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师培)(精)/江苏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韬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按时间顺序展现刘师培作为国学巨子、革命家、清廷密探、筹安会君子的光与暗生涯。本书充分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括了刘师培的学术思想,择取《攘书》《中国民约精义》《国学发微》《周礼古注集疏》等数十种代表性著述,撮其要旨,针对其思想学术前后变化之深层原因进行推阐。全书共十二章。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经学世家
一 世居扬州
二 仪征刘氏家学
三 名与字
第二章 青溪旧屋
一 申猴年
二 “青溪”由来
三 母家渊源
四 少年颖才
第三章 头角峥嵘
一 名城没落
二 诗法长吉
三 得第与落第
四 初莅海上
五 黄帝纪年
六 更名“光汉
第四章 “激烈派第一人
一 《攘书》出世
二 劝降端方
三 卢梭的影响
四 《匪风集》
五 刺杀王之春
第五章 “布鲁东”与“苏菲亚
一 何氏有女初长成
二 “献身甘作苏菲亚
三 “轻尘栖弱草
四 “皖南经训有师承
五 江苏历史、地理教科书
六 男女平权的理想
第六章 太少二公
一 太炎先生
二 书信商榷
三 保存国粹
四 割席
第七章 东渡扶桑
一 “汉风唐韵存东瀛
二 同盟会内讧
三 “安那其
四 播共产主义星火
第八章 “侦心探龙
一 投诚端方
二 攻心与拿人
三 东窗事发
第九章 寄身幕府
一 春风不能尽如意
二 《左盒集》等著述
第十章 蜀道艰难
一 资州兵变
二 “吾意独怜才
三 蛰伏蓉城
第十一章 鼓吹帝制
一 辗转赴京
二 筹安六君子
三 黄粱一梦
第十二章 落幕苍茫
一 应聘北大
二 “选学妖孽
三 黄侃拜师
四 “生死两茫茫
五 申叔遗著
六 盖棺之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江苏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文化经典与历史文献
层出不穷,典藏丰富;文化巨匠代有人出,彪炳史册,在
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
位。为了在新时代里科学把握江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彰
显江苏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增强文化自
信,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组织全省首个大型文化发展工程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通过工程的实施,梳理江苏文
脉资源,总结江苏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再现江苏历史上
的“文化高地”,为当代江苏把准脉动,探明趋势,勾画
蓝图。
组织编纂大型江苏历史文献总集《江苏文库》,是“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重要工作。《文库》以“编
纂整理古今文献,梳理再现名人名作,探究追溯文化脉络
,打造江苏文化名片”为宗旨,分六编集中呈现:
(一)书目编。完整著录历史上江苏籍学人的著述及其
历史记录,全面反映江苏图书馆的图书典藏情况。
(二)文献编。收录历代江苏籍学人的代表性著作,集
中呈现自历史开端至一九一一年的江苏文化文本,呈现“
江苏文化”的整体景观。
(三)精华编。选取历代江苏籍学人著述中对中外文化
产生重要影响、在文化学术史上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作品
进行整理。并从中选取十余种,组织海外汉学家,翻译成
各国文字,作为江苏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文化成果。
(四)方志编。从江苏现存各级各类旧志中选择价值较
高、保存较好的志书,以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治、存史、教
化等作用,保存江苏的地方文献与历史文化记忆。
(五)史料编。收录有关江苏地方史料类文献,反映江
苏各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社会
生活、风土民情等。
(六)研究编。组织、编纂当代学者研究、撰写的江苏
文化研究著作。
文献、史料、方志三编属于基础文献,以影印方式出
版,旨在提供原始文献,以满足学术研究需要;书目、精
华、研究三编,以排印方式出版,既能满足学术研究的基
本需求,又能满足全民阅读的基本需求。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工作委员会
导语
刘师培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他运用进化论思想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读书随笔》、《国学发微》、《小学发微补》等,具有开创意义;关于《左传》的研究成果,有《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征》、《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读左札记》等。他研究《周礼》所著的《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以及《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本书讲述了他的故事。
后记
我的早期学术积累以西学为主,对国学存在着偏见,
尝以其思辨力度有限乃至语“以艰深文浅陋”之讥评。本
书的写作改变了我的观念。国学与西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西学虽亦结合了文化传统,但更类似纯粹的知识。国学看
似为一些古典文献、文字知识,实则是中华民族存在的本
源。历代治国学者或有心,或无意地强化本源,正为中华
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因。《论语·八佾》云“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即可作此解。方今同样可言:西人之
有神,不如中华之无也。国学并非信仰,不寄望于无限的
彼岸,却令国民比西人更坚定地把握有限的存在。
随师尊袁进先生从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后,我对晚清
国粹派学术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刘师培这个人物便屡屡
出现在视野之中。晚清国粹派较诸以往学人,有着更明确
的守护本源意识,其中尤以刘师培的经义训诂之学,最接
近中华民族的生命印记。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启动之初,尚无“文脉”一说,
所要求者并非学术深度,而是可读性。由文学所所长姜建
研究员认真提议于我,乃斟酌选定撰写刘师培传记后,不
免思忖刘师培传记的读者会是哪些人,必为专业学者或国
学达人无疑。以我对国学之浅见陋识,费时三载,犹感冒
昧而内恧不已。在此期间江苏“文脉”工程正式启动,对
名人传的要求改为强调学术性。无论怎样定位,关乎刘师
培生平之书必然以辨析、评述其学术为主旨。而写作之初
,我也借鉴了一些中外传记经典。本书各章撰写均以兼顾
两种文笔为准,即学术的精确文笔与文学的精致文笔。然
力有不逮,完成度终差强人意。唯愿敬陈管见,以蚓投鱼

刘师培与江苏文脉的关系可谓至深:就其所处时代而
言,他乃仪征刘氏第四代传经之人,又是扬学之殿军;就
其著述而言,他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中国中古文学史
讲义》《攘书》《近儒学术统系论》中皆有溯源、整理国
学在江苏的传承脉络,并撰有《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
江宁乡土地理教科书》《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江苏乡
土地理教科书》;就其感情倾向而言,他认同江南文化,
称“冠带之民,萃居江表”,乃华夏正统所在;就其学术
所长而言,他又认为扬州古文经学派与常州今文经学派,
虽一江之隔,却壁垒森严,称非北学不能统国粹“大义之
所极”。
2014年底,我赴扬州、仪征刘师培故居调研,结识了
田汉云教授与万仕国先生。田老师国学造诣精深,我于写
作之初,得方家指点,可谓幸甚。仕国兄所编《刘师培年
谱》乃本书主要参考著作之一,写作期问,我又数度在细
节问题上蒙其指正。2015年初,我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
院访学半载,此间梳理完成刘师培发表于《国粹学报》之
著作的摘述,在亚非学院图书馆也可看到不少《国粹学报
》的电子影印件。身在异国他乡,日夜阅读的却是汉统之
本源,也算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笑谈。
通览刘师培的著述,收益自是可观,但每逢艰涩难解
之处,也常令人视写作如畏途,幸有爱侣孙非可时时磋商
,方使本书克竞全功。
是为记。
2017年10月于南京
精彩页
昔梁启超论李鸿章日:“以常人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刘师培亦“非常人”也。他曾视光复汉统为己任,撰写宣扬民族、民主思想的文字数十万言,让古老的经义青春焕发,成为革命的神兵利器;他先知先觉地看到共产主义理论自西徂东,将与国学传统融为一体;他治学深思不怠,尝言“非通群经即不能通一经”,在寿仅35载的生涯中,著述多达数百万言,成就几乎囊括整个文科领域。然而,申叔又从“誉满天下”遽然转为“谤满天下”。他为争同盟会之权位心思阴鸷,手段龌龊;他投效清廷为密探,失节无义,寡廉鲜耻;他从龙劝进,视往圣绝学为博权攀贵之具。本乃“自造青云”一谪仙,竞为“与驽马争路”之鄙夫,其人之“非常”实超出任公之说。我们对历史上政治人物的翻云覆雨或已司空见惯,但仍会愕然于一位国学大师的连番失节。笔者写作此书之初便怀有这般疑问:凡学者改变立场必与形而上认知的转变相关,学术愈精深者愈如此,如是而言,支撑申叔变节的学理究竟为何?仅以“由激进趋向保守”一说涵盖申叔变节后学术思想的转变是否太过含糊?
欲澄清形而上的原因,自然也需要现实依据。学界对于导致申叔变节的现实契机之考证,由昔日的“红颜祸水论”转向“为章太炎运动学佛路费”之说,此二者非但难明学理之动机,也淡化了申叔的主体意志。刘小枫誉毕希纳(Karl Georg Btichnm)撰写《丹东之死》为“思想界的刑事侦探”,首先是毕希纳强调了丹东(Georges—Jacques Danton)的主体意志,并探明此主体意志导源于身体哲学。本书也同样强调申叔的主体意志,若他只听凭人事播弄,如雨打漂萍任东西,又谈何学理根源。从“侦心探龙”至洪宪朝的“国师”,申叔的野心宛如暗夜的火焰,最终焚尽了他赢弱的躯体。但他的野心背后,却隐含了国学传统存续之意志。他的确视往圣绝学为博名位之具,但他在利用国学之时,更不由自主地为国学所用,正与投机的政治人物自以为弄潮搏浪,却为历史意志所用同理。学者越深谙某项学术,便越承载此项学术的意志,我中华数千年薪火相传之道统,在近代正值生死存亡关头,其喜续争存之诉求便完全体现为当时国学家们的文字与言行。
申叔背叛民族主义革命,虽取决于个人权位之欲,然他弃“刘光汉”之盛名,行险侦捕党人,终不过人端幕为一闲职,可谓因小失大。从学理上看申叔倒戈之缘由,乃因其认定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必以西制取代国体,比满人宅夏遗祸更甚,他以为清廷尚可存汉统,党人却欲绝华夏之根本。申叔斥逸仙为“不学之徒”,实因其欲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行于中国,尽弃数千载承传之典章制度。他与枚叔策划的“倒孙风波”虽是领导权之争,亦是国体之争。“倒孙”失利后,章、刘学术立场亦从光复汉统转向抵御西化。不同者在于枚叔欲以佛理颉颃西方哲学之本体论与认识论,终未背离攘夷主张;申叔则纯粹从政治制度上辨析中西本质之差异,尽弃排满前说。直接影响个体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始终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中国。宗教的弱势令古代中国天赋王权之合法性远逊于承载“治道”的体制,故王室屡更而民族不亡,每一次改朝换代,皆如凤凰浴火重生。我国王者之权力因宗教势弱要高于西方,世袭罔替之合法性却又低于西方。康、梁、杨度所欲行之君宪,皆效法西方,弱化君权而加强世袭之合法性。申叔则不然,其所撰鼓吹帝制文字皆循古制而排西法,称“衽左之忧,深于变夏”,驳德、美之制“亦可推施中国”,斥“联邦”“封建”之倡议为析邦弱本之曲说,强调“一统之利”。即便其主观意愿旁寄私欲,所为亦实敷国体存续之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于气节操行观之,若屈灵均辈可谓清流,若刘申叔者实乃浊流,然立足于承传国学道统之漫漫轨途,申叔延绵一脉之功不当为后人轻忽。
第一章经学世家
一世居扬州
据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祖父刘毓崧(1818—1867,字伯山)所著《先行考略》,及其外甥梅铽(1894—1964,字鹤孙)所著《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记载,刘家人从溧水迁入扬州始自刘春和:
先考姓刘氏,讳文淇,字孟瞻。先世居溧水。高祖讳春和,始
迁扬郡……
外家先世住在溧水,孟瞻先生高祖始迁扬州。
刘家在溧水的谱系已不复为人所知,当代学人万仕国所绘《刘氏世系表》也自刘春和定居扬州始。
上引文字所言之孟瞻先生,乃刘师培曾祖刘文淇(1789—1854),是刘氏家族在扬州开枝散叶的第五代,也是刘氏家学的草创者。他一生与功名无缘,前后赴乡试14次,皆落第,科场生涯止于嘉庆己卯科优贡生,候选训导,却因治《春秋左氏传》名动儒林,后诰赠奉政大夫,覃恩晋赠朝议大夫。
刘文淇治学曾涉及扬州的水文地理,《清史稿·儒林传》中记载道:
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知项羽曾都江都。核其时势,推见割据之述,成楚汉诸侯疆域志三卷。据左传、吴越春秋、水经注等书,谓唐、宋以前扬州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