入风尘……边外人,不管是满族、汉族、蒙古族、朝 鲜族,不管是男人、女人,不管是上层权贵还是下层草民 ,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半期都在风尘中奔走、挣扎 、思考、升华、奋斗,成为一出出小戏;后来全国人民终 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演出了震惊世界、鼓舞人类的寻 梦大戏!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导语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风气边关,中册:伊拉里氏三兄弟,下册:“草上鹰”和“梦里凤”。小说以东北边关的民间人物为叙述主角,将柳条边外的风火烟尘、人情世故鲜活地呈现于纸上。文笔言简意赅有力道,叙述顺畅,结构清楚严谨有设计。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有趣,文本极具古典小说风范,适宜做评书讲词,因此可考虑走数字阅读渠道。 精彩页 第一章 杆子头和张二晃悠 柳条边外的建安县,一百年前贼拉地偏僻荒凉。东北角上的西辽河、东辽河,从郑家屯北相距向南略偏西奔流一百多里地,相汇融后称大辽河;大辽河向正南流淌近百里,在通江口容纳了苏台河水,告别了建安县。这段大辽河,是昌图府和建安县的界河。岸西地势低洼,大河汊子连着小河沟子,夹着一片一片的黑土地、一汪一汪的烂泥塘,人们都叫它东河套。建安县南部丘陵起伏、西部山岭连绵、北部沙冈子断续,被叫作南荒、西山里、北大坨子。 北大坨子北边跟蒙古旗的科尔沁草原搭界。西辽河、东辽河交汇口北十来里有个大村子,叫河西窝堡,是个“社”——相当于后来的乡。河西窝堡东北那块东西宽二三十里、南北长一百多里的地域,是郑家屯分防所地界,由建安县衙的主簿在郑家屯坐衙分管。河西窝堡的西北,有个叫王公窝堡的小屯子,村北紧贴科尔沁左翼右旗。它的名倒也名副其实:原来是科尔沁郡王的一大片荒场,王爷把它赏给一个王子。那位王子,派了一个姓刘的包衣(家奴),去盖了座房子,在那疙瘩当二茬子地主,经营这片荒场。后来有些跑关东的来开荒、耪青,陆续地盖房居住,才成了一个小村子。它在地盘上虽然是蒙古族王爷家的,但位置在建安县内,行政上归河西窝堡社管,所以现在刘家当家的刘忠,也就理所当然地兼了王公窝堡的村长。 建安县北部有一条横向的土路,蜿蜒曲折,往西可以把牛羊赶到柳条边里,把皮毛运到新民站;往东往北能把奉天的百货、新民站的木材、哈拉沁屯的“万兴泉糙子酒”,拉到科尔沁大草原去,算得上是条交通要道。只可惜兵荒马乱,土匪如毛,已经没有多少人敢来往了。 光绪二十三年(1897)谷雨前几天,一个商人模样的人,骑着一匹花狸豹马,在这条路的东段,不紧不慢地向东北颠达着。看他骑在马上的上身,是个足有六尺的高个子;不胖不瘦,似乎还有些文人的雅兴,不断地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好像欣赏着远近高矮的树木。路边杨树少,柳树多。杨树枝梢稀疏,有的刚发青,有的色发褐。大柳树的树头已经黄绿,近的一团团嫩绿惹眼撩人,远处成片的如黄云,似金霞。路边沟边的那些被叫作柳茅子的杞柳,枝条或淡黄或淡紫,毛茸茸的狗狗,已经钻出了鞘帽子,像蜜蜂落成了串,等待着百花盛开。他低声自言自语了一句:“后面缀我的那几位,也是在等时间到了,把我当蜜采去吧?” 这个独行客,姓洪名乃礼,匹马单人在蒙古旗行走经商,看准了行情,才收一些牛马或皮张,临时雇几个帮手,倒腾到柳条边里卖出去。现在他发现了身后半里多地,有五人五马缀着,料想他们是做没本买卖的,在打自己主意。可他没发现在这五人五马的后面,还有另一伙也在打他主意的人马。 这一带的马胡子,还没会成大股,多半是只有十来个、三五人的小绺子,还时聚时散。其中有两小股马胡子,瞄到了洪乃礼的马褡子,虽然不太大,却很沉,都红起眼珠子,把他当一只肥羊死死地盯上了。其中“铁腿狼”一股五个人,不远不近地缀在他的后边。柳条边外的荒野里狼多。人们对狼有种看法,说它“铁头铜腰麻秆腿”,认为狼腿贼细,虽说跑得快,却是它身上最不抗打的地方。这股绺子的当家的姓“郎”,生得五大三粗,讨厌人们说狼是“麻秆腿”,便自号“铁腿狼”——这是吹嘘自己没有弱点,不是可以小瞧的。另一股是报号“黑虎脸”的绺子,共七个人。瓢把子穆森林,大脸又黑又凶,很少有笑的时候,还有两颗虎牙;得了“黑虎脸”这个绰号后,便没人再叫他的名了。“黑虎脸”见“铁腿狼”已经缀上那个匹马独行的富商,便又悄悄地跟在“铁腿狼”的后边。 洪乃礼扭头看看太阳,见已经贴晌了,又自言自语了一句“马缺不得草料、人得填饱肚子”。他踹了一下马镫,拐了两个弯,奔向只还有六七里的河西窝堡。 河西窝堡往北只三里多就是科尔沁郡王的领地;往东南十里左右就是东辽河跟西辽河汇成大辽河的地方,以北是郑家屯分防所的地盘。它虽然只是个四五十户的村子,却是从科尔沁大草原去柳条边里的交通咽喉之一。 洪乃礼从南进了河西窝堡,在道东的河滨酒店前,从花狸豹马上跳下来。他见一名伙计迎出来,便先把缰绳甩给他,顺手扔给他一块银圆,说了句“拜托用些好料”;然后他才从马背上取下个不算很大但有些分量的窄褡裢,提着走进屋。 这时,那个五大三粗的“铁腿狼”,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带领四人四马顺着路,向北越过了河滨酒店;出村后,往西拐进了一条叫蚂螂河的干沟子,隐蔽起来了。下了马后,“铁腿狼”先叫大家给马“措上嚼子”,然后说:“咱们等那位财神爷酒足饭饱后,再到白眼沙坨子陪他玩一阵,送他上路。” 这时,那名匹马独行的商人,正坐在酒店里一个人不慌不忙地吃饭。P1-3《风起边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