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医坛百影(名中医医论阐挥)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卢祥之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王冰《素问注序》说:“且将升贷岳,非径奚为
?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扶桑”不仅指“东瀛、
日本”,《山海经·海外东经》载:“下有汤谷。汤
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
,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亦即谓,“扶桑”是
生长于东方海外名叫“汤谷”的一片水域中的一棵参
天大树,即谓中医之学成也。
学医需有“径”,抵达需有“舟”。祥之先生此
书,即学医者的“径”与“舟”。
——沈宝藩(85岁国医大师)
目录
上篇
郑钦安
严鸿志
王季寅
费绳甫
张骧云
张锡纯
陈伯坛
丁甘仁
曹颖甫
金子久
范文甫
杨伯雅
萧龙友
夏应堂
朱南山
赵文魁
韩一斋
包识生
陈鼎三
杨鹤龄
卢朋著
赵熙
冉雪峰
恽铁樵
张简斋
谢利恒
王仲奇
施今墨
汪逢春
祝味菊
孔伯华
隋翰英
吴佩衡
黄竹斋
谭次仲
张栋棵
徐小圃
严苍山
单养和
夏墨农
方伯屏
瞿文楼
马二琴
吴棹仙
陆渊雷
王慰伯
夏仲方
时逸人
邹云翔
张梦侬
下篇
刘赤选
顾兆农
胡希恕
陈慎吾
赵炳南
闰德润
余无言
岳美中
刘惠民
秦伯未
沈仲圭
张伯臾
黄一峰
陆石如
黄文东
赵锡武
程门雪
陈道隆
章次公
董廷瑶
张赞臣
夏理彬
刘绍武
姜春华
姚正平
李重人
陈苏生
崔萃贤
濮青宇
王鹏飞
刘奉五
魏龙骧
董德懋
王正公
裘沛然
孙砚孚
关幼波
任应秋
吴怀棠
金明渊
傅宗翰
董建华
颜德馨
姚培发
谢海洲
金寿山
焦树德
张镜人
印会河
任继学
门纯德
精彩页
上篇
郑钦安
“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黄,诚阴阳二症之大柱脚也。”
“万病起于一元伤损,如中风,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予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衰于何部,内邪外邪即在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未治风而实以祛风,握要之法也。”
郑钦安(1824-1911),即郑寿全,四川邛州人,清末民初著名伤寒学家。郑氏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学术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作,其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钦安先生精研典籍,参悟出“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就,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认为“万病一阴阳耳”;“发病损伤各有不同,总以阴阳二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他十分强调阴阳辨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按定阴阳虚实,外感内伤治之,发无不中”,还再三强调“务要将内外两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
在钦安先生医学思想中,无论辨病识症,还是解方论药,都以阴阳为准则,并提出明确的辨别阴阳的标准:“阳虚证,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清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阴虚证,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高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渴、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
钦安先生之“真气存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亡”认识影响深远。临床上,寒热疑似、阴阳难辨这种复杂局面,最是关键时刻,亦所谓识见不明,“误用即死”的紧要之处。陈修园曾谓:“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可见识别阴阳的重要。在这方面总结出的“阴阳实据”或“阴阳辨诀”“用药真机”应该说是钦安先生一大贡献。
钦安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观点是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其又最推崇肾阳。认为肾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言。那么在病理状态下,自然重视阳气,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也就是说,阳气衰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故其治病立法,首重扶阳,临证时首先考虑元气损伤情况,以辛热之药扶阳抑阴,擅用姜、附、四逆汤之类的方药,形成近代历史上非常鲜明的用药风格,以致创立了一个近代历史上十分独特的医学流派,即“火神派”。
“火神派”,即“扶阳派”,其传人有卢铸之、吴佩衡、范中林、祝味菊等著名医家。扶阳学术思想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人体真阳(真火),擅长治疗阴寒之证,临床上善于应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回阳、温阳、通阳药物,特别是擅长大剂量而灵活应用附子,并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致而屡起沉疴大症。
实际上,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除了保胃气、存津液,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六经方证的虚寒证,许多地方应用了附子、桂枝、干姜,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真武汤、理中汤、桂枝汤及其衍生方,主旨就是以扶阳气而祛邪。故云,扶阳学术思想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
扶阳学术思想的基本内核仍然是阴阳相对平衡,也就是生理上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互根互用、相互转化,并不是不重视阴。在病理上,认为生病就是阴阳平衡失调。治病的关键就是调和阴阳,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防止阴阳互损,或阴阳离绝的现象发生。扶阳派医家多是伤寒大家,他们在临证中深刻领悟了《伤寒论》四逆汤、桂枝汤等方证的精义,可见,要想领悟扶阳学派的学术思想,就须学好《伤寒论》。
P1-4
导语
本书专述医坛卓越人物的人性亲和、日常生活和鲜为人知的探究艰辛以及家庭、后人的追述,力求在史实基础上,勾勒出这些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
书中文字简练,资料翔实。紧扣临床运用,有助于充实初涉医坛青年学生的知识,本书适合中医及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序言
历代,尤其是近现代,中医学界的许多著名中医大家
在接受西方新知,并广泛吸收、学习、消化前人诸多流派
精华的基础上,发表过不少零金碎玉般的医论、医述、医
说,这些对于入室登堂的中医学子,无疑会有很多启发。
清代学者叶天士对当时一些医生临证盲无定识,用药
轻淡塞责曾经针砭道:“轻剂起沉疴,混沌疗痼疾”,“
假兼备以辜中,借和平以藏拙”。临证病情往往错综万变
,治疗必须全面权衡,统筹兼顾。过去人们常说施今墨先
生用药庞杂,实际上就是统筹兼顾,所以又有人说施先生
用药“雍容华贵”。我们学习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孙氏医
论重诚,选方臻精,其用药特点为简易见长、平正取胜、
奇崛跳脱、杂乱有章。后世有些医家也说其“庞杂繁乱”
,而其方之杂正是奥妙之所在。如孙氏之姜桂与大黄并用
,人参与硝黄相伍,就体现了“制方之反、激、逆、从”
的妙用。历代组方庞杂或配伍奇特而起沉疴、愈危疾的案
例比比皆是。又如裘沛然先生早年曾治疗一痢疾危证。患
者一日痢下数十次,病延二旬,已濒危殆。裘为之处一方
,方中集补气温肾、清热燥湿、通里攻下、涩肠收敛及养
阴等于一炉,似乎是一张“杂乱无章”的“兼备”之方,
可谓“混沌而又混沌”。结果药后翌日即痢止神清,腹痛
亦除,脉转有力,胃思纳谷,仅二剂而病痊。这就说明“
兼备”之方并非杂凑成方,其中寓有缜密和巧思。类似这
样的验案虽然为数不多,但在医话、医论中仍可寻见,故
愿作集,荐于读者。
本书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医坛一些大家的约略身影、治
学观点和经验点滴。既是“一些”,定不是全部,肯定有
遗,况限于篇幅,既是“身影”,定不是全貌,也不全是
学术特点介绍。书中所涉医家著述,仅是挹其吉光片羽,
所云“阐挥”,不过是某一点上的体会和札记,所记所述
,是当非当,仁智各见,聊供参阅。另,杜甫有“献芹则
小小,荐藻明区区”的诗句,亦如我书,寻常的“芹”“
藻”,卑之无甚高论,书中的讹误和欠妥,衷心祈望得到
读者诸君的匡正和指教。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了近现代103位著名中医学家临床遣方用药特色及部分医案,举述了如开启“火神派”“扶阳派”宗师郑钦安的辨分阴阳二十五法;“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的张锡纯诸法;四大名医之首孔伯华用“玉液而金丹”生石膏的精辟经验等,结合经典,理法、方药、医论、医案一体予与阐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