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何谓文化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秋雨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分别从学理和生命两个层面来解析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精英界到公众心理,到底缺失了什么。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以鲜活的笔触,追溯了对周恩来及已经离世的多位文化巨匠的往事,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等,因为他们几乎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本源。《仰望云门》,则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中国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写他们是如何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家国和人类精神穹庐的。这些文章,是余秋雨一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学理的回答 何谓文化 利玛窦说 世界报告 身上的文化 向市长建言 生命的回答 谢家门孔 Let them say 巴金百年 四十年前 寻石之路 欠君三拜 仰望云门 大地的回答 炎帝之碑 法门寺碑 采石矶碑 钟山之碑 大圣塔碑 金钟楼碑 秦长城博物馆 云冈石窟 都江堰 昆仑第一城 谢晋墓碑 古典的回答 《心经》今译 《离骚》今译 《逍遥游》今译 《赤壁赋》今译 序言 文化究竟是什么? 现在,中国到处都在摆弄文化,但很多人心中都搁着 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没人回答。 翻翻词典凑个定义是容易的,但很多定义,说了等于 没说。 中国突然渴求文化了,在还没有弄清楚它是什么的时 候就渴求了。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契机,过去从来没 有出现过,必须百倍重视。 渴求是因为缺失。既然缺失了,就不会清楚它究竟是 什么。因此,天下很多渴求,都是以提问的方式来表达的 。 对于文化问题,我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来试 着回答。 回答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学理的回答; 二、生命的回答; 三、大地的回答; 四、古典的回答。 请容我分别加以说明。 学理的回答 这主要是我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其中包括—— 第一篇,我在境外一所大学获颁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 术演讲。听讲者除了广大师生外,还有同时获颁荣誉博士 称号的那些第一流科学家。因为是向科学家论述文化,因 此力求讲得严密、干净、周致。 第二篇,我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作为唯一受邀的 中国演讲者,论述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本性。演讲时, 与外国学者有比较尖锐的辩论。 第三篇,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的 对话。那一天,联合国发布了自成立以来第一份有关文化 的世界报告。我向到场的各国学者,对这份世界报告进行 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其他两篇漫谈式的文章,可能比较切合当今中国社会 的实际需要。一篇是说个人身上的文化应该表现在哪些方 面;一篇是说市长们应该如何来建设城市文化。 这些演讲和文章加在一起,从学理上比较完整地回答 了“何谓文化”的问题。但是,说是学理,却并不艰深。 艰深大多是为了掩盖鲜活的真相,我没有权利掩盖,所以 避免了。 生命的回答 这是本书中最让我动情的部分。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 巨匠,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 谢晋的弱智儿子,天天在门孔上张望着,等待爸爸回 来,结果连眉毛都磨光了。最后我们知道,谢家的门孔就 是文化的象征,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一个亮点,投出一份 企盼。谢晋就像他儿子,在门孔上不离不弃。 文化在灾难时代应该有什么作为?萧伯纳的中国学生 黄佐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就告别老师,远赴国难。 终于,他创造了在世界大战中连续多年的艺术奇迹,展现 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文化尊严。几十年后,年迈的他又在极 左时代创立了世界三大体系中的写意戏剧观,又一次震动 国际文化界。 成长于五四运动中的文化老人如果一直活着将会如何 ?巴金用百年生命作了最完满的回答。前半生做两件事: “反封建”、“争人道”;后半辈子做两件事:“斥棍子 ”、“讲真话”。都那么朴素,却概括了二十世纪中国文 化中最正派的精神脉络。 我在回忆自己与这些文化前辈的过程中,又加上了一 位自己并不认识的政治人物,这在我历来的写作中是绝无 仅有的。这位政治人物,就是周恩来总理。他在四十年前 领导的文化重建,对于挽救陷于民粹主义荼毒的中国文化 ,十分重要,而且也与我本人息息相关。因此,我用《四 十年前》和《寻石之路》两篇文章来叙述。我后来为什么 能在诸多风浪中坚持文化?也顺便作了回答。 《欠君三拜》,写了一位我不认识,却在我每次受到 诬陷时都站出来维护我,而当我准备郑重感谢时却溘然离 世的大学者。他,就是章培恒先生。我在文章中说,他像 一头远行的骆驼,把倒下前的最后一口热气,也吐给了寒 风中的另一头骆驼,一头他不认识的骆驼。当然,这是文 化的悲壮。 以上几位巨匠都已去世,最后一篇《仰望云门》则写 了三位依然健在的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 ,看他们是如何对待文化的。 这七篇文章,是我平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每次 重读都会一次次半途掩卷,让心情恢复平静。本该单独出 一本精致小书,但仔细一想,还是让它们挤在这里共襄解 读文化的盛举吧。生命不是概念,但最深的概念唯有生命 才能解析,何况,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生命!大地的回答 文化虽然是一个极大的课题,却又容易随风飘散。幸 好它也有可能把最坚实的印记留在大地上,那就是散布各 处的文化遗址。 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演出过多大的场面?只有遗迹可以 见证。但是,这些遗迹是沉默的山,是孤寂的塔,是肃穆 的庙,是嶙峋的岸,需要被阐释、被说明,于是就有了碑 。 近三十年,各地在保护和修复古迹的过程中,都想到 了要在保存老碑的基础上再立新碑。新碑的碑文请谁来写 ?据说好几个地方还进行了民众投票,大家对我表示了很 大的信任。中国社会素重官场,却把书写碑文这样的大事 托付给一个并无官职的文人,我感受到一种质朴的文化传 承。 有些“历史重地”分量太重,我推辞再三,却还有一 部分未能推掉。 碑文并不好写。倒不是因为要与古代那些著名的碑铭 词赋作比较,而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终于明白了,这是一种 “公众文本”。“公众文本”必须适合当代普通人阅读, 不能蹈古,不能炫己,不能玩文,不能弄学,不能逞才, 否则就侵害了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的伦理权利。因此我 写碑文,都是立足今日情思,略采古典句韵,收集当地意 见,力求通俗易懂。不同的碑文,文笔的比重又不相同, 有的就完全侧向于白话文。 碑文的书法也是我自己写的,这倒是古代的传统了。 对我而言,也算完成了一种“双手合拢”的朝拜,一手是 文句,一手是笔墨。朝拜的对象,正是山川间的巍巍胜迹 。这是我平生所写最大体量的文章和书法,感谢那么多优 秀的工匠,叮叮当当地把我们这一代的虔诚刻凿到了花岗 岩和汉白玉上。 在我所书写的大碑中,选了以下几份碑文收入本书: 立于湖南的《炎帝之碑》,立于陕西的《法门寺碑》,立 于安徽的《采石矶碑》,立于江苏的《钟山之碑》和《大 圣塔碑》,立于上海的《金钟楼碑》。 我应邀书写的名胜题额更多,本书选了《秦长城》、 《云冈石窟》、《都江堰》、《昆仑第一城》、《净月潭 》这五幅的说明词。 这一切加在一起,好像是中国大地的四面八方都在讨 论什么是文化了。这个景象,让我神往。 在那么多大碑、公碑之后,我又悄悄加了一个私碑, 那就是我的好友、大导演谢晋先生的墓碑。理由是,我在 碑文中概括的他,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回答。古典的回答 为了尽善尽美,我还请出了古人。 我选了几个有关精神文化的经典文本,把它们翻译成 了当代散文。 我对自己的翻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就是在把握原 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 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 述。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 难无比。 大家从四篇今译中可以看到,佛陀、庄子、屈原、苏 轼是怎么看待精神天地的。他们都不是文化的诠释者,而 是文化的创造者。在我看来,唯有创造,才能说明世界, 说明文化。 至此,我觉得,对文化的回答已经相当完整。 我在翻译的时候,又用行书抄写了这几篇经典的原文 ,已收入我几部书法集。因此,也就顺便在本书的每篇今 译之后附印了一点点我的书写片断。前面的碑文书法,我 也选了一些片断放在书里,也许会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灵动 、丰富一些。 如此这般,均祈教正。 壬辰年初夏于上海 导语 余秋雨编著的《何谓文化》用最动情的散文化语言回忆了与自己有过不寻常交往的多位文化巨匠,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章培恒,以及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并特别回忆了四十年前亲自参与文化重建的周恩来总理。这七篇文章,是余秋雨一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而本书的所有篇章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本书第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何谓文化这一根本性问题,旁及文化的定义,自己的文化观,中国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的误区,人应该如何学习、践行文化等具体问题。 书评(媒体评论)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 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 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 。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 ——余光中 精彩页 何谓文化 ——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 简目 一、文化到底是什么? 二、文化的最终目标; 三、中国文化的特性; 四、中国文化的弊病; 五、近三十年的进步; 六、当前的文化隐忧。 尊敬的许敖敖校长,两岸三地前来祝贺的教育界贤达,各位教授和同学,下午好! 感谢澳科大授予我荣誉博士称号。这份荣誉,不仅仅来自称号本身,更来自于一起获得这个称号的其他名字。 这中间,有名震国际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有指导全国抗击了SARS灾难的医学专家钟南山先生,有领导绕月飞行而被称为“嫦娥之父”的航天专家欧阳自远先生,有很早被聘为美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吴家玮先生,有第一个被聘为英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杨福家先生……这些科学家,有的我早就熟识,有的则是新交的朋友,几天来有机会长时间交谈,很是兴奋。 我历来认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不是华宅美食,而是与高人相晤。但是,科学高人们总是极其繁忙,又星散各地,很不容易畅叙。为此,我要再一次感谢澳科大为我们创造了这个机会。 与这些科学家不同,我这次获颁的是“荣誉文学博士”,因此我今天的演讲也就推不开文化的话题了。但是在这里我首先要向科学家们叫几句苦:讲文化,看起来好像比你们讲科学容易,其实并不。原因是—— 第一,科学有定量定性的指标,文化没有; 第二,科学有国际标准,文化没有; 第三,科学家很少受到非专业的评论,但在当前中国文化界,非专业的评论者在人数上是文化创造者的几百倍,在言论上都非常激烈。 这三个原因,已经造成文化话语的烟雾迷茫。本来,社会转型的终极目标是文化转型,但是,正当社会各部门纷纷向文化求援的时候,原来处于滞后状态的文化领域反过来充当起了老师。结果就产生了一系列反常现象,例如,最需要改革创新的时代却推崇起复古文化,最需要科学理性的时代却泛滥起民粹文化,最需要大爱救灾的时代却风行起谋术文化,最需要发掘人才的时代却重捡起咬人文化,等等。正是这些反常的文化现象,使国际间和我们的下一代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误读。 这种误读的后果是严重的。 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世界的闹市区,周围的人都知道他走过很远的历史长途,也看到了他惊人的体量和腰围,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脾气,于是大家恐慌了。阐释中国文化,就是阐释巨人的性格和脾气。如果我们自己的阐释是错乱的,怎么能够企望别人获得正见? 有一个对比,我每次想起都心情沉重。你看,德国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本来国际形象很不好。但是,当贝多芬、巴赫、歌德等人的文化暖流不断感动世人,情况也就发生了变化。中国在世界上,并没做过什么坏事,却为什么反而一直被误读? 我想,至少有一半原因,在于文化的阻隔。 既然问题出在文化上,我们也就应该完整地对它作一些思考了。 一、文化到底是什么? 你们如果到辞典、书籍中寻找“文化”的定义,一定会头疼。从英国学者泰勒(E.Burnett Taylor,1832—1917)开始,这样的定义已出现两百多个。那两百多个定义,每一个都相当长,我敢担保,你们即使硬着头皮全部看完,还是搞不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请记住,没有边界的国家不叫国家,没有边界的定义不是定义。 文化定义的这种毛病,让我想起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A.Lawrence Lowel,1856—1942)发出的叹息: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