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凡心已炽/走向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弋舟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弋舟,祖籍江苏,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西安。
著有长篇小说《跛足之年》《蝌蚪》《战事》《春秋误》,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随笔集《从清晨到日暮》,小说集《我们的底牌》《所有的故事》《弋舟的小说》《刘晓东》《怀雨人》等。
曾获郁达夫小说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西部》文学奖,《青年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鲁彦周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书评(媒体评论)
弋舟将探索的笔触指向小人物与边缘人物,在他
们的生存与精神困境中,探索着时代与人物的精神边
界。
——作家、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
员会副主任李云雷
目录
李选的踟蹰
年轻人
金枝夫人
隐疾
凡心已炽
碎瓷
我们的底牌
天上的眼睛
戈舟主要创作年表
精彩页
李选的踟蹰
李选闲极无聊,在百度上敲下曾铖的名字。她想,叫这个名字的人不会太多,没准真的就被自己搜出来了。果然,搜索页面的第一页,就冒出来她这个阔别多年的小学同学。曾铖在成都,如今成了画家。这个信息让李选有点儿欣慰,好像曾铖的现状满足了她内心的某种预期。李选隐约觉得,这个曾铖,就该是个有出息的家伙。要不将近三十年了,自己为什么还会想起他呢?小时候的曾铖,在孩子堆里,就是那种风头十足的,显山露水的调皮和显山露水的聪明。李选点了百度的“图片”选项,如今的曾钺和他的画儿,出现在了显示器上。画儿是油画,李选看不出好坏;但通过照片,她看出来了——这个显示器上的“曾铖”,的确就是她要搜索的那个曾铖。这个曾铖,当然不是儿童时期的曾铖了,在显示器上挂着一丝中年男人玩味着什么的笑,但定睛看,眉眼还是小时候的模样。
曾铖做了画家,人在成都。后来在一次初中同学的聚会中,李选把这个信息告诉了雷铎。雷铎和曾铖上小学时是最好的朋友,小学毕业后上了不同的中学,从此就没了音讯。初中同学聚会,一开始很热闹,但热闹之余,也有些不尴不尬。毕竟,如今每个人的境遇干差万别,再也不复当年,大家完全是平等的。所以三三两两,在大的气氛下,又划出了一些小团体,各自找各自不感到别扭的人说话。李选和雷铎从小学起就是同学,这一点似乎成了两人互相“不感到别扭”的理由。在饭桌上两人挨着坐,雷铎随口问李选知不知道曾铖的下落。李选说知道——曾铖现在是一个画家,住在成都。
过去了一段日子,有天夜里雷铎给李选打电话,高兴地说他联系上曾铖了,刚刚才跟曾铖通了电话。李选把儿子哄睡着没多久,正有些困,听了这话一下子也有些兴奋。雷铎告诉李选,他是通过网络找到曾铖的——在一家艺术网站,他查到了曾铖的QQ号。为了获取这个有价值的信息,他不厌其烦,在那家网站注册了会员,因为不如此,他就无法查看曾铖的资料。
“我在QQ上加他,没想到这小子立刻有了回音——用了不到三秒钟!”雷铎兴冲冲地说,“我们马上通了电话!真不容易,都快三十年了!怎么样,咱们上成都看曾铖去?今晚还有到成都的飞机没?”
李选看了下表,夜里十一点多了。“你神经吧?这么晚了。干吗问我还有没有飞机?”
雷铎说:“你不是在卖机票吗?上次聚会,你还叮咛我以后要买机票就找你。”
李诜说:“我说讨吗?”
雷铎肯定地说:“你说过!”
李选定定神说:“哦,那可能真是说过。不过我现在不卖机票了。”
雷铎说:“咦,你这人怎么朝三暮四的?”
李选怕他继续纠缠这个话题,说:“怎么样,曾铖现在还好吧?”
好在雷铎的思维很跳跃,立刻又跟她说起曾钺来:“看来还不错,在大学任教,联系之前我做足了功课,在网上搜遍了跟他有关的信息。这小子如今貌似有些名气了,画儿好像也能卖上些价钱。”
李选问:“那他还能记得咱们这些小学同学吗?”
雷铎说:“当然。”
李选说:“当然,他当然记得你,你俩当年形影不离的,其他人就未必了。你跟他提我了没?”
雷铎说:“提了,把你QQ号也告诉他了。”
李选说:“他记得我不?”
雷铎如实说:“他说不记得了——但是好好想想,没准就想起来了。”P3-5
导语
更多人经历着内心自我的劝退,当我们年轻的爱情与一座城市遭遇,我们还只是赢弱的孩子,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当我们的爱情轰然破裂的时候,在这座城市的怀里只发出一声细碎的叹息……70后作家是过渡的一代,也是坚守理想的一代:他们是独特的,他们完成了自己,正走向经典。
序言
70后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
——“走向经典丛书”序
70后作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文学界,到现在
已经20年了。20年间,他们从当初文学的“新生力量”,
到现在已经成长为文坛的“中坚力量”。现在70后作家已
经占据了重要文学刊物的半壁江山,也有一些70后作家推
出了重要的长篇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与
此同时,他们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学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变化,这为他们的成长与“经典化”带来新的挑战,也带
来新的机遇。
变化之一是网络文学的崛起。20年间网络文学从无到
有,到蔚为大观,已经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但70
后作家大多没有加入网络文学创作,而仍延续着“新文学
”或“纯文学”的传统,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的
创作在网络文学的视野中被称为“传统文学”,这固然有
着轻蔑与意图超越的因素,但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
70后作家可以说是处于“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夹缝中
的最初一批作家,他们的理想主义让他们的坚守带有悲剧
色彩。
变化之二是市场机制的出现。市场经济在90年代初出
现,对于中国是一个新事物,也对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市场机制不仅影响着文学的生产、流通、接受等外部
环境,也影响到文学的内在评价标准。什么是文学,什么
是好的文学?在单纯的市场逻辑中,只有能够畅销的文学
才是好的文学,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的异军突起便借
助了无坚不摧的市场逻辑。但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商品,
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精神产品,这样特殊的商品如何
进入市场?可以说至今我们仍在探索之中。但70后的创作
处于市场机制带来的最初震荡时期,这对他们的创作产生
了重要影响。
变化之三是文学位置的改变。在80年代,中国文学在
社会领域中处于先锋位置,那时文学一方面通过率先提出
并讨论社会与精神议题,引领社会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
也对文学自身的形式、语言、叙述方式进行探索,拓展了
文学的表现力。但进入90年代之后,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
起,文学在整体社会领域中的位置迅速边缘化,在影视、
网络等强势媒体的压力之下,文学只能固守一隅,这为70
后作家的成长造成了重重阻碍。
这种种不可预料的重大变化是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与
环境,如此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
史上所没有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与50后、
6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身上延续了他们的文学理想,将
文学视为一种精神或美学的事业;另一方面,70后作家普
遍接受了高等教育,这让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但在
社会阅历与人生经验上他们则不如50后、60后作家更加曲
折、复杂与宽广。而与80后、9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则
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大多是非独生子女,没有受到社会
与家庭过多的关注与宠爱;但是他们也不像80后、90后作
家普遍受到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影响,并不将文学视为
娱乐、消遣之物。在多个层面的意义上,70后作家可以说
是“过渡的一代”或者“独特的一代”。“过渡的一代”
是指在70后作家身上,既有50后、60后作家的理想气质,
也有80后、90后作家的务实品格,在文学的气质与观念上
有一种“过渡”性质;“独特的一代”是指70后作家的经
历与经验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他们置身于巨大的文化
断裂带之上,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内心世界都经受了巨大
的冲击,而他们的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中所绽放
的花朵。
70后作家内部也是丰富复杂的,他们成名有先后,但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70后作家的成长与经典化之路并不顺
利,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文学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
旧有的文学机制已经失效,而新的文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
来,他们与中国文学一起处于困顿与摸索之中。如果与前
后时代的作家比较一下,这一点将会看得更清楚,在60后
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歌就可以全国闻
名;在80后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一部作品就可以畅销全
国,但是70后作家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大多在写作之路
上摸爬滚打了许久,才以自己的实力获得文学界的认可。
现在年龄最小的70后作家也已迈入40岁的门槛,他们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成”了自己,或者至少“完成”了
自己的第一阶段,但相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他们“经
典化”的程度尚嫌不够,尚未得到文学界与社会各界的足
够关注。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走向经典丛书”的主要原
因,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向社会展示70后作家所取得的
成就,也希望这套丛书能有助于他们“走向经典”。在70
后作家中,我们选择了付秀莹、魏微、石一枫、弋舟、李
浩、海飞、刘玉栋、吴君八位作家作为第一辑推出,以下
我们对这些作家的创作历程与特色简要做一些介绍与分析

付秀莹最初以《爱情到处流传》《旧院》等小说为文
学界所熟知,其后推出长篇小说《陌上》《他乡》,引起
了更多关注。其小说继承了《红楼梦》等中国文学的美学
传统,但又融入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质感与内心波动,语
言灵动,叙述自然,娴熟地运用白描、留白等古典小说技
巧,她的作品表达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细节,及其情感
与心灵的隐蔽幽深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
理想,以及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她对传统中国美学与
现代抒情小说传统进行了创造性继承,不断探索着新的中
国美学的表现形式。
魏微是70后作家中较早成名的,她早期的小说《化妆
》《大老郑的女人》《乡村、穷亲戚与爱情》等已成为经
典。魏微也是70后作家中较早推出长篇小说的作家,她的
《流年》《拐弯的夏天》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
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心隐秘心理的挖掘,文笔细腻深刻,挖
掘人性入木三分,其小说似乎是萧红小说与张爱玲小说的
结合,既有张爱玲式的对人性幽微的洞察,又有萧红式的
大气与孩子气,魏微将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属于自己的风格。
石一枫以《世上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等小说引
起了文学界的集中关注,他的长篇小说《心灵外史》《借
命而生》也受到了广泛欢迎,石一枫早年的小说受到王朔
、朱文等作家影响,行文犀利,语言幽默,但近年来的小
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他善于在时代的变迁中
观察与塑造人物,在人物的成长与变形中突显时代的奥秘
。石一枫重新回到了老舍和茅盾的传统,老舍对底层小人
物命运的关注,茅盾的社会分析与经济学眼光,在他笔下
融为一体,不断探索着现实主义新的可能性。
弋舟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探索气质,他的《所
有路的尽头》《而黑夜已至》等小说深刻细腻,对时代的
精神氛围有着出色的把握,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既是精
神性的存在,又是病态性的存在,他们的病态隐喻或突显
了时代的精神病症,但在另外的小说如《随园》《出警》
《李选的踟蹰》中,弋舟又将探索的笔触指向小人物与边
缘人物,在他们的生存与精神困境中,探索着时代与人物
的精神边界。弋舟小说的独特气质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界不
可或缺的人物。
吴君通常也被归于70后作家来讨论,她的小说擅长表
现深圳新移民的经验,她对深圳打工者的生活与精神困境
有着深刻而细腻的体察,在《深圳西北角》《樟木头》《
福尔马林汤》等小说中,她描述了底层生活的艰难与尴尬
。而在另外一些小说中,她则对新的都市现象与新的都市
人群有着独特的观察。吴君的小说坚持现实主义的笔法与
精神,她以自己的小说关切着都市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并
在他们生活的对比中发现独特的戏剧性,对都市新经验、
新现象、新人物的发掘体现了吴君的敏锐,也显示了她的
现实关怀。
以上只是对这八位作家创作特色极为粗略的描述,我
们期待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对他们的创作有一个整体
的了解。这八位作家只是70后作家的代表,在他们之外,
还有一些70后作家值得关注,比如鲁敏、乔叶、徐则臣、
张楚、田耳、李宏伟,等等。如今,70后作家正是年富力
强的年纪,也是最富创造力的年龄,现在的创作成就可以
说完成了他们创作生涯的“第一阶段”,我们也期待他们
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超越前人,不断超越自我,在一个更
高的层面上“完成”自己。
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卷,都是每位作家自选的
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为了让读者对他们有更深入地
了解,我们在每一卷后都附有作家的创作年表,有兴趣的
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对他们的更多创作广泛涉猎。70后作
家在一个大的转型年代,通过自己的创作突显了时代的精
神特色,他们的创作既是一个时代的重要表征,也是一个
时代的重要收获,他们的创作正方兴未艾,他们的前途不
可限量。我们希望能以这样的形式从整体上展示他们目前
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此呈奉于读者朋友,请读者朋友不
吝批评教正。
2019年5月2日
(李云雷,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家、评论家,
现任职于《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推荐
《凡心已炽》为著名作家弋舟自选之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弋舟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八篇。70后作家弋舟在当今文坛中成绩斐然,曾获郁达夫小说奖中篇提名奖、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等。可以说,弋舟获得的这些荣誉是实至名归的。弋舟的小说大多以当代都市生活为主题,描写城市男女在生活和精神上的困境与挣扎。弋舟非常善于细致刻画都市人内心不为人知的深处,并从人物或主动或被动的命运中,折射社会的残酷、人性的贪婪与现实的虚妄啊。他的现实主义的叙述冷静客观,对人物心理描写精准细腻,力求将人物包裹在最接近真实生活的状态中。即便如此,在每个故事中,作者仍会忍不住留下一个机会给人物,让人物在黑暗中探寻内心的光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7:37:13