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入再入之红(日本文学行走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洁尘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文学之旅的随笔集。
多次往返日本,你知道京都、金泽、镰仓何以成为日本三大文艺胜地?如三岛、太宰、岛崎、紫式部等作家与清水寺、三鹰、马笼宿、箱根有何渊源?夏虫色、琉璃色、踯躅色是什么颜色?谷崎润一郎的墓地,为何分立着刻有“空”与“寂”的两块墓碑?作为“文豪之家”,日本几乎每处都与为人熟知的作家作品们紧密相连,从东京、镰仓,到伊豆、京都,跟随洁尘的脚步,我们一步步走在日本的土地上,也走在文学的城堡里。
作者以个人的旅游行迹为线索,对日本文学进行了重新梳理,遂成此书。洁尘笔下,个人见闻与文学考察互相应和,灵光妙悟,俯拾即是,文人逸事,信手拈来,既是对日本文学的全新整合,也是日本文艺深度游的指南。
本书是“洁尘日本行走随笔”第一本《一入再入之红:日本文学行走随笔》,第二本《深过最深之水:日本艺术行走随笔》即将面世
作者简介
洁尘,作家。现居成都。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先后供职于媒体和出版社。已出版有《华丽转身》《提笔就老》《生活就是秘密》《一朵深渊色》《啤酒和鲈鱼》《酒红冰蓝》《中毒》《锦瑟无端》等随笔和小说三十余部。
目录
自序:经由之旅
第一章 东京札记
 〇大雪纷飞日,袖手旁观时
  大雪纷飞日,袖手旁观时
  轻文学的素养
  街角的淫祠
  荷风的句子
  荷风的风月小说
  箭尾草
 〇空濛之渊
  去三鹰那天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水
  一流的奇妙的不安
  逻辑自洽
 〇梦中的白孔雀
  行至田端
  斜入芭蕉
  一篮甜杏一篮暑
  京戏和花酒
  梦中的白孔雀
 〇东京漫步
  新宿的骤雨
  浅草寺和银座街头
  上野的正冈子规
  日常生活的炉火、余温和灰烬
  文脉之地
  抓挠夜空的光束
第二章 镰仓札记
 〇海浪与春雪之所
 〇只要是美丽的夏天就好
 〇镰仓的平交道
 〇雨中赶往圆觉寺
 〇泥中之莲
 〇白扇子映在盛着冰水的黑棋盘里
 〇人这东西,真是可怜啊!
 〇如果我恰如其分
第三章 伊豆札记
 〇独坐无只语,方寸认微光
 〇踊子之道
 〇世间若无樱,何以渡春心
 〇箱根的爱情
第四章 北陆札记
 〇春梅嫩菜畦
  信浓烟雨
  永昌寺墓地
  徒步中山道,没有遇到熊
 〇青鱼一般的哀愁
  犀星纪念馆
  造园的人
  犀星与森茉莉
 〇镜花水月
  会不会是“山男”?
  泉镜花纪念馆
 〇水境之庭
第五章 京都札记
 〇山茶花啊,落了一朵,落了两朵
  高野山宿坊
  早课
  乌鸦的叫声是拍不下来的
  奥之院参道
 〇红叶之泣
  红叶之泣
  清水寺的燃烧
  夕颜之幽艳如锦
  北野天满宫之红叶苑
  哲学之道,红叶和瞬间
 〇青莲院的艳与寂
  大鱼游过大樟树
  愿望之色
 〇法然院随想一
  故居
  墓之空与寂
  夜宴夺美
  香气袭人的一方深涧
  阴翳礼赞
 〇法然院随想二
  漫游者的夜歌
  “粹”的构造
  父亲母亲和冈仓天心
  冬雪幽静时
 〇悠远的平安王朝
  桔梗之寺
  踯躅色和芬芳色
  紫式部和清少纳言
  和泉式部的和歌
  忽而深渊,忽而浅滩
  宇治N帖
  与光源氏有关
 〇京都行走
  芭蕉和青苔
  从《金阁寺》到金阁寺
  祇园的屋顶
  八坂神社的白衣神官
  祇园祭的醍醐味
  落柿舍的柿子树下
  三千院与后悔,还有宁静
  寂光院柿光闪烁
  荒气之祇王寺
  和果子
后记:我还没有遇到雪三一九
序言
经由之旅
洁尘
2008年至2018年,十年里,我去了十来趟日本。其中
有每天迁徙辗转于各个城镇乡村的旅行,也有租住当地的
公寓民宿安驻一段时间相对深入的探寻。这本日本文学行
走随笔是这些旅行的一部分内容,主要与文学有关。另一
部分内容会放到日本艺术随笔中。
这次创作大概是从我第五次或是第六次的日本旅行开
始的。在此之前,我把到日本的旅行当作闲暇放松之旅。
四五个小时的飞行距离,一个小时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差
,食物相当合我的口味。而到过日本旅行的人都知道,日
本是一个太舒服的旅行目的地,人在这里被伺候得各种熨
帖,以至于再到其他地方,不由自主都会有一种挑剔的不
满。
加上我二十多年来对日本文学艺术的阅读、涉猎和写
作,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便自然有一种相当的熟悉感。
我几乎不能单独旅行,原因在于我是个高度路盲,完
全没有方位感。就在我的家乡成都,即使是经常出入的区
域,我也总是会不辨东西,钻出建筑物后站在路口发蒙良
久。一个丧失方位感的人,那种悬置的恍惚和恐慌是很难
描述的。
在这本书稿开始之前,我要隆重谢谢我的同行人。
谢谢我的儿子李伊北。在与我共同出行的多次日本旅
行中,他从一个少不谙事的少年长成了一个沉静稳重的青
年。近两年,他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为我和同行人担任
旅途中的翻译,并为我的写作之需翻译了很多的资料。
谢谢朱艳宁。艳宁是我的好友,才艺出众的服装设计
师、丝巾设计师,日本通,旅行达人。由她制定行程,召
集几位同好一同在日本旅行,途中由我为大家讲解相关的
文学艺术的内容。这样的旅行,我们在这几年进行了好几
次,每次都是七八个人,且全是女人。在这样的旅行中,
一切交给艳宁安排打理,实在是太轻松愉快了。
谢谢好友郭小明、翟晚夫妇和周露苗。2017年夏天,
我们一起住在东京上野附近的一个公寓里,深度丈量了这
个庞大的城市。2018年夏天,伊北要去京都上一个短期课
程,我打算跟他先去几天,和他一起逛逛京都的寺庙,他
入学后我自己再晃几天就回来。到过京都已经好多次了,
但我希望这个夏天有针对性地再做一些探寻。晚姐不放心
,对我说,伊北上学去了你怎么办?你一个人要丢哦,我
陪你去吧。于是,有了2018年夏天京都酷暑中的深度探寻

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但对中国古典文学几乎没怎么下
过功夫,从进入大学开始,就一头扎进了对翻译过来的西
方文学的阅读之中。大学毕业之后,继续西方文学的阅读
,同时又一头扎进了对日本文学从古到今的阅读,迄今已
经二十多年。
有一次我跟一个日本文人聊天,她是东京大学毕业的
,其专业是日本文学,后来开始研读中国文学。我们两个
彼此惊讶于对方的阅读和积累,她说,你怎么会知道这么
多日本文学的内容?怎么对平安王朝的文学有这么多感悟
?我说,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多中国古典文学的东西,而且
谙熟其中的好些微妙?
这是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我们是同质的人,对遥远
异国的契合自己气质和趣味的东西非常感兴趣,然后一点
一点地探究进去。彼岸之美总是特别诱惑人。对于日本文
学,其实我也说不上探究,我连日语都不会,不过是阅读
翻译过来的文本,但时间是够久的了,阅读量也真是不少
。我是喝着翻译体(西洋和东洋)的奶水长大的写作者。
像我这样的写作者,不是少数。
前面十多年,我仅是纸上阅读,就这样,我竟出版了
一本关于日本文学艺术的随笔集《日本耳语》。这本书出
版于2004年10月,我尊敬的兄长、四川大学易丹教授为我
作序。他在序中说:“……想像的弹性,人性的张力。其
实优秀的作家,并不是她/他比别人多了什么生活的体验或
思想的深度,而是比别人多了这弹性和张力,是她/他能够
把生命的橡皮筋绷得那样宽,那样长,达到那样的程度。
若在别人,这橡皮筋早就会砰然断裂了的。而让人赏心悦
目的作家,则能够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把这弹性与张力不
断翻弄把玩,直到读者在语言的诱惑中,不知不觉地也开
始用这弹性和张力衡量起自己来。”
丹兄文中提到“优秀”和“赏心悦目”这些词汇,是
对我的夸赞和鼓励。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不怎么去想我究
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但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心灵
自由的作家。也许有了这样的一个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这些年来,我可能就是还具备丹兄所谓的“弹性”吧(
张力不知道有没有),我在《日本耳语》出版后一直惴惴
不安,这也是我近年来频繁前往日本的原因之一。我曾经
从纸到纸地写下了那么多东西,现在,我要一次次地踏上
东瀛的土地,把这些纸上所获的内容尽量地做一些实地的
对应。虽然很多东西早就只存在于纸上了,但是,实地的
空气、土地、氛围,我要去呼吸和感应一下。然后,我再
来写一写,老老实实地写,一点不花哨地写,也许多少能
够偿还一点年轻狂妄时轻率作文的内疚和不安。
一次次前往日本,我所希望的印证在一次次地加深。
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开始从日本重新走回了古代中国。这
是一种相当惊骇的体验,完全在我意料之外。
村上春树的最新小说《刺死骑士团长》中的一个人物
,雨田具彦,日本画重镇,早年从事油画创作,游学维也
纳几年后,深受刺激,回国后扔掉已经相当纯熟的油画创
作方式,从零开始,成了一个日本画绘者,专事日本古代
题材的描绘,平安时代是其重点描绘的内容,还有镰仓时
代甚至更早的飞鸟时代的内容,终成大家。村上谈论这个
人物的转变时说,这一点不奇怪,因深入异域文化,进而
找到重新进入自己所属的文化的一条新的道路,并不算什
么特别稀奇的事情。好多人都是这样的。
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的。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人,对
于中国古典文学,我长时间仅仅就是一个限于考个六七十
分不挂科的人,视野里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但似乎隔了一
层玻璃,没有切实的触感。现在我发现,经由日本文学艺
术行走之旅,一步一步地,实打实地,我走在日本的国土
上,其实也是一步步地走向了我自己所属的文化之中。这
样的路径和回溯方式,实在让我甚感惊奇,也无比喜悦。
2018年11月29日
导语
赴日文艺深度游指南。从东京的新宿、浅草寺、上野,到镰仓的圆觉寺,伊豆、箱根,北陆的永昌寺、犀星纪念馆,再到京都的清水寺、北野天满宫、法然院……资深日本迷用脚步丈量日本文脉之地,提供从路线到内蕴的全面指南;
“日本文人八卦百科”。太宰治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的交恶,与遗腹女津岛佑子、私生女太田治子的关系;谷崎润一郎偏爱娼妇型女子做妻子的奇异爱好;同为绝世才女的紫式部与清少纳言的暗自较量……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
洁尘全新写作方式探索。以脚步行走来重绘日本文学私人地图,这在洁尘是全新的尝试。
后记
我还没有遇到雪
洁尘
2018年的夏天,我又到京都,在持续的高温中待了十
几天。
我们租住的是祗园附近的一座老町屋,东南西北各个
方向走不了几百米就是青莲院、知恩院、南禅寺,还有无
邻庵。稍微再远一点(都在徒步范围内),是哲学小道、银
阁寺、清水寺、高台寺……当然还有祗园。但祗园那一片
我基本没怎么逛,就祗园祭山鉾巡行那天去看了一下热闹
。去过好几次不是原因,原因是游人太多。
多次京都行,我已经非常迷恋坐在寺院的回廊上呆望
庭院,脑子里一会儿乱云飞渡,一会儿青空如洗。渡也罢
,洗也罢,任它。旅途中,我觉得比在成都更需要停顿,
我需要坐下来,不是一杯咖啡一支烟那种悠闲放松地坐,
就只是坐着,什么都不干,睁眼,是静默的庭院,或枫或
樱或深幽如潭的苔藓,我还没有遇到雪。
有朋友问我,夏天去京都啊?有点受罪哦。
我夏天到过几次京都了。其实有意思。
彩色中,我最爱绿色。
酷暑中的寺庙,没有空调,没有风扇,蝉声如雨,浓
绿拥围,时不时闭上眼睛,脸颊上偶有微风拂过,清幽纤
细,不知来自哪里,完全不足以降温,但人就一点点凉快
了。什么叫存在感?这才叫存在感。这种存在感是那么的
孤独且强韧,非常清晰,清晰到能让人深刻地意识到一切
终将消亡。消亡与存在对立统一的那种明确的认知,就在
庭院炽烈的强光下和回廊温柔的阴影里。庭院成为对岸,
身处的回廊就是在地的存在。天龙寺的参观路径有两条,
一条是脱鞋进入寺院内部游走,一条是在庭院里游逛,回
望刚才凝望庭院的寺院回廊。看似连通,实则隔绝。两种
方式的参照,那种隔绝感更为强烈。这有点像我多次前往
日本,一次次进入,一次次退出,每一次,隔绝感都很强
烈。
世间有的人,自幼到老,都是里面有个人,外面还有
个人。时机不到,灵慧不到,里面那个人和外面那个人就
互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幸运的是,机缘到了,回廊就
建成了。通过回廊这种连接方式得以贯通。窗户不行,门
不行,墙会要命,路也会要命,就是这样的隔绝和贯通才
行。风和雨可以进入,蝉声和虫鸣可以进入,乌鸦呱呱叫
着,声音也很大,但都是适度进入。
机缘到的时候,人生的一大半已经过去了。充填断裂
之处的那些伤感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俳句很伟大。
那就还是俳句吧。多来几句,季语都是夏天。
虽然夏天来,石苇依然只一叶。
夏月夜,章鱼壶中虚幻梦。
不断穿越,不断穿越,还是青山。
命也如是,只有草笠下,稍得些凉意。
长夏草木深,武士当年泪痕。
露水的世啊,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
生为蜘蛛,须结网。
没错,全是伟大的芭蕉的俳句。
2018年12月12日于全书定稿之时
精彩页
大雪纷飞日,袖手旁观时
我对东京街道的迷恋,发端于永井荷风的《晴日木屐》。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读到永井荷风的发小井上哑哑曾经在雪日赋的那首短诗,“大雪纷飞日,袖手旁观时。”真是让人为之一振并悠然微笑的妙句啊。
东京是一个非常适合散步的城市,在群楼之间盘绕的高架桥下面,有很多小街、小巷、绿道,让在巨无霸的超大城市中显得无比渺小的行人能够安详踱步。早年,我读永井荷风的《晴日木屐》,后来又读过一些关于漫步东京的书,比如最近这几年读的刘柠的《东京文艺散策》和新井一二三的《东京迷上车——从橙色中央线出发》等。
任何时代,文人都有对周遭的不满、无奈和遗憾。对所处的时代总是牢骚满腹,是文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文人可爱又可厌的一点。1908年,永井荷风在欧美晃了几年后,返回故乡东京,在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支撑下,开始了随时拿着阳伞、穿着木屐、揣着江户时代地图的漫步。荷风说,他不想抛头露面,不想花钱,也不需要同伴。那什么样的消遣可以满足这几个条件呢?唯有散步。“如果你想体会近代文学颓废的诗情,不用远赴埃及或意大利,没有比漫步现在的东京更能让人感伤的了。”他那些年漫步的东京,正处于近代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逐渐加速西化的过程中,其时间跨明治晚期、短暂的大正时期而进入昭和时期,荷风所目睹的情形,正是日本在东京大动干戈、大加改造的阶段,手里捏着江户时期的地图,眼见着老建筑、老街道一个个在眼前消失,崇尚传统的荷风,其伤感之情十分浓郁。
荷风写到的一百多年前的东京,其景貌着实让现在的人吃惊。早年的东京,地势颇为起伏,人工开凿出来的道路切过山峦,形成各处的悬崖。也许,荷风所说的悬崖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陡坎,它们和各种坡,也就是日语中的坂,共同构成了东京早年逶迤婉转的城市景观。这些景观由茂密的植被所覆盖、牵扯,兜兜转转,颇为曲折。所以,在读荷风的漫步文字时,经常看到的那些地名,上野、根津、银座、入谷、六本木、御茶之水……我在几次的东京之行里都去过了。尤其是2017年夏天的那一次,我在东京的确走了太多的路。对比荷风的描述,现在的景观已是面目全非,四周的视线都被高楼拦截,天际线已与一百多年前完全不同。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其实,也没有什么好伤感的。至少我不伤感。
但就是现在的东京,还是一个适于散步的城市。通衢大道的背后是各种小街小巷,寂寥、沉静,非常干净,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有诸如盆栽、个陛门牌号、小雕塑等精致可观的小细节。偌大一个东京,随便拐入一条小街,就可以领略悠闲漫步的乐趣。关键是,四周几乎无人。这一点真是费解,三干万人的东京,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日本人没事就把自己关在室内吧,不像中国人喜欢在街上扎堆。要看大量的人流,在交通高峰时段的新宿、涩谷、池袋街头可以一试,但就是在这样的时段这样的街头,一旦离开街口,转入后面的小街小巷,人就都又消失了。
关于小巷,荷风写道:“那里潜藏着从阳光普照的大街上无法得知的百态人生;蕴含着隐居生活中那份远离世俗的宁静;沉淀着从失败、挫折、穷迫中修得的慵懒与无拘无束的闲逸恬淡;展现着赌上性命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的非凡的勇气。”
我在东京的街头散步的时候,就特别想起了这句话。
而在夜里,我会想起我非常喜欢的日剧《深夜食堂》,一抬头,东京小街的深夜食堂比比皆是,足够想象揣摩一番了。我希望找个大雪纷飞的时节再到东京,作为一个饶有兴致的游客,真正体会一番:大雪纷飞日,袖手旁观时。
轻文学的素养
永井荷风说,“要对江户名胜产生兴趣,必须有江户轻文学的素养,进一步说,就是必须具备通俗小说作者的脾性。”这段话甚有意味。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其一是轻文学,其二是通俗小说作者的脾性。我自己的感受是,对于风景的赏玩,的确需要尺寸,这个尺寸妙就妙在“轻文学”这个尺度上——往下,流于粗陋;往上,太逻辑太形而上,也会因触点太高,进而视而不见,很难对应风景那种微妙的趣味。至于说通俗小说作者的脾性,荷风的这句调侃很有趣,他就把作为一个作家的自己定位在这个层面上,有点流俗,有点恶趣味,有点下里巴人的烟火气,荷风对此颇为自得。
江户时期的著名俳人山口素堂有名句,“满目盈新绿,山中杜鹃声声啼,初夏鲣鱼鲜。”
这首俳句还有一种译法是,“嫩叶入眼帘,耳闻不如归啼声,贪吃初鲣鱼。”
山口素堂是松尾芭蕉的把兄弟,芭蕉的大弟子室井其角也有一首写鲣鱼的俳句,“紫藤花开了,扳着手指痴等待,坐食初鲣日。”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