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晃来晃去的人/索尔·贝娄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索尔·贝娄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一九二四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一九三三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一九三七年毕业,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一九五三年出版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一九六八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一九七六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评(媒体评论)
《晃来晃去的人》讲述的不是城市中一个人的故
事,它是关于一间房间里的一个心灵的故事。
——菲利普·罗斯,《重读索尔·贝娄》
在成长于战争和大萧条时期的整整一代人心目中
,这是最诚实的证词之一。
——埃德蒙·威尔逊
目录
重读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
译序
新版附记
晃来晃去的人
索尔·贝娄年表
精彩页
1942年12月15日
从前,人们习惯于经常表白自己,对记录他们的内心活动并不感到羞愧。而今,记日记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放纵、软弱无能、低级趣味的表现。因为这是一个崇尚硬汉精神的时代。今天,运动员、硬汉子的一套法则——我相信,这是从英国绅士那里继承来的一种美国遗产——空前盛行。这是一种拼命精神、苦行主义、严酷作风的混合物,追根溯源,来自亚历山大大帝①。你有感情吗?表达感情有正确与错误的不同方式。你有内心生活吗?这于别人毫不相干。你有激情吗?扼制下去吧!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遵循这套法则。它倒允许一种有限的坦白,一种守口如瓶的直率。但对于真正的坦白,它还是有抑制作用的。最严肃的事与硬汉们无缘。他们不懂得反省,因此碰到一些敌手,如不能像打猎那样凭武力制胜,他们便穷于应付了。 如果你有了困难,那就不声不响地进行斗争,这是他们的戒律之一。见鬼去吧!我要诉说我的困难,如果像湿婆②神有很多手臂那样,我有许多嘴,滔滔不绝地讲,还是不能畅所欲言,为自己讨回公道。眼下,我心灰意懒,很有必要记点日记——也就是说,把要说的话讲给自己听——我毫不感到有放纵之嫌。硬汉对自己的沉默另有补偿,他们开飞机、斗牛、抓鱼,而我却几乎足不出户。
在一个几乎终生居住的城市里,你不可能永远孤独。可是,实际上我恰恰是个例外。我一天在斗室里枯坐十个小时。就这种住宅而言,这间屋子还算不错,虽然有那些公寓惯有的骚扰:烹饪的味道啦,蟑螂啦,怪癖的邻居啦,但多年以来我已对此习以为常了。
我的新书源源不断。我老婆经常带来些书,指望我去阅读。我也希望我能阅读。过去,我们自己有一套房子,我常常读书。我老买新书,不可否认,买得快,读得慢。可是只要它们把我团团围住,就像有一种广阔生活的保证人站在身旁。这种生活比我天天迫不得已过的那种生活宝贵得多,必要得多。如果不可能永远维持这种高尚的生活,哪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留点痕迹也行。即便这种生活变得很不牢靠,我还能看得见、摸得着它的标记。现在,既然我有闲暇,我本该投身于我曾经开始了的研究中去,但我却发现自己无法读书。书吸引不住我了。读上两三页,有时甚至两三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我辞去美洲旅游局的工作,应招参军,将近七个月了。我还在等待。这好像是一种繁文缛节,一种尽打官腔的官僚主义喜剧。起初,我把这种看法藏在心里。今年五月,我被送回家,因为我的材料还未准备就绪。刚一开始,好像是假日来临,又像是暂缓处刑。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八个年头,但我仍然是一个加拿大人,一个不列颠臣民。虽然是个友邦的侨民,但未经调查,我还是不能人伍。我等了五个星期,于是要求美洲旅游局的马伦德先生暂时恢复我的工作。可是他说,现在生意萧条,连供职多年的特拉格先生和比绍普先生都不得不暂时解雇,因此实在无法帮我的忙。九月底,来信通知我:调查完毕,同意征收,可是按照规定,我又被领去第二次验血。一个月后,接到通知,说我被编入一等待招兵,叫我做好准备。我还得等待,最后,十一月到了,我开始打听,据说,按有关已婚男子的新条款,我的入伍被推迟。我要求改编,理由是人家不允许我参加工作。经过三个星期的周旋,我被转编为三等待招兵。可是,我还未来得及行动(确切地讲,有一个星期),又被叫去重新验血(每次验血有效期仅六十天)。这样,我又被打发回来。肯定,这种倒霉事还没完。还会再拖三四个月。 在此期间,我老婆艾娃一直供养着我。她声称,这不算什么负担,还劝我借此机会好生自由自在几天,读读书,痛痛快快地玩一玩,要不,一参军就玩不成了。大约一年前,我雄心勃勃地开始写几篇文章,主要是传记性的,论述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狄德罗u传》尚未完稿,就撂笔了。当时不甚明显地认为,一旦我开始晃来晃去,我就要继续写下去。艾娃不想叫我搞什么工作。因为作为一个一等待招兵,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艾娃是个沉静的女子。她很矜持。我们彼此已经不再推心置腹了。事实上,有很多事,我都得瞒着她。我们有朋友,可是却不再来往。几个住在本市,但相距甚远;有一些住在华盛顿,另一些在陆军服役;还有一个在国外。我同芝加哥的朋友们越来越疏远,我并不渴望见到他们。或许,我们的一些分歧可以消除。但是在我看来,维系我们关系的主要纽带已经断裂,况且我也不急于修复它。因此我非常孤独。我兀自坐在房间里,期待着一日之内微小的转变:女佣敲门,邮差露面,广播节目,以及某种思想的确实可靠、循环反复的骚扰。P1-3
导语
《晃来晃去的人》讲述的不是城市中一个人的故事,它是关于一间房间里的一个心灵的故事。和文学史很多名家的第一部长篇,如霍桑的《范肖》,亨利·詹姆斯的《守卫》,除了大学图书馆还有收藏外,几乎接近被人遗忘不同,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常印不衰,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
序言
把一九五三年出版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和一九四
四年出版的《晃来晃去的人》以及一九四七年出版的《受
害者》作对比,可以看出作者经历了革命性的转变。贝娄
推翻了一切:基于和谐、有序的叙述原则之上的构思,受
惠于卡夫卡的《审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
和《永远的丈夫》的小说气质,以及一种难以名状的道德
视角——源于闪光、色彩和大量的存在产生的快乐。在《
奥吉·马奇历险记》中,小说和小说所描绘的世界的宏大
、独断、随心所欲的观念打破了各种各样自我施加的限制
,身为创始者的创作原则被颠覆,就像《奥吉·马奇历险
记》中那五种属性的人物一样,作家自己“极度地着迷”
。组织起《受害者》和《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世界
观和小说情节的无处不在的威胁不见了踪影,《受害者》
中阿萨·利文撒尔被压制的攻击性和《晃来晃去的人》中
约瑟夫被阻碍的意图都变成了贪得无厌的胃口。对生活自
我陶醉的热情以混杂的形式出现,推动着奥吉·马奇向前
。而驱使着索尔·贝娄的是对眼花缭乱的丰富细节永不枯
竭的热情。
规模在戏剧性地扩大:世界在膨胀,栖居其中且不朽
、势不可挡、雄心勃勃、精力充沛的人们,用奥吉的话说
,不会轻易地“在生活的斗争中毁掉”。自然存在的复杂
景观和那些大人物对权力的追求使得处于各种表现形式中
的“人物”——特别是它留下无法磨灭的存在印记的能力
——与其说成为小说的一个方面,还不如说成为小说最关
注的对象。
想想妓院里的艾因霍恩、放鹰的西亚、丁巴特和他的
战士,西蒙在马格努斯家的粗俗辉煌与在木材场的凶暴。
从芝加哥到墨西哥、东海岸中大西洋地区,再回来,同样
是拿奥吉和大人国相比,只是观察者不再是刻薄愤怒的斯
威夫特,而是一个用词语绘画的希罗尼穆斯·博斯,一个
美国的博斯,一个从不说教、乐观的博斯,他在他的人物
身上,哪怕是最油滑的地方、最具欺骗性的和最具阴谋的
地方,都能发现人类身上所具有的狂喜。人类的诡计不再
引起贝娄偏执的恐惧,而是使他高兴。展现丰富矛盾和歧
义的表面不再是惊愕的源泉,相反,一切事情的“混合性
质”使人感到振奋。多面性就是乐趣。
冗长的句子以前在美国小说中出现过——主要出现在
麦尔维尔和福克纳的作品中——但与《奥吉·马奇历险记
》中那些句子有所不同,因为后者的句子给我的印象是过
于随意。当随意性驾驭作家的时候,就会导致《奥吉·马
奇历险记》的一些模仿者那样的空洞艳丽。我阅读贝娄充
满随意性的散文时,感觉他的句法表现了奥吉广博、直爽
的自我,那个聚精会神的自我漫游、发展,片刻不停,不
时地被别的力量控制,又逃脱其控制。书中有些句子生气
勃勃,其潜在的欢快之情让人感觉许多事情在同时进行,
这种戏剧性、裸露表现、激情飞扬纠缠在一起的散文给人
带来了生存的推动力,保持了正常的心智。这种不再遭遇
抵制的声音弥漫于心灵,同时与一种神秘的感受连在了一
起。这种声音无拘无束、聪明睿智、全力向前,而且总能
敏锐地作出判断。 《奥吉·马奇历险记》第十六章讲述
的故事是奥吉刚愎自用的爱人西亚·芬彻尔试图训练她的
鹰卡利古拉①,去攻击和捕获生活在墨西哥城南面山区的
大蜥蜴,让那个“黑影迅猛地从天而降”去响应她的计划
。这个章节令人印象深刻,描述了一次人类的特殊行动,
其神话氛围(还有喜剧性)可与福克纳所书写的伟大场景—
—在《熊》《花斑马》《我弥留之际》中以及《野棕榈》
通篇——相媲美。在这里,人类的决心与自然的野性相对
立。卡利古拉和西亚之间的争斗(为了鹰的身体和灵魂的争
斗),描写鹰翱翔空中以满足它美丽又残忍的训练者,但结
果令她非常失望的那些精彩、缜密的段落,使得对于几乎
每次奥吉的历险都至关重要的权力与支配意志的观念得以
具体化。“说实话,”奥吉在书的结尾处说,“我对所有
这班大人物、命运的支配者、智囊人物、马基雅弗利式政
治家、精明狡猾的作恶者、大亨、骗子、专利主义者等,
全都厌恶透了。”
我不知道贝娄开始羞于把芝加哥据为己有,是否因为
他不希望别人认为他是芝加哥的作家,就如他不愿意被认
为是犹太作家一样。不错,你是芝加哥人,你当然是犹太
人——但这些东西怎样在你的作品中得到表现,或者说如
果他们必须得到表现的话,不是马上就能想到的。另外,
你还有其他抱负,其他被你的欧洲大师们,被陀思妥耶夫
斯基、果戈理、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等所激发出来的抱负,
这些抱负不包括去写在后廊上唠叨闲聊的邻居们……这一
思考方式与贝娄最后决定最近的地点之前的思考方式有某
种相似吗?
当然,贝娄在完成《奥吉·马奇历险记》十年之后写
《赫索格》时才再次大规模展现芝加哥的风貌。自此之后
,独特的“芝加哥的景色”才持续对他产生吸引,特别当
那个城市提供戏剧性的启发时,就像在《洪堡的礼物》中
那样:一方面是“内心的斗争与外界生活的对峙,而后者
是基本的,对每个人都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具有伊利诺伊
州芝加哥这个地方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全神贯注的主人
公的反思倾向。这一博弈得到了有力的探索,是《洪堡的
礼物》以及贝娄随后一部小说《院长的十二月》的核心内
容。然而,这一探索不是喜剧性的,而是充满仇恨的。情
绪变得阴郁,越来越堕落,在强烈的种族敌对压力之下,
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变得疯魔:“在自己的地盘……他发
现了一片比圭亚那丛林还要荒凉的地方……荒芜……数英
里见方的荒地……累累伤口、损伤、癌变、狂怒、死亡…
…这个巨大地方所有的可怕的荒凉与恐怖。”
这部书的中心是,这个巨大的地方不再是贝娄的。也
不是奥吉的,赫索格的,或者西特林的。到他开始写《院
长的十二月》时——《奥吉·马奇历险记》之后大约三十
年,他的主人公,柯德‘院长,已经成了这个城市的赛姆
勒。
他在芝加哥干什么?这个痛苦的芝加哥人不再明白。贝
娄遭到了流放。
(蒋道超译)
内容推荐
《晃来晃去的人》是索尔·贝娄出版于1944年的日记体小说,描绘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犹太美国人的生存状况。终日足不出户、沉浸于内心世界的主人公约瑟夫透过封闭的房间窥探世界,把感情宣泄在日记里,同时记录情绪的变化及对世界、人性的思考。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晃来晃去,孤独和迷惘不断向他袭来,最终成为一个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晃来晃去的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