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作者多篇论文,从地域文化的言说、族群身份、方言书写、香港在中英和华南的位置等几个方面,探讨历史研究如何从具体的地方出发,却能走出“地方”,检讨国家和民族框架下的历史叙述。“走出地方”的另一重意义,也体现在作者对新旧史料的利用和思考,多篇文章探讨了如何将歌册、字典、绘图、博物馆藏品等实物材料置于更广阔的脉络中阅读,并讨论时至20、21世纪之交,网络时代数字化的史料如何改变着历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目录 前言 “地域文化”研究再思 地方史、地方性、地方性知识 走出梁启超的新史学片想 全球化、全球史与中国史学 “岭学”正统性之分歧 从孙璞论阮元说起 区域研究取向的探索 评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超越地方史的华南研究 评麦哲维《学海:十九世纪广州的社会流动性与身份认同》 当人类学家走进历史 读萧凤霞《踏迹寻中:四十年华南田野之旅》 民族、国族与身份认同 从民俗到民族 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与民俗学兴趣 由爱乡而爱国 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 台湾苗栗县泰雅人的命名与墓葬 一个历史学者的田野观察与省思 罗香林与客家研究 罗香林早年人种学与民族学的理念与实践 香港在中英之间 庚子赔款与香港大学的中文教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与中英关系的一个侧面 省港声色味 从20世纪20年代两地画报所见 陈寅恪与牛津大学 “虚席以待”背后 牛津大学聘任陈寅恪事续论 从虚拟空间回到实物 数字时代的历史事实建构 以电子族谱编撰为例 网上织网 当代亲属关系的建构 从博物馆藏品看中国“近代”史 复制知识 晚清《国粹学报》的博物图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