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小平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陈小平,男,197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获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称号、第九届“泉州青年五四奖章”、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福建省文艺发展基金项目、福建省民间文学奖、泉州市优秀文学奖等奖项80多次,著有长篇小说《苦楝树》、长篇传记文学《湄洲湾建港第一人萧碧川》、长篇报告文学《最美仙游人》、长篇报告文学《万里海疆第一湾》,编撰《海上丝绸之路与泉港海港文化探析》《闽台三同文化研究》,主编《闽台北管音乐文化丛书》(六本)、《中国北管》(季刊),艺术传略载入《福建省文艺家辞典》。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在深入采访和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运用
生动文笔,精彩讲述《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展
示“海上丝路”重要节点——泉州的前世今生,既具
文学的价值,亦有史志、文献的价值。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副会长、研究员李朝全
后记
泉州史迹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199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泉州举
办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泉州举办“中国与东南
亚”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11月21日,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
公会议。会议研究同意“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申
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
2006年8月,国家文物局首次将“海上丝绸之路:泉
州史迹”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8月,“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再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预备名单。
2014年11月28日,“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申
报”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泉州、北海、广州、漳州、
福州、宁波、南京、扬州、蓬莱九座城市,共同签署了《
泉州共识》。2016年4月21日,国家文物局明确“海上丝绸
之路·中国史迹”作为我国2018年项目组织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由泉州市牵头,广州、宁波、南京等城市联合推动

2017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
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二十多年来,这个“申遗”项目的名称多次变更,先
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接着是“海上丝绸之
路:泉州史迹”,然后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
现在是“古泉州(刺桐)史迹”。
2018年6月29日,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了中国
申报的“古泉州(刺桐)史迹”文化遗产项目,肯定了该项
目具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需的“突出普遍价值”,
但需要补充有关信息后重新提交申请并接受审议。
我在参与“申遗”的两年多时间里,走访了泉州所有
的“申遗”点,阅读了很多史料。在接受庄景辉教授的嘱
托后,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庄为玑和庄景辉两位教授关于泉
州港考古的研究成果。然才疏学浅,勉强成书,恐有负庄
教授之请。
感谢陈立德先生提供漆画《市井十洲人》作为封面插
图,感谢李朝全先生的评论,感谢肖惠中、庄景辉、丁文
梅、刘冰、李美美等领导和师友的指导与支持,感谢福安
文艺创作奖励扶持基金的资助。
“泉州既是出发的地方,也是到达的地方。”中央电
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说,“泉州,是你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
一次的城市。”
如果没有机会来泉州,看看《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也能领略泉州的神韵……
目录
第一章 后渚古船
第二章 光明之城
第三章 灵山圣墓
第四章 圣友之寺
第五章 开元双塔
第六章 洛阳石桥
第七章 摩尼教寺
第八章 姑嫂传说
第九章 祈风石刻
第十章 泉州神女
第十一章 瓷国明珠
第十二章 和平方舟
后记
精彩页
东经118°59',北纬24°91'。
这里是洛阳江与晋江的交汇处,西北面有桃花山,东南方是出海口,隔海相望的是百崎湖,出泉州湾过东海便是台湾海峡……
这个叫后渚的海港,宋代属晋江县的临江里,元时改名后渚铺,早因聚千船出征而载入《元史》,更因出土宋代海船而闻名于世。
1973年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筹备陈列,邀请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协助修订陈列提纲。
那年7月1日,学校放假了。厦门大学历史系指派庄为玑、叶文程、苏垂昌三位教授,利用暑假的时间,到泉州海交馆协助修订陈列提纲。
庄为玑是泉州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远涉重洋,到新加坡南洋中学当教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回到祖国,先后在福建集美中学、晋江中学、国立海疆学校、福建协和大学执教。1946年起,他一直在厦门大学工作。1953年,他调到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时,林惠祥教授尚健在。林教授让庄为玑分担“泉州港考古”工作。从此,庄为玑与泉州港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1954年,他就开始进行泉州考古调查。当时,泉州还没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仅有文物管理委员会陈家楫先生一人。1956年,庄为玑关于泉州港考古调查的论文《谈最近发现的泉州中外交通史迹》《宋元明泉州港中外交通史迹》,分别发表于《考古通讯》《厦门大学学报》。其中,《谈最近发现的泉州中外交通史迹》引起美国学者的重视,被译为英文,发表在美国《东方社会学报》。同年,他又到泉州港进行考古调查。泉州造船厂赠送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两只船模。庄为玑爱不释手,这是他对泉州古船研究的开始。此后,他多次到泉州港从事考古调查,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这一次,他来协助修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列提纲,会不会还有新的惊喜呢?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列提纲的修订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查阅比对的资料不计其数,有时为了一句合适的表达要综合对照数十种资料。庄为玑、叶文程、苏垂昌三位教授和晋江地区的几位文化、文物工作者一起研讨了一个多月,才基本完成提纲的修订。
1973年8月18日,晋江地区革委会张立副主任听取工作汇报。张立是陕西省人,1915年出生,1936年在西安读高中时就走上革命的道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转战晋西南、豫西、鄂北等地。1949年南下到福建后,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大部分时间在高等院校担任领导工作,1966年任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72年任晋江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分管文化教育等工作,兼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会上,张立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列提纲修订工作得到厦门大学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有许多新发现,成果丰硕。根据现有资料,能否证明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
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大港,但要证明是东方第一大港,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气。 庄为玑说:“从文献资料看,泉州是元代东方第一大港,但还缺少实物资料!”
接着,庄为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1956年,他到后渚港调查,发现了海港边有五个小石塔,形状非常奇特。塔高两米左右,内藏元代白瓷佛像。当地渔民说,这是祭神的风水塔。1958年,他再去调查时,古港进行建设,五个石塔已被推倒,很让人痛惜。他仔细辨认倒在海边的石刻,发现有四种:一种单刻一个“宝”字;一种单刻一个“僧”字;一种单刻一个“法”字;一种刻了一个佛像。除此四种石刻以外,所幸还留下塔铭,上刻:“至元癸未(1283)仲夏……后山杨应泽……”后面许多小字看不清楚。根据这一石刻,他推测后山乡有一位叫杨应泽的船主,为祭海神,而造这五个风水塔。杨应泽造塔九年之后,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被载人史册的大事——元朝廷出兵征爪哇,千艘战船从后渚港出发。《新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廿九年二月诏……会福建、江浙、湖广三省兵凡二万,发海船千艘,赍粮一年,降虎符、金符、银符以百计,用备军尝。大军会泉州,自后渚启行”。这是《元史》关于元至元(1292)征爪哇,千船从后渚港出发的记载。《爪哇传》云:“十二月,从后渚启行”。
讲完故事,庄为玑说:“一个小村落,一个乡里的小地名,竟能出现在廿五史上,那是十分的不简单,真叫人喜出望外。可见,后渚港当时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当时的海运中心。这几个元代小石塔非常宝贵,新海交馆如能在后渚港找回被拆毁的一个石塔来陈列,可壮观瞻!”
对此,张立表示极力支持。
P2-4
导语
刺桐,原产海外,因海洋贸易而移植到我国。唐五代时,泉州遍植刺桐树,宋代,来泉州的阿拉伯人把泉州译为刺桐,“刺桐港”驰誉世界。元代,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长篇学术体报告文学《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展示“海上丝路”重要节点——泉州的前世今生,歌颂了泉州人民向海而生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如血液基因,代代相传……
序言
2016年6月,因“泉州中遗”工作的需要,泉州市泉
港区人民政府聘请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为高级文化顾问。
那年,他经常来泉港指导“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
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一次,我向庄景辉教授请教古代
泉州“三湾十一港”的文物史迹,他提起了庄为玑教授。
庄为玑教授一生从事考古、方志与中外海上交通史研
究,发现并参与发掘泉州湾宋代海船等一批重要遗迹,著
作等身,特别是在对泉州港考古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庄景
辉教授从就读厦门大学开始,就承蒙其厚爱,一直感恩在
心。庄景辉教授说,他在编辑整理先生遗作《海上集》的
时候,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先生的著作为基础,用文学的
形式撰写一部纪实作品,以平实的语言普及学术成果,讲
述古泉州故事。他说,随着“泉州申遗”,觉得让这一想
法“变现”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我听了,不禁为庄景
辉教授的尊师之情及其愿望点赞。他建议由我来写这本书
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受了这个
虽艰难但很有意义的差事。说艰难,是因为在学术成果的
基础上重构文学盛景,难度相当大,而且要写的是一个大
题材;说有意义,是学术走向大众,让人们不仅领略学术
的魅力,而且能够通俗易懂地了解古代的泉州。
这部学术体报告文学要表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在
10—14世纪,泉州是繁荣的国际海上贸易港。这是一个重
要的历史时期背景。那么,作品是否以海上贸易线路的概
念为核心,表现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
位?可以说,探究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突出普遍价值是有
可能的,但这一复杂的主题和所需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
,还缺少对跨国海上贸易线路的研究和对比,而且东亚及
东南亚的很多港口城市都具有历史重要性,马可·波罗和
伊本·白图泰在他们著作中也提到了许多其他地方。
泉州是放洋五洲的出海口,也是拥抱世界的入海口。
我和庄景辉教授多次交流后,认为作品的核心价值应该定
位在“元代东方第一大港”,外延拓展到10—14世纪,这
一历史时期既在中国具有独特性,也在全球和地缘文化层
面中具有独特性。
核心价值定位后,写作就有了方向。因此,《泉州:
古刺桐港的故事》在开篇的第一节就借助文中的人物道出
:“能否证明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
这种大题材的创作,虽然建立在现实抒写的基础上,
但要有史志的格局。在两年的时间里,我采访、收集大量
资料,然后围绕“元代东方第一港”进行选材、写作。后
渚古船是世界航海史上通过正式发掘出土的最早商船,光
明之城梳理出泉州古城的肌理格局,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
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墓,圣友寺(清净寺)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寺庙,开元寺的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
的一对古代石塔,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大石桥,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刻造像,九
日山祈风石刻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祈风石刻群,泉州天
后宫是海内外规格最高、年代最久远的妈姐庙,德化是我
国三大古瓷都之一……
这些第一或唯一的史迹,完整涵盖了航海通商、城市
建设、多元文化等古刺桐港的重要遗产类型,全面展现“
东方第一大港”的整体价值特征。泉州是我国最大的侨乡
,是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考
察点之一。古刺桐港众多的文物遗存与浩瀚的文献记载相
互印证,反映了泉州的海港结构、城市发展、海外交通、
海商贸易、海航技术、海神信仰等,见证了“东方第一大
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历史的叙事,时代的颂歌。长篇学术体报告文学《泉
州:古刺桐港的故事》通过挖掘古刺桐港史迹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事迹,再现了10—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
”最具代表性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歌颂了泉州人民向海
而生的拼搏精神、崇尚科学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
精神。这种精神,如血液基因,代代相传……
2018年12月
内容推荐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通过挖掘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古泉州(刺桐)史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事迹,再现10至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表现泉州在宋元时期的历史地位、海洋贸易传统、社会文化特征和国际合作友谊,歌颂了泉州人民向海而生的拼搏精神、崇尚科学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