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共和国制定了建设西南大三线的战略决策。一场规模空前、史无前例的工业大迁徙,随即秘密而神速地展开。上千万建设者告别东部城市,举家西行,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中开山平地,安营扎寨,筑起一座座新时代的屯堡。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很多人已将此生与子孙献给了国家。这一时期的很多屯堡在20年内皆成了废墟,沉落在历史的洼地里。只有少数仍在呼吸,长成了一个年代的活化石。
许东蜂、王小帅和吕克勤的父辈们垒砌的屯堡,贵阳新天光学仪器制造厂,便是这样一颗年代的活化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归去来兮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唐宁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上世纪六十年代共和国制定了建设西南大三线的战略决策。一场规模空前、史无前例的工业大迁徙,随即秘密而神速地展开。上千万建设者告别东部城市,举家西行,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中开山平地,安营扎寨,筑起一座座新时代的屯堡。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很多人已将此生与子孙献给了国家。这一时期的很多屯堡在20年内皆成了废墟,沉落在历史的洼地里。只有少数仍在呼吸,长成了一个年代的活化石。 许东蜂、王小帅和吕克勤的父辈们垒砌的屯堡,贵阳新天光学仪器制造厂,便是这样一颗年代的活化石。 作者简介 唐宁,高级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供职新民晚报38年,获上海市范长江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奖。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有《上海小姐》《喜欢上海的理由》《生逢其时》《谢晋画传》《日出江花》(合著)等。 目录 引子:梦回千打垒 第一章 准备打仗 新来的书记 092会议 第一办公室 定址贵阳 第二章 先遣队 风中的芦苇 紧急出差 老兵不老 代号 老单身 闯入者 第三章 集结号 调兵遣将 血书 户口 临危受命 第四章 新的家园 人在旅途 一罐黄金 开学了 医务室 城与乡 部落式族群 小谷垅农场 海试 第五章 风云骤起 两难之间 南下点火 贵州小月亮 混战 两地书 罪与罚 魔怔 第六章 混乱时局 出气筒 葛家失联 逃离新添寨 误伤 梅兰山之夜 大联合 第七章第二次建设高潮 解放葛民治 赤光厂 “外工”的诱惑 小贵阳 嫁到新添 赵氏家族 第八章 象牙塔外 设备的陪嫁 分居两地 隐形的帽子 蹉跎岁月 潮起潮落 车轮滚滚 花开两枝 第九章 山里春秋 寸寸山河 河上礼堂 职工医院 第十章 成长之路 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属工 知青点 厂办技校 漫漫求学路 剑走偏锋 第十一章 薪火相传 出山探海 之一、去厦门 之二、上北京 之三、回上海 告别 茅台乡飞出金 凤凰 风从东方来 阿拉族酋长 小谷垅的春天 第十二章 谁主沉浮 孔雀东南飞 考察杭嘉湖 党员关系没了 人才流动 午夜昙花 曲折求生 重返三线 不曾离去 第十三章 小城故事 去湖州 另类球体 被逼改制 第十四章 山外青山 高原明珠 洋顾问 转型蓝图 无言的结局 拓荒牛 麦克奥迪 第十五章 流浪的工匠 命运的过山车 李家儿女 神手袁杏宝 天上人间 黄金海岸 新空气 钟表匠 后来 第十六章 上海屋檐下 第三专业 我们离婚吧 重新开始 华山路1928号 西渡人家 第十七章 乡关何处 飞翔的心 小船拖大船 奶奶的宝贝 驶向波士顿 企业破产 减员卸货 第十八章 重振旗鼓 推行现场管理 错失良机 娘家行 抱团取暖 改善待遇 迟到的欢聚 第十九章 乌当的儿女 守望者 王家兄妹 景云山上 情义无价 飞翔的第三代 尾声 后记 人物索引 附录1 上光厂首批支内人员花名册 附录2 采访对象名录 序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在国家三线建设战 略部署中,数百万东部沿海城市职工携家带口,迁往西部 山区和内陆腹地。仅上海一城就有304个项目、411家工厂 、9.2万名职工迁往大三线地区,随迂家属难以计数。由 上海光学仪器厂拆分援建的贵阳新添光学仪器厂,只是其 中一家。 本书中人物无一虚构。经同意,全部使用真实姓名。 故事由当事人向笔者口述,部分引自他们的书信和笔记。 谨以此书献给为共和国作出巨大奉献的三线建设者们 。 导语 这部书稿是关于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决策三线建设,即从沿海发达地区调遣关于国防、民用工业的企业至山高路险、沟壑纵横的大西南,为此,在当时工业最发达的上海,大批工厂的技术人员及家属,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纷纷踊跃报名参加,由此揭开了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建设大幕。书稿以当年建设者的口述实录,生动再现了这一段艰难而光辉的岁月。作者唐宁查阅逾千万字的资料和文献档案,采访上百位亲历者,并实地踏访当年建设现场,讴歌建设者们的奋斗精神。资料翔实,感情真挚,细节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后记 我在新民晚报当记者期间,素昧平生的陆际衡老师曾 陪同新光子校的老同事,来找我反映户口回迁的遭遇。说 到四处奔走求告无果时,退休教师声泪俱下,像一个无辜 的孩子。2005年,我第一次接触大三线建设者,了解他们 的人生经历。 第二年春天,我跟随娘家行的老职工来到贵阳新天厂 ,一处四周见山的地方。很多人携家带口在这里工作几十 年,不少人就此扎根。“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新民晚 报以连载形式刊出了我的报道。随后,潜望镜总师马燮华 的儿子马晓理给我打过电话,另一位本书中出现的张淑珍 后来告诉我,她随迁前单位的同事根据报上线索找到了她 。十年之后,本书的几位受访者给我看他们精心保存的老 报纸,而上面并没有他们名字。熟悉的工友和厂名,与他 们血肉相连。 陆老师后来又找我几次,为一对老同事的户口问题, 托我向公安局长转交信件;带我去奉贤西渡走访因病致贫 的同事;介绍我认识肉迁去四川锦江、湖南常德等地的三 线建设者。我听到不少曲折的故事,渐渐萌生了为他们写 一本书的想法。 2015年我开始专题采访时,很多创造过辉煌的大三线 企业已经成了工业遗址。第一代建设者都已退休,他们中 有新中国培养的大中专生,有痴迷于科研的技术人员,还 有身怀绝技的工匠。大部分人月退休金在2【)00元左右, 远低于上海同期水平,当年的时代精英,成了需要帮困救 助的弱者。然而在讲述投身大三线建设的热血青春时,他 们依然神采飞扬。也有很多人敞开心扉,坦陈自己经历的 坎坷、所遭受的不公。从资料准备到整理成稿的三年多, 那些人物一直在脑海中盘桓,让我无法放下。 我无意、也没有能力去书写新光厂的历史,本书只写 了上百位新天人的亲身经历。由上海光学仪器厂援建的贵 阳新光厂,在大三线建设中是个中等规模的企业,鼎盛时 期有过4()00多名职工和上万名家属,我只采访了其中一 小部分,书中呈现的也仅为部分受访者的人生片段。生活 和历史远比我想到、听到、并能够呈现的更为复杂多样。 但我以为,书中人物的经历也会发生在其他新天人乃至所 有三线建设者身上,他们都对国家有过无私的奉献,在改 革开放转型路上,步履同样的蹒跚与艰难,这也是本书写 作的初衷。三线建设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秘而不宣的历史, 我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祈望他们得到温良的 对待。 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次极具挑战的写作。受访者从 各自的角度讲述了发生在同一时期和地点的经历,有大量 真实又丰富的情节,也有不少重叠之处,在筛选与取舍、 结构和铺排时,有不少技术难题。尽管很多受访者敞开心 扉,毫无顾忌地对我述说,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在采用真 名实姓的非虚构写作时,我必需顾及职业伦理的尺度。 在采访写作的三年中,我个人也经历了一些艰难时刻 。父亲罹患重病,最后三个月我每日去病房照料,他总是 催促我回家、回家,他知道我在写这本书。在我唯一陪伴 通宵的那个凌晨,他闭上眼睛不再睁开,嘴角浮现一丝笑 意,留下深厚的仁慈与护佑。在采写过程中,与我父亲同 龄的多位受访者也先后离世,还有人丧失了记忆。随着一 代人的年迈体弱和离去,那些故事也将随风而逝。光阴似 箭,生命无常,当我也得了一场大病之后,等不及复元, 又开始了码字。 本书故事都由采访者讲述,相关章节也经由本人或亲 属核对。由于部分受访者年事已高,不排除因个人视角和 记忆等原因可能出现的误差。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接受 采访的人,如果没有你们坦诚相告,本书无法完成。由于 篇幅所限,部分受访者的讲述未被采用,我将陆老师制作 的采访名录表作为本书附录之一,以表歉意和感谢。个别 受访者出于个人原因,最终未同意公开发表自己的故事, 我理解他们的心情,尊重他们的选择,也表示感谢。葛大 庆、王小帅、马晓理、何开钧、虞沁璇、贾春等提供了珍 贵资料;已故的李世英先生曾在2006年赠送我一本潜望镜 专辑,冥冥之中为十年后的这次写作埋下了伏笔;何兆麟 先生转赠两本贵州省政协编辑的大三线建设文史资料,我 从中看到了葛民治撰写的回忆录;王杰(海生)为我联系 走访贵阳乌当区内其他三线企业;朱建华大姐为我采访贵 阳新天人提供了不少帮助;陈海英、陆际衡夫妇帮助我搜 集、整理图片资料、制作表格;新天老朋友“会务组”成 员为我采集了200多份情况调查表,很多新天人提供了珍贵 的老照片资料,原上海光学仪器厂的赖英先生也提供了相 关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我还要感谢中共党史专家陈东林先生给予的指导,他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要撰稿者之一;感谢中国三 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王春才老先生、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 等提供的三线建设史料图书。特别感谢上海文史馆馆员、 今年105岁的书法家顾振乐先生欣然题写书名,老人家两个 女儿都是新天建设者。最后,感谢吕克勤博士拨冗阅读初 稿,以新天二代、经济学者和企业家的多重思考提出了宝 贵意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陈征社 精彩页 国家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许东峰博士,经常在卫星云图上观察地球。那些海洋、山谷、河流和自然地貌,总让他感觉愉悦。蛇一样游走的公路,沿着河流堆砌的城市,就像人类随意摆放的物件。 东经106度45分37.13秒;北纬26度37分46.42秒,是谷歌地图显现的贵阳新添光学仪器厂的位置,许东峰的父亲曾在此工作。鼠标移向十公里外,东经106度47分21秒;北纬26度37分30.81秒,那是许东峰18岁之前生活的新光农场。小谷垅山腰上,三排平房已成断垣残壁,在卫星云图上只有绿豆那么一点,压缩着他全部的少年时光。许博士能从亿万年前的海洋历史,推算数百年之后的海流,设想未来的深海鱼种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他计算过很多海洋速率及运动规律,为国家工程提供勘察报告,其中有港珠澳大桥工程。 2018年的新添寨、新光厂、小谷龙 卫星地图上的贵阳新天厂区、宿舍和农场。许东峰提供 与海洋和山谷相比,人类的建筑只是短暂渺小的存在。50年前父母们开垦的新光农场,20年后已成废墟。许东峰以贵州I省理科状元之冠告别了小谷垅,但发小们清脆的笑声始终在他耳畔,在山谷的皱褶里荡漾。 电影导演王小帅在散文图书《薄薄的故乡》里,描绘了他在上海出生5个月就被母亲抱上火车,在贵阳新添寨度过的十三载冬春。那些岁月在他生命中发酵成一坛喝不尽的醇酒。他以十年殚精竭虑,编导出三线建设为背景的系列电影《青红》《我11》和《闯入者》。在海内外影坛斩获许多奖项。王小帅驾驭的文字、画作与影像世界,如同贵州的地貌,有高原山谷、丘陵盆地,唯独没有平原。 王小帅的母亲邓美慈,是我国第一台潜艇潜望镜研制人员。为避开可能出现的战争危险,在国家大三线建设部署中,潜望镜研制部门被一锅端往贵阳山区。王小帅的父亲王家驹作为家属随迁,就此退出上海戏剧学院的讲坛。 王小帅和许东峰是小学同学。《薄薄的故乡》中,王小帅用钢笔速写一副地形图,与许东峰截取的卫星云图在同一位置。科学家的云图有地球的经纬,艺术家的速写流淌着童年的欢悦。在速写图中的露天场地上,幼年王小帅与电影第一次握手。 上海安亭的夏夜蝉鸣中,企业家吕克勤博士也在走笔点彩,默写那一片山水。这也是父母创业和他成长的地方。同为60年代生人,吕克勤在此度过的岁月比王小帅和许东蜂更长久。他是贵州三线企业绽放的一朵奇葩。 吕克勤如今是一家德国汽车电器集团的亚洲区总裁,领导着400O多名员工和1000多位中外工程师,人员分布于东京、柏林、韩国、印度、东北及贵阳。他每日穿梭于不同时空,切换着交流语言。有点空闲的夜晚,他在家中书房勾线敷彩,修身养性。他描绘童年时居住的千打垒,几座土楼如同天外飞来的城池,落在连绵的山丘上。小卖部门前坐着对弈的闲人,水龙头边有洗菜的阿姨妈妈,戴着草帽的农人在坡道上扬鞭策马,河滩上的小黄鸭蹒跚着回家。弯弯山路尽头,隐约着新寨坡和杨梅山的砖墙宿舍楼。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都住砖墙楼,黄泥垒砌的干打垒住着党员和干部。千打垒是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图腾。 60后的许东峰、王小帅和吕克勤,同在贵阳乌当区新光厂矿园区长大,在同一所子弟学校念书。吕克勤和许东峰都在这里遭遇过头部损伤,幼年王小帅也曾体弱多病,然而贵阳的“老雾荡”似乎有种神秘的能量,启动了完美修复,让他们日后博学多智,卓越超群。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距今600年前,朱元璋的谋臣刘伯温在巡游贵州时留下这个预言。彼时的贵州还是夜郎古国,夷君横行的荒蛮之地。但在24万年前,这里已有古人类活动。在更加远古的从前,这里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持续的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最终生成连篇累牍的山体,让这里成为全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明代文人形容贵州的地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后人在流传中又加上“人无三分银”,来贬损贵州的贫穷。民间造句继续添油加酱,出现“鸡蛋成串卖,草帽当锅盖”等诸多后缀,古老的山水被抹上一层层诡异的色彩。 苍山如海,云雾茫茫。 刘伯温的传奇预言,在时光隧道中一次次闪现灵光。1413年,朱元璋之子永乐大帝朱棣,宣布贵州为中国第十三个行省。天朝遣派五万汉兵携家带口,来此地屯田戍边。汉兵和家属们开山采石,建造难攻易守的碉楼城池,江南的农耕文明和服饰饮食在山地移栽成活,生生不息。安顺等地的屯堡,穿越600年风雨,变作朝代的活化石,成为今天的旅游名胜。抗日战争时期,这片险峻的山水构成了陪都的屏障,侵华日军深入此地,有意进攻重庆时,蒋介石调遣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的29路军由川入黔,与敌交战,使得目寇止步于独山深河桥边,留下“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的抗战史话。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