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汉孤魂(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修订版)/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岳南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西汉孤魂》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发掘马王堆汉墓的曲折历程以及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所引发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作者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在考古发掘过程和相关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之间自如切换,为读者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评论称:作者的感叹深沉而悲怆,令人惊悚不已——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岳南等作家写出这一年的好书,展现出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目录 序一 起震撼世界的往事(侯良) 序章 林彪与第一个战斗号令 第一章 意外发现 紧急疏散,现在正式开始 地洞中,突然窜出蓝色火焰 急电国务院 考古大师留下的一桩悬案 第二章 狂飙到来之前 拉开发掘的帷幕 想起了两个女人 发现盗洞 馆长被塌方埋入墓坑 棺椁初露 第三章 珍宝灿烂 北京来人 死者的地下宫殿 墓坑内的清理 夜半开棺的军事命令 第四章 长沙顿起罕世惊雷 贵妇人初露尊容 狂飙从天而降 新华社杀出个“程咬金” 周恩来的紧急指令 女尸夜遁 第五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国内外的论争 周恩来:另外两个墓可否发掘 “程咬金”砍来第三斧 第六章 解剖大行动 李先念:还是要尽早行动 郭沫若:此事日本人已注意到 彭隆祥请缨上阵 第七章 八方风雨会长沙 华国锋:若吊颈而死,颈部多充血 他杀?自杀?病亡? 穿越历史防腐术的长廊 关于女主人暴亡之后的推断 神秘棺液的来源 第八章 余波不绝 江青:我对这个女人不感兴趣 周恩来:至少要把老太婆保存两百年 郭沫若:这是一件荒唐透顶之事 杨振宁:怎么会落到美国人手里去了 王冶秋:要是原子弹命中,再厚也不行 第九章 发掘三号墓 周恩来点将 遗落在封土中的遗物 又见木棺 地下珍宝知多少 “智多星”王振江出山 墓坑内不祥的纷争 石兴邦再失良机 第十章 遗恨中的慰藉 再取帛画 将南京长江大桥压断怎么办 是谁盗掘了二号墓 揭去最后一层面纱 墓主人家族关系初断 第十一章 重组历史的碎片 软侯利苍——刘邦的亲信 诱杀英布的立功者 太夫人的生命历程 长沙国的亿万富翁 太夫人的生活再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十二章 死于军营的将军 三号墓的墓主究竟是谁 年轻的军事将领 南越军队进犯长沙国 从《驻军图》看利稀的军事活动 第十三章 地火天光 成立帛书整理小组 老子与《道德经》 苏秦与《战国纵横家书》 世界上最早的地图 天文学上的世界之最 《周易》与《八卦图》 《导引图》与祖国医学的神奇功效 第十四章 余响 姚文元:他们挖出了打击自己的炮弹 毛泽东:出了书,也给我一本看看 王洪文:我看这些玩意儿不值钱 邓颖超:让恩来也照那张图练一练 胡耀邦:不要再干这种蠢事了 附录 岁月无悔——忆马王堆考古中的良师益友王仔(白荣金) 后记 序言 一起震撼世界的往事 38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曾震撼了世界,引起 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当时我作为湖南省博物馆负责人之一 ,除了参加一号汉墓的发掘之外,在之后的二、三号汉墓 的发掘中,因担任发掘施工组的领导,也每天守在施工现 场。在女尸研究和出土文物的科研工作中,我的责任是组 织接待各方面的专家,因此有幸认识了众多的学者,并了 解到他们的科研成果,从中学到了不少有益的知识。筹建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时,上级令我参与设计筹划以及赴沪筹 措建筑材料和陈列设施等工作。文物陈列开放之后,我负 责宣传接待,因此有幸接待了许多中央首长及外国元首和 专家学者。使我对马王堆汉墓的发掘、研究、宣传展陈的 全过程,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岳南先生著《西汉孤 魂》,嘱我题序,我未敢推辞。写几点感触,提示本书的 内涵,裨益于读者。 一 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是在一种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发掘的。当时处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尤其 是在席卷全国的所谓“破四旧、立四新”之后,人们对与 “历史”有联系的东西,一律视如敝屣。在这样一种历史 氛围中去进行古墓发掘,真叫“不合时宜”、“不识时务 ”,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困难。如一号墓的发 掘经费被扣除一半,一个仅有60把锄头、20个胶卷的报告 被斥之为浪费。请劳动局批准30名农村劳力,说是不能影 响农业生产,他们派给的城市民工,最大的71岁,最小的 16岁。后因下雨怕塌方,向教育组请求学校支援,遭到严 词拒绝。雨天进餐,驻军医院不准进入礼堂,只能蹲在房 檐下吃饭。推土机推倒了墓边的几棵树,医院领导指责是 破坏森林(其实树在文物保护范围之内)。墓周堆积如山 的泥土,偶尔滚入道路上,又说是破坏了医院的卫生。更 有甚者,文化组一军代表在千人大会上,竟信口雌黄地说 :“博物馆吃饱饭没有事,天天去挖死人骨头棺材板子… …”因此使几位考古干部要求辞职改行。今天的人们听到 这些话,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可当时,那就是事实 。我们正是背负着这样的“历史重负”,通过艰苦的努力 ,完成这6000立方土的发掘的。因此,对于当年手足胼胝 地劳动在工地上的人们,五六十岁的老技工,十几岁的年 轻讲解员,应当给予诚挚的谢意。尤其是为马王堆汉墓及 湖南考古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的老技工任全生、苏春兴、 漆孝忠以及复员军人尹继龙,均已辞世多年了,他们的名 字将与马王堆汉墓永世长存。二十几年前,山东大学历史 系著名考古学教授刘敦愿先生来长沙,我陪同参观马王堆 现场,当他听完我对一号汉墓发掘情况的介绍后,颇有感 慨地说:“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想不到发掘条件如此之 差,而经过又是如此之艰难,这在我国的田野考古史上, 实属少见,实在应该写成文字载入史册。” 当然,二、三号汉墓的发掘,由于周恩来总理和湖南 省委的重视,情况己大为改观。但读者从本书可以看到, “四人帮”又多处掣肘,时有干扰。 二 由于马王堆汉墓保存基本完好,因此出土珍贵文物共 三千多件,如漆器500件、兵器38件、竹木简922支、丝织 品一百余件、木俑266个、竹器一百余件。另外还有大量的 农副产品和中草药,以及铜鼎、铜镜、玳瑁卮杯、木梳、 木篦、角梳、角削刀以及泥“半两”钱、泥金饼、木犀角 、木象牙、木壁、木罄等明器。尤其重要的是,除四幅帛 画外,三号墓出土有十多万字、二十多种的帛书,其内容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且有不少是古佚书。 已故著名学者沈从文先生于1980年冬在美国圣·若望 大学作《从新学转到历史文物》的学术报告时说:“每个 人都知道中国有《二十五史》,就没有人注意从地下发掘 的东西,比十部二十五史还要多。”他的原意是这众多的 文物,就是用实物写成的二十五史。据此我们也可以说,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也正是用实物写成的西汉初期的 百科全书。 38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文物进行了多角度、多学 科的研究,据不竞全统计,己出专著八十多种,论文约三 千篇。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 区,都出版了介绍马王堆汉墓的专刊及书籍。国内建立了 不少研究组织,如湖南中医学院建立了“马王堆汉墓医书 研究会”,并出刊有《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国家文物 局组成“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先后出版了马王堆 汉墓帛书释文、译注等数十种;以湖南医学院为主的约十 所医学院校,组成了“马王堆古尸研究小组”,出版了《 长沙马王堆古尸研究》;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丝绸 工业公司也建立有“马王堆文物研究组”,出版了《长沙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湖南农学院、中国 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组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动植物标本 研究组”,编写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 的研究》。1979年6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马王堆汉墓出土 帛书国际学术讨论会;1992年8月26日至29日,湖南省文物 局在长沙召开了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 有英国、美国、法国、瑞典、意大利、加拿大、日本、泰 国,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国内的学者专家共六十余 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在总结发言中 说:“关于马王堆汉墓的研究,现在仅仅是开始,今后还 需要用许多世纪来研究来纪念。”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具有很高的 学术价值。因为它涉及了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化学 、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中医中药学、解剖学、组织 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 学、临床医学,以及考古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文字 学、版本学、音韵学、训诂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和 农业、手工业、宗教、军事、地震、交通、绘画、音乐、 舞蹈、纺织和烹饪等各种学科。正是由于马王堆汉墓的发 现,有些学科的历史需要改写,因此湘潭大学历史系教授 余明光曾建议编辑出版“马王堆文化丛书”,建立“马王 堆学研究会”。不少人认为他的建议不无道理。 三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经新华社公布以后,曾一度引起世 界性的轰动,据新华社统计,1972年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和宣传,成为当年世界最热门 新闻之一。但这38年来,通过国内陈列和国外展览,仍然 受到各国首脑、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的赞赏和称誉。 自1974年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建成开放以来,己接待国 内观众两千余万人次,来自世界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参观者约五百万人次,其中有国家总统、首相和总理 ,以及各国驻华使节等。各种代表团、访问团和各类学术 团体九千多个。 1972年10月,李先念副总理陪同尼泊尔首相比斯塔夫 妇参观了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后,听我介绍古尸已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时,十分惊讶地说:“奇迹,真是世界奇迹 !”同年柬埔寨首相宾努偕夫人来参观时,看到刚出土的 漆器光彩照人时,问我是否在外面涂了什么东西。我对他 说:“按照国家文物政策规定,历史文物必须保持原貌。 ”宾努笑了,他说:“要是这样,那就太惊人了。”宾努 自进入博物馆后即笔记不停,这在我所接待过的众多外国 首脑中是仅有的。1977年5月,缅甸总统兼国务委员会主席 吴奈温偕夫人在邓颖超同志陪同下前来参观,他对我说: “关于马王堆汉墓,我在国内就听说了,很乐意亲眼看看 。缅中两国很早就有来往,这可能和马王堆汉墓的历史差 不多。” 1974年4月4日,日本友好书屋读者代表团参观之后要 求座谈,大理大学横山先生率先发言:“一号汉墓简报在 日本很受欢迎,日本很多历史学者、考古学者都怀着极大 兴趣读了这个简报,他们得到的是书本知识,今天我能亲 眼看到这些宝贵的东西,实在太感谢了。”安宅先生说: “帛书在日本报纸上是整版报道的,而且都是头版头条。 平时我国只有火灾地震才放在头条报道,尤其是《老子》 的出土,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书屋经常收到读者来信,希 望早日出版。”团长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四大文化 之一,所以我们日本人把中国的考古学作为世界宝库看待 ,现在你们能把古代文物完整地发掘出来,以利于国家建 设,所以我要对中国考古科学家表示敬意。” 1976年4月,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董事会一行 24人前来参观。团长说:“我们在国内看了《考古新发现 》的电影,今天能看到文物,实现了我们等待已久的愿望 ,所以很高兴。”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艾尤于1987年5月 专程来看帛书《老子》,在如愿以偿后,他说:“马王堆 汉墓出土的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不少是稀世珍品 ,我为你们而骄傲。” 近二十年来,马王堆汉墓的部分文物曾先后到日本、 美国、法国等地展出,无一例外地均受到了欢迎。1990年3 月17日在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公园展览馆展出后,立即在 日本又引起了第二次“马王堆热”。著名人士陈舜臣、里 岩重吾等纷纷在报刊上著文称赞,观众更为踊跃,最多时 一天竟有14850人涌入陈列室。展出168天,观众为40万人 次。观众怀着激动的心情,写满了16册留言簿。1992年2至 6月,在法国菲尼斯特尔省的达乌拉斯文化中心展出后,80 天之内,观众为68000人次。法国科学院著名汉学家杜德兰 先生说:“开始我认为展览远离大城市,可能不会成功, 但由于展品精、形式新,吸引了不少500公里以外的巴黎人 前来参观,人数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计,展览是非常成功 的。”有一位观众留言说:“从陈列中不难看出中国人的 智慧,古代中国的文明告诉人们,现代中国总有一天会发 展起来。” 四 岳南先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先后在长沙、北京、西安 等地访问了与马王堆汉墓发掘、研究以及参加西汉古尸研 究的数十人,并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与出版物,苦心孤诣 地撰写了《西汉孤魂》一书。较为详尽地叙述了马王堆三 座汉墓发掘的前后过程,以及对西汉古尸和众多文物研究 的成果,笔触生动,描绘真切,使本书达到了科学性、知 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地步。由于其可读性很强,出版之 后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过去有关马王堆汉墓的专著 ,大都属于学术性范围,且多为考证或诠释某一方面的问 题,而全面反映发掘过程及其成果的,除已出版的《长沙 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外,关于二、三号汉墓的发掘 报告,由于某些人的耽搁,至今未能出版,故本书的问世 ,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可能弥补这一缺憾。 新中国建立近六十余年了,我国文物考古界长期存在 的一个问题,即写大众化的文章太少,他们过分强调学术 性(这是必要的),在一篇文章中常常过多引证古文献, 而且多用考古词汇、专用术语相堆砌,这样致使社会大众 望而却步。所以,文物部门的几个专业报刊,发行量很小 ,致使文物考古的社会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局限。当然,这 个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写了这一类文章,怕同行说是水 平低,在职称评定时人家也不认账等等。我常想,全国科 委系统有“科协”组织,他们办报纸、写文章,开讨论会 ,把一些深奥复杂的问题,讲得通俗明白,生动有趣、受 人欢迎,不仅在扫除“科盲”,而且在“科技扶贫”方面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文物界也十分需要培养这样一支队伍 ,积极开展“文普”活动,使社会各界都来了解文物、宣 传文物、保护文物,从而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使损 坏盗窃历史珍品的文物案件渐趋消失。国家文物局原文物 处处长陈滋德在病榻上曾对我说,想找一些同志座谈一下 有关文物宣传通俗化的问题,可惜他在谢世前也未如愿。 岳南先生有志于中国文化史的著述,他与人合作已出 版了《风雪定陵》、《万世法门》,并已单独出版了《复 活的军团》、《日暮东陵》、《天赐王国》等书,均已受 到社会读者的赏识,《西汉孤魂》的出版当不例外。由此 ,我们文物界的同志应该欢迎诸多的文学、文艺工作者, 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应关注文物考古事业。作为文 物大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极为丰厚的遗产,需要人们 运用手中生花之笔,来予以宣传揭示,使其更好地为我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也使更多的外国人,通过这 些著述,去了解辉煌的古代中国,去认识走向繁荣的现代 中国。这算是我的一点祈求吧。 侯良 1998年2月10日于长沙 2010年8月修订 【简介】侯良,河南林县人,1927年生,毕业于河南 省立开封师范学校,1949年5月参加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战 争中任师政治部记者。后转业至地方工作,先后任湖南省 博物馆副馆长、湖南省文化厅文物处长、中国博物馆学会 理事等职,其间参与领导马王堆的发掘工作,有《神奇的 马王堆汉墓》、《难忘的军旅生涯》、《尘封的文明》等 著作问世。 导语 马王堆下一个被挖掘的洞穴内,突然窜出蛇状的蓝色火焰,院务处长被烧伤,工兵部队紧急出动,探测炸弹未果。闹剧过后,意外发现千年古墓…… 作者岳南擅长以文学的笔法描述考古发掘过程,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为一炉,既不同于枯燥的考古发掘报告,也有别于传统的纪实文学,被誉为“中国举证文学第一人”。本书以严谨的态度和富有条理的写作手法,将考古发掘过程与史海钩沉尽遣笔端,为读者重现了古代中国文明,使考古过程成为了大众阅读的对象。 后记 在本著采访与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湖南 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相关单位的支持 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向侯良、高至喜、傅举有、 周世荣、何其烈、彭隆祥、刘里侯、王行、白荣金、王振 江、石兴邦、雷震霖、黄逖等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没有上述专家学者的关爱,要完成这本书的写作是不可想 象的。 岳南 2011年4月1日于北京亚运村 精彩页 林彪与第一个战斗号令 他俯视延绵不断的太行山,在三千米高空。 又一次身临这片土地,亲切感倍胜从前。 三十多年前,他率领被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在这块群山峥嵘、层峦叠嶂的沟壑深处,一举击溃了日军坂垣师团的第21旅团,取得了中国军民抗战以来第一个对日作战的辉煌胜利。他和他的官兵在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他的声名随着这注定要写入中国抗日史册的伟大胜利而威风显赫,并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而这一次,他本人连同他的国家在经历了无数次波诡云谲的大起大落之后,作为新中国第二号人物的“副统帅”,他亲往太行山区,作防御苏联军队进攻中国的战事视察。 ——此时是1969年10月5日。 从英国最新进口的“子爵”号客机,伸张着硕大的机翼,在太行山上空平稳而缓慢地飞行。他的身边陪坐着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总参谋部分管作战的副总长阎仲川、北京军区参谋长马立华等著名将领。 “子爵号”以五台山为坐标,向西北方向斜穿而过,在飞越著名的滹沱河、雁门关、古长城后,又折向东北方向进发。此时,飞行员将飞机的高度慢慢下降到一千米,几乎快要贴着高耸入云的山峰。由于绝好的天气,机体下散落着的山包、庙宇、村庄点点簇簇,活像棋盘上排布的棋子,掩映在绿树丛草之中。那纵横交错的道道河流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烁烁,流光溢彩,整个山野田畴透出一种塞外之秋独特的风韵。 林彪不时地望望窗外,浓眉紧锁,缄默不语,只是那平时瘦削惨白得吓人的脸,渐渐泛起些许的红润。 “林副主席,前面就是平型关,您当年击溃日军将领坂垣师团的地方。”吴法宪腆着大肚子,向前凑了凑,小声地提醒着。 “噢?!”林彪应声从座椅上翘了翘瘦弱的身子,凝重的剑眉舒展开来,那似乎永远都在半眯着的眼睛突然睁大,略显鹰勾的鼻子轻微地颤动了一下。他从郑维山手中接过高倍望远镜,透过飞机舷窗,向外嘹望。飞行员接到空军司令吴法宪的指示,“子爵号”开始在山野沟壑中的平型关上空隆隆盘旋。 “一晃三十多年了,山水依旧,道路村庄可都变了。”很少讲话的林彪自言自语地说着,望远镜在他手中不时地变换着角度,平型关的一切尽收眼底。 “林副主席,您当年指挥的平型关大捷,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郑维山不失时机地说。 “哦,嗯。”林彪小声应对着,没有回头。他在仔细观察下面的一切,追忆着往昔的辉煌和荣光。 林彪原名林育蓉。1925年,作为湖北黄冈县回龙山的一个乡村青年,他带着18岁的青春之梦,在堂兄林育南的指点下,毅然走出闭塞的大山,孤身一人来到广州,投考了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在这座闻名于世的军事学校里,他先后成为蒋介石和后来成为苏军元帅的勃留赫尔的宠儿。但是,毕业后,他的人生却和当时尚处于弱小地位的共产党联结在了一起。他投奔共产党领袖之一的周恩来后,很快参加了著名的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再后来,他上了井冈山,以其罕见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指挥天才,很快获得毛泽东的赏识,并由一名小小的排长、连长、营长,迅速升为团长、纵队司令、军长、军团长。1930年,当他出任红四军军长时,才刚刚22岁,而两年后晋升为红一军团军团长时年仅24岁。由此,他成为朱德、毛泽东麾下的著名战将。在红军一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他指挥了抢渡乌江天险、突围腊子口等著名战斗,在向西南进发和广西全州战役中,他一人在前线指挥红一军团和三军团同国民党部队作战,赢得了赫赫功名。关于他在长征中突出的军事天才和煊赫的声威,若干年后,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以教徒般的虔诚和敬仰崇拜之情,做了极其精彩的记述。在突破金沙江前夕,“关键的任务落到林彪的肩上,他是红军中年轻的雄鹰。在1935年那明媚的春天里,云南的田野万紫千红,到处是雪白、桃红和淡紫色的罂粟花,在阳光下迎风摇摆。在红军长征的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为灿烂的明星了”。 抗日战争初期,林彪在太行山腹地指挥的平型关大捷,使他作为共产党阵营中的名将之花一枝独秀地傲立于北中国的山野之上,他的名字在一夜之间传遍国内的同时,也首次为海外人士广泛关注。当志得意满的林彪在这次战役后,班师来到五台县时,更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数不尽的人群聚集在城里城外,争相一睹这位年轻抗日将领的风采英姿。特别是当人们得知这位干练而稳重的师长尚未婚娶时,无数情窦初开的美貌少女,被他的形象和辉煌功业迷恋得如醉如狂……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