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日)阿川佐和子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和阿川对话,不知不觉就变得话多,连不该说的
都说出口了。
——北野武(日本导演、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打开对方话匣子的按钮。作为
主持人的我,从来都没有掌握这些秘诀,现在真为那
些虚度的采访时光感到后悔。与阿川进行了一番访谈
后,我在想,如果能偷学一些阿川的访谈术该多好。
——大越健介(日本NHK电视台主持人)
同样做访问,有人就会让我想主动侃侃而谈。看
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重要的并不是发问技巧
。发问者“听的态度”,决定了受访者“答的深度”

——余湘(联广传播集团前主席)
后记
在远藤周作①先生身上学到的
虽然并非是《周刊文春》的连载栏目,但我曾在其他
杂志上采访过远藤周作先生。
远藤先生是家父的朋友,自我小时候起就时常来我家
中。他为人亲切热情,不仅经常同家父来往,对我们几个
孩子也是十分挂念。每次先生来,家中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因而很失礼的是,我长期以来并未把远藤先生当作一位
小说家,而是把他当作“笑星”来看待的。
在我的学生时代的一次晨礼中,老师提到了远藤先生
。因为我的母校是一所教会学校,所以很多老师都是基督
教徒。有一位虔诚的女老师,在讲台上提到了远藤周作的
《沉默》,并滔滔不绝地描述着这是一部多么伟大的作品
,远藤周作这位作家又是一位多么严肃而虔诚的信徒,是
一位多么杰出的人。
我听了老师的话,心中觉得有些奇异。我所知的远藤
先生,和老师讲述的远藤先生,两者之间的落差过大,让
我的大脑乱作一团,不知该如何整理思绪。
“哦,小佐和子,好久没见了,又变漂亮了呀。”
远藤先生到我家来时,总会跟我客套两旬。
“是吗。”父亲总是会否定。
“当然了啊,变漂亮了好多呢。就像‘樱隔三日’呀
。”
父亲听了这话,不禁大喜:
“你这小子,亏你是个小说家,却连日本话都不会说
么!‘樱隔三日’指的是盛开的樱花完全凋零了,是不好
的意思。你可是把它用错地方了,远藤。”
我是通过远藤先生,才学会这个词的。而远藤先生即
便对日语知道得没有那么多,被父亲骂得狗血淋头,也丝
毫不会介意地讲些有趣的故事,逗得大家心情愉悦。这样
的小说家远藤先生,我非常喜欢。
如今,我却要去采访自小便对我十分亲切的远藤先生
。总觉得心情有些复杂,可远藤先生看上去却比我还要不
好意思。对着朋友的女儿,究竟能够说些什么呢?今天可
没法叫她“小佐和子”了,可若是叫她“阿川女士”的话
……远藤先生心中犹疑着,还是率先开了口,给我讲了许
多有趣的事情。他把彼此都十分了解的我的父亲当作话题
,时不时也向身为采访者的我提出几个问题,充分展现出
了他天生的好奇,聊得越发起劲。我就像是在面对一位开
朗的心理咨询师一般,咯咯咯地笑着笑着,忘了自己正为
什么而烦恼。在这种舒畅心情中,访谈也即将结束,这时
,远藤先生开口道:
“今天的采访差不多就到这里吧。我今天虽然一个人
说了很多,但从我这些有些狂躁又有些轻佻的发言中,也
许有的读者能够看出深刻的内涵或是象征,但也有些读者
是无法看出的。”
至今我仍将远藤先生这番总结当作人生指南,牢牢记
在心中。
说起来,我还从远藤先生身上学到了一件事。
其实,在开始做《周刊文春》采访专栏的好几年之前
,我曾在远藤先生担任采访者的某杂志的采访专栏担任助
理。当时我不需要承担主要的提问工作,只不过是在远藤
先生和嘉宾谈话时,时不时“嗯嗯”地点一点头,偶尔插
一两句话而已。
有一天,在采访结束后,远藤先生少见地发了一通脾
气。总是在逗人开心的远藤先生居然发火了!究竟是怎么
了呢?我静静地待在一旁,免得被先生的怒火牵连。
“这家伙也太过分了吧!一点具体的内容都不说。这
也太没劲儿了!”
确实,无论问那位嘉宾什么问题,他都只是回答:
“是啊。这件事情也对我有所帮助。”
“嗯,无论去哪个国家旅游,都很有意思。”
远藤先生似乎对此极为不满。我也是在这时学到了。
原来,在倾听别人说话时,对话是否具体是很重要的
一点。我差点就忘了,最开始告诉我在采访时“一定要问
出具体的故事”的人,正是远藤先生。要是我能在先生去
世之前,正式向他道谢就好了……远藤先生在天堂一定惊
诧得目瞪口果吧。我这个什么忙也帮不上的访谈助理,居
然出了一本书教人怎么做采访,先生恐怕会苦笑世风之日
下吧。
感人至深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带给人勇气
的故事,复杂而有趣的故事,努力和忍耐的故事,令人不
认同的故事,令人感到可耻的故事……
每个人都各有各的故事。无论他们是沉默还是多言,
是笨嘴拙舌或是出口成章,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便可
能会打动倾听者的心。但这并非一定是“有意义的故事”
不可。发声的方式,细微的反应、表情、举止、踌躇、羞
涩、热情……哪怕是没头没尾的无聊故事,在其中也能够
看出对方的性格,只要能令人感同身受,能令人感受到些
细微小事的魅力,对于我们便已经足够。对于发言者而言
,如果能够通过语言上的表达,使得自己的心绪再度得到
整理,得到一些新的发现,就已经足够充满意义了。
如果倾听者在这一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我便将
成为这样的倾听者作为我毕生的目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何谓善于倾听
我不擅长做采访
在倾听时要津津有味
写邮件和对话并不相同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倾听自己
提问时的三大要点
让你觉得“咦?”的事情一定要问
发挥你的观察本领
不要把采访结构划分得过于清晰
学会推测对方的心情
如果是自己的话,会怎么想
应答时不要敷衍了事
第二章 倾听的奥秘
要认识到对话是即兴表演
开动脑筋去思考
在对话偏离主题时如何言归正传
让所有人都开心的方法
直到最后都不要放弃
学会重视基础问题
不要讲陈腔滥调
如何开口问难以启齿的问题
不要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
第三章 能让人轻松开口的提问术
附和的奥秘
“鹦鹉学舌式提问”的使用方法
如何接近初次见面的人
安慰要在话语结束两秒后再说
凝视对方的眼睛
与对方的视线高度相一致
不要随便说“我懂了”
不要不懂装懂
找出吸引你注意的词语
重视对方的节奏
切忌话太多?
如何面对偶像
配合对方选择着装
用餐要在访谈后
后记——在远藤周作先生身上学到的
精彩页
我不擅长做采访
长期以来,我都不太擅长做采访。说旬老实话,我现在也不觉得自己做得很好。
我虽然也在杂志、电视上做过不少访谈,但自开始做媒体相关工作后的十五年里,从来没有人称赞我“非常擅长做采访”。别说夸我了,每次采访我几乎都会挨骂。为什么不更加犀利一点儿?为什么要问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我自以为很不错的决定,却总是会适得其反。曾经有一阵子我十分消沉,反思是不是自己没有采访的才能。
我开始从事采访工作后不久,曾经担任某本周刊的《探访企业家如何充分发挥女性员工的作用》专栏连载的采访者。这个专栏有两位新人女性采访者,两人轮流去采访各大公司的社长。当时恰逢《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刚刚生效。
“贵公司对于女性在社会上的活跃有何见解?”
“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女性参加工作一事的?”
“女性在工作时的优势和不足有哪些呢?”
当时的环境相比现在,更不利于女性真正地参与社会工作。特别优秀的人才另当别论。当时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女性参加工作不过是在结婚前找份临时的活计,责任岗位很少会起用女性。大部分社长嘴上说着“哎呀,女性的力量对今后的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但真要问他个人的想法时,他又会说:“但我还是希望我家夫人能待在家里呀。女性想要获得幸福,归根究底还是要结婚的。”
社长们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自己,由于自小就被高举男尊女卑大旗、极为大男子主义的父亲教养大,所以对于社长们的发言从未产生任何疑问,反而觉得他们的话极有道理,心想:说得对呀,女性现在还没有能力进入社会,和男性并肩工作呢。
就这样过了两年,这个专栏结束了。一直从旁协助我们两位访谈记者的大叔(当时还是位大哥)在最后为我们开了一场庆功宴。
“感谢您两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总是给您添麻烦,一定给您增添了不少负担吧?”
我向着大哥低头致谢,没想到他却摇摇头,对我说:
“阿川女士呀,虽然访谈做得不怎么样,但是没想到社长们都不会讨厌你呢。”
这话说得我不知道他是在夸奖我还是在贬低我。但当时,我心中更多地认为他是在贬低我。虽然我也并不认为自己做得很出色,但当时却感觉自己被打上了无法消磨的烙印:这样啊,原来我真的做得很糟糕啊……
之后,我对于采访的畏惧心理便日益根深蒂固起来。虽然想要提高自己的水平,但畏惧心理却日益增强。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开始自暴自弃,心里想:“我早就说了我做不好的。”但从事媒体工作,想要绕开采访是不可能的。我一边想“受够了、真是受够了”,一边不情愿地继续我的采访工作.
有阿川风格的访谈,究竟是什么?
那之后过了大约有十年,在1992年的秋天,《周刊文春》的主编找到我,问我有没有意向担任访谈的主持人。 P3-5
导语
日本深入人心的谈话节目女王20余年经验总结,首次披露与超过1000位知名人士的访谈经验。
“问”到结果,不如“听”出答案。
轰动日本的话题之作,销量突破1700000册,加印60次。
电影大师北野武、NHK电视台主持人大越健介、联广传播集团前主席余湘联袂推荐!
35个“对话”诀窍,揭开聆听的奥秘,掌握谈话的技巧。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愿意聆听的人。
静心聆听世界,世界也会倾听你。
序言
说实话,究竟应不应该出版本书,事到如今我仍旧犹
豫不决。出版方文春新书编辑部的向坊健先生给我戴了不
少“高帽”,一不小心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但现如今仔
细一想,不禁迷惑究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让我如此犹豫的最大缘由,是我并没有资格出版一部
“新书”①。“新书”原本是怀有向大众传授知识、技术
的热情的人,从学术角度编纂的书籍。而我并不属于这一
范围。说得简单一点,我完全没有任何类似的出书热情。
不仅如此,我的访谈连载虽然勉强得以维持,但采访
的本领、技巧尚在摸索学习之中。1993年5月,我开始在《
周刊文春》①上连载访谈专栏《想要和那个人见面》,至
今已连载超过九百期,按照年头来算,到今年春天已经是
第二十年了。我自己虽然也感叹能够坚持这么久有许多不
易,但如果有人问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访谈,访谈水平
有没有提高?”我本人几乎没有任何的心得。本书正文当
中也会提及,直到如今,在出门做采访之前我还是会提心
吊胆、紧张万分。类似于“哎呀,不就是个采访吗?随随
便便就能搞定啦”这样的从容,我是一点儿也没有的。
更何况,最近我还开始主持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今后
不仅我的文字,连我采访时的言行举止都要暴露在大家的
面前。虽说如果感到不快,不接受这份工作就可以了,但
正所谓“胆小鬼戴了高帽也敢上树”,人是有弱点的。总
而言之,我正处于钻研采访技巧的过渡时期,在这种情况
下出版什么“倾听的秘诀”之类的书籍,仿佛是打自己.
的睑一般。
“哎呀,阿川只做这么点儿准备就去采访呀。”
“嘿,阿川原来是这样伪装自己的无知、若无其事地
提问的啊。”
“原来如此,阿川提问的方法原来只是权宜之计呀。

我的秘密一旦被读者和采访对象知晓,很难不对今后
的访谈工作产生影响。果然还是不应该写出来……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也是一个倾听自己心声的
机会。
阿川啊阿川,你在害怕什么?没有人指望着你能写出
什么学术巨著。大家也都明白,你还在访谈的领域中摸索
前行。不过,读者如果能通过你那并不怎么高明的访谈经
历,以及无数次的失败经验重新对“倾听”这种行为进行
思考,并从中学会一点儿经验,不也已经足够了吗?
去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我和许多非受灾者
一样,在一段时间之内感到万分空虚,什么也做不下去。
我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难道真的什么忙都帮不上吗
?我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焦虑、烦闷,甚至觉的高
中生们说:“虽然很辛苦,但是也非常有趣。”年长的行
家听完这番话,不禁面露喜悦之情。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个高中学生跟我孙子
差不多大,我也不知道该跟他说些什么,对他能有什么用
。不过在见面之后,他问了我很多问题,心里不由得高兴
起来。毕竟亲朋好友都对我的工作完全不感兴趣。我也从
来没有讲自己的事情讲过这么久。”
事到如今,行家们已经放话:“我才不需要什么继承
人!这门手艺就绝在我手上吧!”话虽这么说,他们最后
却对学生们道谢说:“感谢你们愿意倾听我的声音。”看
着这幅景象,我不禁落泪了。
“倾听”这个行为,哪怕不像我这样把它当作生计,
是每个人在每一天当中多多少少都会发出的动作,就像呼
吸一样,是自然而然的行为。问路、问价钱、听课、与人
聊天、听人抱怨、听人吹牛、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听得兴
致盎然、听得满面茫然……倾听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哪
怕在同一个场合听同样的故事,但在不同的人脑海中留下
的内容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之前那个人是不是这么说的来着?”
“哎?是吗?我倒是对那句话印象比较深。”
“什么?我完全不记得这句话。”
究竟是哪一句话会被记录进大脑中,根据人的不同,
是有着极大的差别的,我们往往会因此感到震惊。但这也
正是“倾听”的迷人之处,因此人才会不断地去倾听。
同样的话题、新鲜的消息、可笑的故事、感人的事迹
,倾听他人的故事,能让我们心潮澎湃。怀着单纯的好奇
心,倾听别人诉说的事情,听者将自己的记忆、情感与之
对应,一定能从中感受到某些东西。而倾诉者在诉说的过
程中能够重新整理思绪,打开快被自己遗忘的抽屉,获得
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说起来,那个领导每次发言总会讲很长时间,平时
我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地听,明天就稍微忍一忍,认
真听一次吧。”或者是:“奶奶每次回忆往事,我都是嘴
上说着‘哎呀,这个故事早就听过了’,总是捂上耳朵很
不耐烦,偶尔也还是应该耐心地听她讲一讲。”
如果您现在产生了这种想法,那么请您翻到下一页。
内容推荐
聆听——社会人的基本能力、美满生活的基础要素、世界精英们的共同习惯。善于聆听的人,会听到他人的内心需求,他们善解人意,值得信赖,总是迅速成为受欢迎的那个人。
本书分为聆听的奥秘、聆听的法则、谈话的诀窍三部分。通过35个超实用的聆听技巧和数千个采访沟通实例,帮助读者通过“听”“观”“说”3步,打开谈话对象的心防,听出真心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2: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