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1934年10月出生于北京,14岁成为中共地下党员,1949年开始做青年团工作,1953年开始文学写作。1956年发表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发广泛关注,也招致了麻烦,1958年被划为右派。1963-1979年赴新疆16年,曾任文学杂志的编辑、新疆伊犁巴彦岱公社二大队副大队长。 1978年,恢复党籍并开始大量发表新作。1993年出版文集10卷,2003年出版文存23卷,2014年出版文集45卷。曾获茅盾文学奖、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并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学位、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日本樱美林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后记 实现弘扬义理的高尚人生 取与给,要适当 可取可不取的,应该不取,取了就不够廉洁;可给可 不给的,应该不给,给了就不够仁惠。 这里关于廉洁说得比较明白,廉以律己要严格,不但 不可收取不该收取的,就是可收取但有不可收取的疑义的 ,也不得收取,这就会消灭灰色地带、灰色收入。 给了反倒不恩惠,稍稍绕一点,但也可解,不是对方 最需要、最解渴的东西,你不要赠予,不要赏赐,不要瞎 拉拢、瞎做人情。 总而言之,面对这样的取与问题,一定要在心中设置 一个严格的标准。 多求善,少求利 舜是大圣人,跖是大盗贼,这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别的 ,只在于所求为善还是为利。这里的观点固然极端了一点 ,因为除了大舜与盗跖以外,人类还有中间状态。 追求善的人不在少数,问题是他们同时也希望获利而 不是遭遇惹祸。追求利的人更多,但是追求利的人绝对不 是注定要当骇人听闻的大盗。 当不成大舜便必然成为大盗,这里说得太绝对了,不 过也有一点好处,用两种极端给人们当头一个棒喝。 守德与诚信,不是为了得失 遵守道德,并不是为了仕途上进取。言语诚信,并不 是为了突出自己行为的正确。 尽人事,听天命,此其一也。 道德礼法,都要进入化境,成为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外 在的规范,此其二也。 进入化境了,按照自己的天性的需要做了,完全用不 着考虑得失、成败、利钝,此其三也。 …… 不因表象忽略主旨 讲诗的人,不能只讲文字却搞错了词句,也不能只讲 词句却搞错了用意。只有顺着为诗的意图来反向推导作者 的心志动机,才能真正解读诗。我们不能陷入表面的言辞 解释而迷失作品主旨。读诗如此,做事也如此。 但“以意逆志”而“得之”的意与志,是谁的意与志? 是写诗者的意与志,还是解读人的意与志?是我注诗,还是 诗注我意我志?这恐怕也是双向的。 人人都可以成为大人物 远远望去,圣贤与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在 深层。 没有不同,需要深刻认识、把握、衡量、辨别圣贤人 士的内在价值。有不同,更需要分析研究厘清见贤思齐的 必要与办法。 既没有不同又有不同,就是说,人人都可以以尧舜为 榜样,要求自己、反省自己、鞭策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 。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人物。 目录 序章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 人生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要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要有内涵和积淀 也要有坚持和风骨 要有充沛的自信 也要富于洞察力 不要成为浅薄的人 要有好善之心 更要时刻保有同情心 要努力,也要接受力所不及 要拿得起,放得下 不要活在算计和比较中 要把握最根本的观念 要搞清万事万物的源起 要弄明白生活的原委 要将激情升华为艺术 第一章 做人的根本原则 人应该有个人样儿 人与禽兽的区别 良知是做人的底线 珍惜自己的德行 升华固有的品质 强调人性的作用 机遇存于秉性之中 让道德品质融入自身 善良能够滋养人 善的力量滔滔不绝 细心呵护自己的心性 伪善不可取 表演善良胜过彻底残忍 不做不该做的事 勿以恶小而为之 正有正报,歪有歪报 第二章 学习的独到方法 学习的最高境界 追求更好是一种天性 学规矩,养仁心 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 读书,与圣贤为友 读书,要独立思考 更新求变,与时俱进 天资再好,也需要滋养 天性再好,也需要培养 标准更高了,修为也会更高 修养提高了,地位也会提升 从历史中获得裨益 在经历中获得感悟 善于利用智慧 将认识化为实践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第三章 奋斗时,理性决策 志当存高远 保持进取的心 保持前进的锐气 意志坚定,才能直奔目标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要有牺牲一切的觉悟 不努力就别说努力没用 找对努力的方向 成功的途径自由多样 选择职业与手段、技术 走正道更容易成功 努力和方法相结合 分清小目标与大目标 找到共性,举一反三 解决好当务之急 过程的复杂换来结果的简单 别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 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学会利用和创造环境 集中精力,坚持长久 普惠万物,充盈向前 善始更要善终 第四章 得意时,戒骄戒躁 顺境更是考验 守护好自己的内心 拓展胸襟,升华境界 减少欲望,涵养心志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承受赞美和苛责 绝不骄傲和自满 无敌不等于事功 狂妄的根源是无知 要有更高的追求 找回丢失的自己 自己并不完美,何必嘲笑他人 学会权衡掂量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贪欲无止境,保持知足心 接受恰如其分的名望 重视心智的需求 不安于享乐,也不幸灾乐祸 只追求物质财富必生祸端 精神的贫乏更有害 第五章 失意时,坚守如一 逆境也是一种财富 逆境能够激发力量 知耻而后勇 保持好精神状态 要自爱自重,别自暴自弃 用理性约束自己的情绪 不分处境,坚守如一 安定心态,宠辱不惊 心理、生理要双重强大 不要自取灭亡 少些无谓的担忧 是金子总会发光 顺其自然 多找找自身的问题 面对挫折与冷落 勇于认错,积极改错 放低自己,只能仰面看人 提高改错的执行力 面对痼疾,下定决心用猛药 第六章 管理者要有大格局 注重人才、规矩、管理 出于仁心,遵循义理 要有强大的精神感染力 贵在人和 善用权势 上下级要互相尊重 对个体好,团体会更好 关键事务要群策群力 解决事情并无定法 小事看态度,大事看能力 把握言辞的分寸 明辨纷繁的言语 不要推卸责任 不要逃避问责 以德服人,也要有力量 让自己成为表率 出自你这儿的一切,都会回报到你的头上 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掌握诀窍并灵活运用 明白推动明白,糊涂不行 不对陌生的领域指手画脚 警惕假大空的言论 不坦荡,就得不到信任 要有独立自主的观察 人心有差异性 通过眼睛透视心灵 要有自己的判断 小聪明会害死自己 第七章 社交要有自己的态度 爱人者会获得他人的爱 在交往中尊重彼此 有礼有节,恭恭敬敬 礼节显露态度 认清美好的幌子 相互恭敬,要有诚意 向他人释放善意 扩大自己的交际面 他人的笑容,唤起你的笑容 交友交德行,不功利 不能损人利己 不要做过分的事 不要挑拨、离间、诽谤、诬告 心机太重令人反感 避免偏激和轻佻 坦然应对不理解 不遭人妒是庸才 要有不怕非议的自信 谁也取悦不了所有人 被指出错误,应当高兴 真诚是立身处世之本 言出行随,言行一致 不要轻率改变言论 坚决抵制伪君子 好为人师要不得 得理也须饶人 第八章 对待家人要有责任感 普通人的三大乐事 情感是最宝贵的财富 孝是做人的根本 不失赤子之心 关照别人,关照自己 不接近无谓的危险 传递善心,尽心尽力 守护自身是大孝 仁德与亲敬要分对象 不走正道,众叛亲离 从身边做起 教诲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育的五种途径 文化的影响更持久 重视生命的终点 血缘相继的链条 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 终章 实现弘扬义理的高尚人生 精彩页 人应该有个人样儿 俗话说,人应该有个人样儿,说的就是形式与内涵的一致。人有了五官四肢、体形体貌,而不是浑身长毛、四条腿爬行的兽貌,这是人的光荣与骄傲,人的表现应该符合这个物种的形与貌。真正体现了人形、人色、人容、人貌,也就是涵养与培育了人的善良的天性。 可惜的是有那么一些空有人形、人色、人貌的人,虽有人形,却只有蛇蝎虎狼之性。 人与禽兽的区别 人一旦丧失自身的人文特质,也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 品德高尚的人善于保持保护自身的人文特质,例如他们也有食色物欲,但他们同时注意仁义之道的原则与礼法规矩。小人则不然,见利忘义、见色忘礼、见权忘仁,极易流于动物性本能,于是恶德泛滥、恶人横行、恶俗席卷、礼崩乐坏。而这一切,有时往往在于一念之间。 保持自己的人文特质,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良知是做人的底线 人无须学习训练就具有的能力叫作良能,无须思考就能懂得的知识叫作良知。直到今天,良知良能的用语仍然有巨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感动人心的力量。它独特的魅力在于诉诸人心,而且是诉诸常识、常情、常理。 今天人们所说的良知良能,它们表述的往往是最少争议的人类品德与认知底线,或者称之为普适价值。例如种族灭绝、大规模屠杀平民、酷刑体罚,如果我们说这些是违背今天人类的良知良能的,重点不在于是否生而得之知之,而在于它们违背了作为人的底线。 珍惜自己的德行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贵之处,只是人们不肯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精神的高贵,而不是显贵、权贵、大款。自己的德行的充实,不需要依仗权力与金钱,也不需要依赖权贵的承认。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此语简明而又振聋发聩,令人眼睛一亮。问题在于太多的蠢人、陋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高尚与宝贵处,却艳羡于他人的暴发户式、浅薄空洞式、装腔作势式、小人得志式、因人成事式的所谓“成功”,太可悲,也太丑陋了。 升华固有的品质 同情怜悯心、羞耻惭愧心、恭敬佩服心、是非辨别心,这是人人都有的。 这些朴素的情感加以升华,同情心就变成了仁,羞耻心就变成了义,恭敬心就变成了礼,是非心就变成了智。可见这些品质都是原生的品质,不是外部世界加到人身上的,而是人们所固有的。 一切高尚的品行,都是人类原有朴素情感的升华。 强调人性的作用 人性中有生理的要求,所谓“食色,性也”,但它们只可以强调为命,即生命与命运这一面,而不宜强调它们也是人性,即人的自然禀赋、人的追求与需要、人的良知良能。 仁义礼智、天道这些精神的特色与走向,同样也是生命、命运的表现,但应该强调的不是生命与命运,而是人性。强调人性的精神道德层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 机遇存于秉性之中 安身立命,求诸神佛吗?求诸天地吗?求诸际遇吗?求诸法术吗?不,还是求诸人心、人性、良知、良能,修身以俟之吧。 由此可见,安身立命之道是求诸内心,求诸秉性,相信上天给予的机遇恰恰就存在于秉性天良之中,这样想,比仅仅匍匐崇拜神佛,却不免感觉够不着摸不到,要更亲切、更深刻,也更警醒。 让道德品质融入自身 品德高尚之人所具有的秉性,即使大行其道,也无所增益扩大;即使穷困局促,也无所损伤、委顿,因为它是已经确定了的自己的分量定额。 这种秉性更是已经成了自然人性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与生俱来不受损伤、不受抬举、不被扩张、不受外物的折腾的。 我们要做到把道德品质胸怀生理化、生命化、身体化,让它们成为自己身体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P20-27 导语 王蒙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孟子》精华内核,专为年轻人打造,邀请80后学者、95后学生反复试读,反复修订,确保年轻人读得懂、喜欢读。 打破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精心提炼《孟子》精华,囊括孟子智慧精髓。每页一个独立主题,都是硬核干货,可以随时翻阅,随时放下,方便碎片化阅读。 序言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 人生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善是德行的高度,信是人际关系的高度,美是情感与 精神的高度,大是人格与智慧的高度,神是超拔超越的高 度。 人生在世之要务,就是达到一定的高度。 要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大匠大师不会因为其他工匠的拙笨而改变或者废弃自 己的尺度,名射手不会因为其他射箭人的拙劣而降低拉弓 的标准。 有的时候意欲务实,自然要放低身段,增加主张道理 的可操作性、亲和性;有的时候则必须强调理想,高标准 严要求,就高不就低,不迁就别人,这样才能取得更高的 成就。 要有内涵和积淀 “上善若水”是赞美水的谦卑与灵活顺应,除此之外 ,水的美德还在于它有本有源、丰沛充盈。 本源就是内涵,是学问、思考、经验、境界、格局。 谁能像水一样,做到滚滚洋洋、遍布四海、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反过来说,有几个人不是浅尝辄止、应付搪塞、 得过且过、蝇营狗苟? 有内涵才能有气势,有积淀才能有格局,这是水给我 们的启示。 …… 要弄明白生活的原委 做了,但是不明晰是在做什么;习惯了,但是察觉不 到自己是习惯了什么和为什么习惯;一生都遵循一定的道 理,却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道理。这是大多数人的状况。 社会中的人,做什么事其实是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一 定的规则与习俗的,问题是一般人多是约定俗成、人云亦 云、随波逐流地过日子,并不去体察研究弄明白个中原委 ,这样就难免活得很糊涂。立志高远的人。应该避免这样 。 要将激情升华为艺术 真正追求真理与大道、有着自己兴趣与爱好的人是幸 福的,他们思考和行动起来,往往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也正因为这份执着,他们才能够攀上高峰、臻于极致。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人类成就中最伟大的部分,往 往带有某种沉醉的成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将欲望升 华为激情,将激情升华为艺术。 内容推荐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凝聚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孟子》精华内核。在本书中,王蒙打破《孟子》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将孟子智慧中的精髓以简练的文字展现给读者。 本书共分十大章,以“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开篇,从做人原则、学习方法、理性奋斗、得意戒骄、失意坚守、管理格局、社交态度、家庭责任八大方面切入,以“实现弘扬义理的高尚人生”结尾,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10条《孟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本书轻巧便携,每页一个独立主题,可以随时翻阅,获得《孟子》中理性人生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