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周瘦鹃(1895-1968),名祖福,字国贤,祖籍安徽 歙县,生于上海。作家、翻译家、园艺家。先后主编《申 报》副刊、《礼拜六》、《游戏世界》、《半月》、《上 海画报》、《良友》、《紫罗兰》等。周瘦鹃于文学创作 、翻译、编辑之外,精于园艺。其寄情花草盆景,于苏州 悉心经营紫兰小筑。园艺之外,更写了大量园事花草等小 品文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瘦鹃陆续改写旧作,先后有 六本小品文集问世:《花前琐记》(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 一九五五年版);《花花草草》(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 六年版);《花前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 );《花前新记》(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 行云集》(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花弄影集 》(上海书局一九六四年版)。文集文笔朴实自然、清灵 秀丽,而于其中花木清嘉之处,文人精神必现。 本次将这六本书重新整理出版,在借鉴已有版本的基 础上,为便于读者对比欣赏,遴选恽寿平绘画若干幅,配 于文中。本书刊于民国时期,手民之误较多,本次整理明 显讹误之处径改;代词、助词、标点的使用上,作了规范 化处理;具有时代特色的用词,予以保留;无从校改者, 则一仍其旧。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年9月 目录 新西湖 秋栖霞 万古飞不去的燕子 江上三山记 绿杨城郭新扬州 听雨听风入雁山 欲写龙湫难下笔 雁荡奇峰怪石多 南湖的颂歌 双洞江南第一奇 浔阳江畔 举目南溟万象新 附录 南国赏花词 放棹七里泷 雪窦山之春 绿水青山两相映带的富春江 约略说黄山 杨梅时节到西山 避暑莫干山 姑苏台畔秋光好 附录:读瘦鹃老友南游诸作奉赠二绝句 出版后记 精彩页 新西湖 西湖之美,很难用笔墨描写,也很难用言语形容;只苏东坡诗中“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差足尽其一二。我已十年不到西湖了,前年春季,忽然渴想西湖不已,竞见之于梦。记得明代张岱,因阔别西湖二十八载而作《西湖梦寻》一书,他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我与有同感,因作《西湖梦寻诗》三十首,其第一首云:“我是西湖旧宾客,春来那不梦西湖。十年未见西湖面,还问西湖忆我无?”其他二十九首,简直把西湖所有的名胜全都梦游到了。 西湖之美,虽说很难用笔墨描写,但是也有描写得很好的,如宋代于国宝《风人松》词和明代袁中郎《昭庆寺小记》,三十年前我就给这一词一文吸引到西湖去的。于词云:“一春常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袁记中有云:“山色如蛾,花光似颊,温风如酒,波纹若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这一词一文,一写动而一写静,各极其美,端的是不负西湖。 四月一日,因送章太炎先生的灵柩安葬于西湖南屏山下,总算和阔别了十年的西湖重又见面了。当我信步走到湖边的时候,止不住哼着我所喜爱的一首赵秋黔的《西湖曲》:“长桥长,断桥断。妾意深,郎情短。西湖湖水十分清,流出桃花波太软。”(调寄《花非花》)我一边哼,一边让两眼先来环游一下,觉得现在的西湖,已是一个新西湖了。环湖所有亭台楼阁,都是红红绿绿的焕然一新,虽觉这种鲜艳的色彩有些儿刺眼,然而非此似乎也不足以见其新啊。 我们一行六人,雇了一艘游艇泛湖去,预定作三小时之游;虽不住地下着雨,却并不减低了我们的游兴,反以一游雨湖为乐,昔人不是说晴湖不如雨湖吗? 先到三潭印月,这里因为亭榭和建筑物较多,所以红绿照眼,更觉得触处皆新,惟有那三潭却还保持它们的旧貌;因此记起我的那首梦寻诗来:“我是西湖旧宾客,每逢月夜梦三潭。记曾看月垂杨下,月色溶溶碧水涵。”料想月夜的三潭,一定是名副其实的。 不久,我们又冒雨上了游艇,向西泠印社划去。四下里烟雨迷蒙,南高峰北高峰以及宝俶塔等全都失了踪,湖面上倒像只有我们的一叶扁舟了。西泠印社大部分保持它旧有的风格,布置不俗;小龙泓一带可以望到阮公墩,是最可流连的所在。我最欣赏那边几株悬崖形的老梅树,铁干虬枝,苍古可喜,如果缩小了种在盆子里,加以剪裁,可作案头清供。可惜来迟了些,梅花都已谢了,只有一二株送春梅,还是红若胭脂,似与桃花争艳。山下有堂,陈列着十圆、集圆等几盆名兰,而以素心荷瓣的雪香素为最;春兰的花时已过,这几盆大概是硕果仅存的了。堂左有一片空地,搭架张白布幔,陈列春兰、蕙兰、建兰等千余盆,真是洋洋大观,见所未见。料知早一些来赶上春兰的全盛时期,定然幽香四溢,令人如入众香国哩。听说管领这许多兰花的,名诸友仁,是一位艺兰专家,已有数十年的经验。 西湖胜处太多了,来不及一一遍游,我们却看上了虎跑,第二天早上便冒雨向虎跑进发。一行七人,除了我夫妇二人外,有汪旭初、谢孝思、范烟桥诸君,一路上谈笑风生,逸情云上。虎跑的泉水清冽可爱,记得往年在这里品茗,曾用七八个铜子放在杯子里,水虽高出杯口,却并不外溢,足见水质之厚了。我们在泉畔喝龙井茶,津津有味,一连喝了好几杯,竟如牛饮。因为连日下雨,涧泉水涨,从乱石间倾泻而下,琤琮可听。下山时我就胡诌了一首打油诗:“听水听风不费钱,杏花春雨自绵绵。狮峰龙井闲闲啜,一肚皮装虎跑泉。” 第二个胜处,我们就看上了苏堤,这一条苏堤起南迄北,横截湖中,为苏东坡守杭时所筑。中有六桥,一日映波,二日锁澜,三日望山,四日压堤,五日东浦,六日跨虹。全堤长约八里,夹堤都种桃柳,苏堤春晓时,的是一片好景。 我们先从映波桥畔的花港观鱼游起。这儿现在已辟作杭州市公园,拓地二三百亩,布置得楚楚可观,一带用刺杉木做成的走廊和两座伸出湖滩的竹亭,朴雅可喜。有三株垂丝海棠,开得十分娇艳,此时此际,不须“高烧银烛照红妆”了。一个方形的池子里,红鱼无数,唼喋有声。我虽非鱼,也知鱼乐,在池边小立观赏,恰符花港观鱼之实。P1-3 导语 周瘦鹃(1895-1968),名祖福,字国贤,祖籍安徽歙县,生于上海。作家、翻译家、园艺家。先后主编《申报》副刊、《礼拜六》、《游戏世界》、《半月》、《上海画报》、《良友》、《紫罗兰》等。周瘦鹃于文学创作、翻译、编辑之外,精于园艺。其寄情花草盆景,于苏州悉心经营紫兰小筑。园艺之外,更写了大量园事花草等小品文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瘦鹃陆续改写旧作,先后有六本小品文集问世:《花前琐记》(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花花草草》(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花前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花前新记》(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行云集》(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花弄影集》(上海书局一九六四年版)。文集文笔朴实自然、清灵秀丽,而于其中花木清嘉之处,文人精神必现。 内容推荐 《行云集》为周瘦鹃先生随笔集,包括“新西湖”“秋栖霞”“万古飞不去的燕子”“南湖的颂歌”“双洞江南第一奇”“雪窦山之春”等文章。文笔圆熟,有识有趣。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文笔清丽,行文晓畅,娓娓道来,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