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随宜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从周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陈从周,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原籍绍兴,生于杭州。之江大学文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先生是我国园林文化大家,也是散文家,他对中国古代园林的保护与发展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他是“一代园林艺术宗师”。
后记
老妻去世后,我的第三本散文集出版了,今日这第四
本《随宜集》付印时,我的痛苦比过去更增多了,老妻做
了天上神仙,安眠在南北湖上,儿子陈丰呢?安葬好母亲
后,去美国了,谁也料不到他惨死在墨西哥人的刀下,从
美国洛杉矶带回了骨灰,没有见过爸爸的孙女媛媛,去送
父亲葬,儿子长眠在他母亲身旁,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呢
?心情有谁能了解呢,复杂、痛苦、消沉,无可奈何……
这本集子名随宜集,一切随宜了,游园、听曲、钟情
山水,知己泉石,做一个在世的山水僧而已。文章不过是
人生片段的记录,没有可取之处。感谢百岁老人苏局仙为
我题字,愿同登寿域。感谢周道南吴玉桥夫妇为我抄录!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陈从周记
目录

柳迎春
天一阁中作客情
谷音涧
小巷人家
带得四山一水归
岱岛秋痕
说景
古今聚散说名园
秋容
名园向晚独行时
看花又是明年
说竹
迟水仙
寒竹鸣禽
湖山人情能留客
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
裱画店
我是中国人
人间爱晚晴
花店小坐
画梁软语梅谷清音
——谈昆剧表演家梁谷音
粉墙秀影
华枝动素影秋水漾文漪
曲情·影情·人情
知情·解情·造情
——谈梁谷音昆剧
豫园顾曲
落花水面皆文章
——看昆剧《潘金莲》
昆曲·中国菜·绍兴酒
顾曲名园中
——豫园古戏台观昆剧
湖楼
以园解曲以曲悟园
昆剧汇香江
音低音高
——写在梁谷音赴港演出前
《眉短眉长》序
《程砚秋唱腔集》读后
《马连良唱腔集》序
“丰子恺先生遗作展览”序
读《朱屺瞻画集》记
不是书家的书家
——《丰子恺书法》序
《中国禅宗的发展和南宋五山》序
《日本建筑史序说》序
《中国花卉盆景全书》序
《泰山史迹》序
《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贞》序
《中国名园》后记
《南通张先生书法》序
《古城留迹》序
《蒋孝勋画集》序
《简明建筑史》(中译)序
《建筑史话》序
《园林艺术及欣赏》序
《浙江旅游指南》序
《上海农村传统住宅调查》序
《农村住宅设计》序
《苏州园林》(苏州版)序
《上海建筑风貌》序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序
《文以兴游》序
《民俗文化片谈》序
《中国古建筑消防》序
《太谷县园林志》序
《郑逸梅选集》序
《西湖胜景科学趣谈》序
《日月并升》序
《乐峰书法集》序
《徐志摩域外散文选》序
老去情亲旧日师
师道可风
——悼王蘧常师
人去楼空旧游谁说
叠山家戈裕良的生卒
悼新宁刘士能师敦桢教授
《徐志摩年谱》谈往
草堂终古说缘缘
沪杭车中
顾廷龙先生书法
友痕
爸爸的照相
丰儿墓铭
陋室新铭
天一阁东园记
瞻园碑廊记
真禅法师伤残儿童福利基金记
贵溪悬棺记
衍芬草堂藏笔名单
读书的回忆
我为什么写作
开卷有益
苏州园林今何在
吹皱南北湖
新春拆书
恭喜发才
湖心亭怎么办
闲话修路
放大
大好青春宜珍瞄用功读书莫经商
——给某大学生的一封信
皓首以为期
呼吁
新岁还添“万卷户
“哀悼”芙蓉鸟
敬告向俞老求书者
大饼
称呼
凭栏半日独无言
岁暮忆旧
存心自有天知
滇池虽好莫回头
春游随宜
紧抱孙儿望后头
后记
精彩页
柳迎春
“料峭春寒中酒,迷离晓雾啼莺”,婉转新声,才惊醒了,“早黄杨柳漏春信”,窗前杨柳有些两样了,然而重裘未卸,没有莺啭的话,我还倦倚在半温的火炉旁啊!的确余寒仍不肯离去,我亦无可奈何,但柳丝点点鹅黄,使你不觉中也要留心一下,它蕴藏着无限的春机,几天后将给人温暖、兴奋以及如醇酒一样的醉意。春随人意,可以说杨柳是先开眼了。
我爱柳,也欢喜画柳,记得俞平伯先生夫妇曾叫我写过一张杨柳春禽图,我题上了宋词“一丝柳,一寸柔情”,挂在他卧室中。老夫人去世后,到今天仍挂原地不动,他说这画是永久的藏春,其心境是可以理解的。
话又说回来了,我与俞老能够这样为杨柳所移情,都并非无因的,在我的本行造园学中,就常引起人的深思。园景要有四时,大家都知道。人们经过漫长的寒冬,切望着春回大地,而杨柳呢?她是报春最早,首先安慰人们寂寞之心,而落叶又是最迟,在四季中却更是变化多端。夏日的绿杨烟雨,秋天的高柳鸣蝉,冬季的万条风前,没有不入画的,而朝晖暮霭之中,姿态依人。在中国园林中她与竹可以平分秋色。
杨柳的性格,可说是温柔体贴,水陆皆宜,我国大地上无处无她的倩影。绿柳城廓,白门杨柳,描绘出扬州与南京两城风光。而长亭折柳,闻莺柳浪,诗意与画意,无不因柳而生。因此人们说起杨柳,总是觉得它是良善而亲切的东西。其实杨柳并不像我们直觉观察所见的那样,仅见到柔的一方面,它是柔里有刚,不是没有原则性的。我们画杨柳,画其本必心存老树之态,要苍劲有笔力,然后轻添柳枝,淡抹嫩叶,方才迎风作态,否则画柳不成了。杨柳的枝条看上去很柔,却很坚韧,可以用来编器,因此刚柔相济的美德,是杨柳独具的。近年来有些园林工作者,似乎没有从杨柳的德、貌、冲态、风韵等多方面来品赏她,而轻率地将不是高贵树木,容易生虫,杨花乱飘,树龄不长,更不是进口货,是土产品等等加之于它。目前园林越高级,杨柳就越绝迹,城市的绿地几乎让法国梧桐占领,杨柳快呜呼哀哉了。杨柳遭此厄运,何其惨也。“我为杨柳频叫屈,而今不见舞楼台。”希望从事造园的人多少要有三分诗人风度和雅,对杨柳不要太歧视了。
我每次去宁波天一阁,人家为我安排宾馆,而我总谢绝了,我爱那阁旁的平屋,斗室一间,白夏布帐子的小床,靠窗一张书桌,倚壁一架杂书,红漆的地板,墙上挂着一副“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的对子。外面是石板铺地,放着几盆秋花,远处有一丛修竹,太恬静了。这境地使我仿佛回到五十多年前的家居岁月,读书周旋其中,亲切得教人泪下,可怜的是当年照顾我的母亲,五十多年前早做了天上的神仙。哥哥来信说他遍寻了母亲墓区,再也找不到母骨葬处,我是不能想也不敢多想了。
可能因年龄的关系,“豪华”二字对我太淡薄了,一天天进入平静如秋水的境界,这小轩正容我徘徊,容我幻想,容我回忆。人家说:“你在这里太有意思了。”我回答说,是梨子心般的酸味。偶然飘来一阵残桂香。我从沉思中清醒过来,“依然人间”啊!从怅然到平静,我能过此陋室生活,唐代刘禹锡恐怕也差不多如此吧。P1-5
导语
本稿主要为陈从周先生1987年至1989年的散文和书信,是继《书带》《春苔》《帘青》之后的第四部随笔、小品文集。书中收录了《人间爱晚晴》《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湖山人情能留客》《华枝动素影秋水漾文漪》《昆曲·中国菜·绍兴酒》《昆剧汇香江》《“丰子恺先生遗作展览”序》等作品。
序言
“半窗风雪到吴门,已觉诗人费苦吟。一事报君忘未
得,又劳岁暮定吾文。”这是一九八二年春节前,我为从
周兄校阅第四、五两组《说园》。后寄来的一首七绝。他
的著作经我先读的还不止此,别看他的文笔清隽洒脱,其
中甘苦,辄与我分尝,至今难于言述了。
今年秋末冬初,他两次给我来信。一是说:“所著《
随宜集》付印在即,知我者惟兄,速赐一序,只求点定。
”一是说:“弟以过于劳顿,上月(十一月)七日患缺血
性中风入医院,现已痊可,不久可归家矣。《随宜集》已
交出版社,唯待大序可排版,务乞速挥。”我一面庆幸他
身体康复,一面深感其在病中,还念念不忘《随宜集:的
序言。反使我下笔踌躇。
因此我只想就他的品性与艺能方面,其他友人未经说
过的随便说说。他对造园与顾曲具有浓厚兴趣,近年来醉
心昆曲似尤甚于园林,像他的乡先哲祁彪佳。祁氏自称对
造园有痴癖,著有《越中园林记》、《寓山注》,文笔简
约峭刻,是明末第一流散文作手。祁氏喜欢戏曲,平日所
看的戏,都记在他的日记里;著有《平远堂曲品剧品溉从
周兄谈戏曲的作品不多,但一篇《园林美与昆曲美》,著
墨不多,把园林与戏曲串在一起,是小品论文的上选。至
于园林论著,应该比祁氏完备深刻得多。他对游山有独到
的见解,像他另一位乡先哲王季重。王氏一生仕途偃蹇,
以放浪山水自遣,是为徐霞客心折的旅游前辈。王氏的诗
文,独抒性灵,主张不拘体,不泥法,不蹈古,不逐今,
以自发其性情之蕴。著有《游唤》和《历游记》,张岱评
为:“笔悍而胆怒,眼俊而舌尖。”他一生好谑,有人觉
得他“滑稽太甚。有伤大雅。”从周也爱说笑话,有时还
要骂人,如禅宗之棒喝,收激浊扬清之效。凡此种种,两
人无不相合。从周兄一生行事,不违心,不牟利,清廉自
奉,置身于当今之世,实在难能可贵,与两人风节相似。
近年来,他常有一语,挂在文章上口头上,曰“还我
自然”。此乃有感于当前园林胜迹的修复与营构,无不喜
大求全,矫揉造作,破坏了自然景观,而深恶痛绝。这又
使我联想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写的《科学与艺术复
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一文,痛斥所谓文明、科学和艺
术的虚伪和伤风败俗,从而阐明道德的重要,提出“返回
自然”的口号,与从周兄的“还我自然”说,托旨不同,
含义实一。他近几年来所写卮言小品,已行世的有书带、
春苔、帘青三集,就集子命名看,托兴于莓苔小草,例如
他在文章中常引的“兴阑无洒扫,随意坐莓苔”、“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绿满窗前草不除”等等,这是
唐代诗人与宋以来理学家所向往的最高境界。推进一层,
也即“还我自然”之意。此集的名日《随宜集》是把这一
境界的内涵点破,怡情适性,随心所欲,无往不宜。一言
以蔽之,还是归结到“还我自然”的命意。鄙见如是,不
知搔到痒处否?
王西野
一九八九年于坝上小楼
内容推荐
本稿主要为陈从周先生1987年至1989年的散文和书信,是继《书带》《春苔》《帘青》之后的第四部随笔、小品文集。由书法家王西野作序,书法家苏局仙作题。其中记述了当时陈老与昆曲界的往来情谊,以及一些浅显的园林学说理散文。陈老力倡文理想通之道,以学者的睿智,诗文家的灵感,博古汇今,纵笔书怀。谈景,抒情,怀人,言之有物,每篇自成一世界,别有洞天。文字婉约清丽,蕴藉含蓄,见解独到精辟,意境幽深。内中可透映出陈老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对祖国山河和故乡的深长眷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