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扶贫一线手记(1)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兴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位有30多年从业经历的老报人,退休之后深入省内30多个处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村庄,通过自己走访观察分析,写出的纪实性作品。这本《手记》,视角新颖,既能反映扶贫一线干部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与成绩,又对认识和解决扶贫先扶志、选准扶贫产业、科技教育与脱贫关系、警惕扶贫中形式主义等重大现实问题,给予了关注。全书人物形象鲜明,场景真实生动,语言富有特色,加之作者在事实基础上生发的思辨,在推进扶贫攻坚战的进程中,这本书应该能给读者以启迪。
作者简介
张兴,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
曾在国防企业当过工人。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毕业后从事30余年记者编辑工作。曾获中国新闻二等奖,中国新闻奖副刊复赛一等奖、摄影复赛一等奖、中国党报新闻一等奖。
著有《人·地·城》《杂花生树》等多部诗歌集、散文随笔集、新闻作品集。
目录
前言/情怀依旧
“石头”校长的花样愿景
坝子村的笑声
畅想“和平”歌一曲
“抱团”之变
“业”上文章
另一种美丽
满园“金玉”
好花红村看“花红”
把公路“心路”都打开
塘约村里看“规矩”
小果子里的大道理
行走,一路从不孤寂
让心灵的窗户敞亮
雨后行走,就有不一样的心情
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告别另一种贫困
带头人,一路上那些深深的印痕
把自己刻进一段历史
山那边,有我的高兴和忧郁
把一江号子喊醒
学红军,灵活才能得胜利
算活了380亩土地
古韵新风看岩脚
巧遇带出的新话题
“藤缠树”,打造一个传奇
隆兴镇,来了三个“第一书记
风起大沙河
小核桃大话题
班竹镇里的不期而遇
石旮旯里“变”出新风景
扶贫先要把人扶起来
志气立起“自强村”
点亮心灵之灯
附录一:诗意土城
附录二:乡愁(电影文学剧本)
后记/为圣者歌
序言
情怀依旧
碰到闲暇,或者为找一本什么书,我总会借机对凌乱
不堪的书房做一些清理。
没想到这次寻书,竟然翻出40多年前的一本笔记。而
且,有些泛黄的纸页中,夹着一株早已不是绿色的蒲公英

凭着当年记下的文字,望着这株黑黑的枯草,往事一
下子就蹦跶出来了,头脑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打开了
记忆的闸门”。
那年,我只有18岁。在凯里一家“三线”国防工厂,
已经当了两年的工人。
父辈想让我到这样一个偏远地方工作,是因为在那场
刻骨铭心的“群众运动”中受够了冲击,希望孩子一生不
受牵连,过得安稳。可我没那么多心思,来了不久,便喜
欢上这家工厂,也喜欢厂里的人。
是一个饭后的黄昏吧!我漫不经心地走在宿舍后的山
道上,听倦鸟归巢的欢啼,看太阳慢慢向山间下沉。这时
,就碰上了另一个车间姓卢的年轻人。
“他们说你喜欢写诗。你真的觉得我们这里有诗意吗
?”
不等我回答,这个铜仁口音的小伙子,顺手拔起一棵
开着花的蒲公英,用嘴吹散小花,在夕阳里飞。他告诉我
,自己家在农村,能在这样一个为卫星、导弹造零件的厂
里工作,家乡人都觉得挺美,他也高兴。他说:“这里以
后会成什么样?如果我们像蒲公英样飞远了,还会不会想
起这里?”
我也扯了棵蒲公英,回去夹在笔记本里,还写下一段
稚嫩但充满感情的文字。几年后,还是蒲公英开花的时节
,我作为恢复高考的首届考生,走进了四川大学。读书期
间,听说小卢死了。他死于一场建厂义务劳动:失足滑进
正在高速运转的混凝土搅拌机中。
我为这位青年朋友流下了惋惜的眼泪。我时常想起厂
里的那些事,那些人。
几十年后,我不止一次到早已搬迁到贵阳新添寨的厂
里,找当年的师傅和工友们。那些师傅,多是当年支援“
三线”建设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如今已经退休,他们多数
没有离开贵州。鬓发染霜的他们,一见面,总爱讲当年住
过的“干打垒”,爱讲怎样在简陋厂房里挑灯夜战,会想
起步行七八公里到麻江下司赶场的一路趣闻。也有人还记
得,我曾经几次来回步行几十公里,去凯里市区买书。有
时还会问:“那些书还在吗?”这一群外省人,却在贵州
扎了根。他们喜欢带我去看新的生产线或者宿舍区的新居
,看工厂和厂里人的“变”。他们觉得,自己是“变”的
见证人,更是“变”的参与者。
2011年。我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采访,当地同志
知道了这些往事,专门安排我在凯里至下司的高速公路上
走了一遭。驱车从凯里到当年的工厂,过去要走将近20公
里的山区公路,现在只要十几分钟车程。老厂区已经建成
一个三线遗址文化公园。看着公园里的建设者塑像,我沉
思良久,对同行的年轻记者说:“这里有我的根。这根是
什么?就像蒲公英花一样,飞到哪片土地,就爱上哪片土
地。从不抱怨生活,而是去努力改变生活。”
这根长在我的心里。
1983年,刚到报社工作一年的我,奉派去距偏远的纳
雍县城还有百里之遥的奢旮寨,采访民办教师李向隆。他
知道村民有文化,村子才会变。1952年,18岁的他,腾出
自家一间茅舍,捐出十多块木板,卖掉二十个鸡蛋,办起
寨子里第一所学堂,从此再没间断。坐在板壁已被熏黑的
李向隆家里(兼校舍),发现四壁挂着居里夫人、哥白尼
、牛顿、爱迪生的画像,胸中顿起波澜:在这群山环抱,
似乎与世隔绝、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这个眼睛一辈子盯着
山乡学校的人,心中却有一个广大的世界。
还有一次,到黔北一个偏远的民族乡采访。因为交通
不便,当晚住在村支书家里。晚饭吃的是黑乎乎的手工面
条,没有油,只加了点盐。睡觉的被子,又黑又潮又油腻
,像还有什么小生物在动弹。辗转反侧时,却发现村支书
正和一帮人在隔壁开会,商量着想什么办法改变村子的面
貌。20多年后,我再访这个民族乡,它已经成为一个远近
闻名的民族风情观光农业旅游点。说起眼下的好日子,农
民的笑真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
我总在想,应该把这些故事都记录下来,因为它们的
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字里行间,都镌刻着我们不变的情怀
与追求。
正在贵州大地上轰轰烈烈展开的脱贫攻坚战斗,吸引
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目光,因为贵州脱贫攻坚工作难度
之大、力度之大、影响之大,使它在全国脱贫工作中具有
了特殊的重要意义。
2015年仲春时节,我应邀参加在习水土城举办的一场
诗歌活动。其间,看过一场小型戏剧《亮了》,里面一位
基层干部,为了在脱贫攻坚战中不丢下深山老林中一户只
有两个人(80多岁的老父亲、50多岁的脑瘫儿子)的贫困
家庭,一次次走进老人家里,实打实为他们解决用水用电
难题,而且在除夕前,为这家送去电视机、年夜饭。老人
和他的儿子,情不自禁地欢呼“亮了!”在他们眼中,这
就是真真实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和共产党员。而在另一
次活动中,安龙县笃山镇王院小学一位我没有记住姓名的
“石头校长”,看似木讷,却心里透亮,他希望通过各方
帮扶和自己努力,让农村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为脱贫攻
坚提供人才支撑。
这些人和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应该把更多的这
样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为正发生在贵州农村的一次伟大的
历史性变革刻痕存照。
我喜欢这个创意。这个创意又在走访过程中不断有新
的升华,而且在不同阶段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尤
其要感谢郭思思、罗华山、刘祥平、田原、孙晓蓉、胡丽
华、方春英、杨玲、岑丽、路江、向永东、卡西、耕夫、
刘喻、张平昌、张谌、张恩慈、周君良、苏卫、陈富强、
郭瀚、龙蓓等同志,还要衷心感谢那些没写出名字的众多
志愿者们。
通过走访,我逐渐了解到,脱贫攻坚战的内涵与外延
都极其丰富。它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不仅仅涉及一
些经济指标,而更是一场闪射着人性光芒的社会革命。扶
贫,首先要扶志开智;脱贫,带来的将是经济社会的综合
性变化。
我希望能为助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尽一点绵薄之力。
走进大扶贫一线,我们能最真切地感知变化,会有不
尽的灵感,会有不变的情怀,在我笔下,不竭地流淌和歌
唱。
走下去。去大扶贫一线,寻找我们的诗和远方。
张兴
2018年7月
导语
本书讲诉一个个真实的扶贫事迹。书中记录着,张兴近几年来走访贵州省内许多偏远村寨,鲜活生动的描写了哪些奔走奋争在山间原野、田间地头的扶贫干部,农村干部,贫困农民和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通过这些平平凡凡的人,和他们普普通通的事,来看到扶贫地的点滴变化,来看到社会方方面面,都在真心真意为脱贫攻坚出力。
手记告诉我们,“贫穷”,贫的是精神,穷的是产业。解决“贫”,扶贫先要把人扶起来,只有志强才能立人,人立起来了,才有战胜“贫”的原生动力。解决“穷”,就要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开发式扶贫向开放式扶贫转变,脱贫攻坚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后记
为圣者歌
这时节,多雨。
看着飞飞扬扬的雨,便想到前年3月5日,也是个湿漉
漉的日子,农历唤做“惊蛰”,我在雨丝纷纷中去了习水
土城。写下《诗意土城》,走访大扶贫一线手记开了头,
从此就再没停笔。一篇篇把稿件翻来,如今已是厚厚一摞
了。
一年零四个月,走访的路,很长、很苦、很累,不好
走,很崎岖。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也有人问
:人家是拿了钱请你去的吧?当然,更多的朋友认为,我
们在做着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但又都不约而同地担心着我
的身体。因了这,我抓住机会就快步走,一天要走两个小
时。我知道,没有好的身体,这走访说不定要半途而废哩

一年零四个月,“扶贫攻坚”“脱贫攻坚”八个字的
内涵,在我头脑中,逐渐由抽象成为具体。
一年零四个月,奔走奋争在山间原野、田间地头的扶
贫干部,农村干部,贫困农民和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他
们的鲜活故事和形象,在我心里越来越真实,在我眼中拂
之不去。
我时常会想起一些基层干部的喜悦和忧郁。
习水县乡镇干部娄必华,为偏居深山的贫困老人和他
的脑瘫儿子通水、通电、送年饭。他的想法很简单:基层
干部为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要把好账坏账都记到共
产党头上的。他是个共产党员,所以说:“难道这些事不
是我们该做的吗?”
赤水市丙安镇党委书记马红霞,带我们去走村串户,
看见山里面桫椤星星点点散在绿丛之中,淙淙溪水伴着楠
竹、杂竹叶片在风中的摇曳声,竞情不自禁地笑了。她说
:“我很累,但看一看这些美景,心又很轻松。这里到处
都有财富,到处都是风景。我们带着群众把它们开发出来
,就能彻底挖断穷根!”
安龙县笃山镇王院村小堡营学校,那个我没记下姓名
的校长,他逢人爱拿出一张清单,记着学校还差多少电教
设备,还差多少存书。希望大家都来帮一把:“不抓教育
,山里难得变样!”
前年4月一个周末,黔西县雨朵镇拉土村,来了一帮“
驴友”。这是省委政研室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李涛从贵阳请
来的客人。他想让朋友们品品拉土土鸡的味道,看看这里
的体验式旅游有没有前景。当了4年多驻村干部,他一直把
为贫困村找产业路当作最大的事。
同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周定华,从贵阳水投公司到清
镇市流长乡王院村驻村,专为村民解决水的难题。村民叫
他“水书记”。他说:“老百姓是水,共产党是鱼。村民
幸福了,鱼也有更广的活动天地。”同在清镇市,卫城镇
公告村“第一书记”肖波,把自己的任务锁定是修两条路
。不通路,公告村在省城眼皮底下成了一类贫困村。没产
业,公告村人心散了,常住人口不到半数,几千亩田土都
撂了荒。肖波要把公告村的公路、“心路”都打通。他认
了死理:“要不,我将来怎么写当‘第一书记’这段历史
呢?”
社会方方面面,都在真心真意为脱贫攻坚出力。他们
力出在点子上,话也说在点子上。
前年5月8日,我在贵州日报驻安顺记者站有次巧遇。
与先后走访过的平坝区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西秀区大坝
村村支书陈大兴、镇宁县马鞍山居委会支书陈怀希聚在一
起。面对三位我的“老熟人”,请他们各谈一个“当务之
急”。“农村干部要职业化,农村办事要定规矩”,左文
学说话掷地有声。“产业项目不是领导说它好就好,要看
群众,要看实际。”陈大兴开口便慢条斯理,但有底气。
“时代变了,要把大学生进农村,真当大事急事,放在心
里,抓在手里。”看来,陈怀希真为这事着急。
习水县文联的同志说,脱贫攻坚,我们没钱,但我们
要出力。
他们帮扶的飞龙村,大标语上就写着“项目强村,文
化靓村”。年年组织送春联下乡,潜移默化,渐渐地“从
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干不成
的事”这类显“硬”的话变软了,走进老百姓的心里。县
曲艺家协会在乡村组织“快板队”,县书法家协会把山村
小学当成创作基地。村民素质有了变化,再讲产业扶贫就
减少了阻力。
75岁的王金玉,退休前是山东烟台果科所高级农艺师
。十多年前,千里迢迢来到贵州长顺,给当地农民种苹果
当“技术总把关”。这一来,他就没有离意。当地人说:
“王金玉就是我们老百姓眼里的‘宝物’!”
走访扶贫一线,你常常会为一些平平凡凡的人、普普
通通的事激动得满含泪水。每写成一篇走访手记,我都心
潮难平。这些人,这些事,或许并不是媒体关注的重点焦
点热点,但他们为时代做出的奉献,却不能被时代忘记,
更不应该被历史忘记。
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
1949年,我的父辈从北方来到南方,参加了建立红色
政权的斗争。那时,他们面对脚下刚刚解放的土地,一定
也有梦想。这梦想是什么?当年的当事人大多已经逝去,
但我想,他们一定是想把自己的力量同人民的力量融合在
一起,为大家创造美好的生活。因为认识的偏差,因为时
代的限制。因为各种各样人为的和客观的原因,他们的梦
境不算完美。将近70年后,中国已经发生
精彩页
“石头”校长的花样愿景
一直以为要去的是“独山”。那边朋友不少,眼前就闪出久别相逢的场面。
车开了上百公里,走着走着就有些迷迷瞪瞪。人喊下车,才知道到了“笃山”。这是安龙县的一个小镇,我从来没有来过的地方。
同镇上干部匆匆见面,他们感谢这群省城文化人来“文化扶贫”,接过了扶贫点的牌匾,然后匆匆道别。只依稀记住了几张年轻的脸和欢快的语言。
忙着赶路,因为几公里外的王院村小堡营学校,才是这次扶贫创作采风团活动的重点。
学校嵌在山里,石头自然多。两层校舍担在乱石垒成的台基上,几条跳礅似的小路,干脆就是顺着石纹抠出来的。
校长像块石头,初看也不起眼。
矮矮的、黑黑的、壮壮的,有些木讷,如同镇上赶场的农人。也忘了问他名姓,只隐约听见旁人与他对话,像是姓徐,或者姓薛。
校长开口讲话也像石头,底气足,有些不凡:“别小看了这个学校!这里走出去几十个大学生。算不准啥时就有人从外面回来,想看家乡的变化。”
校长说,文化高的人越多,山里变得就越快。他手上拿着一张希望通过扶贫和政府支持来改变学校面貌的“清单”。我接过来一看:要有一批电教设备;要有几千册存书;要把跳礅似的小路改成硬化路面;要在校园里种下几百株树和花……我知道这是一个愿景,凭我们的力量圆校长的梦不易。可还是同身边的人嘀咕开了:真得常来走走看看,总能添几片瓦几块砖。
这时有人说了,已经筹集了一万块钱,准备买10头猪娃送给村里贫困户。乍听离学校的事有些远,想想其实又同山里的变相连。空气中闷热得不起一丝风,走着说着看着,我们心里也像着了火。
捐了图书,给贫困学生送了文具和义款,校长又忙活开了,说要陪我们上隔壁坡老村,看几个笃山独有的“宝贝”。
山路盘盘,烈日炎炎。到得犀牛洞,偌大洞口拂出的凉风让人喊“爽”。校长成了向导,带我们踩着乱石走下洞厅。听着人们“真大”“好雄奇”的赞叹,笑意像花开一般呈现在校长那木讷的脸上。他执意要打着电筒,让我们再往黑黑的洞里去看看。“这是亚洲最长的洞穴哦!外国资料都写得有。有人投资开发肯定会热起来。你们一定要提前进去!”摸不准校长这番话的来头依据,却不想冷了他的心,便有人跟着他往里走了百来米。
翻山越岭,看了“天门”,其实就是别处见过的“天生桥”。还有“天坑”,也不算独家风景。可校长一路没少笑,也没停住解说,话里掩不住深情。他指着远山:“那边还有天书哩!”
校长10多岁的女儿一直同行。她也爱笑,举止大方得像城里的学生。一路上为我们照相,还把照片传进微信。女儿说:“爸爸总想着山里的变,爸爸喜欢山里的风景。”
回到贵阳不久,听说文人墨客们捐资买的10头猪娃送到了农户手里。大家在议论,什么时候又到笃山做一次远行。
(2016年6月18日)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