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危机与变局(大清史事)(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吴士余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清朝,既是古代的终结,也是近代的开端。自努尔哈赤建国、多尔衮率兵进入北京,三百年间,不乏盛世的励精图治、文治武功,亦有衰世的恪守陈规、千疮百孔,更有末世的国破家亡、丧权辱国……资深文艺评论家吴士余先生积累数年研读《清史纪事本末》心得,与读者分享,一同品读清朝三百年来经历的危机与变局,洞悉历史的哲理,吸纳历史的智慧,探寻历史的核心价值。 作者简介 吴士余,1945年生,浙江镇海人。编审。资深出版人,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兼《书城》杂志社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委、副总编辑,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出版协会秘书长等职。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小说美学论稿》、《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叙事》等,学术随笔《守望理性》、《再望理性》等。学术成就收录于《中国新文学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英文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辞典》(韩文版)、《世界名人录》(香港版)。1999年获“世界文化名人奖”(香港),2006年获上海出版人奖。 目录 前言 康熙 智者康熙 诚和善治之道 经筵宣讲经书 靳辅治河康熙治政 倡廉的清官效应 集典修史文治安邦 尊贤举才须显真诚 雍正 雍正讲政治 除弊方能立政 养廉银新政 变革政制的考量 造势道德教化 告密的制度化 挟文字狱治天下 乾隆 还原乾隆 整饬官场宽严相济 表彰汉学匡正学风 利义并重的治生之道 师爷佐治的另类官场 和坤的潜规则 盛亦乾隆衰亦乾隆 嘉庆 嘉庆的偏执 整肃官场四风 内外兼治禁鸦片 闭关自守的轨迹 道光 道光的悲剧 整治司法乱象 海运漕粮的困局 两淮票盐变革 道光的补丁秀 咸丰 同治 咸丰同治堕落自戕 咸同重臣曾国藩 奕诉的洋务自救 左宗棠的船政 晚清民企的发轫 光绪 宿命光绪 杨乃武冤案的博弈 荒政禁烧锅的启示 兴办新学之殇 民间集资驱动路政 昭信股票流产 清水衙门的浊流 后记 序言 金庸书写大清史事的新武侠《书剑恩仇录》于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走红内地,继后新作迭出,风靡文坛。《戏说 乾隆》、《康熙王朝》等电视剧也随之红遍大江南北,大 清王朝的故事就此历年不衰,屡屡见诸小说、影视作品。 讲述紫禁城后宫嫔妃争斗的连续剧《甄嬛传》更是广受媒 体的造势炒作。清朝历史被编剧、作家们演义,叙事释史 ,挖掘现代元素,追求戏剧效果,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 现象。作为一种世俗化的文化诠释,满足多元文化消费的 需求,也是无可非议的。无论是信史正剧,还是戏剧化的 闹剧,目的均是追求一种能引起读者、观众共鸣的审美效 果而已。 若将大清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读史释义的文化价值应 在于以古鉴今,洞悉历史哲理,吸纳历史智慧。自努尔哈 赤建国,1644年多尔衮率兵进入北京紫禁城,近三百年的 大清历史充满着变局。清朝既是古代的终结,也是近代的 开端。其间,不乏励精图治,文治武功的盛世;恪守陈规 ,千疮百孔的衰落;更有丧权辱国,难以启齿的国耻。人 们之所以热衷清朝史事,除却那座充满着神秘感与戏剧性 的紫禁城,更是因为大清朝自始至终纠结着危机与变局。 其官僚系统、政治、经济体制承继着数千年的封建传统, 又在变局与危机的交替中沉积成一种善美、恶丑兼存的封 建文明,成为人们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碎片潜存于人们 的无意识中,每当阅读、诠释清朝史事,时常会引发人们 的人文思考。然而,要真正理解历史,文化记忆就不能流 于浅表的审美,止步于演义化、情感化的小说、影视创作 ,它们往往有碍于历史真正价值的发现。因此,阅读历史 需要理性的审视,把握蕴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真相和价值 ,这才是读史的文化追求。 自古以来,知识贤达很注重历史智慧的发现与承传。 所谓“正朔之事,当明示变改,以彰异代”,说的是探寻 历史迁革变化、循环演进的规律;“历古今之得失,验行 事之成败”,道明总结兴衰成败教训之必要;“观其始末 ”,“定一字之褒贬”,是要求建立明是非、通古今的价 值评估;等等,莫不是要求后人透过历史表象,探寻盛衰 兴败的历史轨迹。认真而理性地面对这份历史遗产,将有 益于当今中国现代化变革的思考。 也许出于如是人文情愫,笔者努力去读懂历史,求证 人文思考的价值判断。笔者专司社会科学的出版业务数十 年,倾心于人文历史。出于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的偏 爱,选择文化随笔的书写,就正史实录琐细的史事记载, 就事论史,析理于诠释之中,企求以当代人文意识,思考 历史的陈迹,感悟历史的哲理。因此,随笔书写仅是以小 见大,难免有以偏概全、臆断附会之虞。著述之言说望能 求正于专家。 历史学家邓小南说得很到位,希望在中国历史中理解 历史的中国。此话颇具哲理。若要真正悟透,也需要智慧 。 吴士余 2018年12月 导语 本书是一部研究清史的文化随笔,通过读史释义,来以古鉴今,吸纳历史的智慧,探寻历史的核心价值。清朝既是古代的终结,又是近代的开端,其间不乏励精图治,文治武功的盛世;恪守陈规,千疮百孔的衰落;更有丧权辱国,难以启齿的国耻。这些文化遗存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文化记忆。认真而理性地面对这份历史遗产,将有益于当今中国现代化变革的思考。 后记 从岗位上退下来,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数十年的出 版生涯,阅稿读书无数,但花整整一年时间读一部十一卷 本的《清史纪事本末》还是头一遭。但读而思之、品之, 其乐无穷。清史实录虽然是一些文化碎片,琐细而不连贯 ,若能在阅读中寻找出某些逻辑和史脉,体悟历史足迹的 哲理,其得益匪浅。读大清史事实录,如品茗,先清淡, 渐津涩,后甘甜;读史也有同样的感受,先是茫然、困惑 ,渐人佳境,终而有恍然若悟之历史智慧的快感。 数十年来,读书养成一个习惯,信手做些笔记,融人 点滴思考之心得,随后书写成文。读清史实录亦是如此。 起初权当赋闲娱乐,无意为之。不料,一些随意文字被发 表,竟然还有粉丝鼓励,便有点受宠若惊了。一个不经细 思的念想萌生而起,不如将清代自康熙到光绪各朝的一些 史事做成文化随笔。这便有了一年读一书的故事。 做文化随笔,不能拘泥于史录的一事一议,须要廓清 史事的内在脉络,前后贯通,相互比照,推敲其文化成因 以及中国文化传统对清代历史变局的影响,唯此才能探寻 蕴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真相。虽说是写些文本自由的随笔 ,却不亚于做博士生的功课。 历史是延续的。清史近三百年,变革与危机同行。读 史做札记,往往启发于阅读的灵感,带有较多的随意性。 要把分散的札记汇集成一个整体便有了难度。札记的话题 广涉政务、经世、文化,林林总总,散如露珠。为便于阅 读,笔者乃以朝代为时间段,粗略排列。在各朝史事札记 之前,都补有一篇帝王的印象记。干字文不做全面评价, 仅做些随笔式形象素描,意在对每朝史事的历史脉络及人 文考量作些提示,由此弥补随笔文体书写完整性不足的缺 憾。 诠释史事,以小见大是文化随笔书写的基本路径;而 就大捕小,把握历史的整体,选择具体而细小的文题才能 把握住书写的文脉。可以说,随笔的诸多文题均是取之于 阅读瞬间中获得的感悟。把这些单独成篇的随笔当作一粒 粒珠子,用历史的时间长线串联起来,汇编成集,于是乎 就有了窥见历史整体面目的诠释和思考。笔者读史与书写 ,于事、于人,权当是个记录吧。 又记。 读大清史事撰写读史随笔,曾汇集《清史明鉴录》出 版,仅一年有余即告售罄。因学术味重,出版社不敢重印 而留下遗憾。与卫东总编辑谈及此书,他建议做个策划面 向大众。于是,减肥瘦身,删文十篇,去拗口之注文,减 学究之涩气,增补读史之启示,便有了时下的《危机与变 局》。小书得以再印,实要感谢卫东、欣轩两位先生。趁 付梓之际,将这段书缘补记于后。 精彩页 粗识康熙,恐怕不少读者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及相关的影视作品。少年天子康熙与宠臣韦小宝,设计擒拿力大无穷的奸臣鳌拜。韦小宝狡诈.康熙冷静、随机应变。两个十多岁的顽童扳倒身经百战的大将军。这当然是金庸的戏说了。 民间流传过一个令人恐惧的传言。旗人人中原遭天谴报应,清官传染起天花,此病无药可医。顺治帝就是得天花暴亡。康熙两岁得天花,被弃置宫外,幸得汉人婆婆的精心照料,得偏方而活了下来。大难不死且获终生免疫,赢得了皇室继统的唯一条件。这也是坊间的传闻而已。 康熙继承大统,确是祖母孝庄太后的决断。孝庄是个极具政治睿智的贤者。当年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目的是要多尔衮扶助儿子福临(即顺治)承继帝位。孝庄遴选接班人的首要条件,是对政治大局的洞察能力,以及驾驭复杂政务的定力和谋略。在诸多皇孙中,唯有康熙聪明好学,勤奋研读四书五经,对治国之道颇有心得。正是如此天赋,才获得孝庄的青睐和顺治的认可。自康熙六年,少年天子十四岁亲政,到六十一年驾崩,嗣位长达五十六年,开创大清盛世,确实彰显了治国之雄才大略。 康熙治国之要诀,就是两个字:一诚,二和。诚者,取信于民,以诚为正道;和者,和而不同,不走极端,社会和谐。要做到这两点,须有宽广的政治胸怀,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怀。康熙的一生实践了“诚和善治”的诺言。 康熙之文韬武略得益于对儒学的理解和应用;也善于在处置具体政务中体悟成败得失,且举一反三,考察利弊,总结经验。诸如,康熙从靳辅治理河患之曲折中体悟到应以重民生为固国之本;用人任贤,既要兼听,更要督责,不图政绩之虚名。这些体悟便来自中国儒学传统的哲理启迪。为此,康熙亲自主持经筵日讲,读讲儒学经典。这种类似高官读书会的讲学实践可谓是一个创举了。 以民为本,是鉴定官吏能否廉政、勤政,政府是否清明公正的试金石。康熙自然将清明吏治、惩治贪污列为政务之要。官吏腐败,政府焉能清明?百姓何以聊生?社会何以和谐? 中国儒家是理想主义者,康熙亦然。树清官典型,训勉封疆大吏,问责内阁重臣,目_的是要营造廉政的从善之风。可惜,晚年的立皇储之争,使朝廷陷于内乱,政务疏于监督而放任松弛。康熙无暇顾及廉能吏治,由此,冀希清官效应的廉政建设便成了虎头蛇尾的烂尾工程。康熙的晚年有心无力,只有发出无奈的叹息了。 康熙在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之乱的内政外交上,均取得骄人成就。但影响力甚巨,至今还哺益华夏民族的,还是集典修史的文治兴邦之举。康熙将承传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列为安邦兴国之要务,选聘鸿儒,编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为中华文化史搜集文化珍籍。这才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功绩。康熙集典修史的文治,尊重知识士人,倡导学术公正,求同存异,善于融合多元文化观念,更是营造了文治兴邦的文化语境。若说史无前例,康熙是当之无愧。 康熙的文韬武略可圈可点,但在立皇储一事上却留下了一生最大的败笔。出于对皇后赫舍里氏的深情,以及对赫舍里氏在南巡途中病逝的内疚,将钟爱之情倾注于二皇子胤礽身上。无论是幼时的帝王教育,还是对胤礽狂妄自大、任性的迁就,都灌注着一个父亲的至爱。选择接班人的理性和政治智慧却被亲情的短视所遮蔽。胤礽的结党营私,搞乱了朝纲,挑起了众皇子的内斗,分裂了朝臣。立皇储的吊诡摧残着一个临近暮年的康熙。最终,康熙把挽救大清王朝的最后希望寄托在密诏上,让历史作出判断和选择。 康熙是智者、伟人,但也是个凡人、俗人。当脱去黄龙袍时,圣人也摆脱不了亲情的纠结,也有无可奈何的遗憾。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